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监测与控制
麻疹、风疹监测与控制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但在低温 中能长期保存; 杀灭的方法: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
麻疹传播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患儿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 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 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
麻疹、风疹监测
目的
一、掌握麻疹、风疹的病原学、致病机制。 二、掌握麻疹、风疹的临床症状、病例定
义、诊断标准。 三、掌握麻疹、风疹的监测与控制策略。
麻疹
麻疹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 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③ 恢复期:出疹高峰后,发热渐退,病情缓解,皮疹依出疹 先后顺疗隐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个病程约 10天。成人麻疹较小儿童、发热高、皮疹多,但并发肺炎者 少。
麻疹
2、轻型麻疹 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轻型患者多见。发热 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儿童易发,特别是学前儿童。
儿童易发,特别是学前儿童。
流行于冬春二季,其他季节散发
一年右)
14-21d(18天左右)
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麻 疹黏膜疹(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
类似轻形麻疹。
1、发热可达40度、 2、柯氏斑, 3、发热后3-5天出疹、3天出齐、4天出 透、5天退疹、7天退净,有色素沉着 4、卡它和眼结膜充血严重。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制定和实施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麻疹病例监测的重要性、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一、麻疹病例监测的重要性。
麻疹病例监测是指对麻疹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进行系统性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麻疹病例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还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对麻疹病例进行有效的追踪和管理,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健康安全。
二、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
1.建立麻疹病例监测网络,卫生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麻疹病例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和实验室等,确保病例信息的及时报告和传递。
2.加强麻疹病例登记和报告,各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麻疹病例登记和报告制度,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并提供详细的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3.开展麻疹病例监测和调查,卫生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对麻疹病例进行监测和调查,包括对病例的病情、传播途径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等,及时制定隔离和治疗措施。
4.加强麻疹病例信息共享,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麻疹病例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及时通报疫情动态和风险评估结果,为公众提供科学的防护建议和指导。
三、相关注意事项。
1.加强宣传教育,卫生部门应加强麻疹病例监测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麻疹病例监测的重视和认识。
2.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专业人员的麻疹病例监测和调查技术培训,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
3.建立应急预案,卫生部门应建立健全的麻疹病例监测应急预案,做好疫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确保公众健康安全。
四、结语。
麻疹病例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有效控制和预防麻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麻疹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

麻疹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2.1 用于监测的病例定义发热、出疹(全身性斑丘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2.2 监测内容2.2.1 将麻疹疫情报告纳入AFP病例专报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报告。
2.2.2 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调查,提高报告敏感性、完整性与及时性。
2.2.3 开展暴发调查。
2.2.4 分析人群免疫状况,及时发现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预测并预防麻疹暴发。
2.2.5 建立由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麻疹血清学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监测网络。
2.2.6 有条件的地区和麻疹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对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进行血清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2.2.7 开展麻疹病毒学、免疫成功率和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
2.3 疫情监测2.3.1 病例报告(1)常规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作人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快速报告:发现首例麻疹疑似病例或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最快的方式将疫情逐级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专报系统:各级疾病控制机构执行麻疹疑似病例旬报制度(包括“零病例”报告)和麻疹疫情旬报完成情况月报制度。
旬报时间为:乡级→县级每旬逢9日,县级→市级每旬逢3日,市级→省级每旬逢6日;月报在每月上旬进行报告。
旬报和月报表格各省可根据目前工作情况自拟。
2.3.2 病例调查对麻疹疑似病例按照《附件五》中表2-1-3、表2-1-4的要求进行调查和采集血清标本。
病例调查工作由乡级防保单位或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并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
调查结束后,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立即报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7天内上报市级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于每月15日前通过联网上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各级分别完成原始调查资料的复印件和备份。
2.3.3 主动监测(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时对麻疹病例进行主动监测,在向上一级进行麻疹“零”病例和非“零”病例报告时,必须是在对辖区内医疗单位进行主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旬报。
麻疹风疹监测方案

3.减少麻疹和风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易感人群。
三、监测对象与范围
1.监测对象:全国范围内的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
2.监测范围: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其他相关单位。
四、监测内容
1.病例发现与报告
-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麻疹和风疹病例时,应及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3.经费保障:合理安排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的经济支持。
4.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八、总结与评估
1.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每年对麻疹和风疹疫情进行评估,为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和优化疫苗接种策略,提高疫苗保护效果。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人员保障:各级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开展监测工作。
3.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麻疹和风疹监测工作经费,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4.物资保障:各级疾控机构要储备足够的试剂、设备等物资,保障监测工作需求。
(2)评估疫苗接种率,分析疫苗免疫效果。
4.疫情分析
(1)定期收集、汇总、分析麻疹和风疹病例数据,掌握疫情趋势。
(2)针对疫情特点,提出防控建议。
五、监测方法
1.病原学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麻疹和风疹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疑似病例血清中麻疹和风疹抗体水平。
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监测技术标准化、规范化。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1. 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我国制定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细节和目标。
2. 监测目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 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掌握疫情动态; -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爆发、聚集性疫情; - 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3. 监测指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监测: - 麻疹发病率: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 麻疹死亡率:每年麻疹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所有确诊麻疹病例数的比例; - 麻疹疫苗覆盖率:每年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与目标人群的比例; - 麻疹病例的时空分布:病例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分布情况。
4. 监测方法4.1 确诊和报告所有怀疑麻疹病例必须经过实验室确诊,确诊结果由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共同确认。
一旦麻疹病例确诊,医疗机构需立即向所在地的疾控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填写相关报告表。
4.2 疫情监测网络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疫情监测网络,所有医疗机构都应接入该网络,并按时报告当地的麻疹疫情。
疾控部门通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3 抽样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麻疹病例抽样监测系统,每个省份都有相应的样本抽取比例,通过对抽取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判断麻疹病毒的流行情况。
4.4 数据分析与报告疾控部门负责对全国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布疫情报告。
疫情报告中包括麻疹的发病情况、疫苗覆盖率、死亡率等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5. 监测结果利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监测结果可以用于: - 综合评估当前疫情; - 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 监测疫苗接种效果; - 监测麻疹变异株的传播情况; - 提供数据支持,为麻疹的流行规律研究提供基础。
6. 结论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全国麻疹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麻疹监测与控制

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
病例报告1
麻疹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 性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 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 疹的病例。
“监测病例”包括“麻疹疑似病例”和“风疹疑似 病例”
由于近年麻疹症状不典型的病例日益增多等原因, 目前的麻疹监测更加倾向于症状监测。
未到免疫月龄婴儿,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活动过程中, 尽量避免与其他患者近距离接触。
医生在诊治适龄儿童病例时,应常规询问疫苗接种情况, 提醒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隔离治疗的病例,严格控制陪护家属数量
谢谢
40
9
2-31
8月龄-14岁 19
14
22
177
11
5-25
合计
33 18
38
217
10
5-20
Hale Waihona Puke CFETP 2011年调查:医院输液室暴露为强危险因素
疫情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72例,确诊40例。 40例确诊病例现住址共涉及黔西南州6个县18个乡,其
中兴义市23例,占总病例的57.5%。
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为病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洒,每天1次
疑似病例未确诊之前,按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疑似麻疹病例应单独病房诊治,确诊的麻疹病例可同住
一个病房。
存在问题3
病例自行转诊,医疗卫生机构不掌握病例转诊情况,未使用 专门救护车等进行转诊等问题。
登革热 风疹
麻疹
其他病毒性皮疹
出疹+发热
川崎病
猩红热 弓形体病 婴儿蔷薇疹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可导致发热、皮疹、咳嗽等症状。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麻疹的传播,国际媒体通讯社AFP (法新社)提供了麻疹监测的要点及指标。
本文将介绍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的详细内容。
一、监测要点1. 麻疹病例报告:监测机构应随时报告所有麻疹病例,包括确诊和疑似病例。
报告应及时、准确,并包含患者的个人信息、疾病症状和流行病学信息。
2. 病例调查和追踪:对于每个麻疹病例,监测机构应进行详细的病例调查,追踪患者的接触人员,并记录他们的接种疫苗情况。
这有助于了解麻疹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区域。
3. 疫苗覆盖率评估:监测机构应定期评估麻疹疫苗的覆盖率,包括一剂和两剂麻疹疫苗接种的人口比例。
这有助于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及时采取补充措施。
4. 实验室诊断和确认:监测机构应将所有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和确认。
这包括采集患者的血样进行麻疹病毒的分离和检测,以确保确诊的准确性。
二、监测指标1. 发病率: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特定地区麻疹的新发病例数。
可以根据发病率来评估麻疹的传播强度和疫情的严重程度。
2. 病死率:病死率是指由于麻疹导致的死亡病例数与发病例数的比率。
通过病死率可以评估麻疹的致命程度和防控措施的效果。
3. 疫苗覆盖率:疫苗覆盖率是指特定地区特定年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的比例。
疫苗覆盖率的高低对于麻疹的传播和控制至关重要。
4. 病例报告及时性:病例报告及时性是指病例报告的时间与病例发病时间之间的延迟。
及时的病例报告可以提高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5. 实验室诊断及时性:实验室诊断及时性是指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的时间与病例发病时间之间的延迟。
及时的实验室诊断可以确保麻疹病例的准确诊断和及时隔离。
三、总结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的详细内容包括麻疹病例报告、病例调查和追踪、疫苗覆盖率评估、实验室诊断和确认等方面。
这些要点和指标对于及时监测麻疹的传播情况、评估疫苗接种策略的有效性以及追踪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至关重要。
针对一例麻疹的监测防控工作

针对一例麻疹的监测防控工作开展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对确诊麻疹病例,在48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认真做好麻疹确诊病例居住地常规免疫服务情况调查,发现免疫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对接种率不达标的要立即开展查漏补种,消除免疫空白。
继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疫情。
标签:麻疹监测防控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飞沫传播,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综合性消除麻疹策略,其中包括在做好儿童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麻疹强化,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同时开展疾病监测、加强疫情控制、控制风疹、控制医院感染、加强健康促进等。
2014年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其中开展麻疹监测是消除麻疹的主要策略之一。
2015年2月11日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传染病网络直报子系统监测发现由遵义市航天医院上报一例我县住址的疑似麻疹病例,由汇川区疾控中心采集患者咽拭子送检,2月15日出具咽拭子麻疹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由遵义市订正为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
2月11日我中心组织人员到患儿居住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情况:患者,聂某某,男,2014年5月15日出生,8月龄,为我县许家坝镇街联村老场组常住儿童。
该患儿因长期体弱多病,躯干及四肢时常出现皮疹样症状,至使3月龄皆无常规免疫疫苗接种史。
2015年1月24日因感冒发热、躯干出疹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遵医附院诊断治疗不详,家长口述诊断为湿疹,至1月29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根据遵义汇川区疾控网络记载流调显示,在遵医附院住院同期曾有疑似麻疹患者同住儿科,但处于不同病房)。
2015年2月6日该儿童再次患病就诊于我县人民医院儿科,诊断为肺炎入院治疗(入院时患儿躯干及四肢有皮疹,但未以疑似麻疹诊断?)。
至2月11日因患儿病情无好转,且无法对患儿进行输液,家长随即将患儿转往遵义航天医院,遵义航天医院以疑似麻疹病例报告并隔离治疗,2月18日(腊月30)患儿病情基本痊愈出院。
麻疹监测实施方案

麻疹监测实施方案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控制麻疹的传播,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麻疹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麻疹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内容和方法、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麻疹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时监测和控制,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的疫情。
因此,建立健全的麻疹监测体系,对于及时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同时,监测数据也是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和疫情趋势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麻疹监测的内容和方法需要科学合理。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麻疹的病例报告、病毒分离和鉴定、流行病学调查等。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病例报告系统、流行病学调查等。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
最后,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和高发区域,为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数据还可以用于评估疫苗接种效果和指导疫苗接种策略的调整,提高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麻疹监测实施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麻疹疫情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能够高度重视麻疹监测工作,共同努力,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

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第一篇: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麻疹实验室监测与质量控制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的监测与质量控制状况,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贵州省2011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麻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
结果2011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数563例,采集标本670份,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4.7%;确诊麻疹病例4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45例, 占麻疹病例的91.8%。
;实验室血清学结果7 d及时报告率为87.5%。
1起麻疹暴发得到确诊。
2株麻疹阳性分离物经序列测定和分析均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
质量控制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麻疹实验室(National Measles Laboratory,NML)要求。
结论 2011年贵州省麻疹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良好,具有良好质量控制体系,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
随着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inuated Live Vaccine, MV)免疫覆盖率不断提高,贵州省麻疹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
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12年全国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2]。
目前,中国已处于麻疹消除的关键时刻,在麻疹监测系统中,保持高质量的实验室监测,是实现消除麻疹的重要内容。
为评价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 Laboratory Network, MLN)运转情况,保证试验结果准确可信,现将贵州省2011年麻疹实验室监测数据与质量控制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麻疹病例资料来源于2011年贵州省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全省麻疹实验室网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捕获法进行麻疹、风疹IgM 抗体检测血清学资料。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3.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4.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反馈监测数据,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五、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数据收集:各级疾控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汇总麻疹监测数据。
2.数据分析: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麻疹流行趋势、病毒基因型别等特征。
八、评估与总结
1.定期评估:各级疾控机构应定期对麻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2.政策调整: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麻疹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成果分享:总结麻疹监测工作经验,分享国内外先进做法,推动麻疹防控工作深入开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2.政策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成果分享: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4.信息共享:加强麻疹监测数据与其他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提高监测效果。
六、预警与应对
1.预警指标:根据麻疹疫情特点,设定病例数、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型别等预警指标。
2.预警发布: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指标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基层做好防控准备。
3.应急处置: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健全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发现疫情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病例核实:县级疾控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核实,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标准化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接触史、旅行史等。
麻疹病例监测

监测系统的持续改进
监测系统的评估
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评估,了解其运行状况、数据质量和存在问题,为监测系统 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监测系统的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和实际需求,对监测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数据 质量,为麻疹病例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04
麻疹病例监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导致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受阻;缺乏必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难以保证监测系统的正常 运行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监测系统的技术更新与升级
总结词
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测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和升级以保持其有效性。
详细描述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监测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监测系统需要不 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新的疾病流行趋势和变化;技术更新与升级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持 续性。
监测数据的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识别麻疹病例的分 布特征、流行趋势和传播规律,评估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 范围。
监测结果的应用与决策
监测结果的应用
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公众,为制定防控策略、评估防控效果和调 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的决策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 开展宣传教育、实施隔离治疗等,以控制疫情的传播。
实验室支持系统
建立实验室检测支持系统,对病例样本进行检测 和鉴定,确证麻疹病例的诊断。
02
麻疹病例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毒分离
通过采集患者咽拭子或鼻拭子样本,在细胞培养中 分离麻疹病毒。
血清学检测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用于确诊 麻疹病毒感染。
《麻疹监测与控制》课件

前景
挑战
新型麻疹疫苗的研发已经开始,其可能更为高效、 安全、易于接种。
麻疹病毒有多种血清类型,如何针对多种血清类 型的病毒开发一种疫苗,是目前的研究难点。
症状轻微,一般于1-2周内自行缓解
2 极少数不良反应
如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处理。
麻疹的诊断
身体检查
皮疹等临床表现是麻疹的显著症状。
实验室检查
可通过血清学和病毒学检测来诊断。
麻疹的治疗
如已感染麻疹,应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多休息、多饮水、合理饮食,对症治疗。
麻疹的预防措施
1
注射麻疹疫苗
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2 儿童易感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感染率最高。
麻疹的危害和影响
危害
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脑炎)、死亡或慢性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某些人感染后终生无法摆脱病毒。
影响
家庭、社区、国家的经济负担。 贸易和旅游受到的消极影响。
麻疹疫苗的种类
MV
麻疹疫苗,一般与腮腺炎、风疹疫苗一起注 射(MMR)
BOPV
麻疹、口腔炎和腮腺炎的复合疫苗
麻疹监测与控制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了解这个疾病的 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对我们所有人都非常重要。
什么是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发病率:
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感染
传染性:
极高,感染率可达90%
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结膜炎、皮疹等
麻疹的症状
皮疹
红色丘疹、斑丘疹,经过几天扩散趋向躯干四肢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每天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3
注意社区传染情况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1. 引言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近年来,世界各地麻疹病例呈现上升趋势,给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防止麻疹的传播,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应运而生。
2. 目的和意义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麻疹病例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麻疹疫情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效的疫情预警和防控措施,最终实现麻疹的预防和控制。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对麻疹的发病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和掌握,利用数据为麻疹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发现和报告麻疹疫情,确保信息快速传递和卫生应急响应;•了解麻疹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动态调整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
3. 监测方法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麻疹疫情监测:3.1 麻疹病例报告各级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认的麻疹病例。
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病例诊断情况(如确诊或疑似麻疹等);•病例发病时间、地点和流行病学史;•病例接触史和传播途径等。
3.2 麻疹病例调查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调查,获取更详细的流行病学信息。
调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病例的个人信息和既往病史;•确诊前后与病例接触的人员和地点;•病例旅行史和活动轨迹等。
3.3 麻疹病毒检测对疑似麻疹病例进行麻疹病毒的检测,以确诊病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
3.4 麻疹疫苗接种监测监测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包括疫苗接种人数、接种剂次和接种时间等。
通过对接种数据的分析,评估麻疹疫苗接种效果和覆盖率,为疫苗接种策略的调整提供参考。
4. 数据管理和分析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建立了麻疹病例监测数据库,对报告的麻疹病例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
采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病例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的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病例的追踪和转归情况等。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

特定场所防治措施
在特定场所发生的麻疹疫情,除了实施一般控制措施和免疫预防措施之外,还需要针对特定场所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有据地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人群分布主要描述病例年龄、性别、职业等人口学特征,以及流动性、免疫史等特点,判断疫情控制重点人群。
传播风险评估
了解基本信息
在疫情调查的同时,应了解周边区域人群免疫状态,对疫情向周边区域扩散的风险进行评估。
需获取发生麻疹暴发疫情的地区人口构成、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提供情况、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情况、近5~10年麻疹流行情况、近期开展的大型集会活动等相关信息。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完成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后,应迅速按照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对暴发进行描述,确定暴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暴发原因线索等。
时间分布主要描述暴发的时间范围、首例病例和末例病例发病时间分布、采取控制措施的时间以及疫情进展;
地区分布主要描述病例在发病地区的分布,甄别疫情控制重点地区;
免疫措施
01
发生麻疹暴发的地区应针对疫情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常规免疫工作,在保证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含麻疹成分疫苗及时接种率,使易感儿童及时、尽早得到保护,减少小年龄易感者的数量。
03
常规免疫
02
应急接种 麻疹疫情发生后,结合疫情调查及疫情扩散风险评估结果,对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可短期内保护易感者,减少二代病例,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病毒传播。
学校(幼托机构):了解学生或教师缺勤情况及原因,通过晨检及早发现既往和续发病例。
村(社区):入村与村医和群众访谈搜索病例。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其他适宜的搜索方式,如对机关、企业、厂矿等单位进行搜索。
9、麻疹监测与控制

我国麻疹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株
1960年上海麻疹流行期间从一名2岁男孩血液分离
经原代人胚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细胞传代
研究表明, 与国外生 产的疫苗 在免疫原 性和免疫 持久性方 面无任何
差别
1965年卫生部批准生产
1985年改为冻干剂型 1991年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研究所 (中国疫苗项目)帮助纯化,建立纯化毒株
预防医院感染
预检分诊,独立设区,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 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开展风疹控制工作 开展健康教育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预防与规划所
麻疹监测
❖ 监测病例定义与分类 ❖ 监测内容 ❖ 资料管理与信息交流 ❖ 各级职责 ❖ 监测指标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预防与规划所
监测病例定义
确保麻疹疫苗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95%
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
MCV 2剂次接种率≥95%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预防与规划所
技术策略和措施-免疫预防
R= R0(1-P)
R为有效传染数 R0为基本传染数 P为人群免疫力
当R<1方可阻断麻疹传播(R0=15)
P>1-1/R0 = 1-1/15 = 94%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预防与规划所
麻疹病毒感染体液免疫过程
➢用于IgM抗体检测的血清标本要在初次接触病人时马上采集,以及出疹后28天内采集 ➢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需出疹5天内采集咽拭子或尿液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免疫预防与规划所
麻疹流行病学
宿 主: 人类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 传 染 源: 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防控形势严峻
全国麻疹发病情况
医疗机构在麻疹监测控制中的职责
医疗机构职责
➢ 对就诊的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保证报告信息 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采集就诊病例的血标本和病原学标本,协助完 成标本运送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 对本单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 对病例进行诊疗,防止院内感染
✓ 疫情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72例,确诊40例。 ✓ 40例确诊病例现住址共涉及黔西南州6个县18个乡,其
中兴义市23例,占总病例的57.5%。
✓ 40例病例中有29例发病前7-21天曾就诊于黔西南州医院 或兴义市医院,占病例总数的73%(13例曾就诊于黔西 南州医院,14例曾就诊于兴义市医院)
登革热 风疹
麻疹
其他病毒性皮疹
出疹+发热
川崎病
猩红热 弓形体病 婴儿蔷薇疹
脑膜炎球菌血症 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例报告2
✓ 任何医疗机构,凡是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伴出疹 病例均应以疑似麻疹进行报告。
✓ 医疗机构对就诊时“出疹”的病例,应测量病例 体温,并将体温记录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
✓ 症状一栏尽可能详细描述疹子部位、性状等。
一个病房。
存在问题3
病例自行转诊,医疗卫生机构不掌握病例转诊情况,未使用 专门救护车等进行转诊等问题。
防控建议
使用专门救护车等进行转诊 做好转诊病人的相关登记
其他建议
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包括:流行病学、诊断 标准、治疗原则、消毒隔离、自我防护等知识,提高诊断 水平和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病例报告和主动监测
病例报告1
✓ 麻疹监测病例定义为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 鼻炎、结膜炎、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 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或风疹的病 例。
✓ “监测病例”包括“麻疹疑似病例”和“风疹疑似 病例”
✓ 由于近年麻疹症状不典型的病例日益增多等原因, 目前的麻疹监测更加倾向于症状监测。
主动监测
✓ 医疗机构防保科人员、疾控中心人员每旬开展相 关科室(儿科、内科(感染科)、皮肤科、发热 门诊等)主动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在“麻疹/风疹 疑似病例主动监测表”上做好记录
✓ 主动监测记录必须“占格签字”
✓ 电子病历:做好相应记录
监测目的 监测 疫情分析 行动
什么时候出现了病例?(及时的病例报告) 是不是麻疹/风疹病例? (准确实验室检测) 哪里发生了疫情(细致病例调查) 病例感染来源,哪儿存在传染源? 哪些人在发病?(深入疫情分析) 下一步将有哪些易感者发病?(风险评估) 如何做才能防止其他易感者发病?(综合 判断) 需要立即采取哪些控制措施?(应对措施) 疫情反映了免疫措施的什么薄弱点、如何改进?
存在问题:
➢ 诊断不规范 ➢ 病例漏报 ➢ 推诿病例,不报
有意识: 无意识:未发现出疹 不考虑麻疹
提高麻疹监测敏感性,杜绝有意识,避免无意识
对病例进行治疗,防止院内感染
医院感染控制
六省麻疹传播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结果: 0-7月龄发病前就医(含接种门诊)为强危险因素
某县2013年病例对照调查:发病前就医为强危险因素 CFETP 2011年调查:医院输液室暴露为强危险因素
同一病原菌感染者可同住一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 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病人离开病室需要戴口罩。工作人员进入病室需要
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 为病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 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消毒液喷洒,每天1次
✓ 疑似病例未确诊之前,按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 疑似麻疹病例应单独病房诊治,确诊的麻疹病例可同住
分室输液,保护易感人群
存在问题2 隔离治疗不到位(医院隔离病房设置不合理)
麻疹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均都 收治于儿科病房,虽然为1病 例1房间,但隔离房间紧挨普 通房间,共同使用病房走廊及 进出通道。
医院将手足口和麻疹病例放在 同一病区进行隔离治疗
防控建议
合理设置发热门诊、隔离病房
✓ 住院病例应实施呼吸道隔离措施
院内感染是导致麻疹疫情发生或助推疫情 发展的重要因素
存在问题
✓ 未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 隔离治疗不到位(医院隔离病房设置不合理) ✓ 病例转诊管理不到位
存在问题1
✓ 发热门诊设置不合理 ✓ 发热门诊形同虚设,未起到实际作用
防控建议
切实落实预检分诊
规范就诊流程 , 认真对发热病人做好初步筛查,并根 据患者临床表现引导到 相 应诊室进行诊治 。将发热病人 与普通病人在就诊、输液等环节彻底隔离。
与病例近距离接触须带口罩
做好宣传教育
✓ 通过利用宣传板、电子屏幕、健康教育处方等多种形式, 对来我院就诊病人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主动配 合医院做好病区管理,防止疾病传播。
✓ 未到免疫月龄婴儿,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活动过程中, 尽量避免与其他患者近距离接触。
✓ 医生在诊治适龄儿童病例时,应常规询问疫苗接种情况 ,提醒及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
✓ 隔离治疗的病例,严格控制陪护家属数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