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存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存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内容摘要:进入20世纪,理性主义逐渐衰落,欧洲大陆弥散着非理性的思潮。其中,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哲学体系之一。在存在主义看来,在19世纪那宏伟的理性主义体系下,欧洲不断出现了危机,最终产生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于是,存在主义在批判欧洲理性主义体系的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那么,这些存在主义者们是如何批判以往的理性主义哲学,建立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的呢?存在主义体系本身又是否有其局限性呢?关键词:存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

一、欧洲理性主义的衰落

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位伟大的哲人。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而上学”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随后的中世纪中,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奴仆,但随着文艺复兴这一人文主义运动,哲学渐渐打破了神学的牢笼。在这一新的时代中,渐渐涌现了像笛卡尔,莱布尼兹,斯宾诺莎这样的哲学家。一时间,理性成了科学与哲学的权威。

但在认识的起源问题上,英国哲学家批判并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经验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没有与生俱来的真理,一切知识都发源于感官知觉或经验。然而,大陆理性主义者则继承了柏拉图的威力思想,认为真正的知识不能来自感官知觉或经验,真理是绝对的,天生具有的,先验的真理。

但后来伏尔夫对理性主义进行教条化主义的处理,使得理性主义因其僵化和独断而被广泛地拒决。在18世纪70年代起,康德开始对理性进行严格的批判,首开理性反思的先河。实际上,为了挽救日趋没落的理性主义,康德批判了以往的纯粹理性并在其学说中综合了经验主义的要素,提出了先验感性论,阐明了只有感性与知性(逻辑,理智)结合才能形成知识的道理。

在后来的日子里,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建立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基础上,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并把理性主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形成了19世纪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但随着黑格尔的逝去,欧陆哲学家又重新开始思考康德的思想体系,涌现了像尼采,叔本华这样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家。反理性的倾向也因此越来越明显。

进入20世纪,理性主义的先天绝对法则被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相对论的提出)所打破,理性主义体系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经验主义则大显其威。于是,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但总的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被称为先验现象学)并没有完全舍弃理性主义的传统。但他的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却给后来哲人以一种新的思路。

在现象学之后,可以说,欧洲进入到了一个完全非理性的时代,其开端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二、存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关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发现终级世界的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与物质共存,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形式;没有形式的指导作用就不可能有物质。他进一步的指出:宇宙是永恒的,形式与物质永远存在不会消亡。形式推动物质运动,于是形式便实现于物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一个没有物质的形式,一个纯粹形式,绝对精神,它作为第一原因绝对完善,使“至善”。(亚里士多德这里的“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

笛卡尔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更为极端的提出了精神与肉体的完全对立说。他认为,肉体的属性是“广袤”,是被动的;而精神的属性是“思维”,是主动的。他认为“我”的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可以思考并怀疑任何问题,但他又提出“我思,故我在”以掩盖对“我”存在的质疑。同时,在对外在世界的看法上,笛卡尔认为物体可以脱离人类思维尔独立存在。在这样一种极端的二元论中,精神被完全的剥离于自然界之外。

康德则认为,人不可能在形而上学中获得有关于超越感性,经验的知识,并且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往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一直都只是一个“先验幻想”。但是康德认为在以下的几种意义上,形而上学是可能的:

1)研究认识论;

2)关于自然的形式和规律的绝对知识;

3)关于意志的规律或形式的绝对知识;

4)建立在道德规律上的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

5)具有某种程度的盖然性的关于宇宙的假设。

从这个意义上讲,康德可以说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并且也为新的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

康德这种对形而上学传统意义不折不扣的批判与破坏得到了海德格尔的大嘉赞赏。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一书中曾激情洋溢的写到“…为形而上学奠基作为对存在论的本质的揭示,就是‘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从这一句话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这一工作的肯定,也可以看出海德格尔自身对形而上学的看法。

海德格尔是否定笛卡尔的。然而对于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继承并改造了他对“善”的理念的批判,并特别强调了亚里士多德的相似性概念。海德格尔希望能重塑形而上学,使之在存在主义这一新的理论上得以复生。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发现终级世界的本原。然而,这个世界所关涉的是什么呢?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所关涉的就只有存在者,此外别无它物。在此,海德格尔特别提出了一个“无”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全然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永恒”,“至善”的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海德格尔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畏”。但是这个“畏”又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畏惧。海德格尔指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畏惧总是来自于威胁着我们的确定的存在者;“畏”则不是畏某个特定的存在者,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畏...’总是与‘为...而畏’合而为一...”“我们所畏与所畏而畏的东西是不确定的,但其不确定并不单纯就是缺乏确定性,而是在本质上不可能加以确定。”由此,他才揭示“畏”与“无”的关系:无在畏中显露自身。但是,无的本质又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它能把人的此在启示出来。然而在亚里士多德他们看来,“无”是对存在者的否定。这样的观点在海德格尔看来使表象的,不真实的。

形而上学是什么?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存在者之上的追问(显然“无”这一概念已经超脱出了存在与存在者的范畴),以求返回来对这样的存在者获得整体上的理解。

关于“人”的问题

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的学说。当然,在十九世纪黑格尔的宏大叙事中也探讨“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也探讨“人”的问题。马克思也给出了“人”的定义:人是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动物。但是,他们的这一切都是在强调那个大写的“人”,即人类。然而,个人则被排挤到了一个被忽视的角落。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忽视,黑格尔哲学走到了尽头。相反,存在主义更为关注作为一个存在者并存在着的个人,一个“体验着”的个人,他们把他作为与他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具体个人来看待。

存在主义认为:人不能当作知觉,科学的对象来看待,人不能被当作超脱了时间的唯心主义实体来看待。然而,以往的理性主义则将“人”这个会体验的生命大卸八块,一块分给心理学,一块分给伦理学,一块分给逻辑学等等。当然,不论是心理还是伦理,逻辑,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人这个存在者所特有的,但是,这样的分解一方面破坏了“人”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不能解决“个人解放”的问题。

正是由于以往的理性主义忽略了“个人”这一概念,加之他们对“人”这一物种与生俱有的

高等,才使得他们,不论是哪个学派,哪个学说,都给“人”冠以一种乐观的情调。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欺骗。不论时代如何进步,人类如何解放,作为一个存在着的体验着“人”,其命运中的悲剧性是不会改变的。而对此,理性主义竟毫无觉察。

在讨论存在问题时,海德格尔定义了“此在”一词。此在就是一种存在者,这个存在者为他的存在本身而存在。而实际上,此在指的就是人这个存在者。当然,除了人以外的存在者仍然是存在者,但绝不是此在。

为什么海德格尔这里要用此在一词来表示“人”?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这一概念已经理性主义所玷污。在理性主义那里,个人似乎被降格为物,如果按照经院主义哲学和某些唯理主义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所说的存在上帝这一超验物的话,人与物又有什么区别?为了区分存在主义所谈的“人”与理性主义所谈的“人”相区别,海德格尔用了此在一词。可见海德格尔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已经到了极致。此在被刻划为“在世界中存在(在世,In-der-Welt-sein)”,而“在世”又被刻划为“烦忙(Besorgen)”,而此在的基本情绪就是我先前所提到的“畏”。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把自身保持在他的先行中。人以外的一切存在者都是已被规定了的事实,而此在则总是其所尚不是而将是的存在,它总是不断筹划、选择和超越自己。此在总是有情绪,正是情绪使他可以而且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在世方式加以筹划和选择。人注定了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需自由选择。人之作为可能性存在,人的筹划、选择蕴含着人既可以成为其本真的存在,也可以成为失去其自身、成为非本真的存在。

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就是构成其最极端的存在的可能性的东西。海德格尔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人们越是不急于在不知不觉中逃离这种困境,人们越长久的忍受这种困境,也就越清楚地看到:给此在带来这种困境的东西中,此在以其最极端的可能性显示自身。(这种最极端的可能性是)我的此在的终点,我的死亡...”他又说:“这种先行(此在的消逝)不过是本己的此在的本真的和唯一的将来。”

在这些话语中,我们体验到了人的存在以及人存在的悲剧性,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激励人去创造的力量,激励人去把握自己的力量。这些东西,在以往的理性主义中是看不到的这也是理性主义所欠缺的。

在这里,海德格尔就曾批判以黑格尔为首的唯理主义把存在这一概念讲的过于抽象,贫乏。海德格尔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存在主义直接影响了后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在这里,谈到关于“人”的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谈到萨特。萨特不仅在某些方面完善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另一方面,他也把存在主义扩展为一场运动。

相对于海德格尔那样艰涩难懂的语言来说,萨特的语言富有文学性,易于被理解。今天,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萨特提出来的。可见,萨特这种“世俗化”的存在主义之影响有多么深远。

萨特也是否定“创世论”的,他认为,“...由于人们认定是上帝把存在给了世界,存在就总显得沾染上了某种被动性,但是始于虚无的创造解释不了虚无的涌现...”

与此同时,萨特在海德格尔学说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出“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的观点,而“自由”是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和自为同义。萨特的“自由”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存在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海德格尔虽也谈“自由”,但并不像萨特那般的强调。

萨特认为:人作为作为的存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谋划、选择、造就自己。这样的一种观点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这正如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萨特还尤为钟情于“虚无”这一概念。这些都公然的与统治欧洲数百年的决定论思想唱起了反调。

从各个方面来看,否定了超验的存在物,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的反理性思潮与海德格尔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人与世界的关系

前面已经讲道了海德格尔在关于“人”的问题上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而这里我将进一步深入的谈到海德格尔在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与理性主义的分歧以及对他们的批判。

前面我已经谈到了笛卡尔那种极端的二元论。笛卡尔的这种二元论对后来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哲学起到了重大的影响。虽然笛卡尔这种精神物体分离的二元论在后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像这样把人看作主体,把外在世界看作客体的二元论仍然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学说中。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二元论是极端错误的。

很显然,这种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会导致人们强调主观自我,过度的去追求主体性,使人们忽视外在世界,忽视与同在世界中生存的其他人的交流。这样的一种思潮泛滥下去,在海德格尔看来,就直接产生了现代欧洲大陆的文明危机。正是如此,像一战这样残酷的战争才得以爆发。

因此,他对“在世”这一概念不仅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也寄托了他的一种情感和一种希望。在世的根本含义是“在...之中”,而不是笛卡尔式的空间性概念“在...之内”。“在...之中”是一个海德格尔式的时间性概念,它使存在者与世界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就是“我”的世界,那么他人的世界是什么呢?也是这个世界吗?如果也是这个世界,“我”和他人的关系又怎样呢?在以往的理性主义中,由于主客体分离,而世界又只是一个空间概念,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对我而言是主体,他人对我而言是客体,我要追求我的主体性。大家都只顾自己的主体性,这样,在海德格尔看来就导致了危机。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是相互并存的存在与他人一道的存在,与他人相互并存,他进一步指出,相互拥有世界的基本方式是言说。海德格尔就用这样的一元论取代了以往的二元论。

世界是一个现在时,在烦忙中,此在和世界发生了关联,同时也就和世界中的其他人发生了关联,这个世界既是我的世界,也是他人的世界。他把此在与他人打交道而使共在得以显示的方式称为"烦神"。而若此在将自己混同常人,使自我消失在他人之中,或者越俎代庖,以自我替代他人,这样的共在是非本真的,是此在的沉沦与异化。而本真的"共在"方式则是超脱(leap-ahead)地对待他人,使他人自己“烦忙”,让他人的此在自由地涌现。这样的观点是对理性传统的反叛,但同时也使人的生活状态得以本真的体现。

关于真理与艺术

什么是真理?它是一个极为崇高的字眼,还是一个被滥用的,模糊不清的字眼?

亚里士多德曾最早给出了真理的符合论定义,即真理是物与知的符合(这里关于真理的符合定义不应认为是近代经验主义所讲的符合论)。从这样一种观点来看,“物”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它符合了“知”。知又是什么?不就是柏拉图之所谓“理念”,亚里士多德之所谓“形式”,经院之所谓“上帝”。不论是“理念”,还是“形式”,还是“上帝”,他们都是缥缈的超验物,如果真理是物与知的符合的话,似乎表明了我们人或其它存在者的存在必须要符合或者说是受造于某种超验的东西(例如上帝),我们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这种观点起源于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它把人降格为普通的存在物,严重有损人的存在。

而近代理性主义则提出“真理是以自明观念为前提的理性系统内部诸范畴之间的融贯性。(摘自曾志《西方哲学导论》)”而正是这种“自明性”,理性主义的这种真理观受到了来自海德格尔的质疑。这种自明性似乎传达出真理本质的规定与人的阐释无关—但是“人”总是作为知识的承担者和实行者。很显然,在这种自明性下,人的存在再次遭受了损害。

就真理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指出:“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那么,自由又是什么?当然,自

由这一概念不能像以往的“知”或者“自明”那样有损于人的存在,相反,它应该呈现出人作为存在物的存在。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真理的本质揭示自身的自由。自由乃是绽放出,解蔽着的让存在者存在。...”

对于艺术,黑格尔曾说:“对于我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真理获得其存在的最高形式。他就其最高的使命而言,艺术成了,并且对我们来说它永远成了某种过去了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看法不过是由于对艺术采取一种超然的审美态度,把艺术看作为艺术而艺术所产生的,而这种论断本身模棱两可。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他认为一个新的开端将要出现,这个新的开端就是通过诗产生的新的诗意。

小结

从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主义哲学对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彻底批判与反叛。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主义哲学带有极强的反理性倾向。即使是对于“形而上学”这样一个经典概念,存在主义也毫不放过,用存在论的观点来重塑以致克服它。但是,存在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不是毫无章法的非理性的臆断呢?

实际上,存在主义的研究方法比理性主义的思路显得更为理性。像笛卡尔那样的唯理哲学家,他的理论中的自明性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些东西又被笛卡尔抛到了讨论范围之外。这样的理论具有太强的臆断性。

相反,存在主义运用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研究。这种方法在多反面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家还把对原有理性主义的批判生发为一种运动,这个运动曾遍布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再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说存在主义是没有局限的呢?

很显然,虽然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希望人们把握自己,设计自己,创造自己,但是这种思想这种希望并没有被普通大众所领悟。大众们对此门哲学唯一的领悟就是人生是痛苦的,世界是荒谬的等等,只感受到了一种悲观的毫无前途可言的人生,并没有理解“自己创造自己”这一激励人心的观点。

而海德格尔虽然提出了人的异化与沉沦,但不论是他还是萨特,他们都没有给出消除异化的现实可行的道路,正是因此,这门哲学渐渐走向了衰落。

从存在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来看20世纪欧陆哲学的批判风格及其影响

存在主义的批判风格与研究思路都极大程度上的受到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并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对20世纪欧陆哲学的批判风格的影响是巨大的。

胡塞尔认为当我们在直观感知事物时,并不应像传统哲学先接触到特殊的杂多,然后通过某种方式再联结它们,而是应凭借“还原”而面向事情本身,就会“看”或明了整个意向构成的过程,并通过统握这些材料以直接感知到一整个意向对象的过程。这种现象还原的方法,给了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以新的启示。一条“面向事情本身”的批判道路似乎摆在了海德格尔的眼前。

胡塞尔同时也开辟了一套意识分析的理论,这一理论不论是对海德格尔还是对萨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萨特坚持胡塞尔的意识分析的方向,他最为关注的也是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中的非对象化的维度,并且也加以转化与深化,由此而发展出一套新颖的术语、思路和阐析风格。

存在主义很好的利用了批判这一工具把自己的学说表示出来。例如,海德格尔对康德并不是完全的否定,相反,利用康德的观点进一步批判笛卡尔,同时通过对康德本身的批判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理论。

此外,在我看来,存在主义哲学还有一套特有的批判风格,那就是把哲学由哲学殿堂内搬到市井之中,通过文学,艺术等等方式表现出来,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这种情况在

以前没有也不可能有。

萨特本人就是这场运动的发起人。萨特用他的文学作品诸如《恶心》《苍蝇》《禁闭》等等来表示他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阐述他自己的存在主义观点。

存在主义的这种思路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快,在存在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渗透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在现象学基础上生发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后世欧陆哲学的批判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中那股批判的风气,批判的继承更是其主要方式。比方说,胡塞尔对笛卡尔进行“沉思”,海德格尔和萨特则批判胡塞尔。即使是在同一个哲学体系下也存在着批判,海德格尔就曾批判过萨特,萨特批判加缪等等。

但就是这样的批判与怀疑,才带来20世纪欧洲大陆思想解放,人文解放的情况。

参考资料:

1.《存在与时间》(导论):出自《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三联出版社,1994 2.《时间概念》:同上。

3.《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同上。

4.《形而上学是什么?》:同上。

5.《论真理的本质》:同上。

6.《艺术作品的本源》:同上。

7.《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三联出版社,1997

8.《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德]伽达默尔/著卢廷风、赵玉勇/译

9.《猫头鹰与诗人: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批判》:D.C. 霍伊张志斌译

10.《海德格尔哲学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批判》:万兰芬

11.《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康德的第一版先验演绎》:陈志远

12.《海德格尔通向“实事本身”之路》:克劳斯•海尔德

1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

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背景、特征及表现

现代主义文化产生的背景、特征及表现 现代主义在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国家一大批不同于传统的形形式式的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说是西方继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后出现的第六个思潮。现代主义文化并不是西方现当代文化的全部,但从本质上看,它显著地表现了现当代社会的时代病和特有的社会心理,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值得研究。 一、背景 (一)社会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9)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 (二)思想因素 强调非理性额定现代哲学为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突出无意识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化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其次,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图景,深化人们对物质、时空、因果关系的看法。 (三)文化因素 从文化上分析,现代主义是西方传统文化解体的产物。 二、特征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 首先,现代主义与其他思想一样,是以哲学思想为其根源在艺术上的表现。现代主义是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或者说是其哲学的艺术表达。就艺术思想而言,现代主义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和异化现象,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但这种不满和否定是对社会和人类前途的危机意识和悲观绝望情绪的反映。 其次,现代主义美学思想的渊源是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并深受柏格森的美学思想及弗洛伊特、莱格心理学的影响。在艺术上强调自我,强调主观,强调直觉和潜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因此,现代主义往往走向形式主义的极端。 最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是其哲学思想和美学简介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现代主义抛弃了传统的艺术手法,创造了许多全新的艺术手法以表达其“全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浅论存在主义哲学 篇一: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生姓名:韩宏东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

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另一方面,存

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思潮”, 分为5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 1、费尔巴哈对宗教上帝的批判 费尔巴哈说,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学的公民。因此,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妄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运用黑格尔关于异化的思想,对宗教进行本质分析,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需要一个崇拜对象以表达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感、愿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上帝。 2、费尔巴哈建立“爱”的“宗教” 费尔巴哈说:“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道德上的各种关系,本来就是的的确确的宗教的关系。一般说来,生活,在它的各种本质重要的关系中,乃具有完全属神的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这就是他用理性照亮宗教黑暗的根本途径,是他的无神论的最终归宿。 3、费尔巴哈对笛卡尔、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属性。”针对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提出“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作为自己批判的主要目标,是因为他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因此,“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 二、意志主义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哲学 1、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叔本华认为,笛卡尔“怀疑一切”,也仅提出“我思故我在”,而贝克莱则是断然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世界第一人。他极力称赞贝克莱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叔本华赞赏康德把世界一分为二(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从主体出发,叔本华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只要稍作哲学的沉思,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自己的表象而存在着。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萨特存在主义

第一篇:萨特及其存在主义 1. 朋友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我说尼采和萨特。 “尼采我知道,萨特是谁?” 我说:存在主义是自由的萨特! 朋友愕然,随后说:和你所崇尚的教育有什么关系? 呵呵—— 一直以为萨特是最难一句两句就把它说明白的,现在终于可以说,我相信我能够把它说明白了,因为我心里已经把他弄清楚了。 2. 萨特,存在主义者。 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自由”,二是“选择”。他认为:人生是荒诞无稽的、绝望的,应依“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个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即选择;个人有权绝对自由地选择,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拒不预习或做作业;但自由可能令人痛苦、负担沉重。因为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绝对矛盾,他人即地狱;一切人类关系无非就是施虐狂、受虐狂和彼此冷漠相待;作为教师必处统治地位,学生要么是反抗,要么是认输,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迫劳动;教师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向学生表明,他反对“糟糕的忠诚”,即反对崇拜、仿效、屈从、迷惘于某个角色,如当" 好教师",成为“健壮的男士”,当“获奖的运动员”,做“校园皇后”,担任“出谋划策者"等。唯此才能使教育“个性化”。 3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4.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5.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 6. “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文学 摘要 沙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沙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沙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沙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沙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

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沙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沙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沙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沙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的痛苦状况继续下去。 《禁闭》最终展示了沙特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这一观点:不管一个人的现实处境多么痛苦,但他的精神总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本来的自由意志去作出决定,去行动,而不应该像《禁闭》里的人一样,放弃选择自由的权利,坐以待毙,把自己关在不是地狱却比地狱更加痛苦,更加受折磨的地方——心灵的地狱。此外,《戏剧》这一戏剧还体现出沙特存在主义剧作的一些突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简介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做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存在主义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克尔凯戈尔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存在主义。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底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哲学主张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 百科名片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的旗帜也飘到了欧美乃至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主义作家已经失势。到了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作为一支文学流派事实上已经不复存在。 目录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基本概念 文学主张、观点 代表作品及评价 名词简介 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 代表女将 文学先驱 , 派别观点 , 中国表现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史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流行,它的主要代表是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一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思潮被其他新的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就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变种。编辑本段文学主张、观点 存在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

存在主义文学 义。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一是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二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文学的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最为重要,他们都是法国的文学家。尤其是萨特,他是存在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的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这种文学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的独立存在,认为只有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现实永远是对立的,不可能统一的。萨特宣称:“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以主观性为出发点。”这就是说,客观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有一句存在主义的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存在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 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 存在主义者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认为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现实,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人的心灵的冲动,给人以“享乐”和感受的能力,使人的“非理性的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他们认为,艺术家的目的是创造自己的世界,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

从存在主义感悟人的存在与人生

从存在主义感悟生存和人生 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意指对自我的生活、事业、学习等方面现实状况的满足,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一般来说,这种想法对于缓解消除人们处在社会环境遇到的各种紧张、焦虑、怨尤等情绪很有益处。 老子提出“知足”,中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变革的历史时期。当时周室衰微,分封制开始崩溃,天下诸侯纷纷扩张争霸,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的一部分士阶层——隐士群体,认为“天下无道”,无力改变“天下大乱”的现实,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倡导人们控制贪欲和欲望,顺应自然,知足无为。 当今人们重提知足,也有其社会原因。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人作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工作分工越加细化,个人所在组织、行业的内外部竞争持续存在,传统生活的稳定性、和谐性被打破,易产生很深的孤独感、漂泊感、虚无感乃至荒谬感,急需寻找到精神家园,知足就是人们对现实种种困境的自我顺应和融入,这是一种人们面对现实的内心情感、情绪的自我安慰和暗示,属于非理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根据认识运动的过程辩证来看,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按理性思维如感性直观、逻辑判断等方式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按非理性思维如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的跳跃、飞跃,而是理性思维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为寻求精神慰藉,非理性思维对人们认识世界、

适应世界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知足而乐就是非理性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典型示例。 但是,知足并不能够真正符合人内在的本性。人存在于世,有着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概括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不断发展的需要层次,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这理论可以借鉴,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自我实现是核心,自我实现可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就是能够展现、发挥个体的独一无二和禀性,能自由选择人生道路。可是现代工业生产单调重复的标准化流程、作业,与自我在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的自由选择存在现实冲突,无法自由实现物质、精神的需要,人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在没有满足感、成功感,这就导致人们感觉不到自我存在,于是“知足而乐”的生活习惯、态度这一非理性就成为应对精神危机的锦囊妙计,其实人们遇到的这一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哲学问题。 存在问题和生存哲学,人们一直就在讨论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存在论、亚里士多德“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传统存在论是以“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20世纪存在主义流派的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试图追问的是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作者:周烨 学号:12013052201045 班级:13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摘要]:存在主义是 20 世纪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个哲学的非 理性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本文旨在从存在先于本质、“自在”与“自为”、“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责任与人道主义五个方面入手,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作以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它产生的现实条件和 历史背景, 就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来说, 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精神危机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概括。它的出现标志着帝国主义阶段所固有的人本主义思潮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就法国而言, 它是法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危机的产物犷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所制定的哲学和文学的命题, 无不打上了法国危机年代的烙印。这些命题集中反映了历经危机年代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城市小市民的情绪和愿望萨特所概括的多半是战争失败后一片混乱以及德国占领下全然迷惘的经验忧郁、痛苦、仿徨、悲戚、孤独和死亡;他所强调的是超时代和超社会生活的自我意识、自由和自由选择、主观性和人的行动, 即萨特所宣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 在萨特看来, 由于传统哲学把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为前提, 它们的哲学是二元论的。唯心主义虽然以某种抽象的精神本质为认识的出发点, 同样属于二元论, 因为它们同样主张主体与客体分立;唯物主义者虽然坚持反映论原则, 主张主体反映客体,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也是“形而上学的二元论” , 因为它“忽视了人的主观性”。萨特认为, 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另一神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即必须用现象学的原理, 用现象的一元论来代替它们, 从而“由此消除一些使哲学感到麻烦的二元论” [1]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内涵 1.“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这种主张是讲,世界上首先有人,有了人和人的关系,有了人的选择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后果,然后才能给这个人下定义。他讲的“存在”,显然是指个人的存在,个人主观意识的存在;而他讲的“本质”,则是指个人的共有特性。也就是说,这世界上要先有人,有人的主观意识,然后才有人的行为,根据他的行为,才能判断他是什么人,他才能创造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给他下定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1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定义、阐述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含义: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毛泽东:思想武器,理论依据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蓝P1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自然科学新发现:“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㈠社会经济根源黄P1 ㈡阶级基础P2 ㈢思想来源 黄P2-3 社会科新成就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的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个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黄P3-4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蓝P8 “与时俱进”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自我批判和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补充、丰富、发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用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主义 3.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⑴理论联系实际⑵善于把握客观规律⑶高度重视、总结经验 发对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封闭化 题目: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谈谈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存主义文学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种文艺思潮流派存主义哲学文学上反映存主义作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主要表现战法国文学从四十年代期五十年代达了高潮存主义哲学先驱者丹麦人克尔凯戈尔第次世界大战存主义德国开始流行主要代表海德格尔阳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存主义法国思想界占居重要地位些作家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扩大了存主义影响六十年代存主义思潮被其新流派所代替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存主义文学变种存主义思想家观点并完全相同有人说世上有多少存主义哲学家有多少种存主义法国存主义基本上分成两大派别: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代表基督教存主义;二让·保罗·萨特、阿尔培·加缪、德·博瓦尔代表无神论存主义从文学社会影响上说萨特(1905-1980)和加缪(1913-1960)重要们都法国文学家尤其萨特存主义理论集大成者哲学著作《存与虚无》、《存主义种人道主义》、《人前景》、《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种文学理论基础存主义者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认只有自我感觉存才真正存而且种真正存和客观现实永远对立能统萨特宣称:存即自我存先于本质换言之必须主观性出发点说客观事物本质由主观意识决定存主义认人价值高于切人与社会永远分离对立人被扔世界上来客观事物和社会总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萨特剧本《禁闭》有句存主义名言:人(我)地狱存主义者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人世界上基本感受们看来人和其动物区别于动物知道自己死亡来临无所谓对死亡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免死因此们认存过程死亡过程从而得出了存等于存悲观主义结论存主义者否定艺术认识作用认艺术作品能反映现实只能某种程度上揭示人心灵冲动给人享乐和感受能力使人非理性感觉清晰、明确起来们认艺术家目创造自己世界表达自己哲学思想和自己感受而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种思想支配下存主义文学主要内容往往描写荒谬世界人孤独、失望及无限恐惧阴暗心理存主义者曾经提出了少发人深思问题们处世态度消极们把资本主义现实丑恶看成世界上永恒荒谬鼓吹人生虚无活着没有目人切活动都徒劳存主义既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现实反感和厌恶又宣扬了自我核心主观唯心主义和人主义及自由名义下美化悲观厌世人生哲学由于否认了人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存主义与马克思所说人本质切社会关系总和论点完全背道而驰存主义文学代表作品有萨特小说《恶心》、哲理剧《禁闭》和加缪小说《局外人》等存主义文学主张哲理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表现存主义哲学观点己任些作品大多

(完整版)人本主义相关问题

人本主义的思考问题 1.人本主义兴起的背景 2.马斯洛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 3.马斯洛内在学习理论 4.罗杰斯学习理论的理论基础 5.罗杰斯的有意义自由学习 6.罗杰斯有意义自由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自由学习区别 7.人本主义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模式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2.3.马斯洛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同一性原则 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 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存在主义 摘要: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文学的总代表。其文学作品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存在主义哲学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许多创作如《恶心》,《禁闭》”,《自由之路》等都体现出存在主义,蕴含了人道主义内涵,存在主义美学理论也极为丰富,广阔。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自由存在主义文学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流派,首先是个哲学术语,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二战前夕它的主要见解又传到欧洲其它国家,造就了法国一些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如:萨特,加缪,波伏娃等。其存在主义文学,文学主题以及人道主义内涵,还有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就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做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与萨特的创作 1·存在主义文学 和以往历史时代的文学相比,20世纪的文学更加复杂,晦涩,更加不易读懂,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裁,风格,美学,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特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表达,出现在二战期间,并且在战后的法国盛行,而且深刻影响到其他欧美国家的文学创作。比如:荒诞派戏剧,垮掉派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等。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念为主题,以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解说诸如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以及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反抗的价值等。存在主义文学家总是调动各种文学写作手法来展示令人厌恶的充满荒诞感的社会人生,塑造的一些“多余人物”形象,都具有忧郁,彷徨,绝望的特点,主人公都在很努力地摆脱不幸命运的羁绊。例如萨特的《恶心》,《自由之路》;加缪的《局外人》,《鼠疫》等;波伏娃的《大人先生们》,《女宾》以及梅洛—庞帝,阿隆等人的许多作品。 2.萨特创作中的存在主义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和20世纪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不仅在其存在主义哲学著作中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所进行的热情辩护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发表于二战之后的哲学论著如《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开始更多地关注自由人的社会责任问题,并把存在主义格外强调的人的自由视为人类参与社会斗争的工具。 《禁闭》是萨特的一部戏剧力作,讲述的是发生在地狱中的一个荒诞故事,但它并不是传说中群魔乱舞,冒着岩浆泡沫的硫磺火湖,而是一个没有上锁的普通的封闭房间。但是却上演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三个灵魂及其丑恶的死人在相互窥伺,彼此猜忌和争夺控制“他人”权利的过程中,既对“他人”施加折磨,又不得不承受“他人”带给自身的迫害,不过他们最终认识到“他人即地狱”的道理,然而可悲的却是没有谁敢抛开这种种顾虑,自由去选择并且迈出这道并未锁上的门,去摆脱地狱的折磨和迫害,却只能任由这种“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希腊文词源antropos和logos,意为人和学说。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费尔巴哈由于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避免采用甚至反对“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因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或“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简介 “当我看着这个世界时,我是悲观主义者;当我审视这世界的人们时,我是乐观主义者。”——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做较大、较复杂的老鼠——认为人与老鼠一样,只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并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人性理论的观点不同,它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上世纪60年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基础。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说明了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被众人所接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作“人本主义”,并把其哲学著作命名为《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义反对把灵魂和肉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反对把灵魂看作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但其所指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他没有联系具体历史、社会实践来研究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一词被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歪曲。如德国现象学者谢勒和法西斯主义理论家克拉格斯,就侈谈“哲学的人本主义”或许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他们的“人本主义”是一种宣扬非理性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唯心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五类起源 首先,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一个条件。17世纪以来的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的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历史上的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的。撇开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的人本主义。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体哲学”(philosophy ofthe subject)。由于哲学家对“主体”的理解并不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多义的。如果把导源于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自我的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的典型。我们不谈个别新康德主义者是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哲学家,整个地说,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奠立基础的纲领而努力,他们由以出发的自我是一般的、非经验的和非人格的,与人本主义者所强调的经验自我根本不同。并且新康德主义特别重视科学的价值,这恰恰是“科学主义”的特征,同强调个人价值的人本主义大异其趣。 其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的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可以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不同的是,他求助于“本质直观”,以描述方式进行其构成客观性的工作。早期反心理学主义使他把逻辑结构看作“真理本身”。胡塞尔的“我思”有别于康德,不是非人格的,但客观性的先验奠基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主体或主体性,却需要多元的、主体间的、原子论般的奠基。难道这样的奠基学说是人本主义的?是的,要是我们把任何“主体哲学”当作人本主义的话。但是人本主义以人的首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院(部)名称:数学与统计学院 学生姓名:韩宏东 专业:应用数学 学号:1507122423

浅谈存在主义的影响 摘要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落后因素,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它压制人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因而,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传人中国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使人的尊严和价值问题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的问题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当今社会,各种教育思潮相继涌现。存在主义作为现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一种代表形式,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领域中也形成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潮,它以研究人为重点。由于存在主义提倡对人的个体性、主观性的重视,因而很难形成统一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观。然而,作为哲学重要内容的存在主义,对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存在主义批判萨特教育思想

基尔凯郭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人,直到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他自己曾经存在过。这个故事今天讲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们时代的文明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可以轻而易举地使它自己陷入克尔凯郭尔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我们可能明早醒来发觉自己死了,却从来不曾触及我们自己的存在之根。 存在主义者正是对这种现代处境的一种哲学上的反应。存在主义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一时流行的风尚,也不只是一种战后时期的哲学情绪,而是直接存在于现代历史主流中的人类思想的一项主要运动,承担了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根本变革:哲学的中心议题从启蒙主义式的无往不胜的理性转变为单个人或个体独有的经验,这单个人或个体情愿吧自己摆到他的文明的最重大的问题面前接受挑战。另一方面,存在主义也反对对人作简单化的理解,力图掌握整个人的形象,尽管为此它也必须去揭露人的存在中的一切黑暗和可疑的东西。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 作为现代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萨特说,“我们关心着人”,鼓吹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存在先于本质”,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号召人们“远离俗众”,返回个人,强调每个人要过“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人“冒尖”,不要“与众相同”,要“与众相异”等等。应该说,萨特的这种号召人“找回自我”、崇尚个体自由的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人被异化为“非人”的恶劣现实环境中,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的,但他极力宣扬的这种片面的个人特殊论,归根到底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唯我论”,容易导致人的悲观、堕落、胡作非为,甚至演变成无政府主义。在萨特的观点中,人的存在是“具体化的存在”,即人是“作为个别的人而独立自主”,“你不是别的甚么东西,你就是你的生活”,“人总是在造就之中”,人的实在实际上是“虚无”,人的生存过程就是“虚无化”的过程,人的过去是过去了,成了虚无;人的未来还不知道是什么,也是虚无,“人的出生是没有道理的,人的死亡是没有道理的”,总之,“人是虚无”----存在主义由于把个人的特殊性过于片面化、绝对化,导致了虚无主义的结论;它鼓吹个人的心理体验,盲目的意识冲动,纯粹的偶然性,神秘的自由意志,把人和世界都归之于“虚无”,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认识和知识,从而认为“存在不能还原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