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武汉大学科技园
科技服务业政策汇编
目录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11)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19)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39)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59)中关村核心区科技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65)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近年来,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质量和能力稳步提升。
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目标,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供重要保障。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2.01.29•【文号】国科发计[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科技部组织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发展体系研究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发展体系研究当前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产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界限模糊;产业结构的演进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紧密相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制造中心存在。
一、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1.7:63.3:25转变为3.7:46.1:50.2,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1、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3、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87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4、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东西湖区和青山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初步形成了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二、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1、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传统增长方式为主的产业体系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型工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2、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率较低。
3、产业高度化不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4、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5、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
高加工度制造业不发达,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缺少高加工度制造业,缺少名牌终端消费产品。
6、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多数落后于广州、宁波、南京、大连、杭州、青岛等全国同类城市。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都市农业和城市基础产业为基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武汉市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辐射力最强的产业基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29•【字号】鄂政发[2011]29号•【施行日期】2011.05.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11〕2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创新型湖北的攻坚阶段,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湖北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根据全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整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环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
自主创新逐步成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全省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突破10%,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红莲型杂交稻、重大疾病与污染防治等领域掌握和攻克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创新型企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等科技专项行动相继启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投入方式实现了较大转变,促进科技优势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型湖北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当前,世界科技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话语权、发展权的焦点,区域科技、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
【年(卷),期】2024(37)5
【摘要】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于2000年6月,是武汉大学和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过近24年发展,已成为湖北省创新创业创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汉大学实现产学研结合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创新创业企业样本、战略性新兴产业样本和国家级众创空间样本等三大类“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样本最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推动高技市术业发展--东北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实践与思考
2.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调查
3.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路径——以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4.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宁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5.创新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平台——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十二五”总规划纲要:建设智慧城市讲解学习
武汉“十二五”总规划纲要:建设智慧城市昨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七次会议开幕,备受关注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出炉。
这份指引武汉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件,满怀信心地提出,武汉将着力打造●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十二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加快建设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把武汉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履行国家战略使命,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全面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重振武汉雄风,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快速交通体系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铁路。
完善武汉、汉口、武昌三大客运站配套设施,新建汉阳客运站,提升武汉北、大花岭、舵落口三大货运站功能,形成“两纵两横”特大铁路枢纽。
推进武汉至西安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网络建设。
建成武汉至孝感、黄石、黄冈、咸宁等城市的城际铁路网。
——公路。
推进四环线等高速快速路系统建设,优化站点布局,完善公路客、货主枢纽交通衔接。
加快国家、省级高速路武汉段建设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进出主城和过境快速通行能力。
——水运。
巩固提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加快武汉新港阳逻、白浒山等集装箱港区和纱帽、金口、军山等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吞吐能力。
——航空。
加快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航空服务水平,增开国际国内航班,打造国内枢纽机场和重要的国际空港。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作者:李文君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2年第02期《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徐建国: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科学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时期的建设,特制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如何?徐建国:“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
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
2010年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
2010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何发挥高校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与地方共建产业化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方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在集聚和培养人才方面有何成效?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水平人才入园兴办企业。
建立了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支持学生来园创业实践,形成了校区园区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认定了4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教育与职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有哪些?徐建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校一园、多校一园、校府共建等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园的快速成长。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印发
无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由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印发。
【总页数】1页(P5-5)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4
【相关文献】
1.关于印发全国白蚁防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J],
2.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J],
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J],
4.《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访科技部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建国 [J], 李文君
5.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银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城市圈“十二五”发展规划
武汉城市圈“十二五”区域总体规划(个人整理)前言“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家批复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振兴规划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武汉城市圈开放的步伐,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成为中原区域经济增长极、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个试验区对当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探索,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一系列的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由点及面,实行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要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最具实力、最富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推进城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梯度推进与非平衡推进相结合。
最终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经济发展与资源协调,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比较发达的生态城市圈。
第一章现状分析一、武汉城市圈的优势和劣势1.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
武汉城市圈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及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组成的“十”字形一级发展轴线的交会处。
根据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可以用一副“弓箭图”描绘中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格局。
在这幅图中,武汉城市圈正处于箭和弓弦交会处,是这张“中国弓”的搭箭点和发力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 武汉城市圈的劣势武汉城市圈主要存在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结构性矛盾突出,二元结构明显;国有企业改制任务艰巨,行政体制分割严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5个劣势。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但圈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武汉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黄石、鄂州、仙桃处于工业化中期起飞阶段,而孝感、咸宁、黄冈、天门则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附件: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时期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绩斐然“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发展,科技创业大推进,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提升的五年。
在科技部、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指导下,我市作为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祥地,孵化器事业持续发展。
孵化器不仅营造了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而且丰富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在加速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在市、区科技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建成近百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及具有孵化功能的科技创业社区。
在国内首创了科技创业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市、区、街共建的三级孵化模式.目前,已通过市级组建和认定的孵化器63个,其中新增国家级孵化器6家,新认定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全市国家级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数量达到15个,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位居国内城市第3位。
有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获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
新建35个科技创业社区,1个科技企业加速器,形成了梯级孵化的格局。
截至2010年末,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
入孵企业3410家,累计毕业企业1453家.在毕业企业中,涌现出了600多家年销售额过3000万元以上、130多家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和三特索道、凡谷电子、高德光电、华中数控、中元华电5家上市科技企业.此外,还有30多家科技企业进入湖北省上市企业绿色通道,有力支撑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全市在孵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利税30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总和。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体规模和水平居国内前列。
自然、人文、现代科技的融合——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
自然、人文、现代科技的融合——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
设计
冯浩;肖伟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2(020)005
【摘要】在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中,通过园区气质、风格的营造和单体建筑形象的空间设计,并融入百年名校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高新科技园的强大生命力.它的带状均衡分区的设计原理,既便于各分区的近期开发、管理和形成规模,又能在大格局不变的前提下,为分期、分批的开发提供场地空间,为科技园创造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页数】5页(P80-83,90)
【作者】冯浩;肖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430074;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3
【相关文献】
1.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清华科技广场的“场所精神” [J], 谭纵波
2.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谈科学课教学中自然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J], 姬养杰
3.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着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J], 彭纪南
4.武汉大学建筑群:人文与自然的融一 [J], 李宗春;晏艮忠;王平;宋晓丹;孙丹;王巷超;
范杨文灿;
5.山水人文与科技园区公园绿地的融合——以溧阳长三角研究中心为例 [J], 刘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规划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发展体系研究(送审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产业经济研究所2009年9月目录一、中心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理论依据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6)(一)中心城市产业一般规律、理论依据 (6)1、产业发展体系理论创新 (6)2、产业演进一般规律与产业演进理论创新 (7)3、中心城市产业发展规律 (7)(二)国内外中心城市产业体系发展实践 (9)1、上海市 (9)2、广州市 (9)3、重庆市 (9)4、纽约 (10)5、新加坡 (10)6、香港 (11)二、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态势 (11)(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历程 (11)(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12)1、全市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12)2、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1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13)4、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14)5、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都市农业体系初步形成 (14)6、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15)(三)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5)1、从整个产业体系看存在的问题。
(15)2、从各产业内部看存在的问题 (16)(四)十二五时期武汉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17)1、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对武汉产业体系提出了新的机遇 (18)2、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提出挑战 (18)3、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武汉产业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8)4、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全省大力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 (19)5、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加快为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19)6、沿海城市和周边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武汉市产业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外在的压力 (19)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20)(一)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指导思想 (20)(二)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原则 (20)1、紧紧围绕武汉市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定位,从建设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中心城市的需要,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武汉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专题研究项目
武汉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专题研究项目投标须知一、招标项目基本要求武汉市科技局此次面向武汉地区公开招标的专题研究项目总数为6项。
所有项目研究任务均须于2010年6月底以前完成。
具体项目名称和基本要求如下:1、“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研究在总结武汉市“十大”科技专项实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接国家和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结合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武汉市半导体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等15个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建设,研究设计“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及其实施机制,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在全面分析武汉现有科技和产业现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对接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地提出“十二五”期间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的主攻方向、若干专题和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2、武汉市“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发展电子信息、钢铁、汽车、石化、装备制造、船舶、轻工纺织和物流等八大支柱产业和15个新兴产业亟需破解的科技难题,研究其产业发展中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在对产业科技需求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科学选择产业发展重点技术领域和100个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对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项目,提出产业科技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并就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机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3、“十二五”期间科技支撑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与科技供需对接机制研究研究“十二五”期间如何发挥科技对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并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特殊要求研究提出100个“两型社会”技术支撑项目和以企业需求为主体的科技供需对接项目。
分析武汉科技供需对接的现状,研究设计武汉市“十二五”科技供需对接机制及机制建设的保障措施。
4、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立足于武汉市科技资源优势和“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围绕武汉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对外技术依存度目标、R&D目标、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建设目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目标、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和重大科技标志性工程等)、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
武汉大学科技园
武汉大学科技园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LOGY I N DUS TRY OF IN 6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作为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带,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人文及自然环境优美。
园区孵化、研发、生产建筑总面积现有15万平方米,到2010年底将超过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2家,累计毕业企业25家。
武汉大学科技园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武汉大学的指导、支持下,全面依托并充分发挥武汉大学优势资源,结合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的,坚持市场化和产学研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孵化体系和孵化能力的建设,努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调研探讨科技园发展顾海良校长诚请国际规划大师吴志强为科技园建设出谋划策武汉大学李清泉副校长与国际知名3S 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国家“863”计划空间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武大吉奥、航天量子和武大卓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C E C E ECH CH A9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 O LOG Y I N DU S TR Y O F IN 力把学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武汉大学科技园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建设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引进、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使园区成为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产业的创新基地;通过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到园区创业,使之成为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现已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不断递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园区主要有海克斯康、德瑞光学、武大吉奥、武大卓越、华正空间、长江水产研究所、维奥制药、阳光广济、中船重工集团717所、三工光电、新时代激光、元茂光电、华灿光电、武大有机硅、武大巨成、中兴能源、湖北三环等国际国内知名研发、生产企事业单位,基本形成以空间信息产业为主,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产业为辅的产业格局。
科学谋划学校“十二五”事业的发展——关于编制武汉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考
★ 者 : 红 星 , 汉 大 学 副 校 长 、 授 , 北 省 高 等 学校 领 导 科 学研 究 会 常 务 副 会 长 。 作 谢 武 教 湖
0 潮教领科论 4 2 年4 坛 0 育导学 j 第期 1 £ 0
书记救长论 坛
■
的 建 设 。 这 为 学 校 发 展 带 来 了 新 的 机 遇 , 时 学 校 承 同 受 的社 会责任 和 压力也 越来 越 大 。
是 人 口大 同 , 教育 振兴 直 接关 系 同民素质 的提 高 和国 家振 兴 。 只有一 流 的教育 , 才有一 流 的国家实力 , 才能
划 。 于武汉 大学 而言 , 入贯 彻落 实科学 发展 观 , 对 深 以 规划 纲要 为指导 , 制订 一 个切实 可行 而义 鼓舞 人心 的 “ 十二 五 ” 发展 规 划 , 于加 快 学校 建 设 中 国特 色 、 对 世
建设 一流 国家 。” 为 承担着 知识 传承 、 作 人才 培养 、 科
技创 新 、 化 引领 等 重要 任 务 的大 学 , E益走 向社 文 正 l
界一 流 、 国际知名 的高 水平 大学 的步伐 具 有十 分重 要
的战略 意义 和现实 意义 。
会 中心 , 到 高度 关 注 , 受 包括 中国 在 内 的许 多 国家 都 纷 纷 推 重 大举 措 支 持世 界 一 流大 学 和 高水 平 大学
多 , 进一 步加 快提 升 自主创新 能 力 方面需 要 进一 步 在 引导 与 强化 , 学研 究 服 务 地 方 经济 建 设 、 研 成 果 科 科 转 化 的力度 还需 进一 步 加强 。 5 .实质性 国际合 作与 交 流有待 加 强 学 校 在 共 同 申请 并 开 展 重 大 国 际科 研 项 目等 方 面 仍有 较大 的提 升 空 间 , 合作 培 养具 有跨 义化 交流 在 能 力 的高层 次人 才 、吸引来 华 攻 渎学位 的留学 生 、 发 挥 国 际学术 影 响力等 方 面 , 进一 步推 进 。 需 6 .管理体 制 的 配套 改革有 待跟 进
[武汉]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
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一、规划背景分析1.项目背景2.区位分析3.用地分析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规划指导思想2.规划原则三、规划用地布局1.产业组团用地布局2.公共服务中心区布局3.研发组团布局4.高档居住组团布局5.疗养康复组团布局四、空间组织与景观1.景观规划原则2.主要景观点五、道路系统规划1.道路系统规划原则2.机动车系统规划3.步行系统4.停车场和公共交通规划六、绿地系统规划七、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1.保持自然地貌,保护自然资源2.师法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3.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科再生资源4.减少废物,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八、经济技术指标九、规划实施意见十、投资估算一、规划背景分析1.项目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将从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环保等新兴产业中。
产业发展的基地也将从传统的制造工业区向以研究与开发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园区转移。
从20世纪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英国的牛津、日本的筑波、台湾的新竹,“知识经济”都带来了全新的科技园区理念。
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产品产生的摇篮,随着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全面启动,我国的科技园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
从9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技园建设开始启动,武汉作为我国华中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园区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其中,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
近期,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武汉市政府规划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关山科技工业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东南,建设武汉市“科技新城”。
武汉大学科技园区位于未来“科技新城”的核心地区,与华工科技园区、华软科技园区、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农大科技园共同构成大学科技园体系,形成了武汉科技新城的“心脏”,其规划目标地位为:我国华中地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信息融资服务中心,教学实习基地以及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国科发计[2012]70号【失效依据】科技部关于对部分规章和文件予以废止的决定【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发布日期】2012.01.29【实施日期】2012.01.29【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E0303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附件: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一五”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
自2006年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组织实施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应用示范,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武汉大学科技园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武汉大学科技园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年(卷),期】2003()4
【总页数】2页(P20-21)
【关键词】武汉大学科技园;产业发展;科技服务;高科技产业;管理模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F124.3
【相关文献】
1.打造一流科技园区引领蔬菜产业发展--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J], 汪小琳
2.整合资源打造上海检测服务新平台——记上海武宁科技园打造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J],
3.借助科技园区平台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J], 高中成
4.构筑产业发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关于武汉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J], 李清泉
5.辛项目·大湾区辛格林电梯进驻顺德旭日科技园,打造高新科研发展平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武汉大学“十二五”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十一五”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
自2006年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按照《科技规划纲要》的部署,组织实施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加强了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撑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应用示范,优化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水平,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重点项目,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医疗、数字内容、数字社区、数字教育、数字旅游、电子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多个重要领域和方向,突破了一批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和系统集成技术,制定了一批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态势初步显现。
通过应用示范,创新了一批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企业。
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8家,一批现代服务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成立。
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在服务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
颁布了《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纲要》,举办了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系列论坛。
在现代服务业相关领域支持建设了若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综合研究机构,加大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政策的实施力度。
提高了有关各方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21世纪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由“工业经济”主导向“服务经济”主导转变的新阶段。
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继续将加工制造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抢占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基于信息网络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呈现出细分化、国际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快速细分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推动新兴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球服务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国际化的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支撑,数字化、信息化成为服务业提高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共同选择。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其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科技支撑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需求。
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使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作用日趋显著。
模式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以应用性、系统性、集成性为主要特征的支撑技术成为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对国际产业科技竞争,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都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位置。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发展新兴服务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密集、高成长性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数字文化、数字旅游、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社区等依托信息与网络技术,从传统公共服务业衍生出来的新业态。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迫切需要发展科技服务业。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不但通过其创新支持产业的发展,其本身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培育科技服务产业新模式,壮大科技服务产业规模,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优势。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新兴服务业引领作用不强、科技服务业支撑能力薄弱、创新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
未来五年,为应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挑战,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必须迎难而上,突破制约,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方向,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强化部署,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引领能力。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技规划纲要》要求,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为战略目标,以模式创新为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整合部门和地方资源,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做大做强科技服务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与水平。
(二)基本原则——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加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产学研用的结合,统筹项目、基地、人才、政策以及创新体系建设,全链条布局发展模式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试点示范,充分依靠地方和部门,从主要依靠项目推动转向从工作层面系统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市场牵引,政府推动:面向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相关产业、领域的要素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实现高效、集约的服务过程和倍增的服务效果。
——模式创新,技术支撑:以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
在重视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的同时,高度重视模式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已有成熟技术成果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确立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形成充满活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大格局。
(三)发展目标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开展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示范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新业态,打造一批知名服务品牌。
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三、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及关键环节,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的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
(一)加强一体化电子商务技术攻关,提高全程服务能力加强完全网络化条件下高效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结构及其演化机理与过程研究,探索网络化生产经营、消费方式与行为规律,为发展高效电子商务服务形态提供科学依据。
突破智慧电子商务云服务等技术,发展新一代电子商务服务技术架构及解决方案。
加强电子商务市场可信交易服务技术与系统研发,推进可信交易环境建设。
满足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国际贸易、旅游、移动商务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行业以及区域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领域全程电子商务服务解决方案研发,推进示范应用,培育龙头企业,提升重点领域全程服务能力。
专栏: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电子商务云服务技术与平台研发,电子商务可信交易技术与平台研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点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重点生活资料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二)加强集成技术支撑,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物流产业发展规律研究,探索物流发展新模式。
面向国内外贸易需求,加强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智能运输组织、业务过程协同控制、信息共享与集成等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服务机制与模式,建设海铁公联运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解决方案。
强化物流射频识别、物流过程信息感知、可视化及智能决策等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形成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框架和综合服务方案。
结合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需求,创新网购物流服务模式,加强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协同的信息共享技术和标准、网购物流服务网络和业务流程研究,积极实施网购物流示范工程。
专栏:现代物流开展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网购物流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供应链全程第三方物流服务技术与示范应用、物联网环境下智能物流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
(三)加强系统外包服务模式创新,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探索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运行、维护新模式,为发展可信系统外包服务形态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可配置系统架构技术、安全可靠服务质量保障技术、高效运行平台技术、应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开发系统外包服务平台,提高系统外包服务技术支撑能力。
建立信息系统服务外包标准和管理体系,形成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保障支撑体系。
面向大型骨干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信息化需求,鼓励其信息化机构与主营业务分离,创新信息系统服务模式,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服务支撑。
面向非机要政府部门电子政务需求,鼓励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运营外包,发展社会化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服务产业。
四、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培训与就业、社保等新兴服务业,显著提升科技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