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PPT(综合)优秀全面实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扬州慢》一词中的“黍离之悲”?
所谓 “黍离之悲” , 即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 经·王风·黍离》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 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 苍天,此何人哉! ” 《诗序》中称: 《黍离》 ,闵宗周也。周 大夫行役至于泉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 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 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阕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 “驻” “看” “闻” “想”以抒发“黍离之悲” ,并运用联想, 以昔日的盛况反衬今日的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 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 来音律和谐,辞句精练,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 约派的词风。
至此,上片由虚写“名都”“佳 处”起笔,却以实写“空城”作结,其 今昔盛衰之感鲜明,充分表达了词人的 “怆然”之情。
才华横溢、善于作 诗、有卓越鉴赏力的杜 牧曾游赏于扬州,写过 许多关于扬州的名句
就算 如今
为何而惊?扬州 昔日繁华,今日萧 条,荠麦青青,古 今变化之大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 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 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 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 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 句,因为„„ 杜牧之“惊”, 侧面写扬州城如今 的荒凉破败。流露 出对战争的厌倦, 对国家的伤痛之情
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亡国 丧土之悲。抓住了“荠麦” “废池” “乔木” “清角” “空 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 暗淡、凄凉,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 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下阕化用杜牧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之悲。运 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 “桥” “月” “波”是 眼前景物,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的诗句带出,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序言在文中有何作用?
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所谓“黍离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之悲”,即作品 中的很深的家国 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之恨 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 交待交代写作缘起(昔盛今衰、触景生 情——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 破景象的哀思)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 感情基调。
“渐”表明词 人伫立许久,陷 入到一片悲凉之 中,不知不觉就 到了黄昏,又更 加让人惆怅。
由视觉描写转入听觉描写,以 黄昏清角吹寒(通感——触觉写听 觉)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 染了凄清沉寂、悲凉的氛围,从而 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 表达了词人对名都沦为空城的不胜 沉痛悲凉之感。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慢》全词的词眼是哪个词?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进入扬 州城中,看到了青青的荠麦、毁坏的 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 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 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 阕,领起下阕,实为全词词眼。
由上片的纪行写景到下片的联想对比, 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 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虚实结 合,情景交融,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 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黍离之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有一弯 冷月、一泓寒 水与一座孤桥 再写扬州城之“空”, 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 的冷落凄凉的景象
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 是无主自开。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 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 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料想
应为:知 年年为谁生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 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 名词人、音乐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 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少年时期 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 他屡试不中, 一生过着清客生活, 生活闲适, 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 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出入仕宦家, 他与辛弃疾、 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死于杭州。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 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 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 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1161 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 里”,破坏极其惨重。虽时隔十五年了,22 岁的词人初到 扬州,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荠麦青青”,满目疮痍,词 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然而此时,宋金隆兴和 议已达 12 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 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 难频仍的现实,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写下《扬州慢》 这首代表作,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1.反衬手法
善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本词的一大 特色。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反衬今日的萧条。上片用 昔日的“名都”“佳处”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 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 荠 麦青 青 ” ;下 片用 昔日 的 “杜 郎俊 赏 ”“ 豆蔻 词 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残破不堪, 以昔日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来反衬今日“波心 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地位。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 于浮艳轻靡,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 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 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
《扬州慢》
《扬州慢》乃姜夔自作调,“白石因游扬州而作,创 为新调,即以词意名题,其所言即扬州之事。”慢词是依 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较长。 《扬 州慢》共 98 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以虚景反衬实景,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 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恰似杜甫的“国破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风十里”,并非实 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读者联 想当年扬州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十里长街盛况, 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
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 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 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 战祸兵灾有多么酷烈!
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拟人 手法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借代手法,四字点明 了“尽荠麦青青”“废池 乔木”“清角吹寒”“冷 月无声”“红药,年年知 为谁生”也即扬州成为 “空城”的原因,流露出 词人对侵略者的愤恨。 揭露了侵略者给扬 州造成的惨象,给扬州 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反映人民对侵略战争的 极端痛恨,也表达了词 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 感时伤世的情怀
借代、引用、对比、虚实结合,写入城所见,前句点 盛,后句点衰。“春风十里”指代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 化用杜牧诗句写昔盛,呼应开头两句,并与“尽荠麦青青” 构成鲜明对比;“尽荠麦青青”既与序中“荠麦弥望”呼 应,又扣应下文“空城”二字,与《诗经•王风》中的 “彼黍离离”一句在表现手法和意境、情调上有异曲同工 之妙,写尽了劫后扬州荒凉、冷落。
两句八字,运用对偶、引用(暗引) 修辞,概述扬州地理、历史、名胜,说 明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繁华 无比,这是词人的追忆,也勾起了人们 对昔日名都繁盛的追忆,这八字又是下 文“解鞍少驻初程”在原因。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前两句突出对名都的仰慕、 神往,在笔法上是虚写反衬, 以昔之繁华令人神往反衬下 文今日扬州的破败荒凉。
写,表达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借代杜牧高 超的诗才和丰 富的情感。
以杜牧之难 赋深情,侧面写 扬州城如今的荒 凉破败。
应为:冷月无声荡波心,移就辞格。 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 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 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 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 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 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2.化用诗境入词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手法使全词波澜起 伏,余味不尽,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本词大量化用杜牧 的诗句与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使全词虚实相生,丰富 深化了词的意境。
本词上片重在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展开描 述层次,以反衬起笔,虚实结合写劫后扬州的荒凉;下片 运用联想对比,从人事、景物两方面写今昔变化之巨,景 象愈转愈凄清,情感愈写愈悲凉,情调越来越低沉,使主 旨更为集中、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