《美育》课程标准(20210127001334)

合集下载

新课标 美育

新课标 美育

新课标美育美育一直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整课程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是一种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物质的审美趣味,也可以指转变社会的道德艺术。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美育的理解。

美育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发展,给学生以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鉴赏艺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审美的兴趣。

从小学开始,要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和世界美术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中学阶段要继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就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运用课外书籍,历史资料,社会研究进行艺术创作,并审视自我,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的美育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的知识,也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体会艺术的洞察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以求形成全面发展。

另外,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在美学教育中注意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以期让学生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在美育的实施中,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瞄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落实教师和家庭共同参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美育,旨在以艺术修养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人格尊崇、顺应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发展的良好品格;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以德育人格发展的基本原则,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在增强审美修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形成文明文化素养和正确审美情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美育,旨在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和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社会责任感及审美艺术的理解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把人的文化素养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才能培养出有素质的学生,使其成为有文化修养的公民,担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

【VIP专享】《美育》课程标准

【VIP专享】《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育【适用专业】商品经营专业前言1.1课程性质《美学与美育》是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和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成人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1.2设计思路《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与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实,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工作中贯切美育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1、美学在西方2、美学在中国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美学的含义1、美学的性质2、美学的对象3、美学的定义4、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第二章 美及其形态[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1、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2、美的含义3、美的特征第二节美的形态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2、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4、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5、中西文化中的美的范畴第三章 美感[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1、美感与快感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3、美感的含义4、美感的特征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1、美感中的直觉2、美感中的情感3、美感中的想象4、美感中的理解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2、审美体验的过程3、审美体验与艺术4、美感的培养与美育第四章 什么是美育[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

大学美育》课程标准大学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大学美育》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课时安排为理论课程3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美育、审美活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科技美等。

二、课程任务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研究,让学生初步了解各艺术门类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

并且能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审美实践,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鉴赏力、创造力,以及在审美欣赏和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完成以下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美的基本概念。

2.学会辨别美与丑,了解美丑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1.提高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

2.学会用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辞章美、科技美来感受事物。

三)素质目标1.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3.弘扬民族艺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序号单元名称课次任务教学方法与要求1 诗意的栖居:大学美育课次1:什么是美课次2:直觉反应和情感体验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通过音视频赏析,让学生了解美的概念。

通过互动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印象。

利用音视频导入,调动学生对美的主观性。

通过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美。

通过安排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2 心灵的熏陶:审美活动课次3: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利用流行歌曲导入,调动学生对美的主观性。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审美活动的精神感受和思想分析。

通过安排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3 曼妙的世界:自然美课次4:了解自然美通过预热,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一、前言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应当代社会文化需求,国家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标准的修订和完善,以确保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素养提升。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进行深入解读。

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理解和表达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1.绘画: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等不同绘画技法的学习,以及风景、静物、人物等不同题材的绘画实践。

2.手工:包括剪纸、折纸、立体构成等手工技艺的学习,以及不同材料的艺术制作实践。

3.艺术鉴赏:包括中国画、西洋画、雕塑、建筑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及相关知识的学习。

4.美术史:包括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

四、课程安排1.小学阶段:每周2课时,包括1课时的绘画和手工实践课程,1课时的艺术鉴赏和美术史课程。

2.初中阶段:每周3课时,包括1课时的绘画和手工实践课程,1课时的艺术鉴赏和美术史课程,1课时的综合实践课程。

五、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教师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实际操作示范,以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技法和制作过程。

2.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实践,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造能力。

3.案例教学:以著名艺术作品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和分析,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灵感。

4.课外拓展:通过美术作业、美术社团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术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兴趣和专业发展。

六、评价方式1.综合评价:考虑学生在绘画、手工、艺术鉴赏和美术史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实践评价:通过学生的绘画和手工作品,以及艺术鉴赏和美术史方面的研究报告等实践性作业,进行实际能力的评价。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信息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202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21摘要: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特点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三、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模块配置五、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意义和价值正文: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特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基础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基础性,即为学生的未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它注重职业性,与高等美术教育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必须坚持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统一,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

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

二是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编写的高中美术教材有多本。

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模块配置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高中美术课程模块配置比较合理的是美术鉴赏、绘画、书法和篆刻等。

这些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绘画技能以及书法和篆刻技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五、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意义和价值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它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规范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美术教育的质量。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美育》课程实用标准

《美育》课程实用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一、前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为根本目标,以优化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培养为主线,以达到美术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以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和现行教育法规政策为基本依据,突出素质教育、学科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明确了义务教育美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开设课程、学业要求、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

二、总体目标本标准的总体目标是:以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培育为主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美术教育的育人目标为主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审美情感、艺术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具体要求包括:(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提高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结构本标准的课程结构包括:(1)美术教育基础课程,包括美术基础、色彩基础、素描基础和造型基础等内容。

(2)美术教育拓展课程,包括书法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摄影艺术等内容。

(3)美术教育实践课程,包括美术实践、艺术实践和绘画实践等内容。

四、开设课程本标准的开设课程包括:(1)美术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2)艺术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实践能力。

(3)文化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4)创新意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团队合作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育【适用专业】商品经营专业前言1.1课程性质《美学与美育》是开放教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选修课和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成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成人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1.2设计思路《美学与美育》是培养学员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渗透性和复杂相关性。

2.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与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指导相关工作实,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工作中贯切美育的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第一章什么是美学?[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的含义,理解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掌握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历史1、美学在西方2、美学在中国3、中外美学研究方法4、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节美学的含义1、美学的性质2、美学的对象3、美学的定义4、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美学的方法1、美学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2、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3、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的交汇4、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的汇通第二章美及其形态[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学史上人们研究美的不同途径,由此提出的代表性论点,理解关于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把握美的几个显著特征;掌握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掌握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1、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2、美的含义3、美的特征第二节美的形态1、自然美的特征与实质2、社会美的特征与实质3、艺术美的界定及其特点4、科技美的界定及其特点5、中西文化中的美的范畴第三章美感[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美感的含义,了解美感的历史发生与个体发生,把握美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美感的心理过程,掌握美感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美感的含义和特征1、美感与快感2、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3、美感的含义4、美感的特征第二节美感的基本心理要素1、美感中的直觉2、美感中的情感3、美感中的想象4、美感中的理解第三节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1、审美体验的含义和特征2、审美体验的过程3、审美体验与艺术4、美感的培养与美育第四章什么是美育[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观的历史发展和美育的内涵,把握美育的特征;理解美育在人的生成中的地位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掌握美育的基本层面和方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学生需要不断提升其审美能力和美术艺术修养,教师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因此,为了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健康发展,制定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1.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通过理性和情感,能够欣赏、鉴赏艺术作品,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术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美术技能和表现力,并能够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

1.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美术课程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了解和理解各种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2.1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课程需要包含一定的基础知识,包括色彩、构图、绘画技法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和技能,为进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2.2传统文化艺术美术课程需要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教学与传承,包括中国画、书法、国画、民间工艺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2.3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美术课程还应该引入一定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等内容。

通过学习当代艺术形式,学生可以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艺术实践美术课程应该注重艺术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2艺术鉴赏美术课程还应该注重艺术鉴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解读和分析,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3.3多媒体教学美术课程还应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网络资源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审美范围。

第四部分评价方式4.1综合评价美术课程的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既包括学生的作品评价,也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情况等内容。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

《美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2021版美术课程标准 最新版

2021版美术课程标准 最新版

2021版美术课程标准最新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资料收集与网络,与广大美术老师共享)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育课程培养方案设计模板

美育课程培养方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美育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4. 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促进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1.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的基本概念、历史与发展- 艺术分类与特点- 审美心理与审美教育2. 艺术欣赏与鉴赏-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欣赏 - 艺术作品赏析与评价- 艺术批评与审美评价方法3. 艺术创作与实践-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创作 - 艺术作品创作技巧与方法- 艺术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4. 美育活动与交流-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活动- 艺术社团、兴趣小组组织与活动- 艺术交流与分享会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美学知识、艺术欣赏与鉴赏等。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评价。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与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5.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艺术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2.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美学知识、艺术欣赏与鉴赏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艺术作品评价:根据学生艺术创作作品的质量,评价其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

4.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自我认知与审美能力。

六、课程实施与保障1. 课程设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2. 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美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3.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引进校外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 课程评价:定期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5. 营造美育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营造校园美育文化氛围。

七、预期效果1. 学生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版

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版

义务教育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标准2021版2021年音乐教师转岗培训学习材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1第一部分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特别是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

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请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二)审美性“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课程标准课程信息、课程简介本课程的教学,是增强大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艺术不仅涉及有关的艺术知识,它还同一个人的形式感受能力、情感状态、深刻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长期的艺术修养有关。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具有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特点,是从事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各工作岗位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先导课程,其功能是让学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了解必要的美术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对学生就业岗位等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三、课程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依据:本课程遵照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教高厅函[2007]47号等文件精神, 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1.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倡导者。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根据《美育》课程特点采用正式工作环境下的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最实用、前沿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并将后续课程的相关内容联系到教学环节中去,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调动所有的因素为专业课教学服务。

2.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3. 在课程内容排列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整合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

4. 在课程内容结构上,突出模块化设置,以便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教学内容。

(二)具体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习教学标准建设和借助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全人发展。

1、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课程。

围绕职业能力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完成具体的项目来建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2、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项目的确定是以行业专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循序渐进,结合建筑工程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3、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每个项目的学习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学习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实作、等多种途径,采取操作与教学交替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相关实际工作任务,达到室内设计员和室内装饰设计员职业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应有的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发展学生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一)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中外美术鉴赏基本理论知识。

2. 了解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理论知识。

(二)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对形式美的敏锐觉察能力;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创造能力2. 学会用美术语音点;线;面;色;体去观察创造形象。

(三)素质目标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环境保护意识。

3. 具备勤奋学习,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师任职要求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一)教学硬件要求: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资源要求:教材、PPT课件、网络资源等八、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或选用(1)在行业专职教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考核要求,以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理论核心、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通过以工作任务来设置活动,加强实践内容,强调“做中学”。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或理解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业务操作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时地纳入其中。

(二)教学建议(1)体现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基本职业能力。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选用针对性的活动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逐步达到目标,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

(3)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综合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价(1)结合课堂训练、实地参观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2)强调过程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及职业综合基础技能。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注重开发具有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等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工作情景,展示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充分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活动的资源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1.教材编写建议建议教师编写教材符合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符合本课程定位,理论用实践并重。

教材基本体现出本课程的新技术、新思维、新观念以及前瞻性。

2.教材选用建议书名:《美术鉴赏》张燕丽于福艳张凯编着出版社: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年7月第 1 次印刷(四)学生学习资源建议参考资料:《外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主编:邵大缄教材性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网络资源:中国雕塑网中国美术网(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九、附录(一)术语解释青铜器bronze vessels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

由于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

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白瓷ceramic whiteware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

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

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

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

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

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

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

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

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扎染bandhnu;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蜡染batik ;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民间美术Folk Art;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二)专业英语单词Pottery and porcela in 陶瓷Batik蜡染Bandhnu 扎染Ceramic whiteware 白瓷Bronze vessels 青铜器The lost wax method 失蜡法Cast-on outwell 铸造Lacquerware 漆器Glaze琉璃Jin yincuo金银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