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分析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规划研究——以陇县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方法探析——以韶关市为例

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方法探析——以韶关市为例

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方法探析——以韶关市为例摘要:近年,城市景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景观风貌规划成为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手段。

但景观风貌规划毕竟刚刚兴起,无论是在规划方法上,还是规划体系上都存在各种不足。

本文分析了我国景观风貌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景观风貌规划的不足,提出了解决办法,并以韶关为例,阐述了方法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景观风貌;开放性;指引性;韶关市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城市单纯的物质性、功能性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对城市美观、空间环境、场所气氛等精神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21世纪,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城市特色及品质的提升,但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毕竟刚刚兴起,目前还没有编制的统一规范,规划管理也十分薄弱。

如何理顺城市景观风貌的诸多因素,建立与现行规规划体系相协调、充分展示地域特色,又能有效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管理的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2我国城市景观风貌发展历程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对于“中央集权”继承良好,主要表现为皇城居中,左右对称,分区明确,街道宽大、平直,绿化和排水系统完善等。

亦可理解为“点”状的城市空间(如皇城、太庙、社稷坛、集市、广场等)+“线”状的城市空间(如主要道路、河流等)构成了城市面貌的整体骨架。

而这些空间往往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如明清北京城就是典型代表,明清北京城除继承以上特点外,还有皇家享用的三海,供城内居民游览的观赏的外三海,体现了发达的园林思想。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开始于从20 世纪 60 年代,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城市建设经历了重要的转变时期,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综合,多规划综合,强化自然生态保护观念。

主要发展时段及特点如下:20世纪80年代,为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着重研究城市风貌与城市建筑、自然环境等内容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单独城市的风貌定位与特色提炼。

20世纪90年代,从最能展现城市风貌的建筑、传统文化保护历史人文环境出发,构建规划体系的理论架构,像青岛、威海、成都、天津、洛阳等。

貌由风生——以宝鸡城市风貌体系构建为例

貌由风生——以宝鸡城市风貌体系构建为例

100□ 段德罡,刘 瑾貌由风生—以宝鸡城市风貌体系构建为例[摘 要]在目前的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中存在着规划研究针对性强、难以推广、规划方法五花八门、规划成果“文不对题”等现实问题。

在城市风貌规划中,应注重从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生态格局和市民生活状态三个方面对城市风貌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进行剖析,秉承“貌由风生”的思路,识别并提炼城市之“风”,并在城市之“风”的引导下塑造城市之“貌”,构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体系,从宏观层面统领城市风貌的意象,从微观层面对城市风貌进行塑造,使城市风貌规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风貌;体系;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市民生活[文章编号]1006-0022(2012)01-0100-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Baoji Cityscape System Development/Duan Degang, Liu Jin[Abstract] Cityscape planning practice has a number of problems: narrow application, various planning approaches, varied products etc. Cityscape planning should stress historical tradition, ecological layout, and civic life. Physical and non physical elements should be analyzed with spirit-feature concept. City spirit shall be recognized to guide cityscape development. An integrate cityscape system can be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cro and micro level measures.[Key words] Cityscape, System, History and culture, Ecology, Civic life1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着不同文化的撞击,由此带来了城市风貌的剧变。

浅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风貌表现——以西安茯茶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浅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风貌表现——以西安茯茶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D0l:10.16767/ki.10-1213/tu.2020.01.068浅析地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小镇风貌表现——以西安茯茶小镇规划设计为例张倩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文化特色小镇立足于当地地域特征,聚焦特色产业,以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为吸引点,以多重商业业态展现,共同打造舒适宜人的旅游镇区。

本文从地域角度出发,尝试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风貌营造的具体方式及设计手法,以便深入挖掘自身特色之处,大幅提高特色小镇文化吸引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小镇;风貌表现1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文化特色小镇逐渐成为比重最大、影响最广的镇区形态。

其以特定的自然或人文环境为主要依托.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因此全面把控地域文化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有的开发建设中,出现了盲目仿造、创新不足、特征缺失等问题,导致千镇一面,严重影响游览体验与镇区后续发展。

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 结底,是由于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创作不深导致,部分仅仅局限于表面粗浅的粘贴复制,并未从深层对其进行诠释和解读。

本文主要以文化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地域文化风貌的营造.以期传承当地文化脉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对特色小镇中地域文化的认识2.1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概念源于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以旅游为核心产业,依托于特定地域区位、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产业和特色社区等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是集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为一体的功能载体。

此种镇区建设模式立足于当地地域特征,聚焦特色产业,以自然资源、地域文化为吸引点,以多重商业业态展现。

同时着重挖掘本地特色,赋予差异性定位,从而吸引世界范围游客,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产生社会效益。

这种小镇建设模式与我国传统模式存在区别,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提供了方向。

同时其特定的产业属性与发展方向也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被定义为“在一般地区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这一概念狭义上指先秦时期中国不同地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广泛的说法主要为城市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传统,并且已经被继承并仍在发展中。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共生性保护探索——以陇县社火及其传承物质环境保护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共生性保护探索——以陇县社火及其传承物质环境保护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共生性保护探索——以陇县社火及其传承物质环境保护为例The Symbiotic Protection Research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 Case of the Protection of Longxian Shehuo Environment杜 乐 | Du Le张 蕊 | Zhang Rui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9)02-0023-05 收稿日期 2018-01-28摘 要 陇县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陇县城市化的发展,社火文化的传承环境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该文试图通过共生性保护理念的提出,为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提供探索,使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回自己生存的家园,同时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保护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环境 社火文化 遗产保护 共生性策略Abstract Longxian Shehuo is distinc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orthwest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Longxian, the environment of Longxian Shehuo is facing a huge challeng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f Longxian Shehuo, we attempt to provide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symbiotic protection concept, and then we try to find its living hom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environment, Shehuo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Symbiotic strategy1 特色鲜明的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县社火社火作为一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集民间祭祀礼仪、表演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文学及传统手工技艺等多种文化内容于一体,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自先秦时期传承至今,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逐步变化且丰富着自身的内容及文化内涵,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乡村景观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乡村景观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表达的乡村景观设计作者:王峡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现代乡村景观设计是基于旅游体验主题基础之上,从景观资源的自然、人文中来满足旅游体验需求,提升乡村地域特色,力求从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中彰显地域生态性建设成果。

体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游客与周围景观环境进行互动中来形成的。

为此,设计师在乡村景观规划与构建中,应该着力营造适当的环境氛围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恰当处理好景观设计与游客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体味到浓厚的地域特色,并从欣赏、学习、游憩和体验中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性。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资源;游憩体验;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20-03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休闲游憩业的发展实践中,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休闲经济研究的重点。

我国乡村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以乡村景观设计来规划游憩业的健康发展,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等层面来满足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家冯骥才曾提出“我们感觉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而对别的城市却越来越熟悉”。

可见,从地域特色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游憩业,将传统民族特色、地方风格及传统价值体系融入到乡村景观设计中,既能够增强乡村景观的功能性和空间性,还能从文化渗透中保护和挖掘地方特色,传递地域精神和优秀文化品质。

一、地域文化、地域特色表达与景观设计资源价值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为生活而创造的一切设计形式及成果。

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下自然景观的差异性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积淀,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地域的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社会习俗等内容。

简单来讲,地域文化分为自然环境资源、人文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三部分。

自然环境要素多从气候、植被、水文、地貌等方面进行展现,通常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人文环境与人的行为,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符号或类型;社会环境主要反映某一地域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准则,也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遗址型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岐山周文化遗址景区为例

遗址型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岐山周文化遗址景区为例

遗址型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岐山周文化遗址景区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遗址被纳入城市发展的范围,与此同时,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遗址型景区作为景区保护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其规划设计思路及方法也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

文章通过景观规划实例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加以归纳,提出符合遗址性景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遗址;遗址型景区;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引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址遗存丰富。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遗址景区的发展出现了对遗址历史信息的漠视、与遗址周边环境缺乏有效衔接、难以融入城市整体发展环境等诸多规划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也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质量。

因此,在现阶段,探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更好的开展遗址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对于遗址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1遗址型景区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遗址的定义是“年代较久并且已经遭到损坏的建筑物和其周围的环境”。

遗址景观不仅包含遗址本体的物质部分,也包含其文化。

景区是根据景观资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览要求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景物、景点、景群,它形成了独立的分区特点[1]。

本文所研究的遗址型景区从时空维度与核心特性的视角进行界定,将以遗址景观为核心资源的旅游活动聚集空间定义为遗址景区。

2遗址型景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2.1历史文脉的挖掘、展示和延续原则在遗址景区规划设计初期首先要在全面深入发掘该文化并了解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其文化背景与遗址本意进行设计,尽可能减少对遗址的外部损害并最大的保留其遗址原貌,同时也可以为遗址景区创造更加鲜明的文化氛围。

2.2遗址主题表达原则通过硬质空间和软质活动两个方面来进行呈现。

对于硬质空间的主体呈现主要通过遗址景区各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和微观环境的建筑、景观设计来实现。

遗址景区中所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是项目中的软质组成部分,也是直接体现遗址主题的方式。

2.3可参与性原则埃克博曾说在景观中人是唯一的主角,因此景观设计与规划应当基于人的感受角度下进行[2]。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青木川镇区风貌规划设计策略探索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青木川镇区风貌规划设计策略探索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青木川镇区风貌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一、规划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国家从战略高度稳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营造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城乡风貌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举措,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风貌规划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青木川镇作为示范镇入选,打造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样板,风貌规划是示范镇建设的重要内容。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3部门关于印发《2021-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提出风貌规划作为塑造城镇形象的重要抓手,为“七个一”工程中相关内容夯实基础。

青木川镇区作为示范镇亟需进行风貌规划。

青木川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秦巴腹地,是陕西省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凤凰山、金溪河等景观格局突出,回龙场老街、龙延新街等街区及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

随着时间推移,古镇也面临自然资源利用不足、新建建设破坏古镇风貌、古镇特色未完全彰显等问题。

亟需针对镇区进行风貌规划。

二、现状评估1.自然环境:山田街水,有机共生青木川自然环境优美,青山环抱、绿水长流。

山川、河流、植被、城镇等要素构成镇区“山-田-街-水”有机融合的景观总体格局。

2.人文环境: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古镇历史悠久,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

3.人工环境:沿河布局,组团发展古镇自然环境优美。

城镇空间建设顺应“山水为川”的自然格局,依山傍沟,以金溪河为脉络,沿河布局,组团发展。

青木川位于凤凰山和龙池山两山间比较开阔的平坝上,金溪河从中穿过将其一分为二。

三、理论引入凯文·林奇将城市意向构成五要素总结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为小城镇风貌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地域特性研究下古镇景观设计策略的论文

地域特性研究下古镇景观设计策略的论文

地域特性研究下古镇景观设计策略的论文摘要:古镇景观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表现突出,备受关注。

正由于古镇的无序建设和掌控不当不但致使其本身的传统景观特性遭到破坏、建筑功能紊乱,本研究通过对地域文化特性的挖掘入手,以铅山县河口古镇为例。

在系统分析地域文化特性下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肌理规划,展开提出如何就“地域文化特性”对古镇做有效的地域保护、合理改造修复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性;景观;河口古镇铅山县河口镇是江西省一座被誉为“八省码头”的千年古邑,2003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2013年河口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然而,河口暴露出的问题是传统村镇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传统文化景观保存的纰漏、历史地域特性的缺失、地域文化改造的欠缺,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古镇景观设计发展的局限。

一、案例概况1、区位特征铅山县的这座千年古镇—河口,明清时期就是八省通衢的商埠重镇,它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东北部,地处龙虎山、黄岗山的中部。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村居》),晚唐诗人王驾途经铅山所做,描绘了农耕经济时代铅山的富足。

但昔日的繁荣却不足以支撑现代古镇的发展,由于地域文化特性的缺失,使河口古镇失去了它本应由的个性和风格。

2、概念概述不同地区所处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地域性的差异是必然客观存在的。

拉普卜特认为:“对环境质量这样的概念,需从文化的内部,作主位。

”。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创造的,并不断的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成就[2]。

将地域文化铭刻在景观之中,是塑造古镇特有的景观规划,提升古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域文化特性下古镇景观的设计发掘和概括地区的地域文化因素。

景观艺术设计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来获得创作灵感,理解人类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实验中诠释和弘扬地域文化。

城市风貌引导系统化——以克拉玛依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风貌引导系统化——以克拉玛依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风貌引导系统化——以克拉玛依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盛临【摘要】本文尝试从城市风貌引导的角度切入,从作者参编的克拉玛依市城市风貌规划实践角度出发,建立起由分级引导、分项引导、色彩专项引导耦合的,上至城市总体、下达重点单元地块,综合对应场所、建筑、街具设施的开放的风貌引导系统,以此寻求针对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缺乏协调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市风貌风貌引导风貌引导系统城市风貌规划【ABSTRACT】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cut into the angle of cityscape guidance,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of Karamay Cityscape planning of the senate, set up by the classification guide, the breakdown of the boot, to the city overall color special guide coupling, issued the focus of unit facilities open plots, corresponding spaces, buildings, street style guidance system, in order to seek a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ing co-ordination for Chinese cities.【KEY WORDS】Cityscape; Cityscape guidance; Cityscape guidance system; Cityscape planning1 引言克拉玛依市城市风貌规划始于2008年,历时四年,于2012年8月最终完成。

克拉玛依作为“世界石油城”,规划范围为其城市建成区,包括城北区、城南区等七大分区,总面积608km2。

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空间规划研究-以亳州谯城区为例

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空间规划研究-以亳州谯城区为例

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空间规划研究-以亳州谯城区为例摘要:此文章在基于研究城市特色相关研究成果上,对城市特点的构成要素、规划要素进行了总结,并以亳州谯城区为例,从空间结构,从空间结构选取,从建筑风格、绿化景观、建筑尺度把控等多方面对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空间规划。

关键词:城市特色;特色风貌;规划设计;引言城市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并能给予人们鲜明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独特之处,是该城市在一定的条件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采用适当的方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它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展示。

如何在实际城市规划设计中,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座城市丰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底蕴,避免走入"千城一面"的规划建设误区。

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和亳州谯城区实际,尝试讨论基于特色风貌的城市设计空间规划。

1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并能给予人们鲜明印象和深刻记忆的独特之处,它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展示。

城市特色来源于各方面的因素:自然的、人文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等等,具体来说,城市特色构成要素有以下几方面,如城市规划布局,城市建筑,城市名胜、古迹,城市广场、街道、绿化等。

2规划背景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落实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城市特色塑造工作的意见》要求,落实亳州关于建设安徽省际中心城市的目标,为提升亳州城市形象与空间品质,增强城市空间活力,打造城市空间特色,避免城市建设中的“千城一面”,充分挖掘城市空间特色要素,明确亳州城市特色定位,系统塑造亳州城市空间特色,特编制《亳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特色规划》3规划原则3.1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充分尊重亳州市民的需求,积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吸取专家的建议。

3.2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亳州的生态本底,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提出因地制宜的自然环境特色。

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观设计

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观设计

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观设计作者:赵少俐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摘要:甘肃陇西是一座具有悠久传统习俗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厚。

通过分析陇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形成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提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为陇西旅游业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民俗;旅游;景观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3-01一、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形成的背景陇西是甘肃历史上的文化中心。

地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上游,即甘肃省南部渭水流域陇西盆地,自然地域开阔。

渭水流经全境,境内山川雄壮,风光迷人。

千年郡州治所,文化积淀深厚。

二、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类型与特点按照景观设计布局可分为集锦荟萃式、复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原生自然式。

按照民俗文化类型可分为信仰型、民间艺术型、社会生活型、名人故居型和博物馆、纪念馆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对旅游者有更强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并且促进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甘肃陇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但是民俗景观开发不足,今后应加强开发,将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遗失的陇西民俗文化收集、整理并传播。

(一)点线结合,综合开发史载陇西“踞关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害,环山带水,一大部会”。

而这里的描述不仅仅指现在的陇西县,而是指历史上著名的陇西郡。

渭河进入陇西境内,生存在这里的人们面对故园之今昔,开始寻找它历史的足迹。

以渭水为主线,将两岸资源充分利用,以点为核心集中开发,再由点扩大到线,实施点线结合。

将陇西文化景观集中在渭水两岸,用渭河将各民俗景点串联成线,开发以陇西民俗文化特色为主的渭水生态文化长廊,形成陇西民俗文化的缩影。

(二)专题系列开发。

按照陇西民俗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可进行专题系列开发1、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游览专题,凡是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的沉淀。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人文陇州——人文陇县品牌的调查与思考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人文陇州——人文陇县品牌的调查与思考

M 38西部文化丨X弘扬传统文化 打造人文陇州——人文陇县品牌的调查与思考苟世永(中共陇县县委党校 陕西陇县 721200)【摘 要】本文概述了陇县地域特色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品牌:陇州社火、秦源文化、道教文化和方玉润与咏陇诗词歌赋等,分析了文化品牌的特性。

提出打造人文陇州,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全力打造社火文化品牌,带动具有浓郁陇州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陇州文化;复修五峰书院,大力传播传统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人才机制;集中力量挖掘新的文化元素;机构改革中应保留文化站编制。

【关键词】人文陇州;文化资源;特性分析;路径思考陇县,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秦襄公在此建都,汉初设置陇关,素有“秦都汉关”之称。

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

宝中铁路、宝汉高速、国道G344贯穿全境,为陕甘宁三省通衢和边贸重镇,为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关山草原为西北内陆地区唯一的以高山草甸为主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龙门洞为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开宗栖真之地。

“陇州社火”、“陇州皮影”等民俗文化享誉西北。

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评奖”活动,中国民协正式授予陇县“中国社火文化之乡”荣誉称号。

经过几年的努力,陇县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特色文化品牌不够响亮,城市建设文化元素不多、文化产品规模不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现就我县打造陇县文化品牌工作提出以下思考。

一、陇县文化资源的“家珍”纵观陇县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梳理陇县文化资源,我们可用“一条路上的一驾四轮马车”来概括陇县的历史文化资源。

“一条路”即丝绸之路;“四个轮子”是指陇州地域特色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四个品牌,分别是以陇州社火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秦源文化、道教文化和方玉润与咏陇诗词歌赋。

马指陇州文化的特质。

1、丝路文化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际通道”,陇县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驿站,秦人开辟的长安(咸阳)·陇州道是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

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控制研究——以宝鸡市为例

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控制研究——以宝鸡市为例

的洪流淹没 ,其 资本 是一 种长期发展形成 的风貌 特色。城市风貌规划 因市场需求应运而 生。
从 我 国风貌 规 划 的编 制情 况来 看 由于 目
前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城市风 貌建设的发展速度 , 学界 对于城市风貌规 划并 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范
式 。 此 外 从 具 体 实 施 情 况来 看 .风 貌 规 划 的成 果 形 式 控 制 方 式 难 以 指 导 城 市 建 设 。本 文 的研
F i n a l l y ,t h r o u g h 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 a c h c i t y s c a p e g e n e p r o p e r t i e s , d i fe r e n c e c i t y s c a p e c o n r t o l g u i d e l i n e s c a n b e c o mp i l e d , S O a s t o r e a l i z e a n o v e r a l l
誓 某 局 个 限 攀 城 于 市 特 茎 风 定 貌 的 建 项 设 目 的 , 做 缺 法 乏 和 推 茎 经 广 验 性 . 誓 该 且 类 内 重 研 容 雾 究 空 大 泛 爹 多 、 : … 昙 = … … : 一 茎 : ‘ . 9 8 4


DUAN De g a n g ; WANG Li y u a n ; W ANG J i n
【 摘 要 】 针 对 当前 风 貌 规 划 难 以 实 施 的 客 观 现 实 , 尝试 通 过 风 貌控 制 全覆 盖 的做 法 ,将 无序 城
市之间的差异与个性特征 在逐渐消失 。人们开始

城市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究——以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究——以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为例

城市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究——以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规划为例摘要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实践为例,尝试将示范节点、示范建筑、辐射范围构成的框架结构,通过场所氛围、街墙表情、色彩结构相互综合的控制引导方法,进行风貌规划的微观途径探索,增强风貌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城市风貌规划,微观,漯河ABSTRACTLuohe Cityscape Planning aims to enhance the conduction of cityscape planning. The microvision is composed by the framework of model roundabouts, model buildings and radius ranges and the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engaging Site Atmosphere, Streetwall Expressions and Hue Structure.KEY WORDSCityscape Planning, micro, Luohe1引言城市风貌作为一项公共福利,其特色的营造、价值的传承显得愈发重要。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为《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故里。

沙河、澧河东西横穿城区。

市域行政面积2617平方公里。

到2030年规划中心城区人口120万,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公里1。

漯河市城市风貌规划(以下简称风貌规划)范围与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范围重合,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确立漯河市城市定位:中原水都、华文之乡。

2微观层面规划框架2.1标志性示范节点凯文·林奇认为“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2。

根据《河南省漯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综合交通规划,梳理城市通道景观系统,以城市主要干道、对外交通、公共交通结构和市民熟知认可的主要街道为依据,确定交通性、展示性通道和生活性通道两类城市重点通道。

陕南乡村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以诸葛古镇为例

陕南乡村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以诸葛古镇为例

24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3.249陕南乡村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①——以诸葛古镇为例张浩(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0)摘 要:近年来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日益蓬勃,并且国家通过《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加强了建设脚步,但随着发展的进程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小镇一味地盲目跟随,景观也是“千镇一面”。

因此,该文通过景观设计原则、景观营造等内容,阐述小镇景观设计特点、要点。

2016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3月“两会”通过了《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吹响了建设特色小(城)镇的号角。

仅仅一年多,住建部接连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使许多小城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小城镇景观设计的特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特色小镇 景观设计 设计原则 古镇中图分类号:F59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249-02①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理工大学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陕南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101)。

1 特色小镇景观设计概况特色小镇是2014年10月在杭州由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首次提出。

主要是指依靠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条件,比如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生态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群功能的综合开发的小镇概念。

2017年12月4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生产生活,特色产业、生态空间之间相融合,区别于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平台行政建制镇。

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的界定方式与发展模式也略有所不同,也是因为我国各地域、经济、背景、自然资源存在差异。

陇州社火文化在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

陇州社火文化在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

陇州社火文化在村落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作者:应雅婧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1期摘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最容易被人所识别、记忆并会直接对人们的生活经验及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及社火文化的了解,提出对应的公共空间结构营造方法,注重村落的自然景观,挖掘村落传统内涵,体现人性化理念,建设极具生命力能够充分展现社火文化的村落发展之路。

关键词:公共空间;社火文化;设计方法村落公共空间是村落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形态在村落整体环境构成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村落公共空间不仅承载着村落文化的展示和村民生活的场所空间,同时作为村民日常生活的发生提供共存的交集空间,为村民相互交往创造了条件,使人们置身于公众之中,容纳日常活动和交往,更重要的是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提供了自然、互动的空间场所。

一、陇州社火文化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宝鸡市西北。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人们物质生产劳动的同时,产生了朴实、粗犷、豪放的性情和民风民俗,是为精神娱乐活动。

“陇州社火”是陇州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的一项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是陇州民间游戏娱乐民俗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源于春秋,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复兴于新中国成立后。

近年来,在陇县党政部门重视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展了民间艺术,激发了城乡群众精神士气,可见村中社火文化对村民的影响。

2009年陇州社火已申报国家级作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黄花峪村公共空间及结构设计方法(一)黄花峪村公共空间总体设计布局黄花峪村是陇县的其中一个社火村,基于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形态,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满足村落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布局形式进行设计营造。

在黄花峪村公共空间总体设计中,主要需要注意三点:整体统一、保留特色、遵循协调。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以延安市甘谷驿历史文化旅游名镇为例 李强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以延安市甘谷驿历史文化旅游名镇为例 李强

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以延安市甘谷驿历史文化旅游名镇为例李强摘要:特色小镇是当前小城镇建设的热点,是新时期、新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对提高我国城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延安市甘谷驿历史文化旅游名镇为例,从规划思路与定位、总体布局、重点项目策划、规划实施等方面探讨了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新思路,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古驿站;延安1 项目背景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打造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延安市甘谷驿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区域旅游业发展转型和区域交通条件改善为依托,以延安东线旅游快速发展为契机,提出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

2 发展现状2.1区域格局甘谷驿镇位于延安市东北约36km,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属北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延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区,延(安)延(川)高速、21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2.2历史沿革早在南北朝时期(477年),政府就在甘谷驿设立了广武郡;宋代,由于边塞战事不断,烽火连年,甘谷驿镇成为闻名遐迩的“三关门户”,留下了杨六郎训练士兵的练兵场和“脚踏雁门关,一箭射到大青山”的英雄传说;明洪武年初(1368年),朝廷在甘谷驿镇设立驿站,至清末该驿站尚有在编驿马和人员。

2.3遗址遗迹甘谷驿古镇区位于延河北岸,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北山是整个古镇的龙脉,古城墙依山就势、蜿蜒曲折,城内街巷交错、尺度宜人,是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典范。

境内现有古城墙、烽火台、古驿站、骡马店、天主教堂、老爷庙、城隍庙、娘娘庙、龙王庙、驻兵窑洞、宝峰寺、雁门关、关帝庙等数十处遗址和历史文化遗存。

2.4发展现状甘谷驿镇总人口1.45万人,总面积172平方公里。

全镇农业基础良好,拥有西瓜、甜瓜、红薯等名优农特产品;工业以延长石油甘谷驿采油厂为主体;第三产业以城镇特色商品销售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