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民融合情况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民融合在美国

——读《空间战争》

美国学者琼·约翰逊-弗里泽在《空间战争》一书中列出了在空间科技领域军民两用的技术清单,从中,我们显然可以发现美国已经告别了曾经的军技术研发的副产品模式,军民融合在美国已发展到新的境界。

20世纪50年代,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例如航天飞机、半导体和计算机)进行的与国防有关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产生了重要的从军事应用到民事应用的技术“溢出效应”(spillovers)。在新技术发展初期,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在技术性能、成本、耐久性等方面要求常常彼此相似。这种对技术要求的显著相似性在后来降低了,现在,军事上对半导体的需求在美国整个半导体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喷气飞机引擎被用于军事轰炸机、运输机、坦克,这些武器对机身设计和工程性能的要求与商用空中运输工具的一些要求相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领域中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军事技术研发副产品模式之后,美国的军民融合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同样打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军事需要研制出的第一台计算机,后来带动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正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为部署星球大战计划而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才有了今天“GPS”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并已经产生了近百亿美元的直接年效益;正是美国1993年拨款6亿美元的国防费用,由国防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NIT计划),才有了后来的互联网业飞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前,有许多重要的民用创新来自于国防产业,比如晶体管、半导体和计算机,但进入80年代之后,人们注意到“民带军”的效应越来越重要,民用技术日益引导军事技术,很多先进的武器系统开始依赖于民用部门对技术先进的部件生产。为此,不少经济学家越来越反对对国防工业基础的偏袒性政策。

今天随着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分界日益缩小的发展趋势,随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效能的战略目标以及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得以逐步确立,军用技术的社会转移越来越频繁,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军用技术的社会转移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协调发展。自二战后美国不仅颁布了诸多促进军用技术社会转移的政策法案,而且成立了一些专门负责管理和推动军用技术社会转移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协调发展的机构。1980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斯蒂文森-维德勒技术创新法》,要求联邦实验室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包括军口部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以及公司、企业的技术转移,加强各部门、各领域科技发展的协调性,最大程度地推广和共享各类科技创新成果。1992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国防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推动军用技术转民用,指示国防部改革有关法规,促进采用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民用企业创新。1993年的《国防授权法》明确提出实行军事和民用工业基础一体化。这一法案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促使国防部采用有利于军民一体的商业采购法。

美国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国防技术与工业基础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Base Council),主要任务是在军用部门与各工业部门之间协调,确保通过国防需求的拉动作用提升国家科技工业各领域的能力。美国国防部设有“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与能源部、商务部等部门协调,推动军民科技协调发展。这些政策法案的颁布和管理机构的成立,必将进一步推动军用技术的社会转移,促使国防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此外,美国国会2000年批准的《2000~2010年国防科学技术计划》(DTAP),在组织实施上,也充分体现了军民结合的原则,强调利用联邦政府和私立科研机构,调动全美一切可以利用的民用科研力量,全方位组织实施该计划。在DTAP 的每一个研究领域,都明确规定并列出了联邦政府和私立机构的参与部门或合作单位。如生物医学的军事作业医学研究领域中,要求尽可能完全利用民间资源,包括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部门、退伍军人管理部门、国家航空与宇航局、自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诸多实验室和交通部,以及非政府合作伙伴包括大学、非盈利机构、私营企业、CRDAS和工会等。

美国在隐身技术、卫星成像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其获得了几十年的军事优势,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全球化商业市场驱动的态势正使得这些优势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和快速地转向那些能快速应用、开发的发展中国家。法国国防部在2007年颁布的《30年远景规划》中列出了生物技术领域和纳米技术领域内在国防系统中得到应用的创新技术领域,并且明确指出:这些技术领域都利用了军民两用技术;而且,民用产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研制周期相对军品而言要短很多,因此,国防在未来应尽可能在研制过程中将民用技术用于武器系统,以便获得效能提高,减少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同时还取得技术进展。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界限将日益减小,二者之间的双向转移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

总之,要确保国家军事安全,必须有杀手锏武器。要确保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则必须有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目前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航天、航空、电子、船舶、核武器、兵器等重点军工部门的军民两用技术及产业的开发。美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军民融合特性,部分原因在于其军火企业与军方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面对太空军事化之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加紧了太空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规划,尽管如此,美国仍不忘避免陷入军民分隔的陷阱,极为重视对太空技术、太空产业军民两用的开发利用。以太空技术为例,按照美国五角大楼发布的《军事关键技术清单》,太空技术的95%具有军民两用性(见表8-3)。这就为军用技术的转移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美国前国防部常务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2002年10月也曾说:“太空不仅为导弹防御且为大量密切相关的民用和军用项目提供了广阔的有价值的开发空间。”

事实上,空间革命的确不只在军事后果方面向人们发出了挑战,在其他方面也会带来同样深远的影响。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奇异的抉择:这些本来是为进行自卫或发动进攻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完全可以用来推动人类的进步,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例如,如果对定向能的研究工作有助于解决受控热核反应的问题,一旦掌握了这种全新的能源,就可以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