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_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https://img.taocdn.com/s3/m/b4307f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c.png)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证据
对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三个具体证据,这个问题涉及到地质学和古地理学领域的内容,下面是一些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地质构造证据:地球表面上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显示了大陆漂移的迹象。
比如,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东西岸线的相似性,以及同一地质特征在不同大陆上的发现,都支持了大陆漂移理论。
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学研究表明,同一种古生物化石在不同大陆上被发现,这暗示了这些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比如,古地理学家发现了古代植物和动物的分布模式,这些模式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岩石和矿物学证据:来自不同大陆的相似的岩石和矿物组合,以及同一类型的岩石构造特征在不同大陆上的发现,都支持了大陆漂移学说。
这些证据都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我们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证据是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观测积累而来的,是地质学和古地理学领域的专业成果。
魏格纳 的科学精神
![魏格纳 的科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524eb3b4de80d4d8d15a4fd1.png)
在科学领域,魏格纳就是一位
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打破常规的科学家
他能够冲破传统认识 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出在当时被认为是“石破天惊”的假想
他认为大陆在最初是连在一起的。
但是,假说并没有足够的理论来证明它的正确, 人们对他的假说难免产生怀疑,更有人认为他 是荒唐的,因此嘲笑他,说他的假设不过是一 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这篇课文讲的是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魏格纳。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大陆 漂移说”,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今天说一说魏格纳的 科学精神。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大胆的猜测 -----科学精神的第一个要素。
实事求是地去考察、探索 ——科学精神的第二个要素。
他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
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
又研究了古代冰川的分布…… 经过一番严谨的科学研究,魏格纳的代表作
《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
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时,遭到暴风雪的袭击 倒在茫茫的雪原上,年仅50岁,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纪念他,
纪念他毕生寻求真理、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 的科学精神。
用郭沫若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 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 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 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e6e299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2.png)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
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
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
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断就是恰当的话,我一定必须用事实去证明它!”魏格纳又淡定地思索出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分隔的大陆原来就是一整块的话,那么,构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必须就是相似的,外木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理应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存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不好之后,魏格纳踏遍了大西洋两岸,展开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中他辨认出:存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
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将远涉重洋,也没法听闻过曾经有人“引入”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办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道。
他表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2021年七上科学同步练习2-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2021年七上科学同步练习2-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bc9871b9d528ea80c779e9.png)
2021年七上科学同步练习2-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专训单选题:1、(2021.七上期末)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 英国科学家布朗——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胞(实为细胞壁)B . 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C .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D . 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2、正确的是()3、(2019宁波.七上期末) 据中国地震台测定:2019年11月10日06时46分,在四川宜宾市兴文县(北纬28.17度,东经104.99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四川地区地震频发的原因是该地区位于( )A .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B .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 .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D .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4、(2019萧山.七上期末) 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
在课堂上科技社的社员们在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其中正确的是( ) ①A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的观点②B认为: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③C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④D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⑤E认为: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所以有科学家把它戏称为“七巧板”⑥F认为:全球的这些板块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和张裂。
⑦G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与鸡蛋非常相似,也分为三层。
A . ①②③④⑤⑥⑦B . ①②③④⑤C . ①②③④D . ①②③⑦5、(2021.七上期末)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A .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B .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分为地壳和地幔两部分C . 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D .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内部比较活跃6、(2020.七上期末) 每周三下午第四节是某中学的社团活动课。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https://img.taocdn.com/s3/m/3fa8352c7375a417866f8fa5.png)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魏格纳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
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
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
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
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
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560be09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8.png)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德国地质学家,他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名字与大陆漂移说紧密相连。
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也就是说地球上的大陆是在漂移移动的,这一说法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声音。
当时的地球科学家们认为大陆是固定不动的,他们无法理解这一新理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提出后,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他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和地图,并进行了各种复杂的计算,最终证明了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
在此期间,他遇到了许多反对声音和批评,但他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科学的实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承认,大陆漂移说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
魏格纳除了大陆漂移说的贡献外,他在地质学领域也有着其他的重要发现。
例如,他发现了海底山脉和地震造山作用,这些发现都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支持。
魏格纳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现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并坚持自己的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早熟的意义的贡献和成果。
同时,魏格纳也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观点或理论与他人的观点相左而放弃探索和实证科学真理。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5d08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9.png)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1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世界上很大的轰动,我也不由得被他的细致发现与不轻易改变想法所打动。
在偶然的一次观察中,魏格纳发现了“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这个结论,并矢志不移的去观察、询问。
最终确定了结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是的,魏格纳通过他的细致,找到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大发现,并坚持不懈的去找到了如此之多的观点!他不正是有了这两个法宝,才会有这么大的发现吗?正在学习中的我们,更应该在细致与坚持不懈两方面做出提高,才会有更高的提升!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2我喜欢阅读,特别喜欢看一些著名科学家、学者的故事。
每次读完他们的故事,我的内心都感慨万千,因为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
暑假的一天,我饶有兴致地读着《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我被这个题目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将会是什么样的发现呢?一个个问号如同淘气的孩子在我的脑海里跳跃起来。
带着好奇心,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主人公魏格纳年轻时因为生病住进了医院,这对天性好动的他来讲可是个难以煎熬的事情。
他因为觉得无聊就在地图上用手指画大洋洲、南极洲、非洲和南美洲……画着画着,他发现南美洲的巴西一块突出的地方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形状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
是巧合吗?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想,是不是大陆漂移造成的?因为他比别人多想一步,并付诸实际行动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经过不断考证和多方验证,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妈妈见我前面看得这么入神,也细细地品读了这片文章。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761c21a5e9856a5612604a.png)
一些蜘蛛还会在昆虫撞上以后把本来伸直的网放松,死死地缠住猎物。
而且蜘蛛是非常贪吃的动物,它们每天平均的进食量是自己体重的15%。
对于蜘蛛而言,逮住猎物也并不是很容易的。
首先,蜘蛛必须精确地判断昆虫的/着陆点0,通常它们是凭借着自己的网在何处重量突然增加而感知的。
研究人员统计,一般地,被缠住的昆虫在蜘蛛网上的停留时间大约为5秒,而大约80%的昆虫会逃脱,而且自然界中/武功0好的昆虫也不少,有一种名叫/炮手甲虫0的家伙一旦被蜘蛛网缠住,就会向蜘蛛喷射出滚烫的液体,然后逃之夭夭。
当然蜘蛛也会给自己的猎物注射毒剂,或者用一些更加粘性的丝把猎物死死地重重包裹起来,有的蜘蛛还会暂时躲在一个安全的距离范围内,等到看到自己无法吞掉对手后,就会果断地切断缠绕猎物的丝并溜之大吉,如果网被严重损坏,蜘蛛马上会重新编织。
蜘蛛在地球上的生活史要比人类长的多,在许多著名的/化石库0中都发现了蜘蛛的化石,它们与现生的种类似乎并没有大的区别。
科学家发现,蜘蛛丝比尼龙丝的弹性更强,比钢铁更结实,有的一根蜘蛛丝可以达到30多米!它可以用来悬挂重物、结网、保护自己的卵、保温、御敌和捕食;蜘蛛织出的丝可以调节粗细、可以或湿或干,或者发黏或者像羊毛一样蓬松。
有些蜘蛛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只大网,可以网住蝗虫之类的大猎物,然后大伙一起上手,分而食之。
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程新民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公认为是20世纪地质学的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却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是谁最早提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一、最早提出大陆漂移的学者目前一提到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想到就是魏格纳(A.wegener),但首先提出大陆漂移的并非魏格纳。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退利斯(Tha2 les)曾设想大陆是一个漂在水上的圆盘。
也有人推想陆地就像一只在海上漂浮着的巨大木筏或船只。
当然这些略带诗意的想法还谈不上有什么科学依据。
自从大西洋两岸首次绘制成地图以来,才有可能出现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大陆漂移的设想。
大陆漂移学说小作文
![大陆漂移学说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eb0b2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9.png)
大陆漂移学说小作文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个大舞台,那些大陆就是上面的演员,他们不停地跳舞、变换位置,演绎着亿万年的地质大戏。
魏格纳就像那个发现了舞台秘密的导演,他大喊,“看!这些大陆以前都连在一起!”。
咱们得承认,大陆漂移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有点儿玄乎。
但地质学家们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他们拿着锤子敲敲打打,就像侦探一样寻找线索。
化石、岩石、地图,这些都是他们的破案工具,一点一滴拼凑出这个奇妙的地球故事。
说实话,一开始大家都觉得魏格纳是不是疯了,大陆怎么可能自己飘来飘去呢?但就像那些最初被人嘲笑的科学家一样,魏格纳没放弃。
他的理论就像一颗种子,慢慢在科学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所以啊,别小看任何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它有可能就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科学革命!。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3f72806b4daa58da0114af8.png)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看书,看的时间长了,他放下书本,想活动一下身子再看,同时让眼睛也休息一下。
他尽力把自己的视线推得远一些,看看窗外..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贴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
他很有兴趣地看着那奇形怪状的陆地地形,看着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那海洋,那岛屿。
看着看着,他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几内亚湾的凹进去的部分,一边像是多了一块,一边像是少了一块,正好能合拢起来,再进一步对照,巴西海岸几乎都有凹进去的部分相对应。
魏格纳想:“看起来就像用手掰开的面包片一样,难道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后来才分开的吗?会不会是巧合呢?”一个个问题在他脑海中跳跃着,这个偶然的发现,使他感到十分兴奋。
“如果我的推测是正确的话,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它!”魏格纳又冷静地思考起来:“假如现在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原来是一整块的话,那么,形成大陆的地层、山脉等地理特征也应该是相近的,隔在两岸的动物、植物也应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曾有过相同的生存环境..”病好之后,魏格纳走遍了大西洋两岸,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发现:有一种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大陆,也生活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
可以想象,蜗牛不可能远涉重洋,也没人听说过曾经有人“引进”过这种野生的蜗牛。
他还对同样出现在巴西和南非地层中的龙化石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这种爬行小动物也不可能跨越大海,最重要的是,这种龙在其他地区的地层中并没有被发现过..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原理,相同的生物不可能在相隔很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它们必定起源于同一个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两岸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整块!于是,1914年,魏格纳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大陆漂移说。
他指出:现在的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与南极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大约两亿年前,由于地壳的运动,大陆慢慢分裂,开始缓馒地漂移,渐渐成了现在的样子。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fb3a337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6.png)
六年级15课中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的事例有哪些这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三个有关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
事例1: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助手不小心将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冲洗以后发现花瓣变红,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花草受酸或碱作用会改变颜色,从而只做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事例2: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住院无聊看世界地图,发现南美洲东海岸凸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凹陷部分相互吻合,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通过米歇尔逊蚯蚓分布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事例3:俄裔美国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通过儿子睡觉眼珠转动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
点拨: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如有的同学在考试之后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好,就发奋学习,把不会的问题弄懂,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就是亡羊补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两三岁就让孩子练习体操,有的孩子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影响了身体的发育,这就是揠苗助长。
3、二年级《开满鲜花的小路》有哪些美好的礼物呢?指的是什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有关鲜花的童话故事。
它告诉我美好的事物才是最好的礼物。
教育学生要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分享美。
那么课文中中美好的礼物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呢?文中美好的礼物指长颈鹿寄给鼹鼠先生的花籽。
因为花籽也是快乐的种子,长颈鹿把快乐传递给鼹鼠,鼹鼠无意间把快乐传递给了大家,所以说是美好的礼物。
能够给他人带去快乐,能够温暖人心的礼物就是美好的礼物,如:为环卫工人送水,参加植树养树活动,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寒冬收到热心人捐送的棉衣,为劳累的妈妈端来一盆热热的洗脚水《开满鲜花的小路》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邮递员黄狗给鼹鼠先生寄送包裹,结果包裹破了,鼹鼠先生不知道是什么。
春天到了,沿路开满了鲜花,大家觉得真美,赞扬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https://img.taocdn.com/s3/m/f3de479184868762caaed5c4.png)
正确答案的个数4—5个。 你们与地质学家仅有一步之差,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
恭喜你!全部正确!
你们已经具备了地质学家的潜质!
你能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吗?
亚欧板块
印 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合作探究
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况
下提出假想的?
魏格纳如何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
严密的论证呢?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
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 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 海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 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 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 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
严密的论证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海牛生活在热带
海洋,鸵鸟不会 飞,它们都没有 远涉大洋的能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分布特点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2——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大陆的漂移说的内容
下面地图中蕴含板块运动学说的 内容,你能发现它们吗?
1、地球表层由板块组成。
享受生活从地理开始!
实验一: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 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
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可用的材料:水
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
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
可用的材料:水
正确答案的个数3个以内。 你们已经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努力!
2: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
大陆漂流学说
![大陆漂流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ce87324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f4.png)
大陆漂流学说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和海洋的形成》问世,才作为一个科学假说受到广泛重视。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
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
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
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
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
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
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
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感想
![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f6c2cd1d6c175f0e7cd1375e.png)
对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感想
我们必须由衷地表达对这样一位正视事实.追求真理.为科学而献出生命的探索者的敬意。
首先,魏格纳注重观察。
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这被无数人观察到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直到魏格纳发现这一现象并真正去思考与调查。
而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魏格纳。
其次,我们应学习魏格纳那种正视事实的严谨态度。
面对一系列不寻常现象,魏格纳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而没有简单忽视。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向魏格纳追求真理.不拘泥于传统的勇气致敬。
虽然,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魏格纳依然不简单地承认传统的并不科学的观点,而是继续为自己的学说收集证据。
最终,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请允许我借用别人如此的评价“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大西洋中脊被发现,而这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
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
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
”
再一次表达由衷地敬意。
初中科学课件《地球表面的板块》优秀公开课ppt1
![初中科学课件《地球表面的板块》优秀公开课ppt1](https://img.taocdn.com/s3/m/1f9544c20912a216157929e8.png)
地形证据:
他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实。南非有一条从 东到西走向的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 接起来。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连两地的岩石和褶皱也相吻合。
气候证据 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 在南极洲发现了巨大的煤层; 在南非发现了冰川擦痕。
生物证据
两块大陆相隔很远, 却有相似的动物
第6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
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观点 (学说)
现推 象测
求 证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德国]
Alfred Wegener, 1880~1930
2、有人在世界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测量发现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升高,你能解释原因吗? 二次大战期间,他应征加入海军,成了“开普·约翰逊”号的舰长。 (1)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战后赫斯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执教并继续研究。 二 、海底扩张学说 (美)赫斯 和 迪茨 还发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连两地的岩石和褶皱也相吻合。 你认为可以作为支持“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_____。 解释:结合P112大西洋的扩张示意图, (1)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他利用在太平洋巡航的机会,用声纳对洋底进行探测,获得了大量洋底地貌数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有人在世界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真的吗?为什么?测量发现珠穆朗玛峰还在继续升高,你能解释原因吗? (1)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 “亚欧太美,雁(印)难飞” 需要科学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 “创新需要勇气和自信, 再对照课本上《火山地震分布图》 (4)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c2718bd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e.png)
【名人故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魏格纳(Alfred Wegener)是一位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他生于1880年,死于1930年。
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在研究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地质构造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他观察到大洋的海底脊和大陆的山脉有着相似的地质特征。
他还发现了地球上许多大陆的边界处,都有相似的植物和动物化石。
这些发现使他开始怀疑大陆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地球的表面上漂移。
为了支持他的理论,魏格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他研究了地球上的地壳。
他发现地壳是由许多大陆板块组成的,并且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移动。
他比较了不同大陆上的地质特征,并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魏格纳还研究了大陆的边界。
他通过研究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发现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即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像浮冰一样漂浮在地壳上,随着地球内部的热流而移动。
这个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大洋的海底脊形成了新的地壳,并且大陆上的地壳形成了现在的山脉。
当时的科学界并不接受魏格纳的理论。
他们认为大陆漂移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陆板块是由岩石构成的,而岩石是非常坚固不动的。
他们认为魏格纳的理论不能解释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和火山爆发。
尽管面临着许多批评和反对,魏格纳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继续进行研究。
直到他去世后的几十年,科学界才逐渐接受了他的理论。
现在,大陆漂移已成为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并对地球上的地质、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魏格纳是一位勇敢的科学家,他敢于挑战当时的主流观点,坚持自己的理论。
他的发现和研究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观点,并勇敢地追求真理,即使面临困难和批评也要坚持下去。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https://img.taocdn.com/s3/m/a6d2644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a.png)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路甬祥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2(000)017
【摘要】今年是德国气象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总页数】8页(P14-21)
【作者】路甬祥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地球科学的革命——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100周年
2.地球科学的革命——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100周年
3.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4.大陆漂移学说与魏格纳
5.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系统论著——纪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作和发表一百周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论坛】China Forum今年是德国气象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 e g e n e 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
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1969)和海洋物理学家R.S.迪茨(R o b e r t S. D i e t z,1914-1995)在古地磁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独立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一年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弗雷德里克·瓦因(Frederick Vine,1939-)和他的导师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马修斯(Drummond Hoyle Matthews,1931-1997)通过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1908-1993)提出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即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并最早使用“板块”一词。
1967-1968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摩根(William Jason Morgan,1935-)、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丹·麦肯齐(Dan McKenzie,1942-)和R.L.帕克(Robert Ladislav P a r k e r,1942-)以及法国人勒·皮雄(X a v i e r L e Pichon,1937-)等联合发表了数篇论文,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综合模型。
人们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
1968-1983年得到了格洛玛·挑战者号(Glomar Challenger)钻探船等深海钻探成果的验证。
由魏格纳创立并经过后人完善的近代地球科学理论取得的革命性进展,改变了整个地球科学的面貌,给地质构造学、地球动力学、地磁学、矿床学、地震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乎所有地球科学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路甬祥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变革,也对地球演化、生命演化和科学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一地球理论被认为是与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相对论、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和量子论并列的百年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进展之一。
回顾魏格纳等的成就,从中可以获得的不仅是新的地球科学知识,更可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地球科学研究特点以及所需要的创新条件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启示。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诞生1492年至150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1451-1506)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欧洲探险家、科学家纷纷参与环球航行与探险考察,促进了地理的大发现,使全球地图绘制得更加精确,并拓展了人们对全球地貌、地质、生物多样性及物种分布的认知,引起了人们对地球演化的思考。
1596年法兰德斯(现比利时北部)地图学家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1527-1598)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1858年法国地理学家史奈德(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02-1885)也曾在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或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出去的”观点,但这些还都只是一些朦胧的猜想。
1620年,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也曾在新绘制的世界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几近完美地拼合在一起,但并没有引起他更深入的思考。
历史将机会留给了一位德国年轻人魏格纳。
魏格纳在科隆高中毕业后进入柏林路德维西·威廉姆斯大学(现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攻读物理、天文和气象学,在理论天文学家鲍兴格教授(JuliusBauschinger,1860-1934)的指导下于1905年获天文学博士学位。
他喜欢思考和冒险,勇敢而执著,对气象、气候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并致力于大气热力学和古气候研究,曾利用挂有吊笼的汽球升空追踪气团研究大气现象,他撰写的气象热力学成为当时大学的经典教课书。
1906年还曾与年长两岁的哥哥库尔德搭乘气球在德国上空创下滞空52.5小时的世界纪录。
他多次赴格林兰冰原参与探险考察,研究极地大气环流,还曾与科赫(J.P. K o c h,1870-1928)在格林兰东北部冰原上首次用螺旋钻钻取了25米冰芯,研究古气候变化。
但他的兴趣《大陆与大洋的起源》Die 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H.H.赫斯 Harry Hammond Hess 1906-1969弗雷德里克.瓦因 Fredrick Vine 1939-威尔逊 John Tuzo Wilson 1908-1993【中国论坛】China Forum不仅局限于此。
1910年的一天,时年30岁的魏格纳因身体欠佳,躺在床上休息。
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意外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竟可以如此相互契合,他就想到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可能曾经是贴合在一起的原始大陆,或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或天体引力使之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被大西洋分割的现状。
1911年秋,魏格纳偶尔看到一篇有关“陆桥说”的论文,尽管他并不相信大陆之间曾经存在所谓“陆桥”的假说,但却受到文中提及的分处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发现的古生代化石分布相关联现象的鼓舞,于是,他开始搜集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大陆漂移的设想。
他首先分析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
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伸至对岸又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出现;非洲西部早于20亿年的古老岩石分布区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遥相衔接,二者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等。
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还发现了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大都限于2.5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地层构造。
魏格纳又考察了大洋两岸的化石。
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经发现,在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物种也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例如,中龙(Mesosaurus)是一种生活在远古时期陆地淡水中的小型爬行动物,它的化石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同类地层中。
淡水中龙是如何游过大西洋的?更有趣的是一种庭园蜗牛化石,既存在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彼岸的北美洲。
它们又是如何跨越大西洋的万顷波涛?因为当时鸟类尚未在地球上出现;还有一种古蕨类植物化石——舌羊齿,竟然同样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设想。
距今约3亿年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
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多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而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却是在大陆边缘地区,而且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的。
按照常识,冰川不可能由低向高运动,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并非源于本地,只能设想当时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整个古大陆位于南极附近。
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才能合理地解释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
这一现象曾使地质学家们一筹莫展,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其他如从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和热带植物形成的煤炭贮藏等,都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的年代和纬度,但往往与其今天所在的位置相矛盾,这也说明大陆曾经发生过漂移。
在大量证据和严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地质学会上做了《大陆的起源——关于地表巨型特征大陆与海洋的基于地球物理的新概念》的讲演,第一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4天后他又在马堡召开的自然科学促进会重申了他的学说。
1915年魏格纳的代表作共94页的《大陆与大洋的起源》(D i eEntstehung der Kontinente und Ozeane)德文版正式出版问世。
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提出,在中生代以前地球表面存在一个连成一体的泛古陆(Pangea),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像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后来或是在天体引力威尔逊旋回 Wilson cycle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古陆发生了分裂、漂移和重组,大陆之间被海洋分隔,才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但招致的攻击远大于支持。
因为如若假说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被改写,因此必须有充分经得起检验的证据。
另一方面,魏格纳是一位天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气象和古气候,并非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
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如此标新立异的观点,人们对其科学性难免产生怀疑。
最主要的还是:大陆漂移的动力学机制尚未得到合理解释和证实。
魏格纳认为可能是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作用力,使得漂浮在硅镁质大洋基岩上的硅铝质大陆发生了漂移。
但根据当时物理学家们的计算,依靠这些力根本不可能推动广袤沉重的古大陆。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当时只得到南非地质学家迪图瓦(Alexander du Toit,1878-1948)和英国地质学家阿瑟·霍姆斯(A r t h u r Holmes,1890-1965)等极少数科学家的支持,却遭到多数持传统思维和笃信大陆固定说的同行专家们的抵制与否定。
1930年11月,魏格纳在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冰原考察时不幸遇难,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
直到魏格纳去世30年后,基于海洋洋底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新证据之上提出的洋底扩张学说的兴起和板块结构学的创立,使大陆漂移学说才终于得到公认。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地质学家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随后R.S.迪茨于1961年也用海底扩张作用讨论了大陆和洋盆的演化。
他们被公认为海底扩张说的创立者。
赫斯毕业于耶鲁大学,193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