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逼仓案例讲义

合集下载

违规逼仓事件9.1文本文档 (7)

违规逼仓事件9.1文本文档 (7)
7月27日,对于郑州市民是一个平凡、闷热的周五,对期货投资者却是一个不寻常的周五,郑州交易所灰色大楼和门前落满灰土的“郑州商品交易所”石牌依然如往日笼罩在修路扬起的尘土之中,石牌前插着一面红色的小旗,几个挖大坑的民工正挥汗如雨,有太多的东西等待着被埋葬。
7月30日麦709高开后一天基本维持在1880以上高位震荡,迫使空麦高位平仓。
市场的发展。
郑商所推出的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合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政府Biblioteka 准并推出的第一个新品种。2003年1
月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同意郑商所推出优质强筋小麦期货;2月26日,郑商所第五届会员大会产生的
第五届理事会,审议了优质强筋小麦合约设计及有关规定,一致认为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建议尽快上市交
元,交易额仅仅占整个市场的5.7%。
该所任命了总经理,新任总经理王献立也是期货业界的“老人”,他于1994年调至郑商所工作,曾任
纪委书记,在第二任总经理李守堂被免职后,他任副总经理并主持工作。此次他被中国证监会提升为郑商所党
委书记兼总经理,充分说明郑商所近两年的工作得到中国证监会的肯定。而提到王献立的为人,业界人士都异
是多头兴奋之余又揣测不安的日子。毕竟,这麦子期价大涨30多点,确实太离谱了。今日强麦多空头脑海里几
乎都同时飘过3年前硬麦多逼空的阴云:这场闹剧会如何收场?
2007年7月27日9点小麦多头主力有恃无恐,借资金优势,大单挂出,强麦709跳空高开,瞬间价位达到1905
元/吨的高位,期价和现货之间的价差比现货达400元/吨之巨,已经远远超过了郑州交易所2003年硬麦309事件
花、白糖、精对苯二甲酸和菜籽油限仓数额的信用增数为1.00。
九、本次持仓限额的调整只针对经纪公司持仓总额,其投资者持仓仍按照规则规定持仓限额执行。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近年来,期货市场的”逼仓“案例不断涌现,给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这些案例普遍发生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时期,让人们对期货市场的合规性和监管问题产生了质疑和担忧。

一种常见的”逼仓“案例发生在期货市场的大幅下跌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利用自身交易规模庞大的优势,通过反向建仓操作来迫使其他投资者进行强制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下跌。

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投资者因为市场价位突然暴跌而亏损惨重,同时也给市场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另一种”逼仓“案例则发生在期货市场大幅上涨时,一些机构投资者或大户会通过大量买入合约或者短期大量建仓,来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风追涨,并且在市场达到他们预期的卖出点时迅速清仓,获得高额回报。

这种行为同样是为了迫使其他投资者进行强制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上涨。

这些”逼仓“行为直接挑战了期货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性。

投资者被迫强制平仓往往会面临巨额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此外,这些行为还使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投资者对市场的合规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导致投资者愿意进一步参与市场的意愿降低。

针对这些”逼仓“行为,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透明。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期货市场参与者的监管,规范其交易行为。

同时,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提高投资者风险警示能力,避免投资者因不了解市场风险而上当受骗。

此外,期货市场参与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过度杠杆操作。

投资者在参与期货交易前应充分了解市场规则和操作规范,并且要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控制风险。

总之,期货市场的”逼仓“行为对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加强监管和规范,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投资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避免被市场操纵。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期货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XXXX国内外案例)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XXXX国内外案例)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XXXX国内外案例)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XXXX年6月推出后,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投机商和现货保值者的积极参与,交易一度十分活跃,但少数经纪商和投机大户企图操纵籼米期市以牟取暴利,遂演变出一幕在期市大品种上的“多逼空”闹剧。

这次“籼米事件”又称“金创事件”,是中国期货市场上一次过度投机,大户联手交易,操纵市场的重大风险事件。

一、“籼米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开始的2640元/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XXXX年夏季遭严重洪涝灾害,面临稻米减产形势;其二是籼米期货实物交割中存在着增值税问题,据此估算当时的期价偏低。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汇报人:日期:•“逼仓”现象概述•期货市场“逼仓”案例介绍•“逼仓”原因分析目录•应对“逼仓”的策略和措施•期货市场稳定机制建设探讨•结论与启示“逼仓”现象概述01“逼仓”定义•逼仓,英文称为“Squeeze”,是指期货市场中的一方(通常是大型投机者)通过控制大量合约,并借助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试图操控市场价格的行为。

当市场中的一方(如多头或空头)明显占据优势时,容易发生逼仓行为。

市场结构不平衡资金或信息优势监管缺失或不足逼仓者通常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或独特的信息来源,使其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

在监管不严格或制度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逼仓行为更容易发生。

03“逼仓”发生条件0201价格波动加剧:逼仓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市场风险。

投资者信心受损:当市场出现频繁的逼仓行为时,投资者的信心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市场活跃度。

市场功能扭曲:逼仓行为的存在可能会扭曲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妨碍市场的正常运行。

系统性风险增加:过度的逼仓行为可能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进而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逼仓”是期货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的现象。

为了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需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并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逼仓”对期货市场的影响010*******期货市场“逼仓”案例介绍02市场环境在期货市场中,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情绪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参与者结构包括生产商、消费者、投机者等各类市场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和市场预期会影响期货价格。

案例背景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中的某一或多个大型参与者通过控制大量的期货合约,尝试影响市场价格。

逼仓行为的出现当市场识别到逼仓行为时,其他参与者可能会跟随操作,或是选择对冲策略,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

市场反应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在发现市场异常波动后,通常会介入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介入案例发生过程对监管的启示逼仓案例提醒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以及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20年国内外案例)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20年国内外案例)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

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

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

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

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

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

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

期货主力操盘控盘逼仓手法杂谈

期货主力操盘控盘逼仓手法杂谈

期货主力操盘控盘逼仓手法杂谈对于主力资金来说;对锁不仅有控制价格的作用;更有控制风险的考量。

以便不管期货价格向何方运动(或涨或跌)均不会使持仓盈亏再增减。

这对于资金量巨大;盈亏金额高的主力是资金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

特别是具有控盘地位的大户,则有堪称“法宝”之功。

主力利用锁仓操作来进行控盘,谋取更大利益的几种情况:一、利用锁仓来挤兑散户如果主力大户在某合约上控制了一定数额的多空头寸,即已经锁仓,那么,主力大户在对冲头寸的过程中就会引起价格的上下波动,特别是对冲操作有意识地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时,会使这种波动更加剧烈。

当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对冲空单时,就会导致价格的急剧上升;反之,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对冲多单就会导致价格急剧下跌。

这就是我们曾经看到过的绿豆、咖啡、天胶、胶板和红豆为什么在一天之内会出现从跌停板到涨停板,从涨停板到跌停板的大幅反复震荡的重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作多还是作空的散户都会不堪困扰而统统受到主力的挤兑。

二、利用锁仓来掩护出货由于期货合约有交割期而使得其炒作受到时间的强烈制约,在期货合约即将到期之际,持仓水平必须降低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大量的实盘交割无论对于承接实盘的多头还是出让实盘的空头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多空双方都希望按照有利于自己的的方式使持仓减下来,但事实上往往只有实力较大的一方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

比如说,作多的人希望在高位出货,但大量的多头头寸对冲出局容易引起价格的回落,这是一个矛盾。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如果作多的主力是资金实力相对较强的一方,就可以在有足够炒作时间的远期合约上通过对锁的方式将价格节节推高,在这种看多气氛条件下,没有时间退路的空头就会受到"价升量增"的暗示而自动止损,于是多头头寸正好吞食空头的止损盘而顺利出局。

这种对锁头寸本身虽不增加什么利润,但可以有效地实现盈利头寸的出货,巩固既得利润。

这里说明了掩护多头出货的情况,掩护空头出货的方法亦相同。

回顾鸡蛋期货历史上最著名的逼仓之战

回顾鸡蛋期货历史上最著名的逼仓之战

回顾鸡蛋期货历史上最著名的2014逼仓之战以下只是本ID昨晚的一个梦,未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如果让鸡蛋空头不高兴,请记住市场一切皆有可能!今年的冬天有点冷,即使是刚到国庆,也感觉寒风冷冷!早晨起来,老夫顺手拿了一份中国正圈报,头条题目赫然:正J局召开闭门会,反思夏季鸡蛋逼仓事件".看到这条新闻,老夫心被深深的揪疼,因为老夫几年前也在期货市场被逼仓伤过.老夫现在只想说的是:期货市场是小散的屠宰场,远离期货,远离毒品!往事不堪回首,几个月前的鸡蛋逼仓事件又让老夫痛苦的回忆了一次,也算和期货新手共同学习下风险教育课.年初国内禽流感疯狂,造成了蛋鸡存栏量的减少,当然存栏量下降只是借口,就是这个借口拉开了JD09合约疯狂的序幕,没有人知道这个疯狂最终会导致的后果。

如果知道了后果,多空双方谁也没有胆量造次.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未来的事情没有人能看透.正因为没有人能看透,才有了资本市场上一次失控的搏弈,一次靠生命才划上句号的战争.时光回到了上半年,JD09合约战场。

6月初,战场一片风和日丽,众小散在无精打采下机械的看盘下单,有的还埋怨JD09合约的不激烈,波动不大,赚钱不易,他们不知道JD主力合约多方经过缜密计划和布置,已经悄然亮剑,散空,包括大户空头已经成为了待宰羔羊。

6月上旬,鸡蛋现货二次调整,鸡蛋期货虽然微张的合情合理。

但是,一切都在主力掌控中开始。

6月中旬,散空在鸡蛋高升水的环境下,已经开始了飞蛾扑火行为,因为,当时的鸡蛋09合约高升水,基差一度在700-930之间乱晃。

而这,在成为小散理由的同时也成为了多头主力可利用的最大的掩护。

忽略鸡蛋09合约中旬突破5170上涨的最大压力位,多头已经图穷匕见!6月下旬,继鸡蛋01合约创出上市新高后,鸡蛋09合约在舆论哈夫值交割的争吵中,突破5280站上5300创出上市新高,其中第一批做空的小散开始重套后割肉离场。

当时的和讯论坛上关于鸡蛋的帖子大量出现,多头的屠刀已经在阳光下灼灼闪光。

期货爆仓经典案例

期货爆仓经典案例

期货爆仓经典案例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它的特性决定了在其中交易的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而期货爆仓,更是投资者们最为担忧的事情之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经典的期货爆仓案例,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个案例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大量的房地产贷款违约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动荡,股市、期货市场等各种投资市场都受到了影响。

在期货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因为没有及时止损,而被迫面临爆仓的风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市场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设定好止损点,及时止损,避免因为贪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个案例是2011年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暴跌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由于市场利率的大幅下跌,很多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遭遇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有人因此爆仓。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市场利率的波动是期货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

第三个案例是2015年的原油暴跌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原油期货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很多投资者因为没有及时平仓,而被迫面临爆仓的风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原油期货市场的波动是非常大的,投资者在交易原油期货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及时平仓,避免因为市场波动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上这几个经典的期货爆仓案例,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期货市场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设定好止损点,及时止损,避免因为贪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同时,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市场利率、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避免因为市场波动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期货市场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投资者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设定好止损点,及时止损,密切关注市场因素的变化,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爆仓的风险,保护好自己的投资。

希望以上这些案例能够给投资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资交易。

如何破解鸡蛋期货多方逼仓

如何破解鸡蛋期货多方逼仓

如何破解鸡蛋期货多方逼仓
如何破解鸡蛋期货多方逼仓
期货产生的目的是引领和调解现货市场,当期货最后交易日时价格严重背离现货价格时这种合约就是最为失败的合约,调控期价严重背离的主要手段是现货交割,由于鸡蛋是保鲜性商品,要求各种条件比较高,所以大商所要求交割月第一天才可以入库,这使得多头有了充分抬高期价以达最后交易仓的机会,如果鸡蛋9月份合约达到6元,8元,10元每500克时,大商所鸡蛋合约规则就是最为失败的合约,现在合约主要瓶颈为最高交割手数为5手,如要大商所真能批准部分法人户增加交割手数,多头逼仓的野心不可能得逞,今天期价达到5.347元/500克,现货厂库鸡蛋最高4.4元/500克,无论期货如何大涨现货跟涨的可能性不大,需求方销量会因价高而少进行市场调控,所以出现了厂库现在可以全款定购9月份仓单,价格为生成仓单总价为4.8元/500克,可能有些人会说6月份鸡蛋保存不到9月份,如果动些脑袋就会想出办法,用T+1仓储法,明天的鸡蛋更换今天的鸡蛋,以此法则鸡蛋到9月15日时都是刚产鸡蛋。

我相信空头不会让多头逼仓成功,同时也希望大商所真正做好期货的实际意义,只要能把企业申报的最高交割手数批准下来,就不会出现多头最后逼仓的乱象,如果申请的最高交割手数能批准下来,期价就真正的回归。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路漫漫其悠远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二)事件结果 1、各期货交易所必须严格控制持仓总量; 2、禁止T+0结算; 3、除套期保值头寸外,不得利用仓单抵押代为支付交易保证金; 4、除证监会批准的经纪公司外,其它机构不得从事二级代理; 5、对监管不力不能有效防范操纵行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交易所
将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取消其试点资格。
事实上里昂为了使他的逼仓成功,就必须把价格保持在一个高 水平,因此他也不得不大量买进不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事实 上持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数量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和他的承受 能力,他不得不向当地银行借更多的钱,然而,芝加哥银行不 愿意再借给他额外的钱了。此时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仓库也 开始投入使用,据估计仓储量增加到了1000万蒲式耳,比1871 年大火之前还要多出200万蒲式耳,这些都耗尽了里昂的财力。 直到8月19日,里昂还在持续地买进小麦,当他得知银行不再支 持他时,他才停止了,随之小麦的价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隔 天,里昂逼仓失败的消息使小麦价格又狂跌了17美分,里昂彻 底崩盘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偿还债务了。F·J·戴蒙德也撕毁了 协议,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路漫漫其】 棕榈油经过火爆炒作、大量投机、发生风险、交易清淡, 直到完全退出期货市场,其过程是发人深醒的。不论是 从该品种的合约设计上,还是从市场监管的力度上,都 可以吸取许多经验和教训。
品种设计不合理,缺乏现货生产基础。
不完善的交割制度是棕榈油品种淡出市场的重要因素。
路漫漫其悠远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
CASE 4 1995年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 多逼空 失败
M506事件是一个由于过度投机、监管不力而导致品种最后消 亡的典型事件。
1、早期国内外棕榈油市场由于供求不平衡,全球植物油产 量下降,而同期需求却持续旺盛,导致棕榈油的价格不断 上涨。但到了1995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行情却出现了较 大的变化,棕榈油价格在达到高峰后,逐渐形成回落趋 势。 2、M506合约多空对峙的起因:1995年第一季度海南棕榈 油期价一直于9300元/吨以上横盘,但在M506合约上,市场 投机者组成的多头阵营仍想凭资金实力拉抬期价。而此时 又遇到了一批来自以进口商为主的空头势力,在国内外棕 榈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以现货抛售套利,由此点燃了 M506合约上的多空战火。

期货简说-案例分析-期货小白的爆仓之路

期货简说-案例分析-期货小白的爆仓之路
短短四天时间,小白就经历了一次期货爆仓经历,本金5000全部亏损完毕,而且还又倒欠期货公司5630 元,亏损比例高达200%。小白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为自己的不懂和盲目跟随交了一大笔的学费,决定 潜心学习期货相关知识,以谋东山再起!
风险与收益永远成正比!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 成功,期货市场永远不缺传奇人物!只有在期货市 场中加强自身内容修养,才能走向传奇之路!
期 货 简 说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期货投资者小白看到身边的朋友做期货品种硅铁SF赚了很多钱,于是按耐不住寂寞,在简单了解期货交 易规则之后,便匆匆杀入期货市场,期望能一夜爆富,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 小白先往期货账户转入5000元,于12月1日盘中卖出SF1801,成交价位7224,成交数量为1手,保证金标 准为交易所保证标准为7%。 当天收盘之后,SF1801结算价恰好也是7224,此时小A账户中显示: SF1801的保证金=7224 X 5 X 7%=2528.4元, 账户可用资金=5000-2528.4=2471.6元。 PS:下方为硅铁SF的品种保证金参数
案例分析
第 四 天
12月6日,期货公司8:30对小白的账户直接在集合竞价阶段以涨停板的价格9350挂出平仓单,9:00一开盘, SF1801再次直接涨停,涨停价为9350,涨幅为12%,当天共涨了1002个点。由于,虽然SF1801依然涨停, 但是小白的持仓挂单时间比较早排比较早已经顺利成交,成交价位9350。 此时小白的实际盈亏为:(7224-9350) X 5=-10630元,扣除最初账户本金的5000元,小白还需要再往 账户中转入5630元才能弥补账户的亏损。
当天收盘后, SF1801结算价即涨停价8438元,此时根据交易规则,当合约涨停时,交易所提高保证金 标准和涨跌幅,保证金由11%提升到14%,涨跌幅度由9%扩大到12%。此时小A账户的资金为下: SF1801的保证金变为:8438 X 5 X 14%=5843.6元 当日盈亏=(8658-8438) X 5=-3450元 两日合计盈亏=-2170-3450=-5620>本金5000元, 此时本金已经全部亏损完毕,而且还倒欠5620-5000=620元。

触目惊心的多空大战!期货人必看的国内期货史十大逼仓案例(下)

触目惊心的多空大战!期货人必看的国内期货史十大逼仓案例(下)

触目惊心的多空大战!期货人必看的国内期货史十大逼仓案例(下)06胶板9607事件1994、19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了国内期货交易的热门话题,大批资金趋之若鹜,9507合约价格一路飙升,从40元/张,一路飙升到62元一张。

高价位令胶合板现货和进口商们喜出望外。

大量现货涌入交易所登记的仓库,印尼胶合板大量涌入已经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胶合板现货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9507家公司以巨资收购了二十万股的现货,大量的存货堆积在了交割仓库中,巨大的库存压力使得上海期市的人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都显得比较平静。

沪板9607合约在市场上的表现较为平静。

上海商品交易所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日发行9607、9609号胶合板。

因为当时主力资金都集中在了苏板和沪板9603、9605,9607合约自从上市以来,一直备受冷遇,期价由推出时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首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三月八日发布了暂停苏交易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买卖的公告,大批撤出苏宏的资金纷纷涌向市场,胶合板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当时苏板的多个主力合约都已接近当日的持仓限额,新主力难以介入,因此沪指成了苏红退出资金争夺战的重点,特别是9607合约因为时机合适,盘面相对宽松,因此成为了这些游资的优先选择。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内,主力开始了一场仓位战,9607的持仓很快就被拉到了60万手,而期货的价格则始终保持在42.00-43.00元/股之间,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局面,因为持仓量已经达到了60万,这也限制了主力的发挥空间。

到五月三十一日,市场上忽然传出空头主力有大批资金流入,而空头主力则利用套利只收取5%保证金的优势大肆打压。

沪板9607合约从43.80元一天开盘后一路下跌,在散户的抛售压力下,迅速跌到了跌停,两个多月的均势最终被打破,但主力多头没有惊慌,仍然保持在600,000多手;第二天开盘,空头主力毫不手软,继续以55%的保证金做空,9607合约再次出现。

浅谈期货中的逼仓现象

浅谈期货中的逼仓现象

浅谈期货中的逼仓现象逼仓现象一直在期货市场上时常发生,今天粗浅来谈谈该话题。

在传统行业,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供应都会存在一个数量的限制。

比如一家饭店只有一百个座位,如果你200个人冲进去,饭店是没有能力接待的。

一家工厂一个月只能生产1万部车,你让他一个月交2万台,没办法,只能往后延期。

第二个特点,如果需求增大是事先知道的,供应的价格就会直接上涨,比如春运期间,黄金周期间许多交通费用和住宿费用都会大幅上涨。

这其实就是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当未来的需求增长超过供应,价格将会上涨。

在期货市场,交易盘面上是虚盘,持仓量短时间可以迅速增大,交割盘面上又是实盘,具备上面传统行业的第一个特点,交割是需要空头组织货源,供应数量上很容易受到限制。

如果在临近交割月多头迟迟不撤退,甚至凶猛加仓,空头是非常被动的,空头需要想尽办法组织货源去交割,有时候市场根本就没有这么多货,当然还有另外一点,空头阵营当中有一些根本就是虚盘,也就是个人户,根本进不了交割月,这些单子也会不断的平仓把价格推高。

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期货市场特有的逼仓现象。

期货逼仓现象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逼空头里面的个人户,由于个人户进不了交割月,多头把价位推到高位,空头个人户不得不最后期限在高位平仓,很多时候个人户平仓以后价格又会往下走。

第二种是逼所有的空头,多头把价格推高,价格上去了一直不下来,多头也可能真正的接货,有时候接货在高位也不在乎,因为在期货上赚钱,在现货上亏点钱根本不算什么,极端的情况下,有时候直接把货扔掉。

明白了上面这些道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点,尽量不要被别人逼仓。

在近月合约当中,尽量不要去做空,特别是郑州期货交易所的小品种。

第二点,如果要去逼别人的仓该怎么做?我以前文章中多次讲过,在这个市场上,信息是泄露的。

如果你想期货逼仓很简单,你只要找到空头席位上个人户比例最高的品种就可以了,市场上有一些神通广大的人就是这样做的。

四十年前的惊涛骇浪:重温史上最大期货逼仓事件始末

四十年前的惊涛骇浪:重温史上最大期货逼仓事件始末

四十年前的惊涛骇浪:重温史上最大期货逼仓事件始末1970年代,对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业家来说都是充满危机和挑战的十年。

美国在越南战场难以自拔,中东战争导致了石油禁运和产量不稳定,石油输出国组织登上历史舞台,拉美国家出现货币危机,而且苏联在军事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势,这些都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美国和欧洲经济出现了“滞胀”时期,其标志是石油、黄金、白银等“保值商品”的价格飞涨。

在商品市场大牛市的背景下,许多交易商和银行家把大笔资本投入了商品期货和现货投机,期货价格反过来影响了现货。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石油大王亨特家族的冒险奇遇。

与亨特家族相比,华尔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在黄金和白银产量大大提高,国际市场流动性很强的1970年代,亨特家族居然凭借其强大的财力和关系,近乎垄断了白银市场,并促使银价飞涨。

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决定干预,亨特家族将榨干全世界的空头交易商,成为贵金属交易市场的传奇人物。

然而,传奇毕竟终结了。

在美国政府、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世界各国交易商的一致打击下,亨特家族损失惨重,甚至被迫放弃一部分石油产业以换取对手的宽恕。

石油大王投机白银的失败,也被许多期货教科书用作经典案例。

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贵金属投机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尝试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和教训。

豪赌的开始在大豆市场的成功使尼尔森-亨特洋洋得意。

与此同时他还在进行另一种商品的交易,这种商品比大豆贵重的多——那就是白银。

在大豆期货获利了结之后,亨特家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对白银现货和期货的炒作,而且他们这次还找到了可靠的战略投资者,作为其垄断国际白银市场的盟友。

实际上,在大豆期货官司结束的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经完成了巨额的白银囤积,而且白银价格早在1976年就出现了大涨。

现在,亨特家族已经看到了美国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打算在白银期货市场上再玩一把豪赌。

这次,他们还有获胜的希望吗?19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这个数字看起来很低,但已经从最低点上升了8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财政部放宽了对白银的管制。

期货史上的三次逼仓绞杀大战、内幕惊心动魄令人恐惧,远离期货吧

期货史上的三次逼仓绞杀大战、内幕惊心动魄令人恐惧,远离期货吧

期货史上的三次逼仓绞杀大战、内幕惊心动魄令人恐惧,远离期货吧站在岁末年头的关口,望着2014翩然离去,2015姗姗而来,心中感慨万分!这一年,“有钱就是任性”说的是下半年股市暴涨的行情;“看了评论我就放心了”意味着牛市还将继续;“那么问题来了”,但不是“挖掘机技术哪家强”,而是:期货市场有哪些既让人喜出望外,又让人坐立不安的事情?这一年,豆类粕类长达两年多的牛市告一段落;食用油依旧疲弱不堪;铁矿石-煤焦钢产业链共同参加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竞赛;原油、贵金属、工业品,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步步走下神坛……全球商品已经进入漫漫熊途。

然而,至今仍让我感到惊心动魄难以忘怀的却是2014年期货市场上的三次逼仓绞杀大战。

胶板1405胶板期货上市后一直波澜不惊,让人觉得难有作为。

及至4月,报价拔地而起,主力1405合约从4月初的130元涨至5月初的170元,短短一个月时间,涨幅高达30%,期间虽经历10%的调整,但更像是多方清洗浮筹,同时吸引新的空头入瓮。

1405合约激战正酣时,非主力的1404合约也不甘寂寞,连续涨停示威,一个月涨幅高达50%。

凡是逼仓绞杀大战,一定要完全掌握三个基本功:一是对合约及交割细节非常了解;二是对现货市场真实内幕极其清楚;三是对资金博弈的逻辑完全洞悉。

PVC150110月23日,“银闰铖功5号”单位净值突然由前一天的0.8元跌为0.647元,当日跌幅高达23.16%,同时跌破预警线0.75元及止损线0.70元。

“银闰铖功5号”3月由长安基金发行,其掌舵者是国内著名期货操盘手刘增铖。

刘2013年以超过600%的收益率登顶私募冠军,其投资风格是以主观趋势交易为主,重仓少数几个品种或合约,在趋势行情中对单边升市的顺势追涨和单边跌市的顺势杀跌是其主要的盈利策略。

根据刘后来致投资者的致歉公开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PVC 的研究还是比较透彻的。

但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当天行情出现明显的多头力量,在跌停板停留几分钟后开始大幅反弹,并触及我们的止损位,所以决策平仓,但是由于多头不肯平仓,导致从止损位到最终平仓位产生明显滑点,令到当天净值随行情波动跌幅较大。

中国期货历史上的十大恶性逼仓

中国期货历史上的十大恶性逼仓

中国期货历史上的十大恶性逼仓展开全文核心提示:其实期货并无绝对的避险功能。

因为你要避险,前提首先是“对手盘”,以形成“零和游戏”。

正常的期货避险合约,必须要有同等的“对手盘”,才能有人“埋单”(价格避险功能),否则不但不能避险,而且会造成“隐性穿仓”,也就是将市场送进一个永远无人承接的价格“死谷”。

1.327国债1、最著名的逼仓典型——327国债国债期货最早由上海证券交易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推出,只向证券商自营开放,后来才向公众开放。

进入一九九年、一九九五年达到其鼎盛期。

也在其鼎盛期出现两个风险事件,“314”、“ 327”国债期货事件,最引人注目的是“327”事件,有关当事人至今还在押中。

随“327”国债贴息消息明朗及一九九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财政部新债发行量消息公开,全国各地国债期货市场出现向上突破行情,上证所327合约空方主力在封盘失败后蓄意违规,十六点二十二分开始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327合约暴跌3.8元,当日开仓多头全线爆仓。

事后有关方面宣布这个时段交易无效,并将蓄意违规者管金生逮捕入狱。

国债期货严重透支交易是期货市场违规操纵最极端表现,是对整个市场的愚弄,为市场各方不难容忍,有关人员为此失出了沉重代价。

助长327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泛用保证金制度,国债期货收取的保证金率仅为1%,过低的保证金助长了投机气氛也使每日无负债制度难于维持,市场结算风险骤然增大。

二、国债市场不具备开发期货品种的条件,市场化程度不够,没有利率市场化使期货成为竞猜贴补率的游戏,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无从谈起。

327事件直接触发监管者的神经,整个市场掀起加强风险管理之风,各项制度措施纷纷出台。

2.粳米2. 顺势逼仓典型——粳米事件粳米事件发生于一九九四年七月至十月间。

当时粳米期货在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市场双方围绕国家宏观平抑粮价与自然灾害影响认识不同产生了严重的判断分歧,双方持仓不断扩大,出现期货价格上涨和多逼空迹象。

期货交易案例知识讲解

期货交易案例知识讲解

国外逼仓事件案例分析及相关建议-基于19世纪早期期货逼仓事件的启发摘要:在期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逼仓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以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以及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为研究案例,结合我国期货市场早期的逼仓事件加以分析,提出对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期货市场逼仓建议引言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主要表现为逼仓,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

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头寸又拥有大量的期货头寸。

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因此,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

19世纪是商品期货操纵者的黄金时期,那时,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非常自由,没有对持仓量进行限制,董事会也没有对投机者进行有力的监督。

因此,历史记载的操纵事件只是发生在大巨头中间的争夺,基本上交易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逼仓的企图。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缺乏关于那个时代大户活动的细节、价格波动及其它市场活动的详细记录,也没有与现货供给、需求相关的记载,更不会有监管者对操纵行为进行控制的记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逼仓及操纵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制订监管立法的过程非常重要。

本文以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以及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为研究案例,仔细分析这起19世纪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纵事件,从中可以发现最初监管立法的思想来源,分析这些案例可以为交易所如何应对这类逼仓及操纵行为提供建议,对现在的期货市场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案例1: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1871年10月6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火,“芝加哥大火”摧毁了芝加哥城的大半个城市。

芝加哥17个CBOT认可的交割仓库中有6个被烧毁,大大地减少了芝加哥的小麦库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预备知识﹡国内外典型“逼仓”案例分析﹡思考与启示CHAPTER A 预备知识逼仓是指交易一方利用资金优势或仓单优势,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的交易行为.一般分为多逼空和空逼多两种形式.逼仓是一种市场操纵行为,它主要通过操纵两个市场即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逼对手就范,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

逼仓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做多头实现、另一种是通过做空头实现。

空逼多:操纵市场者利用资金或实物优势,在期货市场上大量卖出某种期货合约,使其拥有的空头持仓大大超过多方能够承接实物的能力。

从而使期货市场的价格急剧下跌,迫使投机多头以低价位卖出持有的合约认赔出局,或出于资金实力不能接货而受到违约罚款,从而牟取暴利。

多逼空:在一些小品种的期货交易中,当操纵市场者预期可供交割的现货商品不足时,即凭借资金优势在期货市场建立足够的多头持仓以拉高期货价格,同时大量收购和囤积可用于交割的实物,于是现货市场的价格同时升高。

这样当合约临近交割时,追使空头会员和客户要么以高价买回期货合约认赔平仓出局;要么以高价买入现货进行实物交割,甚至因无法交出实物而受到违约罚款,这样多头头寸持有者即可从中牟取暴利。

CHAPTER B 国内外典型“逼仓”案例分析CASE 11866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的操纵多逼空成功[事件经过]本杰明·P·哈钦森是第一个企图操纵期货市场的人,他的目标是对1866年8月的玉米期货市场进行逼仓。

得益于每周农作物产量的预测,1866年5月和6月,他在谷物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多头仓位。

此时,据说小麦的购入成本是0.88美元/蒲式耳。

到了8月份,受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及毗邻芝加哥的其它州的每周作物报告影响,小麦价格迅速上扬。

8月4日,小麦合约报价0.90-0.92美元/蒲式耳。

8月18日,哈钦森的交割要求使小麦的价格上涨到1.85-1.87美元/蒲式耳,空头损失惨重。

[事件结果]这起逼仓事件和随后发生的其它逼仓事件,促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决定禁止这种行为。

他们第一次给逼仓下了定义,认为逼仓是这样一种行为:“订立购买商品的合约,然后采取手段使卖方不能履行合约,从而向卖方逼取钱财”。

他们认为,这种交易是不正当的、带有欺诈性的,并且宣布:任何参与这种行为的CBOT会员将会被开除。

但是,这个声明对于随后的一些投机者的行为没有起到任何威慑作用。

CASE 2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逼仓多逼空失败[事件经过] 1871年10月6日,“芝加哥大火”摧毁了芝加哥城的大半个城市,芝加哥小麦库存从800万蒲式耳减少到550万蒲式耳。

主要的小麦商约翰·里昂感觉到这是一次很好的逼仓机会,他和一名谷物交易商休·马赫以及CBOT的另一名中间商F·J·戴蒙德结成联盟。

1872年春天,开始买进小麦的现货和期货,小麦的价格持续上涨,7月底,价格上涨到1.35美元/蒲式耳,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谷物大量地涌入芝加哥。

8月5日,芝加哥又发生了一次大火,烧毁了剩余的一个交割仓库“爱荷华仓库”,进而使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再次减少了 30万蒲式耳。

此外政府公布的关于坏天气的报告也助长了谣言。

所有这些消息都意味着市场上存在超买的压力,导致了8月10日的合约价格达到了1.50美元/蒲式耳,15日价格又升至1.61美元/蒲式耳。

此时,操纵行为也达到了顶点。

(多方行为)芝加哥市场上如此高的价格促使农场主们加快收割。

同时交易商也通过铁路向芝加哥运进了大量的小麦。

在8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每天运到芝加哥75000蒲式耳的小麦,而在8月下旬,每天运进芝加哥的小麦达到175000——200000蒲式耳。

同时,这段时期正常的交易渠道也颠倒了。

通常情况下,小麦从芝加哥装船途经布法罗运往西海岸城市。

算上运输成本的话,布法罗的小麦价格应该高于芝加哥。

但是此时芝加哥的小麦价格太高了,以致货主把小麦从布法罗运回到芝加哥卖给里昂了。

(空方行为)事实上里昂为了使他的逼仓成功,就必须把价格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因此他也不得不大量买进不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

事实上持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数量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和他的承受能力,他不得不向当地银行借更多的钱,然而,芝加哥银行不愿意再借给他额外的钱了。

此时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仓库也开始投入使用,据估计仓储量增加到了1000万蒲式耳,比1871年大火之前还要多出200万蒲式耳,这些都耗尽了里昂的财力。

直到8月19日,里昂还在持续地买进小麦,当他得知银行不再支持他时,他才停止了,随之小麦的价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隔天,里昂逼仓失败的消息使小麦价格又狂跌了17美分,里昂彻底崩盘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偿还债务了。

F·J·戴蒙德也撕毁了协议,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事件结果]这起逼仓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投机者们高估了自己控制现货市场的实力,在持续增长的现货供应量面前败下阵了。

显然投机者是想利用芝加哥交割数量短缺的时机,但是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不容易的,他们不仅要逼空芝加哥的可交割货源,而且还要吸纳芝加哥西部的小麦供应,事实上,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所做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案例总结] 从这些早期期货市场操纵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操纵就是大巨头之间的多空争夺,争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交易产品基本面的了解和拥有足够多的资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交易市场不断规范,交易产品价格扭曲的频率在降低,逼仓成功的次数在下降,交易所对操纵行为的控制和监管也不断加强。

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止操纵行为的立法也出台了。

CASE 3 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籼米期货事件多逼空失败(一)“籼米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开始的2640元 /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20元/吨,交投活跃,持仓量稳步增加。

多空双方的分歧在于:多方认为,其一是国内湖南、湖北、江西等出产籼米的主要省份当年夏季遭严重洪涝灾害,面临稻米减产形势;其二是籼米期货实物交割中存在着增值税问题,据此估算当时的期价偏低。

空方则认为,籼米作为大宗农产品,其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而且当时的籼米现货价格在2600元/吨左右,远低于期价。

随着夏粮丰收、交易所出台特别保证金制度,到 10月,9511合约已回落到2750元/吨附近,致使多头牢牢被套。

10月中旬,以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为主的多头联合广东省南方金融服务总公司基金部、中国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上海大陆期货经纪公司等会员大举进驻广联籼米期市,利用交易所宣布本地注册仓单仅200多张的利多消息,强行拉抬籼米9711合约,开始“逼空”,16、17、18日连拉三个涨停板,至 18日收盘时已升至3050元/吨,持仓几天内剧增9万余手。

此时,空方开始反击,并得到了籼米现货保值商的积极响应。

19日开盘,尽管多方在 3080元/吨之上挂了万余手巨量买单,但新空全线出击,几分钟即扫光买盘。

随后多头倾全力反扑,行情出现巨幅振荡。

由于部分多头获利平仓,多方力量减弱,当日9511合约收低于2910元/吨,共计成交248416手,持仓量仍高达22万手以上。

收盘后,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对多方三家违规会员作出处罚决定。

由此,行情逆转直下,9511合约连续跌停,交易所于10月24日对籼米合约进行协议平仓,释放了部分风险。

11月20日9511合约最后摘牌时已跌至2301元/吨。

至此,多方已损失2亿元左右,并宣告其逼空失败。

11月3日,中国证监会吊销了广东金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的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

(二)事件结果1、各期货交易所必须严格控制持仓总量;2、禁止T+0结算;3、除套期保值头寸外,不得利用仓单抵押代为支付交易保证金;4、除证监会批准的经纪公司外,其它机构不得从事二级代理;5、对监管不力不能有效防范操纵行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交易所将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取消其试点资格。

CASE 4 1995年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多逼空失败M506事件是一个由于过度投机、监管不力而导致品种最后消亡的典型事件。

1、早期国内外棕榈油市场由于供求不平衡,全球植物油产量下降,而同期需求却持续旺盛,导致棕榈油的价格不断上涨。

但到了1995年,国内外棕榈油市场行情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棕榈油价格在达到高峰后,逐渐形成回落趋势。

2、M506合约多空对峙的起因:1995年第一季度海南棕榈油期价一直于9300元/吨以上横盘,但在M506合约上,市场投机者组成的多头阵营仍想凭资金实力拉抬期价。

而此时又遇到了一批来自以进口商为主的空头势力,在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以现货抛售套利,由此点燃了M506合约上的多空战火。

3、M506合约行情的走势及最后结果:1995年3月以后,多空的激烈争夺令M506合约上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急剧放大,3月28日持仓一度达到 47944手的历史最高位。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发出了期货监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抑制通货膨胀,抑制过度投机,加大监管力度,促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不允许原料价格上涨过猛,对粮油价格的重视程度也可想而知。

这就给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商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而此时,M506合约上的多空争夺硝烟正浓。

多头在来自管理层监控及国内外棕榈油价格下跌双重打压下匆忙撤身,而空方则借助有利之势乘机打压。

5年4月,将期价由9500以上高位以连续跌停的方式打到7500一线。

而此时的海南中商所施行全面放开棕榈油合约上的涨跌停板限制,让市场在绝对自由的运动中寻求价格。

多头在此前期价暴跌之中亏损严重,此时那有还手之力。

这又给空方以可乘之机,利用手中的获利筹码继续打低期价,在M506临近现货月跌到了7200水平。

至此,M506事件也告结束。

此后的棕榈油合约中虽有交易,但已是江河日下,到1996年已难再有生机了。

【对M506事件的反思】棕榈油经过火爆炒作、大量投机、发生风险、交易清淡,直到完全退出期货市场,其过程是发人深醒的。

不论是从该品种的合约设计上,还是从市场监管的力度上,都可以吸取许多经验和教训。

品种设计不合理,缺乏现货生产基础。

不完善的交割制度是棕榈油品种淡出市场的重要因素。

过度投机也是导致棕榈油M506事件的重要原因。

期货交易所监管不力,对事件处理不当。

CHAPTER C 思考与启示【我国逼仓的产生原因】1、交割制度存在缺陷2、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于套期保值者发育不足上,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生产消费大国,有发展套期保值的巨大潜力,然而挖掘潜力的重要工作却为当时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忽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