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

合集下载

《人生十论》读后感3000字

《人生十论》读后感3000字

《人生十论》读后感3000字《人生十论》读后感3000字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式占有很高的地位的。

《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

讲的就是学习。

那么为何学习在儒家之中有那么高的地位,最近也是正好看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就此来谈谈学习之于我们之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门有用的学说往往是很贴近与生活实际的,是切身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极其强调出世的老庄也是不能够免除的。

而儒家的这一套理论体系,是极其重视个人的,从个人出发、从人性出发,最后实在人伦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一生,因而对我们人生很有帮助,而教育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在整个儒家学说体系之中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儒家从人开始,带着人向外走,之后在从人回到了人。

这三个阶段就像是释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的看山还是山。

但是我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之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差距的,我是人但又不是原先的那个人。

释家讲出离生死,道家讲长生久视。

你如果想遵从佛家的那一套,那么就需要剃度出家来实现,你如果想要遵从道家的那一套,那么就要做到寻个清净场来做你的修炼,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而儒家的则更加适合实际,关注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生活方式的抽象概括与具体表现结合在一起。

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西方都是对人的层次有了很相似的认识。

大体上可以将人生分成自然我、社会我和精神我这三个层次。

这也是一个时代发的结果。

最早的时候人的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为了生存人必须非常努力地和周围的生活展开搏斗,防止受到猛兽的侵害,同时由要猎捕动物采集瓜果来求果腹,这一个阶段是人的最低的层次,也没有自由可言,人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最低限度的求生。

然后开始有初级的政治机构出现到后来发展出国家,有了一个成型的社会,这个时候人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社会我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发现自我,寻找制度上的自由。

再到最后一个精神我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实现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高的自由。

思修_实践读书报告(2篇)

思修_实践读书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思修,即思想道德修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阅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我对思想道德修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实践读书报告。

二、书籍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阐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三、主要内容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本书首先介绍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功能、道德的规范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理论,我认识到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本书详细阐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包括自我修养、道德实践、道德教育等。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了解到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3.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本书提出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通过学习这些要求,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实践体会1.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德,关爱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本书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此为准则,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践行这些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详细描述
作者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满足感,通过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人们可以获 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总结词
书中强调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详细描述
作者认为,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个人内心深处真正追求的, 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和激情。
关于人生修养的观点
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 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我也会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 量。
THANKS
感谢观看
人生修养论
总结词
人生修养论探讨了个体修养对人生品质的影响。
详细描述
人生修养论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提升,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它强调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鼓励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举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水平。
人生处世论
总结词
人生处世论探讨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 处世之道。
VS
详细描述
人生处世论认为处世之道是人生成功的重 要因素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 重、理解和支持,鼓励人们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掌握沟通技巧和处理冲突的方法, 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结词
书中提出人生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 关键。
详细描述
作者认为,人生修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 的关键,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人们可 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于人生处世的观点
总结词
书中认为处世之道在于真诚、善良和 宽容。
详细描述
作者认为,处世之道在于真诚、善良 和宽容,通过这些品质的体现,人们 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 的支持和帮助。
05
结语

人生十论阅读报告

人生十论阅读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根据我的了解,钱穆先生是一位儒学者,他除了治学之外,还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大变化相互结合,从而找到一条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大道。

《人生十论》是钱穆先生经历了祖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后对自己的人生的思考与总结。

整本书前几章先讲什么是人生的追求与理想,后面再讲怎么实现人生的追求与理想,最后总结了作为一位儒学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在第一章人生三路向中,作者讲了人生就是要有向往,而有向往就要有向往的对象。

人也是一种动物,也需要满足自己的一些欲望,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追求一是恋爱,二是财富,也就是最基本的生理和物质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对权利对金钱等其他方面的追求。

追求的目标越清晰、鲜明,那么追求的意志也就越坚定,人生就会越有动力,且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满足感。

但是这种人生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就像一座房子的中心支撑是一根粗壮的木桩,但房主却把重心放在最外面的一根细小的木桩上。

而在获得满足后,使自己无法停止向前,一停止就会感到空虚,从而变为无限向前。

也就会不断从满足感转眼间就变为空虚感。

在我看来,这样的过程是许多人的常态,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去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向前。

这一章介绍了人生的三种不同的方向:第一种是向外的人生、第二种是向内的人生、第三种是中国儒家的人生。

第一种向外的人生,是一种追求外在饰物的人生,追求物质、金钱、权利等等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事物,这是一种激进的态度,作者举了结婚与恋爱的例子,向外追求式的恋爱,会使恋爱完成后才开始有婚姻,那么婚姻就会把恋爱消灭毁掉,而结婚后又会有离婚;资本主义的向外追求会促起反资本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

我认为这种向外的人生也有好的一面,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繁荣、更加有创造力,不断发展为昌盛强大的国家。

西方人更倾向于向外追求的人生观念,从而产生了宗教等组织,用以追求精神上、心灵上的寄托。

第二种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内里、自我净化的人生,也就是对人生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以平淡的眼光去看待,对任何事都要有一种无所求的态度,抛弃一切外在的事物。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吕洞宾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通过十篇文章,探讨了人生的种种境遇和哲学思考。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

首先,书中的第一篇《性命之谜》探讨了人生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篇《性情之理》则着重探讨了人的情感和性格。

作者认为,人的情感和性格是由天生的性情和后天的环境所决定的。

这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接纳和理解他人的差异。

第三篇《生死之谜》则深入探讨了生死的真相。

作者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人应该接受生死的存在,不要过分畏惧或者执着于生死。

这让我明白了生死是不可逃避的命运,而要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为未来的死亡而焦虑。

第四篇《忧乐之理》则探讨了人生的忧乐之源。

作者认为,忧乐的源头在于人的内心,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这让我明白了忧乐是自己内心的体验,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内心寻找快乐。

第五篇《得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得失。

作者认为,得失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的得失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从得失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要为得失而沮丧或得意忘形。

第六篇《贫富之理》则探讨了贫富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认为,贫富并非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是一个人内心的态度和修养。

这让我明白了贫富并非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财富。

第七篇《荣辱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荣辱。

作者认为,荣辱是外在世界的评价,而并非一个人真正的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荣辱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而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坦然面对外界的评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

第八篇《善恶之理》则探讨了人生中的善恶。

【精品文档】读后感10-范文word版 (11页)

【精品文档】读后感10-范文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读后感10篇一:《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读书笔记学号:201X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第一章人生三路向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

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

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

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

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

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

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

他的前进也将无限。

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一本富有启示和思考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创造新的事物。

生活中应该有追寻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活得充实和有意义。

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取决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追求和努力。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作者在书中提到,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意识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此外,《人生十论》还告诉我们,人生的快乐不是源自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

作者强调了物质追求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

这让我深思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追求物质的财富还是追求内心的满足。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入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在书中指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是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的体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学会与别人相处,并运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维系人际关系。

此外,《人生十论》还让我深入思考了时间的价值。

作者在书中指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应该利用好每一分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读完《人生十论》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触动。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也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人生的快乐源于内心的满足,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读《人生十论》有感By陈倩婷学号:11328013 岭南学院一班人非草木,谁没有心?何况外界一切事物,皆因人心关系而存在,可以说:人类生活是否幸福,人类前途痛苦或快乐,无一不系于人心,以心作主。

但心是甚么?心是人类行为的主宰,亦是人类精神的主帅。

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探讨了物与心的关系,谈了如何安放心的问题,让我在阅读之后对心灵,对心灵的自由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人活于世,不应该为物质世界所羁绊,要追求心灵的自由,要用心生活。

首先何谓心呢?钱穆先生在书中说到:人的心,人的生命,可以跳离自己躯体而存在而表现。

我才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后面所隐藏的人心与人生命之努力与意义。

1经过长时期的历练,心的贡献,遂远异于耳目四肢其他身上的一切官能,而渐渐成为主宰一切官能,指挥一切官能的一种特殊官能了。

2心与神,与物和合为一了,那是心之大解放,那是心之大安顿。

其枢纽在把自己的心量扩大,把心之情感与理智同时地扩大。

3如是,心即是神,而且心即是物。

因为,世界宇宙,和万物离不开,心和世界宇宙和合为一,也便和万物和合为一了。

在这里,心遇见了物,而它将感到,物还是它自己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5丁玲说过: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6池田大作说:“美好的心灵”产生“美好的人生”。

“深刻的心”产生“深邃的人生”,“丰富的心”会产生“丰富的人生”。

7如果不了解人心,则在其他任何领域也无法达到真正的精通,无法理解当中的奥妙,因为人类的文化,完全是从人的心中产生。

8推动历史的动力是肉眼看不见的人心。

获得人心才能有胜利和永久的光荣9。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10白尔尼说:伟大的心象海洋一样,永远不会封冻11。

拉斯金说:除真挚的心灵外,别无高贵的仪容12。

读钱穆《人生十论》

读钱穆《人生十论》

读钱穆《人生十论》人生,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

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而且大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我曾经为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那深刻的幽默而倾倒,心灵因此而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

而当我读到另一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十论》时,我又体验了温故而知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所收入的篇章是钱穆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随笔和讲演词,分别作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

全书共分三辑,即“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结合现实生活,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严谨的逻辑进行通俗的表达,而不是流云似的“小语”或“断想”。

与钱钟书式的揶揄与嘲讽不同,钱穆先生的风格是和风细雨、娓娓而谈。

该书第一辑《人生十论》包括“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如何完成一个我”、“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如何安放我们的心”、“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道与命”。

让我们先看看作者在这“十论”中有哪些主要观点吧。

“人生三路向”,即人生追求的三种方向,向外追求物质与权力、向内追求灵魂的安宁、向现实追求当下的幸福。

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适与神”的“适”意指人类为适应和改造大自然而对自然物质所施加的种种工业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注重现实利益;而“神”就是宗教精神。

大的人生观以大的宇宙观为前提,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

真、善、美、适、神,既是宇宙的五大范畴,又是人生向往的五大目标。

“人生目的和自由”这篇文章有一个闪光的论点,就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将之称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之人生。

”宗教、哲学、艺术、文学、科学极大地影响着文化人生的目的以及对目的进行选择的自由。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

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第一篇:思修人生十论读书报告docx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

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

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

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

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

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

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

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

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

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

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

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

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

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

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

思修读书报告之《人生的智慧》

思修读书报告之《人生的智慧》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尼采的一生似在爬山,晚年终于达到个人哲学的巅峰,而叔本华则是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在个人学术理论上便达到巅峰,接下来的一生他仍孜孜不倦不断完善,巅峰之后创造一个又一个高峰。

在理论和思想上达到极高造诣甚难,不被巅峰的成就感束缚桎梏却更为难得,读这本书就像一位历经世事沧桑的智者跟你娓娓道来,他不高谈阔论那些哲理,只是简简单单聊聊人生。

他的语言文字是那么淳朴又流畅,精确又优美。

有时候你还会听得有点不耐烦,认为他重复太多;有时候你自己与他的想法不一致,可却阻挡不了讲到激情处滔滔不绝的他;有时候你觉得他说的与自己极其契合,可接下来他却给你泼了冷水,或明或暗在嘲讽。

可无论怎样,读这本书,你只会觉得,这是个可爱的老头,你没法不喜欢他,他不是强迫任何人接受他的分享,但溢着的人格魅力让你又不得不认真听他所分享的人生的智慧。

合上书,就像刚刚与大叔来了场酣畅淋漓的谈天,于我,最重要的心得可以用殷浩的那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作总结。

在准备人生矛盾的专题时,我用这一整本书来回答我们组内矛盾集中体的那位少年的所有疑问。

叔本华的一整本书都是在讲述人该如何与自我和解和相处,只有与自我周旋久了,做回改做的自我了,人生的所有矛盾与困境才能得到自己真正的解决。

叔本华认为决定人自身命运有三要素,人的自我,人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在他人眼中的显现。

读完书后个人认为可以这样看待这三种要素,人的自我是精神意志,却直接作用于现实;人的身外之物是物质存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现实;人的表象即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是精神意志,间接甚至不作用于现实。

可事实经常是,我们关注那些物质的东西胜过精神,我们关注那些不直接作用于自身的东西胜过自大其身,就像书中写到:“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

”人的一生可以拥有多高的精神欢愉从来不是物质可以给予的,这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和挖掘、创造、体悟幸福快乐的能力,取决于人的自我有没有良好的智力、高贵的品质、愉快的性情和健康的体魄,简而言之取决于人的纯粹自我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doc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doc

《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人生十论》读后感范文5篇(一)一、生活是人生的第一步骤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

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二、行为和事业是人生的第二步骤钱先生对行为和事业的解读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

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

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

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修身,修身是基础,只有先修身,后齐家、才有机会达到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道德修养,亦是做人,可是如何修身呢,我想还是自己慢慢感悟,渐渐修养吧。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这就讲到了人生第三个步骤,即人生的归宿。

三、归宿是人生的第三步骤我们如果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

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中国人常言德性,德就是性,性就是德,古人谓之性命,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面,如能做到天人合一,即为圣人。

钱先生利用古人的观念为我们解读了人生三步骤,即一为生活(物质文明)、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为归宿(德性性命)。

钱先生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

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

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篇一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读了《人生十论自序》,我这心里呀,就像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好多好多的浪花。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就是一篇自序嘛,能有啥大不了的。

但我可不这么想!这篇自序就像是一位智者在和我面对面聊天,他不急不缓地说着,我呢,听得一愣一愣的。

书里说的那些关于人生的思考,有时候我觉得好像挺明白的,可有时候又觉得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

比如说,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问题是不是特俗套?但我觉得吧,还真就得好好琢磨琢磨。

可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寻找意义,就像我们一直在路上,不知道终点在哪,但还是勇往直前。

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拼得死去活来,等到真的实现了,却发现也就那么回事。

这是不是人生在跟我开玩笑呢?我觉得人生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总是出其不意地给你点“惊喜”或者“惊吓”。

再想想,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功成名就,可真的得到了,难道就满足了?也许人生的乐趣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就像爬山,费劲巴拉地爬到山顶,发现风景也就那样,反而是爬山途中的汗水、疲惫和坚持,让这次经历变得难忘。

哎呀,我说得是不是有点乱?反正读了这自序,我这脑子就没停下来过,一直在想啊想。

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呢?篇二人生十论自序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人生十论自序》,这感受啊,真是一言难尽!一开始,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讲大道理的书,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啥新鲜的?” 结果呢,一读进去,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自序里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我的心。

比如说,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这问题是不是特哲学?我一开始觉得,这问题太玄乎了,我这小脑袋瓜可搞不明白。

但读着读着,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也许人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我就想起我自己,曾经梦想着成为大明星,光芒万丈的那种。

可现实是,我连个班级的小表演都紧张得要命。

这时候我就想,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失败了?可反过来一想,也许人生不是只有成为大明星才算成功,能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也是一种成功啊!书里还说,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5篇材料)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5篇材料)

思修读书报告《活着》(5篇材料)第一篇:思修读书报告《活着》“活着”的力量——《活着》读后感当你从家财万贯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父亲去世,妻子离去,所有平时对你恭恭敬敬的人突然间把笑脸换成了冷嘲热讽,恶语相向。

家产败光,父亲猝死,自己只能向夺去你家产的仇人租田变成佃户,卑微地维持生活。

你是否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漠、生活的绝望?当你莫名其妙被强行抓去当壮丁,抛下无人照料的妻儿,之后历尽千辛万苦从战场上逃脱死神的魔掌归来,发现母亲病逝,女儿残疾,家里一穷二白,物是人非。

你是否感受到命运的强大,慨叹个人的渺小?当妻子丧失劳动能力卧病在床,儿子因人为意外早逝;当女儿不幸难产,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受到不公正的折磨后自杀;当家里的经济支柱女婿因工伤致死,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当你面对同一个医院同一个房间的同一张床上,三次躺着你亲人的尸体,三次独自一个人面对那冷冰冰的尸体,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只能无助地看着死神肆虐。

那种叠加的悲恸已经不足以用哭来表达,你是否也想过把这停尸房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没有倒下,他默默承受这巨大的苦难,依然坚强地活着,讲述苦难,讲述悲伤,讲述眼泪的丰富与宽广,讲述绝望的不存在,讲述,活着的力量。

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给了福贵沉重的打击,却使福贵的生命更加顽强。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有看透了看明白了活着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

哪怕只有一点机会,也不会放弃生命。

”福贵,他做到了,他没有动过死的念头,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以笑的方式哭”,依然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做自己该做的事,用粗哑的嗓子唱着沧桑的歌。

随着时间飞逝,福贵老了,他的哀伤,痛苦已经趋于平淡,仿佛与己无关,都成了别人的事。

于是,他可以用平静的语调回顾自己的人生。

“活着”二字,总以静静的姿态出现,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论调涵盖曾经的酸楚,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度,在我们背后,托起生命的力量,闪耀人性的光芒。

思修读书报告_5

思修读书报告_5

思修读书报告半载九龙半载心------我的读书随感08010228 曾德伟来到东南大学近半年了,行吟于九龙湖畔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站在桥上,望着湖面,任风从指缝间流逝,任匆匆时光在睁眼与闭眼间不复返,我感受着在这里的一切,它们都是那么的美好!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曾经梦想着用文学素养充实自己的我,一度迷失了,可值得庆幸的是,我在东大图书馆里,在那一本本书中,找回了感觉,找回了自己。

捧着一本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忘却所有地,去品析,去回味,在那每一个瞬间,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在这半年里,我或细致地,或粗略地读过那么几本书。

大致有如下几本:《智慧与信仰》、《周国平选集》、《小楼一夜听春雨》、《纪伯伦诗集》、《少年维特之烦恼》、《亲合力》等等。

在这里我想就我所读过的书中所涉及到的某些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感悟。

首先我想谈一下孤独。

其实,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即使是爱也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是因为由己及人的领悟到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行走,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说清楚自己心中的圣地究竟是什么样的。

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

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我想人的伟大与悲壮正在于此。

再者,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喜欢交往,有的人更喜欢独处。

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自己,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自我。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或许可以这样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缺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重要的缺陷。

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

我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

做这些事的时候,我相当投入,乐在其中,内心很充实!我天生不善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后感《人生十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十论”为主线,围绕着人生的种种境遇和感悟展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天道”一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生中的种种不如意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是天意,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过分执着于物质的追求。

这让我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珍惜眼前人和事,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其次,小说中的“人生”一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和追求。

不管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考验,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的道理,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步伐。

再次,小说中的“爱情”一论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爱情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也是最令人心痛的事物。

爱情让人变得温柔,也让人变得脆弱。

在爱情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尊重对方的选择,珍惜彼此的感情。

只有真正懂得爱,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这让我明白了“爱情是需要经营的,不是等待的”道理,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爱情。

此外,小说中的“友情”一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朋友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他们能够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在困难时刻不感到孤独。

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真实地展现自己,不需要伪装和做作。

这让我明白了“朋友是人生中最好的礼物”道理,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友情。

最后,小说中的“生活”一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境。

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和困难,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和烦恼,但只有坚强和乐观,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让我明白了“乐观面对生活,生活会更美好”道理,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

人生十论读书报告尊敬的评委们:我在读完《人生十论》这本书之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是由王阳明所著,主要探讨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我也从中汲取了很多的营养,并得出了以下十论:第一,读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信。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社会和人类的知识,这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我知道自己可以随时面对任何挑战,因为我已经了解了许多事情。

第二,读书让我更加独立思考。

通过阅读,我得以了解到不同人的观点和想法,这让我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一个问题。

我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分析,不用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

第三,读书使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性。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我要珍惜每一刻时间。

我要学会关注重要的事情,不浪费时间在琐事上。

第四,读书让我知道了成功需要艰苦的努力。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时间,也需要智慧和耐心。

只有拥有这些,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功。

第五,读书让我愈发珍惜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我体会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这启发我更加珍惜和维护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我也认识到对别人的价值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彼此帮助和提醒。

第六,读书帮助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通过阅读,我得以欣赏和认识美的不同形式,包括文字、艺术等等。

我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让自己的心境变得积极。

第七,读书加深了我的人性理解。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这也让我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不论他们与我有何不同之处。

第八,读书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价值观念需要长期的耕耘和保持。

通过阅读,我学会了保持自己的坚定信念和道德准则,这让我成为了一个优雅和自信的人。

第九,读书帮助我更好的了解了历史。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我了解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可能。

这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更好地担当自己的责任。

第十,读书让我珍惜生命,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我回望人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读书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

人生十论读后感(推荐阅读)第一篇:人生十论读后感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人生十论》序中的一首小诗。

钱老太过虚怀若谷,他不堪赠君的《人生十论》却无可非议的是给当代中国青年的最丰厚的赠品。

刚开始拿着一本薄薄的《人生十论》,本打算为了完成任务就将之硬着头皮读下去,但是当初涉其中之一二时,我已经深深地不能自拔地陷入了钱老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之中了。

不过这本书读得太过艰辛了,我无法一目十行地扫读,因为书中的一条条人生经典名言就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耸立在我这个还涉世未深的小青年面前,我必须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慢地攀登着,尽可能多的汲取其中的宝贵精华。

所以就有了很多人的说法,《人生十论》不适合速读。

总体来说,《人生十论》这本书是钱老就有关人生的价值观问题的深刻见解和探讨。

钱老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并且对人生的真善美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剖析。

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了深入的对比来推敲人生哲学的深刻内涵。

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绚丽的修辞,有的只是国学大师通俗易懂的朴素文学以及娓娓道来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博大精深,富含哲理。

钱老将此书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

其中大章节又分成了诸多的小章节。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

在本书的开篇,钱老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出了钱老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之后才具有的。

在我看来,这已经能很好地表达出了钱老的思想境界。

细细地体会,随时会遇到困难,然而当我们努力过,奋斗过,不管结果如何,就算是失败了,但我们的心已经超然物外了,不会因为不曾努力而感到悔恨。

因为在心里上我们已经成功了,已经有了钱老的那种人生的境界了。

人生三路向主要介绍了三种倾向:向外的人生、向内的人生、中国儒家的人生。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即追求对物质的享受,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追求自得人生,自我净化的人生,对人生的看淡,导致人的无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人生十论》,领略古代人生《人生十论》这本书是由前国学大师--钱穆写作,汇编成书于1955年之夏。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人生十论,二为人生三步骤,三为中国人生哲学。

他在自序中写道,文中是十篇杂凑稿,有对幼年读书心情的记录,有对湖上闲思录的回忆,全书比较杂,有几篇专有关于人生问题的,因此取名为人生十论。

他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教训人,也不是精心结撰想写哲学,也不是心情悠闲地抒发自己的胸怀。

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环境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

在《人生三路向》中他提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

在精神层面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在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则是科学。

一个重在情感,一个重在理智。

西方人的人生的向往首先在于人对于人生的要求上,比如恋爱、财富、权利,人总是在逐步追求,在追求中向前,在追求中逐步充实,并体会着愉悦。

但这样的人生情态是不完美的,当他们取得了某种满足后,他们并不会得到满足,满足转瞬成为空虚,不断向前就是不断扑空,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印度人,他们更重视对于自身内在层次的追求。

如果说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那么向内的人生就是洗刷的人生。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他们忘记了外在的事物,把外在遗弃、把外在摆脱,最后境界变成了一大脱空,这便是印度佛教的向往追求。

不过这样的人生同样存在问题,人始终还是要吃饭、睡觉、交往的,摆脱外在的一切,遗弃外面的一切事物,包括到你的心,也就不存在内了。

同以上两种人生态度不同的是中国的禅宗,不向外,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

不过这种思想也是不可取的,消极无为。

但如若在这个态度上再加一种向往,便走上了儒家思想里的另一种境界。

那种境界不偏向也不中立,他们有向往,但他们只依照中间线路而前进,前进也是无限的,不过随时又可变为终点。

这种思想的一般通俗化便是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福的人生观不是折损人的辽远的理想,不仅仅是眼前的内心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它同时不允许你沉溺在现实之享受。

这样来看三路向中钱先生提倡的是最后一种中国儒家的好的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值得学习的。

我们不应当过分追求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比如学分、绩点、奖学金……;但我们也不应该对于外界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忘记了一切;我们应当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有所求但不过分求。

《如何完成一个我》中钱先生说道:天地只生了一个一个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我。

他说人与我是不同的。

那时候的人都称我,仅仅只能说有这么一个向往,而并非人人有这么一个实际。

那样的我是可一而不可再的,旷宇长宙中只有一个我,那就是我不同于人的地方。

要想成为一个我必定要建立在人之上,不可一意求新,但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

生人之时,有人无我,其继也有我之自觉,我之发现,但最后成为真我的却很少。

要成为我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嗜好、特长、境遇,找到自己的模样。

钱先生认为最杰出的人,也是最普通的人。

唯最普通者,始为最普通者。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圣人就有了。

圣人是人性、我性各发展到极点,各发展到理想的境界的人格的称号。

人人可以企及,人人愿意企及,最平等,也是最高贵的。

他所说的最杰出者也是最普通者,每个人都有尧舜的一面,只是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不同的事。

最终要成为一个我,当使我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圣我,尽人之所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

圣人的伟大正伟大在和别人差不多,我们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事。

比如父慈子孝,作为子我们应当做好孝,而不是一味追求父慈。

对于怎么成为一个我,我的理解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平庸的人。

在《人生三步骤》中钱先生提到,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要阶段便是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生命的存在。

但这与活的境界没有关系,锦衣玉食是活,箪食壶浆也是活,住在什么房子中,怎样出行这些都没有关系,这便是生命的第一阶段—活着。

对于第二阶段便是关于生命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你活得怎么样,具体表现在人的事业上。

我们应当有超乎衣食住行生活之外的另一番变现,因为我们并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要求生活只要能满足维持我们的生命就可以了。

下一步的行为便是生活的一种手段,举古人所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我们的行为。

修身不是束缚人的旧规矩旧道德,相反地修身是我们最大的自由,因为修身是个人的。

我们可以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的消极的自由,不过说是消极的实则是积极的,比如文天祥杀身成仁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第二步齐家,主要讲的是维持家庭里的关系所应采取的行为,从而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他举了两个不平常的例子。

第一个是舜不被家里人待见,家里人都打算害死他,但他不怨恨,而感化了家人。

第二个就是周公处理家里的问题的方式—杀死他的哥哥管叔,辅佐成王,也是齐家。

历史上还有很多齐家的故事,都是这一种精神。

做好了个人的,家庭的接下来就是国家方面的,不一定要治理国家,可以立志养志,爱国家爱民族。

此上两个阶段已经谈完了,接下来就是归宿—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人有开始必然也有归宿,这儿的归宿不是讲生死而是讲人生的归宿人性。

万事万物都有着他们的性格,人的天性是难以知晓的,但人的行为是要合乎自己的天性的。

比如我们提倡孝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孝是我们人的天性。

德性也是这样,不然德为什么要加一个性呢?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性,只要我们的行为能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虽然这里面很多只是钱先生对于古人的生活的理解的抒发,但作为千百年的文化传承,还是有很好的借鉴之处。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解决生活的问题,先要活在世上才能有所行为。

接下来是怎么活,做好自己的事,再推及到家庭,到一般性的群体、组织,再到整个国家社会。

做好这一些事情,然后再考虑到自己的天性的契合度,是否达到了自得安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基本上就可以了。

虽为三个境界但是并不相互抵触,是可以同时达到的。

关于《中国人生哲学》,第一讲主要论及中国到底应不应该西化的问题。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过在中国近代史那儿却出现了问题。

西方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冲击着中国的文化。

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法求新不过究竟是怎样一种新呢?要到什么样的阶段,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形态?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中国的人的人生问题。

虽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那个时候已经变得很大了,就他的小学教育说起就与以前不同了。

再到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开始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全盘西化,主要抨击旧中国、旧思想,专门学西学。

钱先生提出:要变向西化是否认不了的,不过能不能西化首先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求新就是要学习西学,可是西方人是不被外物改变的。

无论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都没有变。

西方人崇尚分,也喜欢与其他人分,她没有把她的殖民地的人变成她的国民,她要的只是统治你,对于美国要独立她也没有阻拦,因为她的文化中是崇尚独立的,要分就分,西洋文化贵分不贵合。

再讲美国的文化,中国人在美国还是美国人,黑人在美国还是黑人,犹太人在美国还是犹太人。

与之相对比的中国文化却是贵合不贵分的,许多外来人种来到中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变成了中国人,在很久以前也就有了天下大同这一理想。

他让为他们那个时候的西化实在是似是而非,仍不是西化,否则中国早就不是中国了。

那个时候他们要尽量取消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到底对不对,钱先生已经给出了他鲜明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好的一方面,中国的人生有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有她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已经变得够新了,我们应当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让西学融入中华。

的确如此,中国文化有着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和价值,虽有不好的方面但我们仍应当保留她的好的方面,毕竟我们是中国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氛围才能活出我们的人生。

中国文化在传承了几千年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中国人应当过有中国文化的人生。

在《中国人生哲学》第二讲中他主要提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其实并不应该受到今人的过分批评的,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其中有些思想的合理性。

中国的旧思想不是过分看重个人而是注重群体,以群体主义的道义观点为主。

中国讲仁,这个思想在西方是没有的,所谓仁简单地理解就是两个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一种关系,与西方的个人主义观点不同。

作为一个仁者是有爱的,讲爱的同时一定也有敬。

可是西学是提倡人人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独立的,这又和中国的思想矛盾了。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有着信奉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的,这又和西方的宗教方面的有些看法不一样。

对于这些中国人以前的人生观念,那个时代是基本上被否定的,现在有没有用,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就算认为没有必要我们也不该多骂,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这一观点。

第三讲中继续第二讲的话题,讲了关于中国古代人生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在各朝各代都有一本必读书,《论语》、《孝经》、《尔雅》、《四书》、《五经》……,不一样的时代读的东西不一样。

其中《大学》里有齐家之说,就讲到了夫妇的关系。

春秋时代的重耳逃到狄国娶了妻子,后又逃亡他国,他的妻子就为他等着不改嫁,逃到齐国后又娶了一个妻子,他的妻子在大局面前选择了分离。

最后重耳由秦返晋做了国君,可以说重耳的一生是与他的两个妻子分不开的。

另外又举了程鹏举的故事,若不是他的妻子足够贤能,他的一生也就是个人奴,不会成为元朝的陕西省参知政事。

中国的戏剧中也有韩玉娘的故事,三娘教子的情味,旧文学中的还有孔雀东南飞改编的戏剧。

从这上面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是重感情的,我们对于情有着独特的理会,单从家庭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个人与家庭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行动改变着其他部分。

第四讲主要讲明天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做,主要针对那个时代的台湾人而言,不过有些观点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价值。

那个时候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钱先生主要谈了国家层面的看法。

美苏对立格局到最后到底会怎么样,大陆和台湾到最后会不会统一,世界格局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为台湾是亲美的,主要谈了一些关于美国的处事的看法。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取得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满意了满足了,可是失意就是这样开始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失利了。

得意了后应该怎么办?这是作为中国人应该注意的问题。

美国的失意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与他们的心理有关,一旦成功心里不免出现骄心,不懂谦虚很容易出问题。

苏联在两次战争中始终躲在后面不肯出面,他们取得了成功,但一旦成功后他们也出现了问题,出兵阿富汗。

钱先生认为得意后,成为第一流的人物后我们不应该骄傲,我们应当懂得谦虚、谨慎、有礼貌,要学会退让,才能与人和谐相处。

最后举了诸葛亮的例子来谈谨慎,提出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至于我们今天这些大学生,我认为对于国家的世界的形势应该有所了解,不一定要全面。

我们对于我们的成功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我们应当意识到潜在的威胁,有忧患意识,不骄傲自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