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8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材料与解析: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秦议帝号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①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②,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其议帝号。
‛丞相绾③、御史大夫劫④、廷尉斯⑤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⑥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⑦,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⑨,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
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
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
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①今后以“皇帝”为号。
其意即如上述。
②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
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
③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
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
④废除谥法。
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
2018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含答案 精品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点一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西周末年,________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________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1)条件⎩⎪⎨⎪⎧①客观:各诸侯国力图通过 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
②主观:秦经过 日益强大。
(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的封建王朝。
【预习评价】1.(判断)秦朝能够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 )2.(思考)秦王嬴政在兼并战争中,灭掉的第一个诸侯国和最后一个诸侯国分别是哪两个?( )试答: 知识点二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确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________”。
(2)权力:总揽全国政治、经济、________等一切大权。
(3)特征:皇位________,权力不可转移;________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1)内容(2)作用⎩⎪⎨⎪⎧①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 ,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下决策的失误。
【预习评价】1.(判断)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权力中心。
( )2.(判断)秦朝军政大事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的朝议裁决。
( )3.(思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试答: 知知识点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2.推行: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________。
3.内容(1)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承受________命令,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________ 汇报工作。
(2)县令或县长:是县的长官。
(3)特点:郡守和县令(或县长)均由________直接任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 咸阳
一
(2013年浙江)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
是
A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西
东 到 人口达2000万 东 海
南到南海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客观原因: 1、政治基础: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 2、社会基础:人民渴望统一。 3、经济基础: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各地区联系加强。 4、民族基础:春秋战国以来各民族初步融合,利于统一。 主观原因: 1、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 2、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远交近攻)。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 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 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 3、郡县制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皇帝 目的:①突出个人功业 (首要目的)
郡县制
√×
西 周 分
封
制
3、郡县制 中央 丞相 实现对地方的直
郡县制
接有效的控制;
的建立
有利于巩固统一,
是官僚 郡
Hale Waihona Puke 郡守 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取
代贵族 政治的
县
县令
重要标
志。 乡 三老、有秩、啬夫、有徼
里
里正
三、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并 说明郡县制的特点
相 目的 同 性质
分封制 郡县制
巩固统治 地方行政制度
【即时巩固】
1.(2013年广东)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
他的功绩不包括〔〕A. 灭六国,统一天下B. 统一文字、货币C. 开场推行郡县制D. 修长城,抵匈奴2.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 中央设三公等官职C. 地方实行郡县制D.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3.“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场,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 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4.夏曾佑曾评价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秦皇之政〞是指〔〕A. 察举制B. 分封制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5.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__、__和__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①“直道〞②“五尺道〞③长城④边防军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如今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势力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
〞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握有至高无上的势力和威严B.承当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7.假设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展暗访、调查。
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8.以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络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名师同步解析:必修1历史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同步解析: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刘金成一、学法指导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本课以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
2.“至高无上的皇权”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两目是本节重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指的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理解这一政治制度时务必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搞清楚。
3.注意辨别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官职的职权。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有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
4.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秦朝的疆域图》和《阳陵虎符》,使其充分发挥其辅助学习的作用,且逐渐养成“左图右史”良好学史习惯。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秦能统一全国的原因(1)统一的必然性: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上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从政治上看,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局部实现了中央集权制,为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从民族关系看,各民族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从民心向背看,长期的战争,使人民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2)统一的可能性: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强且采用灵活的策略。
③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版)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历年真题】1.(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16·上海单科·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即学即练随堂巩固(含解析)新人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8·某某学考)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于( )A.长安B.建康C.某某D.某某解析:选C。
秦始皇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都某某。
2.(2017·某某学考)秦朝有效统治广大地区的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分封制解析:选A。
秦朝建立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
3.(2019·某某高一期中)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A.三公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首”,故B项正确。
4.(2019·某某师大附中高一期末)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
他所担任的职位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廷尉解析:选C。
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排除A项;太尉“掌武事”,主管全国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系统,C项正确;廷尉为丞相下的九卿之一,排除D项。
5.(2019·某某高一期末)国学大师钱穆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
”秦汉“化家为国”,主要得益于( ) A.颁布挟书律B.创立科举制C.海内为郡县D.汉承秦制解析:选C。
挟书律是秦始皇焚书时实行的法令,目的是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材料强调的是秦汉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化家为国”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削弱了贵族特权,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汉实行郡县制的影响而非汉承秦制,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必修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要求]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主干知识梳理】历史背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其表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政治特点(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但没被废除)。
等级制度被破坏,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是分封制被破坏的表现。
分封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
战国变法运动使新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
春秋战国时世卿世禄被打破,即贵族政治被打破。
贵族地位下降,说明宗法制衰落,百姓由代表贵族到代表平民。
但贵族特权没被废除。
礼乐文化的衰落是分封制瓦解(崩溃)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一、秦统一的背景1.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
2.社会基础:各国变法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3.民心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经济基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了其他国家,为统一准备了条件;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模式。
5.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提出了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
6.主观因素:秦王赢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二.统一的进程: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教师点拨】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君主专制(专制主义):决策方式,皇帝独裁,皇帝独揽朝中大权,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管理方式,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7海南)。
两对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答案:C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B。
【同步速递】第0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Word版含解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背景(1)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
(2)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① 、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
(3)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改称“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4)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
(5)秦国经过②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6)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7)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2.过程(1)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③ 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④ ”,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⑤ 、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⑥ 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皇位世袭,⑦ 。
这是中国古代⑧ 的重要特征。
(4)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专制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的中心。
2.中央官制(1)主要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⑨ ,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⑩ 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⑪;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特点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⑫手中。
②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⑬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1)⑭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⑮。
(2)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2.内容(1)行政区划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⑯直接管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某某某某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被授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2.秦始皇始置某一官职,权重而秩尊。
西汉沿置该官职,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上卿。
此官职应该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3.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4.秦简《语书》中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5.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始皇请群臣议。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某某用分封制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6.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
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
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弱化B.中央集权的强化C.风俗观念的演化D.社会治理的僵化二、非选择题7.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杜牧在《阿旁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C.皇权至高无上D.书同文,人同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这说明了此制度为皇帝制度,C是其重要特征,故本题选C。
A与分封制相关。
B指的是郡县制。
D属于秦始皇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措施,都不符合皇帝制度的特征。
3.黑格尔说: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
人人都是自由的。
但对东方世界来说,只有一个人是白由的。
以下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A.郡县制 B. 宗法制C.分封制 D. 皇帝制【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此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 专题一 第2课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版2018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 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历史备课组整理)A(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注意限定信息“最有效措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虽也有利于维护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应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郡县制.需要掌握郡县制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注意限定信息“最有效措施”,结合郡县制的作用解答即可.本题以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2.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B. 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C.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D. 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上义国家(历史备课组整理)B(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根据所学,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还未实现中央集权,故A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最早由法家代表提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的改革中实践,故B正确;秦朝确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当时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故C错误;中央集权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错,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特定的时期内能存在,如19世纪后关期的日本和德国,故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际分为两方面内容,专制主义是针对中央皇权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地方管理加强.本题考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最早由法家代表提出,并在改革中实践,实行全国性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同学有时会错误地认为最早从秦朝开始.注意要防止错误.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 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 不世袭,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主题二 从先秦贵族政治向秦朝官僚政治的演变
史料实证 史料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①西
细讲重点
深度剖析
主题一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三公”权力三分,各司 其职又互相牵制,大权最 终操纵在皇帝手中。“郡 监”“郡尉”直属御史大 夫和太尉,体现了中央直 接管辖地方的特点。
史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
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 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
——
—— (卷Ⅰ)T24,君主专制的特点及统治手段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内容索引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有序识记 夯实基础知识
细讲重点
研练真题 课时作业
深度剖析
明确考向 规范训练
理解重点 培养史证意识
明确考向 探究命题规律 试题仿真 提升解题能力
排查基础
自主落实
一、背景 1.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 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4.主观因素: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说明官员不再是世 卿世禄,贵族政治 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度
发展历程
1954年,制定第 一部《中华人民 初期建构 共和国宪法》, 确立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新政协召开,制度初步形 1949年,《共
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同纲领》;
大会召开后,参政议政、 1954年,《中
美的立法和司法影响
产;维护奴隶制
巨大;弊:维护奴隶
度;调节经济生
制度,保护奴隶主对
活纠纷
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律制度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体现了
启示认识 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律制度对近代欧美的民主 政治和法律制度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并成为当今人类文
提示:原因:材料一认为君主专制能够有效地保障国家 的社会秩序,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特征:皇 帝独尊,皇权至上。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的 主宰和权力中心。
[归纳总结]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 集体对皇帝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明的普遍价值观念
知识结构
线索梳理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 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分课汇总(人教版)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备注:无)2017年题组1.(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
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考点】郡县制和皇帝制度【解析】“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B 错误,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D错误原因同B。
【答案】A2.(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县制;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016年题组1.(2016·上海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解析】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后来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015年题组1.(2015·江苏高考·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上海高考·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B.皇帝C.郡守、县令D.丞相【考点】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体制(郡县制)【解析】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与选用啬夫无关,故A项错误;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与选用啬夫无关,故B项错误;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选用啬夫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海南高考·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014年题组1.(2014·四川高考·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行政区划演变【解析】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故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有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到路再演进为省,省残留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痕迹,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均为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2013年题组1.(2013·北京高考·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
反映了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置郡县的史实。
可知□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
AC 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选B。
【答案】B2.(2013·浙江高考·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考点】秦朝统一六国【解析】秦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
所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分别对应图中的序号是②④③①⑥⑤。
最迟灭的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齐鲁大地”),找到这一突破口,就可较快地找出正确选项。
此外,可将“韩赵魏楚燕齐”谐音为“喊赵薇去演戏”,就可牢记这一顺序。
【答案】A3.(2013·全国新课标卷I 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 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 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 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 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 项表述错误。
【答案】C4.(2013·上海高考·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考点】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故选D 。
【答案】D2012年题组1.(2012·重庆高考卷·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 其表现有()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答案】D2.(2012·海南高考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二、非选择题1.(2015·天津高考·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7分)(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解析】(1)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进入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可以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
(2)第一小问现象,对第一设问的特征概括可以看出两者非常相似;第二小问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小问认识,由本题前两问可以得出认识,即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