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

本书对头穴线标准线的名称和定位的编写,依据《方案》内容。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
(一)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二)额旁1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三)额旁2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四)额旁3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五)顶中线
[部位] 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 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六)顶颞前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七)顶颞后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从督脉百会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

[主治] 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
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八)顶旁1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 腰腿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九)顶旁2线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

[主治] 肩、臂、手等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十)颞前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经神麻痹和口腔疾病。

(十一)颞后线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十二)枕上正中线
[部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一段,长1.5寸。

[主治] 眼病、足癣等。

(十三)枕上旁线
[部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直线,长1.5寸。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十四)枕下旁线
[部位] 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二、头针的适应症
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

此外,也可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1.体位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

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2.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3寸。

3.针刺手法
一般以拇指掌面和食指桡侧面挟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
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

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

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

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等感应。

4.起针刺手挟持针柄轻轻捻转松动针身,押手固定穴区周围头皮,如针下无紧涩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慢出针。

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四、注意事项
1.因为头部有毛发,故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3.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

4.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溢血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如因脑血栓形成引起偏瘫者,宜及早采用头针治疗。

凡有高热、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等症时,一般慎用头针治疗。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 分钟。

6.头针刺激线上除用毫针刺激外,尚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进行施治。

一、头穴丛刺针法
我院著名教授于致顺老师根据古人记载,在多年来大量的临床经验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于致顺头针,即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丛刺长留针法和“针场”假说,并提出“头部透穴治疗脑血管病后瘫痪”的论点,认为十四经循行,均可通达头部,刺激头穴,可以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的综和调节作用,治疗十四经及五脏六腑疾病,并采用透经、透穴起到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提出了“针场”的存在。

根据场的理论,提出了新的头穴分区方法,将头部划分成7个治疗区,即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区、颞区及项区,在相应的刺激区,采用丛刺(每区刺入3-5针,以将病变部位覆盖为宜)、长留针(6-8小时左右)、间断捻转(留针期间捻转3-6次)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脑卒中),可提高疗效。

头穴丛刺方法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低致残率。

该项研究已获2001年黑龙江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头穴丛刺法(于致顺头针)治疗脑梗塞的技术规范与疗效在评价”(2001ZL15)在2004年9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结题验收,“头穴丛刺针法的创立与临床应用研究”获2010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法(针康法)
研究头穴丛刺与易化技术结合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作用及综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生活质量优化方案对脑卒中病人异常模式抑制作用及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的研究。

补充了传统针灸治疗在神经康复学上的不足,避免神经治疗学与神经康复学相脱离。

借鉴现代医学研究的科研原则和方法,突出中医优势,既证明了针灸的疗效,又从神经病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行为学、血液生化学、脑神经化学等角度说明其效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方案。

研究证明:1、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能够提高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有效率达94.67%,其疗效由于康复组及单纯药物质料组,说明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

2、本研究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出现的感觉障碍、抑郁、焦虑、尿便障碍与吞咽障碍,对预防和纠正足下垂、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关节挛缩、误用综合征及异常模式均有积极作用。

3、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能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SEP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重现和提高各波波幅。

4、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能增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t-PA活性2和降低PAI的活性,从而起到提高纤溶水平,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对治疗和预防脑卒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5、头穴丛刺法便于与康复方法结合,以康复技术代替体真治疗,以动态治疗方法代替静态治疗方法,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头穴丛刺结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康复治疗作用的研究”获中国博士后基金委资助;“头穴脉冲磁针治疗仪的应用研究”获200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相关课题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厅局级二等奖3项。

三、抗痉挛针法
绝大多数中风患者在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痉挛,肢体的痉挛状态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恢复的严重阻碍,是造成许多病人遗留有严重的肢体拘挛、畸形、萎缩的罪魁祸首,因此抑制痉挛、加快分离运动的出现是这一段的首要任务。

因此,此时根据偏瘫的上肢以屈肌痉挛为主、下肢以伸肌痉挛为主的痉挛模式,将康复理念引入中医的针灸治疗中,在针刺选穴时应主要选取主要痉挛肌群的拮抗肌群,通过兴奋拮抗肌来对抗痉挛肌的痉挛。

相应的取穴点主要位于肩关节周围、上肢手少阳经、手阳明经、髂腰肌处、大腿后侧股后肌群(足太阳膀胱经穴)、小腿外侧腓骨长短肌处(足少阳胆经穴)穴位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