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三首(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的不同情怀。

2.了解三首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诗中精妙的意象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3.体会三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体会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习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要点】学习《炉中煤》

【教学步骤】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1.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郭沫若和鲁迅一样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1921年8月,他的诗集《女神》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诗集。这部诗集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叛逆,对美好未来的热烈追求与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对自然、自我的极端尊崇与对个性解放的由衷歌颂,表现了对工农的热爱与对新生活的向往,突出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其主要诗作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气势奔放,格调雄浑,有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其诗体形式丰富多彩,集自由诗体各种形式之大成。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炉中煤》等。

郭沫若的话剧代表作主要有《王昭君》《屈原》《蔡文姬》等。

2.解题: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副标题在这里起到了点名主题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艺术形象的内涵。阅读这首诗的关键,是要深入理解“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两个喻体:“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

二、学生阅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第一段,先间接了解一下诗篇的基本内容。

三、朗读诗篇: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读。

四、赏析课文

(一)炉中煤的形象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炉中煤”有什么特征?这些形象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精神?

答:(1)“炉中煤”具有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的特征——体现了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

(2)“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陨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为了祖国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2.诗人为什么不把祖国比喻为母亲,而将其比喻成“年青的女郎”?这样比有什么作用?

答:“年青的女郎”首先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姑娘,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赞美。

另一方面,将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感情,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说,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二)重点诗句分析

1.“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不辜负”三字表达了作者的报效之意。后一句是作者希望祖国不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思量”即含有思念和希望的意思。

2.“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从字面上看,讲的是煤形成的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的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3.“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诗人早年留学日本,“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感情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4.“燃”

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这个“燃”字,还可以让人想像到一颗滚烫燃烧的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在第4节中,这个“燃”字出现在“常常思念”之后,又使人感到诗人有一种对于暂时不能投身国内火热斗争而坐卧不宁的心情。

(三)主要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奇特的艺术形象(“炉中煤”眷恋“年青的女郎”),二是作者抒发的感情的炽热程度(“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五、课堂小结,检测答疑

人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把自己比做儿女;《炉中煤》却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将自己比做“炉中煤”。你觉得这样比喻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参见“课文赏析”)

六、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本课要点】学习《红烛》

【教学步骤】

一、由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讲演》导入,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湖北浠水下巴河镇人。“五四”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以写新诗为主。当时他主张诗人应该超脱于政治之外,但有认为“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首先提出“三美”主张,即新诗应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这是他的代表作。

1943年后,由于痛恨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和腐败,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1日,民主同盟负责人之一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