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_课程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如何发挥社会学在课程实践及课程研 究中的基础作用 1、加强社会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训练, 不断提升社会学的素养; 2、注重多种社会学思想的融合研究、整 合运用及多层面作用的综合发挥; 3、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学的作 用。

谢谢大家!
在哈贝马斯看来有三种基本的知识类型: (1)经验—分析的知识,即各种旨在理解物质世 界的本质与规律的知识; (2)历史—解释的知识,即致力于理解意义的知 识; (3)批判—定向的知识,即揭示人类所遭受的压 抑和统治的条件的知识。 这三类知识是与人类对技术的控制、理解自身和自 由发展这三种兴趣相对应的。

4、批判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批判理论又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 马克思主义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思潮。 霍克海默(M. Horkheimer)、阿多尔诺(T. Adorno)、马尔库塞(H. Marcuse)等是该 学派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J. Habermas)等是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第三章
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科院 袁强
第一节 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作为课程的根本理论基础
1、哲学是课程研究的知识母体
2、哲学是整个课程实践系统的基础

开发课程、理解课程和实施课程都需要以哲学为基础 ; 知识论与课程——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显在地反映在课程 中;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 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 掌握知识,还有的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 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不同心理学流派影响课程设计和教 学安排。课程设计者和教学设计者需要 了解各种心理学流派。找到适合学生发 展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如何发挥心理学在课程实践及课程研究 中的基础作用

1、课程工作者要加强心理学的学习、研究和 运用训练,以不断提升心理学的素养;

2、注重多种心理学思想的融合研究、整合运 用及其多层面作用的综合发挥;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理学的作用。

3、分析哲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逻辑经 验主义”、“科学经验主义”。其代表人物有 英国的罗素(B. Russell)(早期)、艾耶尔(A. Ayer)等。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逻辑 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进行逻辑 分析。这里所讲的逻辑不是传统的形式逻辑, 而是数理逻辑。因此,哲学不是知识的体系, 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即从事对语言的分析活 动。

二、现代哲学流派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含本体论、自然观、认识 论、历史观、价值论在内的完整的世界观体系 和以唯物辩证法为主体的方法论体系,是以科 学实践观为核心和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 唯物主义的统一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价值对课程研究 的指导具体则表现为: (1)正确处理认识中一般、特殊与个别 的关系; (2)正确运用矛盾理论研究教育内外关 系的性质; (3)正确理解、运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 原理。
分析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代表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认为,哲学的作用不应该是构建 对现实的各种解释,而是要解决语言混乱的困惑。 语言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是人们可以随意 创造的。为了理解一种语言的意义,就必须了解语 言使用的语境。所以,日常语言绝不是应被抛弃的 东西,而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本身。 英国学者赫斯特(P.H. Hirst)在其《博雅教育与知 识的性质》(1965年)教学大纲和课程必须编制得 尽可能向学生介绍知识的每一种基本形式、每门学 科的各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并且必须把它们编制得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包罗全部知识。
2、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 鲁纳等。 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 丰富、建构、提高、发展的过程。认知学派强调学 科基本结构和迁移。皮亚杰提出同化、顺应两个基 本概念。 对课程设计与教学产生的很大影响。美国的课程改 革受布鲁纳影响;现在的许多教学方法和设计受皮 亚杰的影响。该理论重视学生认知结构与课程内容 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一致性,从 而把课程、教学与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统一起来,增 强了教育的科学性。
课程的价值取向 : 课程的社会价值取向论
(强调课程要由一定社会需要来决定 )
——被动适应论 ——主动适应论 课程的个人价值取向论
(强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

课程的知识价值取向论
(强调知识的内在价值 )
3、哲学为课程研究提供方法论和思想基础 方法论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 方法论;第二层次是系统科学方法论和 数学方法论;第三层次是自然科学方法 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学方法论; 第四层次是各门具体学科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能指导人们如何正确的研究 和认识课程的种种问题,如何选择恰当 的课程研究取向、课程研究范式及思维 方法和具体方法。

其课程观的主要特征:
批评现行学校片面强调成套的正规课程教材并视之
为理所当然,任何学生都必须无条件地被动接受, 其结果是使学生变成“组织人”而不是主体的能动 的自由人; 主张让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包括人际 关系中积极主动地诠释和创造意义,发展其“价值 理性”,亦即“审美理性”(aesthetic rationality),促进个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人 的解放; 强调经验的学习不是纯理性的认知活动,同时还包 括情意的活动,为此课程设计应包括知、情、意的 整体性的学习经验。


第二节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作为课程理论基础的主要方面
1、心理学作为课程及其研究的学习心理学基础 (1)课程要符合学习者学习活动的一般心理学 规律 ; (2)课程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课程还要符合特定学习者的个性特征。
2、心理学为课程的构成及其实践运作提供了基础
课程目标以及教育目标的构建和研究 课程组织设计其中课程内容研究 课程实施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 研究 课程评价以及其研究 课程实践运作过程中课程工作者的诸多心理 活动

wk.baidu.com
2、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有皮尔士(C.S. Peirce)、詹 姆士(W. James)和杜威(J. Dewey)等。 实用主义是以经验为中心的哲学观,强调立足于现 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作哲学研究的 中心,把获得“效果”作为最高目的。提倡探索、 实验、求实、进取、创新的精神。主张任何知识都 包含有行动的因素 。 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在于主张抛弃 “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的观点, 而是要把课程与儿童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从 “做中学”。

4、建构主义流派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 生,而需要学习者主动地探索、建造到自己的脑 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通过自己的 活动、经历“产生”想法。学习这需要个别发现 复杂的信息并加以转换,才会使自己有所收获。 强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强调给学生一定的情 境,强调学习体验,所以这一理论又被视为学生 中心的教学策略。

二、现代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通过条件反射的规 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 学习行为。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 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 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把人的 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 人文性,容易导致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 缺乏人性。

3、人本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 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 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 动精神。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 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主要有: (1)课程设计要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 情境,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2)课程要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好的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 活有密切关系,并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 理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尊重学生。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 (1)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使个体社会化,使 学生具备未来承担一定角色所必须的责任感 和能力; (2)对学生进行选拔,以使学生适合于社会 结构中的相应位置。 局限性: (1)它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矛盾或冲突的作用, 因此无法对课程全貌有充分的认识; (2)忽略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客观现象 (包括知识、价值、规范)的“诠释”或剖 析作用。

真正的知识是要求参与和投入,要求参与变革的行 动,即所谓的“行动实践”。这是一种在对知识进 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变革参与者的实践。
5、复杂性科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为: (1)复杂性科学依然坚持实在论的本体论,认为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共同存在; (2)认识论上,复杂性科学属于后实证主义的认 识论,认为主客体不能分离,知识是语境依赖的; (3)从方法论上来说,复杂性科学坚持整体论, 认为应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2、冲突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冲突理论可追溯到德国学者韦伯(M. Weber),强调社会 矛盾、权力差异和社会变化。 其理论特征主要在于:注意社会关系的强制性和社会变迁的 普遍性,基于社会冲突来审视教育现象,其中心概念有“冲 突”、“变迁”和“强制”等。 其课程观是从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来看待权力,认为课 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是社会权势者依据某一选择或组织原理 而作的意识形态上的抉择。课程知识的选择和分配不是技术 性的问题,而是阶级、经济权力、文化霸权之间相互作用的 产物,是显性的或隐性的价值冲突的产物。 教师在课堂上拥有支配权,是由于他或她是教师,而不是由 于他们的个人特征。所以,冲突理论强调学校的主要活动是 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identity culture)。

第三节

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学作为课程理论基础所存在的 主要方面 1、社会学为课程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纵 向历程及研究提供基础; 2、社会学为课程的构成和课程开发实践 运作及研究提供基础; 3、社会学为课程改革及研究提供基础。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1、功能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功能理论,或称结构—功能主义,其代表人 物有迪尔凯姆(Durkheim)、帕森斯 (Parsons, T.)等人。 这一学派把学校看做儿童“社会化”的场所, 认为学校课程系指根据社会及文化的价值、 规范有计划地安排给学生的经验。

埃德加. 莫兰(法):
(1)多样性的统一。 (2)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融。 (3)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理性主义 (用以代替简单的、静止的、封闭的理 性主义)。

三、如何发挥哲学在课程实践及课程 研究中的基础作用

1、努力加强对哲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训练, 以不断提高哲学及应用水平; 2、注重多种哲学思想的整合运用及多层面作 用的综合发挥; 3、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哲学的作用。

3、解释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解释理论是由包括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 学方法论等组成的社会学学术思潮的总称。 其理论取向主要有以知识社会学为基础的“新”教 育社会学和致力于学校、课堂中微观社会过程的研 究。 解释理论的特征主要在于: ——注重对具体情况进行解释性分析,不注重理 论体系的创建; ——主要研究微观教育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