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优秀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重点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具体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
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
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
但随着的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预习阶段。
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自己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查生字,资源共享。
读课文,一起探讨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时记下。
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主要方法是可以运用在后期展示中,激励学生的原动力。
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的劳动给予重视和鼓励。
对其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汇报比赛,小组内合作的汇报与比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识字阶段。
生字词不但要记住读音,更要记住字形和字义,并且能组词、造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学生如何最快捷、准确的记住音、形、义是小组探讨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自己发现字音读准方法,字形记忆技巧,扩词的美好,特别鼓励学生扩展四个字的成语。
方法是学习的捷径,也要注重实效性,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以是短时记忆的考核,学习方法后当堂课进行考核,既可以考验学生记忆方法的运用效果,又可以巩固部分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以便课下的运用。
也可以第二课时的考核,看看学生课下运用的方法的效果如何。
所以,在识字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会读,会写,明白含义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活用生字词,更能体现语文课本的举例作用,真正的将所学的生字词用于平时的学习之中。
教学阶段。
这是教学最重要的阶段,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不懂的敢于问出来,也就充当了课堂的主人了,如果是因为教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了的一些问题,那么教学的质量再好也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
”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教师应该以趣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
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问的很琐碎和零乱,千奇百怪的,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
习题等处寻找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
最后,教师应重视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形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满足了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感、情感,从而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评价阶段。
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只有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才能对学生有调动作用,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问。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提问。
教师要多激励,少批评,及时表扬孩子的闪光点: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入浓厚的平易之中。
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下才会愿说,爱说,敢说。
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
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
一、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性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突出重点,切忌生硬
导语设计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中心思想”等内容的简单罗列,过于冗长机械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还容易使学生疲劳、厌恶甚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
小学课文绝大部分是情文并茂的美文,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
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
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
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
首先,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这样,学生参与的面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
教师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如有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
我让学生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自己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
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
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
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再如,作业批改在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我们应动员学生之间开展作业互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当然,组织学生互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
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语文和谐课堂,我觉得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始终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在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堂课只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题猜文导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以题猜
文”法导入新课,效果很好。
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这一课时,我在上课开始即出示课题,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猜一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如果这个题目由你来写你会写什么内容。
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文章肯定会写夜莺的歌声很美妙,很动听;有的同学说文章会先写夜莺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写人们很喜欢夜莺的歌声;还有的学生说文章会写夜莺会唱些什么歌……这时,我话锋一转:文中所写的内容和你们想得一样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学生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认真读起来,读书热情极高。
以题猜文导入法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创设情境导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
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少是文美情真的佳作,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我们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桂林山水的精美图片资料。
上课时我先告诉学生:桂林山水向来有“甲天下”的美誉,下面咱们就一起去欣赏桂林的秀丽风光;接着我就播放课前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同时加上我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个“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境中。
图片看完了,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画卷中。
此时,我相机引导:刚才我们只是看到了桂林山水外在的美,我想同学们一定还想用心去体会桂林山水内在的美,那就赶快读课文细细品味吧!一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三、设置悬念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
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懂得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设置悬念的导入方法恰恰能符合这样的要求。
如在和时间赛跑一课的导入中,我先板书“赛跑”两字;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你能想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想到了运动会上运动员们赛跑、体育课上和同学赛跑;接着我又板书“和时间”三个字,让学生读课题:和时间赛跑。
这一下,学生的疑问立刻出来了:谁和时间赛跑,人怎么跟时间赛跑,人能跑得过时间吗……对于学生的疑问,我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微微一笑:看来同学们的小脑袋里问题还真不少,要想解决问题就好好读读课文吧!就这样我运用富有诱发性的语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造成悬念,激发起学生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融入林清玄的精美散文中。
四、渲染气氛导入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文情并茂的课文,我经常用优美、充满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使之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言简而意深”的效果。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先简单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接着用深情的语言叙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在这些英雄当中就有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读课题);让我们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再读课题);让我们更深情、更自豪地呼唤他的名字(再一次读课题)。
这样课伊始即进行激情渲染,深情铺垫,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感情埋下了伏笔。
五、借助多媒体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学生的认识对象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去寻求答案,获得知识。
如我在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课时,因为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了解得不多。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课前我精心制作了一组课件。
课堂上,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战争图片、
低沉哀伤的背景音乐、红色醒目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对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书、体会感情就可谓水到渠成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就如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便要漂亮醒目,引人入胜;一堂课又似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
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的艺术,语文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认真探讨导课艺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导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课伊始,趣亦生”。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新理念,袁振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学方法与技巧,林焕章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6,10
【4】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熊生贵著,光明日报出版社
【5】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严永金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