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头针疗法1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头针技术[诊疗技术名称]头针技术[简介]头针疗法亦称头皮针,针刺疗法之一。
头针疗法是在头部特定穴区内沿皮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方法。
是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而总结出来的。
[适应症]头针主要适应治疗脑源性疾患,如中风后遗症、五迟、五软、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等。
此外,也可治疗腰腿痛、夜尿、三叉神经痛、肩周炎、各种神经痛等常见病多发病。
[禁忌证]1.具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和伴有高度贫血患者禁针。
2.患者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3.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
4.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针。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一般取坐位,根据病情亦可采用平卧或侧卧位。
3.刺激区定位:首先准确定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二条标准线,然后正确判定所需刺激区。
4.分开头发,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按常规消毒。
选6-8c m的26-28号毫针,针与头皮约成30°角,沿所选头皮刺激区斜向捻转进针,沿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快速推进到该区相应长度后,快速持续捻转,不提插。
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
5.捻针时用示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夹持针柄,以示指掌指关节连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min 左右,持续捻转2-3min,间隔5-10min,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
也可用低频脉冲电密波刺激,每次通电15-20min。
6.出针时,捻转快速退出,用无菌干棉球揉压针眼1-2min,以防出血。
7.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需要时,休息3-5天后继续第2疗程。
8.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操作:从眉冲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眉冲: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2、MS2 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
操作:从头临泣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通天: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1.5寸。即前神聪旁开1.5寸。
承灵: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即前神聪旁开2.25寸。
眉冲: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玉枕:后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1.3寸。即脑户旁开1.3寸。
4
3
5
头穴定位的17个相关腧穴
额区 四条线
顶区 五条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头 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概 念
一、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适应症
穴线主治功能归纳
腰肌病、足疾相关刺激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01
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相关刺激线:顶中线。
02
小脑平衡障碍相关刺激线:枕下旁线。
03
(三)操作方法
准备: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头针疗法-V1
头针疗法-V1头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插入针头来调理肌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头针疗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其适用范围,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知识1.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头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医学已有用针灸疗法来治疗一些疾病的记载。
头针疗法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了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治疗方式。
2. 头针疗法的原理头针疗法的原理是在头部穴位上穿刺、拨动或按摩,从而改变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神经分布等,调整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头针疗法的流程和方法头针疗法需要专业的针灸医生进行操作,通常采用金属针头,通过局部消毒后插入头皮上的穴位。
操作时需要注意用力轻柔、操作迅速,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二、适用范围1. 头痛、眩晕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调理头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一些头痛、眩晕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神经系统分布等,对于一些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颈肩腰背痛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改善颈肩腰背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一些颈肩腰背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注意事项1. 穴位选择需合理穴位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穴位过多或过于刺激,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2. 操作需细心头针疗法操作需要细心,操作时需轻柔用力、迅速完成,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疼痛。
3. 术后观察需细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观察治疗效果,进行术后护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总结:头针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治疗方式,其能够通过调整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等方面,对一些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细节,尽可能减小操作对患者的伤害,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头皮针(操作规范)
头皮针一、概念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线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二、操作(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一1.5寸者,婴幼儿可用0.5寸毫针点刺。
在进针前。
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发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cm处),针尖对推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一l0cm,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利用腕部的一屈一伸,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可减少进针疼痛。
临床亦可用指切进针,沿皮刺入,但必须快速透皮,进入皮下或帽状腔膜下层(图7—12)。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腹膜下层。
本法也可用双手配合操作,即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另一手拇、食指尖轻轻捏住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体快速沿皮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3.注意事项进针时务必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疼痛等。
额、颞部头穴痛感较强,进针时可嘱病人憋气(屏息),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进针则无痛感。
针体宜与头皮呈15°—30°角,亦即采用沿皮刺的方法,以免刺入头皮下的肌层或骨膜,引起疼痛和出血。
对头皮坚韧者,推进针体时可稍作捻转,以助推进针体;推针时如发生疼痛或针下有阻力感,应停止继续推进,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刺角度和方向,再行推进。
针刺的深浅和方向,应根据治疗要求,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及其对针刺的耐受程度而决定.(二)针刺手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之后,术者可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激发经气,达到有效刺激量,并根据病症性质和部位,扶正祛邪。
1.快速捻转手法要求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在一定深度时固定针体,不能上下移动,一般要求术者肩、肘、腕各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
《头针疗法》课件
注意事项
头针治疗需注意消毒,避 免感染;同时,对于某些 疾病和特殊人群,需谨慎 使用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的科学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头 针疗法在各种疾病中的疗效和优 势,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
据。
机制研究
科研人员对头针疗法的治疗机制进 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可能通过调 节神经递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等 方式发挥作用。
失眠的头针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改善睡眠质量。
详细描述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头针疗法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改善睡眠质量。常用 的穴位包括神门穴、三阴交等。
面瘫的头针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改善面部肌肉功能。
详细描述
面瘫是由于面部肌肉瘫痪引起的病症,头针 疗法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调节神经和肌肉功 能,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常用的穴位包括地 仓穴、颊车穴等。
针具选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具,如毫针、皮肤针等。
消毒措施
在针刺前应对针具、皮肤等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针刺方法与技巧
针刺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针 刺方法,如快速进针法、缓慢进针法 等。
针刺技巧
在针刺过程中,需要掌握正确的进针 角度、深度和刺激强度,以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观察患者反应
在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VS
控制刺激强度
在针刺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刺激强度,避 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或不良反应。
03
常见病症的头针疗法
头痛的头针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头部穴位,缓解头痛症状。
头针法-针灸学
4.头部颅骨有缺损处、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 感染、溃疡、瘢痕部位及小儿図门未闭合者,禁用头 针。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无 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头发较密部位易遗忘所 刺毫针,故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常。
4.顶颞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颞前线 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 鬓内,胆经颔厌穴位 与悬厘穴位的连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 上方,胆经率谷穴与 曲鬓穴的连线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 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 等
偏头痛、眩晕、耳聋、 耳鸣等
5.枕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枕正 中线
枕上 旁线
枕下 旁线
在枕部,即督脉强间穴位至 眼病 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 的线
2.行针
(1)捻转 施术时,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肩、肘、 腕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稳定,用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梯侧 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 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持续捻转2~3分钟。
(2)提插 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拇、食指紧捏针柄, 针身平卧进行提插,注意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可持续提 插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与针感而定。
第九节 头针法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目 录 适应范围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 激头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有 二:一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二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头针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素问脉 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所有阴经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亦 上达于头面。头针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内经》,后世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记载头部臉穴治疗全 身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 践的积累,头针的穴线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渐成体 系,头针已成为世界范围针灸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针(⼈中针疗法)【概述】头⽪针法⼜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种疗法。
头⽪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量病⼈的治疗,证明头⽪针法不仅⽅法简便安全,⽽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常⽤头⽪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不同,头⽪计⽳位有着六⼤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针⽳名标准化⽅案、焦顺发头⽪针⽳名体系和⽅云鹏头⽪针⽳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针⽳名标准化⽅案为⽬前国际上通⽤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定难度。
⽽实际;临床上,以⼭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针⽳位影响较⼤,且取⽳⽅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针⽳名体系,头⽪针⽳名标准化⽅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针⽳介绍如下:在取⽳之前,⾸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不明显者,可从颧⼸中点向上引⼀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运动区后移⼯.5厘⽶的平⾏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向前移1.5厘⽶的平⾏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痹。
晕听区从⽿尖直上1.5厘⽶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的⽔平线,共长4厘⽶,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鸣、听⼒减退。
⾜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分别向后引平⾏于中线的3厘⽶长的直线。
健康科普-中医康复—头针疗法
健康科普-中医康复—头针疗法
脑为髓海,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脑及各脏腑关系密切,头及督脉穴对脑及各脏腑功能均有一定的作用,经外奇穴为前人经验穴,疗效确切,诸穴共奏补脑益髓,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的作用。
激活大脑皮质的功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激活神经细胞的增殖、刺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多,改善脑病患儿的大脑实质及功能状况。
其中的三针方案在治疗儿童脑病方面其成果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主要治疗小儿精神发育迟缓和自闭症。
(一)头针法操作
国标方案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颞前线、颞后线、枕下旁线等。
靳三针方案
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舌三针、口肌针、定神针、面肌针、耳三针等
焦氏头针
运动区、运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言语二三区等。
(二)针刺方法与疗程
制订一种治疗方案,或几种方案轮换操作。
选用0.25mm(0.30mm) x 25mm毫针,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
膜下,留针1—2小时,15~2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60次为一疗程,休息一个月,评估继续下一疗程。
头针疗法(1)
头针疗法(1)头针疗法是一种中医疗法,是以针刺头部穴位为主要手段来调节人体机能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头针疗法可以治疗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性病,例如头痛、失眠、高血压、颈椎病等,而且不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深受患者喜爱。
一、头针疗法的原理1. 头针疗法的针刺原理头针疗法的针刺原理是通过针刺头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来调节身体和心理上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2. 头针疗法的作用原理头针疗法的作用原理与生物电磁学、神经生物学和中医经络学等方面有关。
头针疗法可以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自愈能力,调节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二、头针疗法的穴位分类1. 头顶部穴位头顶部穴位包括百会穴、承山穴、风池穴、大椎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大脑的功能,缓解头痛、失眠、精神紧张等症状。
2. 面部穴位面部穴位包括迎香穴、颊车穴、颧髎穴、太阳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口腔、鼻腔、喉咙等器官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鼻炎、咽喉炎等症状。
3. 后颈部穴位后颈部穴位包括风门穴、肩井穴、天柱穴、大椎穴等,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缓解颈部疼痛、肩膀酸痛、肩周炎等症状。
三、头针疗法的适应症1. 头痛:经常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局限性头痛等。
2. 失眠:入睡困难、中途醒来、早醒等各种类型的失眠。
3. 神经衰弱: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 高血压:慢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等。
5. 过度焦虑:紧张、不安、胆怯等症状。
四、头针疗法的治疗方法1. 临床针刺方法头针疗法的针刺方法有多种,如拔罐法、耳珠针、埋线疗法等。
2. 自我保健方法头针疗法还可以进行自我保健,例如按摩头面部、身体锻炼、足疗等方法,可以达到舒缓身体和心理的效果。
五、头针疗法的注意事项1. 严格选择正规医院或门诊进行治疗。
2. 在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和评估。
3. 针刺前必须进行消毒。
头针诊疗操作规范
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
70年代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成为能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脑源性疾病的常用针刺方法。
随着头针的广泛应用,人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头针穴线的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头针已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的推广和交流,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经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分述如下:额区(4条线)1.额中线正[定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
2.额旁1线[定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3.额旁2线[定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4.额旁3线[定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ST8)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定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DU20)至前顶穴(DU21)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定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EX-HN)(督脉百会穴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GB6)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头针疗法课件
❖ 脑通过经络与五官、肢体、 脏腑相连,通过经络的传 导以发挥作用。由此可知 头部为全身之统领,与各 脏腑器官关系密切。
第六页,共112页。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 于头面。
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阳明行于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第七页,共112页。
❖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 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中,旁约 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 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智九针——额五针+四神聪; 三带、四神聪(国标)左右2针、左右大脑 外侧裂表面标志(针刺向运动区上点)、 大脑外侧裂与前发际交点和前后正中线与 前发际交点的中点(针刺向运动区上点);
第三十九页,共112页。
❖焦氏头针需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
前后正中线:两眉间中点(正中线前点) 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经过头顶 的连线。
第十页,共112页。
❖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 循额、至鼻柱。”
第十一页,共112页。
❖ 手足六阴经中手少阴经“上夹 咽,系目系”,足厥阴经“上 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直接 循于头面,其他阴经则通过经 别在头项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直接上至头面部。
第十二页,共112页。
❖ 上述经文充分说明头与脏腑经络 有着密切联系。头为清阳之会, 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是脏腑 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 身气血的重要部位。
第二页,共112页。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 “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 “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 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 密切的关系。
第三页,共112页。
❖ “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 府”、“脑为元神之府”均说明 人体的坐立行走、言语、全身气 血的调节、脏腑经络功能等都由 脑所主宰;
头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1709.2—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Standardized manipul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art2:Scalp acupuncture2008-04-23发布2008-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1 范围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头针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2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2.1头针scalp acupuncture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治疗方法,又称头皮针。
2.2平刺法transverse needling进针时,针体和头皮穴线皮肤呈15°角左右刺入的刺法,又称沿皮刺或横次法。
3 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针具选择应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毫针。
应选择针身光滑、无锈蚀和折痕,针柄牢固,针尖锐利、无倒钩的针具。
3.1.2 穴线选择应根据疾病选用不同头针穴线治疗,头针穴线定位、主治参见附录A。
3.13 体位选择应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3.1.4 环境要求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3.1.5.1针具消毒应选择高压消毒法。
宜选择一次性毫针。
3.1.5.2部位消毒应选择75%乙醇的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
3.1.5.3术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消毒棉球擦拭。
3.2 施术方法3.2.1进针角度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成30°角左右进针,然后平刺进入穴线内。
3.2.2 快速进针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线下层时,针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穴线刺入不同深度。
3.2.3进针深度进针深度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左右为宜。
头针疗法亦称头皮针
[返回]头针的适应症[返回]头针的禁忌症[返回]头部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定位依据定位线刺激区定位和主治[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行区。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
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①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②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晕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答非所问。
)[运用区]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事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能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钮扣,拾硬币等。
)[视区]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胃区]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选穴方法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主要治疗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
目录1关节松动术2基本方法3手法分级4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5操作程序6手法应用1关节松动术基本概念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其操作速度比推拿速度慢,在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
国际头针标准线
国际头针标准线
MS 3 额旁2线 (胃区、肝胆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
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
头针疗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
MS 1 额中线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
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 沿皮向下刺1寸,行快速运针手
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
MS 2 额旁1线(胸腔区)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
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
MS 7 顶颞后斜线 感觉区) 【部位】 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 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 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 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 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 治疗对侧头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 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 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米)起,向上引一直线,长4厘米。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刺法】 由此线的下端进针,向上沿皮
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
MS 14 枕下旁线 (平衡区) 【部位】枕外粗隆即督脉脑户穴外侧1.17寸
(3.5厘米)向下引一垂直线,长1.33寸(4 厘米)。 【主治】 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 头项痛,眩晕。 【刺法】 由此线的上端进针,向下沿皮刺 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头针技术
任务三 一、头针常识
头针技术
8.顶旁1线 【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 长1.5寸 (图3-3-4)。 【主治】腰部和下肢的疼痛、麻木及瘫痪等。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一、头针常识
头针技术
9.顶旁2线 【定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 长1.5寸到承灵穴 (图3-3-4) 。 【主治】上肢的疼痛、麻木和瘫痪等。
3.出针时应清点针数,防止遗漏。
4.头针刺入时要迅速,应避开瘢痕及毛囊,行针时若遇阻力感或病 人明显疼痛,需调整针刺角度和深度,确保针体在帽状腱膜下层。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四)注意事项
头皮:
头针技术
帽状腱膜下层因结缔组织疏松,阻力小,为留针部位。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头针技术
(四)注意事项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一、头针常识
头针技术
5.顶中线 【定位】在头顶部,正中线上,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图3-3-2) 。 【主治】腰腿足的疼痛、麻木和瘫痪,小儿遗尿、皮层性多尿、脱 肛、头顶痛及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头针技术
一、头针常识
6.顶颞前斜线
【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穴(百会前1寸) 至颞部胆经悬厘穴之间的连线 (图3-3-3)。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一、头针常识
头针技术
3.额旁2线 【定位】在前额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图33-1) 。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呃逆和肝胆病等。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三 一、头针常识
202X年头针疗法
(正中旁4.5)--胃经
主治 生殖系统疾病
第九页,共二十七页。
二 、 头 皮 (tóupí) 刺 激 线 的 定 位 与 主 治
5、顶颞前斜线(中央前回)
督/膀胱(páng guāng)/胆/胃/三焦
定位 前神聪→悬厘
前神聪 百会前1寸--督脉(dū mài)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定位 率谷--曲鬓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
曲鬓 鬓角发际后缘(hòu yuán),耳尖水平
主治 颈项病、耳病、眩晕
第十六页,共二十七页。
二、头皮刺激(cìjī)线的定位与主治
12枕上 正中线 (zhěn shànɡ)
定位 强间--脑户(nǎo hù)
脑户 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 强间 脑户上一寸半
主治 眼病
第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二、头皮(tóupí)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13 枕上(zhěn shànɡ)旁线(视觉中枢):膀胱经
定位(dìngwèi) 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
长1.5寸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
白内障、近视
第十八页,共二十七页。
二、头皮刺激(cìjī)线的定位与主治
14 枕下旁线 膀胱经
定位 玉枕穴向下刺二寸
疼痛,性功能减退夜尿、 遗尿、皮质性多尿
子宫下垂
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dìngwèi)与主治
8、顶旁一线(yīxiàn) 膀胱经
定位 顶中线旁开1.5寸,
通天穴向后引1.5寸直线
通天 前发际(fā jì)正中上4寸, 旁开1.5寸-膀胱经
主治 腰腿的瘫痪、
麻木、疼痛
第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国标头针疗法
为了规范头针针刺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 的学术交流的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头针疗法,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经过充分论证, 集诸家之长,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古代 穴位透刺法的原则,首次共同拟定了《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在东京举行了WHO西太区针灸穴名标 准化会议,通过了该方案。 1989年11月在日内瓦WHO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 针灸穴名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
古代医家在经络理论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 但在临床选取头部腧穴治病时,主要以头穴治疗神 志病及头面五官疾病,未达到用头部腧穴治疗全身 各部疾病即临床各科疾病的程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针灸工作者受到耳针疗 法的启发,开始留意观察头部与全身各部分的对应 关系。 五十年代末陕西的方云鹏,六十年代初上海的汤 颂延等已经开始用头针治病,并逐步完善; 1971年山西焦顺发(焦氏)以头针治瘫,取得 突破性疗效,1973年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头针疗法 专著问世,引起全世界关注· · · · · · 。 1976年方云鹏(方氏)头针疗法; 1979年朱龙玉(朱氏)头针问世。 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不同的头 针穴名体系,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头针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大流派的理论依 据和实践经验不同,以致针刺部位有穴、线、区、 带等分歧;手法有快速捻转法、提插捣动法,以及 进退疾徐等区别。
一、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疗法源于古人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历 代医籍记载非常丰富。
《素问· 骨空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 《灵枢· 五乱》:“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取之天柱。” 《针灸甲乙经》: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风眩目 眩,颅上痛,后顶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
2.现代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
国际头针规范线
精心整理国际头针标准线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
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 em”and“scalppoints”的缩写。
(一)MS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癫痫。
【刺法】:沿皮向下刺1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MS2额旁1线(胸腔区)【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对心慌、气短、浮肿、尿少有一定的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刺法】:从眉冲穴刺入,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三)MS3额旁2线(胃区、肝胆区)【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刺法】: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四)MS4额旁3线(生殖区、肠区)【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法从额角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线即是。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
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1年WHO颁布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 化方案》,推荐各国医疗机构首选应用于各类脑 源性疾病。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 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 要素。 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和 “scalp-points”的缩写。 本方案确定了四区、十四条治疗线。
一、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疗法源于古人针灸头部腧穴治疗疾病。历 代医籍记载非常丰富。
《素问· 骨空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 《灵枢· 五乱》:“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取之天柱。” 《针灸甲乙经》: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风眩目 眩,颅上痛,后顶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
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头针(scalp acupuncture) 是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治病的 方法,又称头皮针。 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融 合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 生物全息论等产生的。具有简 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等优 点。 不但对脑源性疾病有特效, 而且对内、外、妇、儿、五官 科等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2.现代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3.生物全息理论
生物体具有一定形态和基本功能的结构单位,能反映 整个机体的信息,且与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 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973年,张颖清研究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规 律,恰像一个人体的成比例的“缩小”。 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分析自然界的多种生命 现象,他创造性地提出:人体任何一个节肢——任何一个 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这样的微体系统,任何一节肢的穴位 都遵循着第二掌骨侧相同的分布规律。将这一规律称为穴 位分布的全息律。 1997年,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受细胞全能性理论的 指导,成功了一个可被载入史册的实验,用体细胞克隆了 多莉羊。揭开了人类用体细胞克隆动物的序幕。从而也证 实了张颖清理论的先见性。 1957年,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疗法 在德国推而广之,流传到世界各地。
1.焦氏头针以中医针灸学之经气横向联系的理论
为依据,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部的投影部位 来划分治疗区。焦氏头针共有十六个治疗区,即运 动区、感觉区、舞蹈震颤控制区、血管舒缩区、晕 听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足运感区、 视区、平衡区、胃区、肝胆区、胸腔区、生殖区、 肠区。在针刺手法上,采用进针快,捻转快、起针 快的“三快针刺术。”
头部伏象示意图
3.汤氏头针根据脏腑学说和针灸理论,设计 了意象头针模式,汤氏将人体头部表面的额颞, 发际的头皮区,以顶耳线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 分。前半部分穴区如一仰卧人体,后半部分穴区 如一俯卧人体;该前后二人的四肢均向左右两侧 下垂。采用多针、短针,主张浅刺加提插、久留 针。
汤氏头针示意图
4.朱氏颅针认为头顶部是人体的一个缩影, 是以矢状缝为中心,但与方氏头针的“伏像”相 反,其人体缩影是头朝后,尾骨朝前,面部朝上, 而其四肢的分布位置也正相反。从前到后分为三 等分,前1/3为下焦,中1/3为中焦,后1/3为上焦, 因与经络相联系,所以针其相应部位可治疗全身 疾病。 5.林学俭头针 6.刘柄权八卦头针 7.日本山元氏新头针疗法
焦氏头针示意图
2.方氏头针认为人体头顶有一个俯伏的头前 尾后的人体缩影,将头部分为7个穴区和21个穴 位。7个穴区分别为伏象(总运动中枢、1区), 伏脏(总感觉中枢2区),倒象(运动中枢2区), 倒脏(感觉中枢2区)。21个穴位投影区为思维 说话、书写、记忆、信号、运平、听觉、嗅味、 视觉、平衡、呼循等。针刺手法以线刺(直刺或 斜刺)加捻转为主。
•
二、头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1.传统脏腑经络理论
古代文献记载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内容非常丰富。 头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头 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 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 的重要部位。 (1)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 (2)手少阴、足厥阴直接循行头面 (3)阴经的经别上达于头面。
为了规范头针针刺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 的学术交流的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头针疗法,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经过充分论证, 集诸家之长,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古代 穴位透刺法的原则,首次共同拟定了《头皮针穴名 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在日本东京举行了WHO西太区针灸穴 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该方案。 1989年11月WHO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 名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
目前头针疗法在美、欧、日本、东南亚等几十个国 家和地区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有众多医疗工作者和 针灸爱好者学习和应用头针疗法。
•
国内近年来,头针疗法已被应用到内、外、 妇儿、骨伤、神经内科、眼科、皮肤科等100多 种疾病治疗中,并被用于外科手术麻醉中。 受国标委的委托,中国针灸学会于2006年主 持修定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等11项国 家标准,2008年7月完成并且正式颁布。 制定和推广中国国家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提 高中国在世界针灸界的权威地位,保持中国传统 针灸特色,规范海外针灸医疗的发展,推动中医 药事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古代医家在经络理论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 但在临床选取头部腧穴治病时,主要以头穴治疗神 志病及头面五官疾病,未达到用头部腧穴治疗全身 各部疾病即临床各科疾病的程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针灸工作者受到耳针疗 法的启发,开始留意观察头部与全身各部分的对应 关系。 五十年代末陕西的方云鹏,六十年代初上海的汤 颂延等已经开始用头针治病,并逐步完善; 1971年山西焦顺发(焦氏)以头针治瘫,取得 突破性疗效,1973年第一部中西医结合的头针疗法 专著问世,引起全世界关注· · · · · · 。 1976年方云鹏(方氏)头针疗法; 1979年朱龙玉(朱氏)头针问世。 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形成了不同的头 针穴名体系,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头针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大流派的理论依 据和实践经验不同,以致针刺部位有穴、线、区、 带等分歧;手法有快速捻转法、提插捣动法,以及 进退疾徐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