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书报告(北京大学思修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智慧》浅析与随笔
【摘要】
叔本华的哲学直透事情本质,深刻、冷峻、毫不妥协,与常人肤浅、颠倒、虚妄的世界观格格不入。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以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本书取自《附录与补遗》,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作者在本文中初用叔本华的理论,对几个错综复杂而又众说纷纭的话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生存;好;快乐与痛苦
一、理论基础
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欲是这个世界的本源,它超越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以外,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目的;它盲目、不顾一切地争取客体化。我们这个存在与时间、空间、遵循着因果律的复杂多样的现象社会就是意欲的产物和表现,是意欲在时、空中的客体化。由于意欲在客体化的过程中遵循着个体化原理,以及存在于现象世界中的具体、单个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为战,为生存、发展而努力;在现象界中,这也表现在低一级的形态向高一级的形态的争取、斗争之中,所以,意欲客体化的过程是一场永恒的、无目的的斗争和发展;它与痛苦和灾难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二、对于生存的见解
叔本华认为:我们依赖于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远地延续。[1]但是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他的观点,或者说,我希望提出我的反对意见,我认为,为了死而活着,这才是世界的真理。有限之物才是生命,活着和生命是一样的,因为有死亡,人才能感受到生存。人终有一死。来到这个世界的理由呢?意义呢?你是明知故问,那些不过是幻想而已。没有死的积累就算不上人生,只是单纯的经验而已。
世上本没有错,说的人多了,也变成了错。
——我的日记[2]
三、对于“好”的评判
什么是好的呢,什么又是不好的呢?我认为,所谓好和不好,首先,我们要清楚,无论在什么情形下,好,亦或者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状态与另
一种状态的比较。那么这种比较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源头有三:人的内心,自然,社会。对于真正智力高尚,懂得享受自身的精神乐趣而又不囿于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的人,他的内心准则就是他所处的社会的准则。这样的人,他们的幸福不依赖于自身之外的任何好处,比如财产,比如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包括名誉,名声和荣誉),也不依赖于某些人自身所有的好处,诸如外貌这样通过别人的看法间接影响主体的好处。从而,大众的现实世界对他们而言只是生存的途径,真正的世界则是他们内心的丰富的思想活动,这也是人获得真正而恒久的幸福的唯一途径。世界即我,我即世界。后两项(尤其是社会的评判)对他是毫无价值的。这第二个源头和第三个源头,在历史中一般是相符的——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的生存规则我在这里不想过多讨论,但是我们是清楚的,它们所选择的生存规则总是最适合它们生活(至少是在过去的一段比较稳定的时间里)的,所以我们无条件地认为它们的选择是好的。当然,也可以认为它们的选择并无好坏之分,是中性的,因为这些规则是那么司空见惯而又深入人心。如果有人对这个评价表示怀疑或者反驳的话,先不说这关系到对生活的定义和价值的探讨,首先他要面对的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者,社会的评判价值。社会是人和人际关系的集合体,社会的标准就是符合这社会大多数组成单元的个人利益的标准。这和自然的标准有所类似,但是作为智慧体的人,大多数人的思想却是相当低级的——他们理解不了思想的乐趣,而只通过物质生活的享受,挥霍来让自己摆脱无聊这一人类恒久的敌人的纠缠。但是,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敌人,痛苦,就会在财产,精力等好处竭尽之时到来,从而带来的结果就是社会中的嫉妒——不只是对拥有恒久幸福的人的嫉妒,更多的是对财富这种外在的,不会直接影响人的幸福的嫉妒。前者还可以认为是低级智慧的人对深远思想羡慕和追求,后者则是完全愚不可及。而正是许许多多这样愚蠢的人构成了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行为的评审员,毕竟拥有优秀的智慧的人寥寥无几(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我们社会的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就从这些低级的头脑中策划形成。而且还要清楚,这种社会的标准是会随着这些大脑的改变而改变的,因为这些低级的大脑并不会持续一个恒久的意欲,从而带来了社会标准的摆动。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对于好与不好的判断的愚蠢与无知。
四、对快乐和痛苦的观点
我们的快乐、痛苦,以及许许多多的感情,并不是由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正如我在高中时代写过的:
无论五感、六欲
不过都是人自己的产物
如果谁能找到控制他的钥匙
就能得到永恒的幸福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快乐,痛苦,不过是人自己的情感活动,并不具有客观上的实体,但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改变客观世界其他实体的趋势。因为人的内心快乐亦或者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间接发挥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事物和同一样境遇对于我们每个人、每个时刻的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其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相反,如果这个外在的刺激没有造成他内心思想的变化,那么这个影响也就无从说起。每个人至于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因为个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所以说,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是;同样的,不少人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的“不悦之事”而大动肝火,意欲强迫她的做出改变和退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这往往是困难的。心平气和的人同样会遇到很多类似的事情,但是他们懂得外界的刺激终究是外界,只要内心平和,自能安然处之,在英文里也就是“Inner peace”。
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对于人来说,存在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只是直接存在和发生在他的意识里面,所以额,很明显,人的意识的构成是首要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意识比呈现在意识中的物象、形态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