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夜》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子夜》之我见

这是我大学期间一直没有认真去品读的一部长篇小说,这几天在家闲着没事,也就再去看了看,这一次发现自己还收获不小,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记下自己思索的路迹,二是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指引,希望你们能好好重新解读它!

在读《子夜》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启蒙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区别。在我看来,启蒙文学是最为单纯的文学,就好像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青年奋斗者,在为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担忧与呼唤。这时候的作家,没有鲜明的阶级性,只是单纯的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单纯的写女性解放与个性爱情,而到了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学便有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色彩,其思想便在启蒙文学的基础上,更注入了理性的崇高色彩。理性也就是指文章中社会性与政治性加强,缺少对人情感内心的挖掘和情节生动性的设置,而崇高色彩就是指革命者的加入了,这类人物总能给人希望,往往是指优秀的共产党员,当然,这种崇高必然也离不开农民工人和战事中的战斗精神。在左翼的作家中,最鲜明体现这两者区别的就是丁玲,在启蒙文学阶段,她写的较为成功的比如说《沙菲女士的日记》,就是单纯的写女性和女性解放的,而到三四是年代,她也开始转型,如《水》中就开始反映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到1942年反映农村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彻底的宣告了她由启蒙文学像无产阶级文学转型的成功,从文本中我们就可以深知其差别!

把无产阶级文学精神内核实践的较好的要数茅盾的《子夜》了,过去的评论界对他的评价很高,称它为三十年代力能扛鼎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但是近年来,研究者对《子夜》的价值提出了异议,观点也是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他思想大于形象,主题先行,人物刻画类型化,并且对三十年代社会全景的反映不够深刻,过于阶级化与简单化了。这些评价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挖掘,但是也会给人带来很多在理解上的困惑。

首先,前人的评价自然是有道理的。我们先看看茅盾写《子夜》的意图。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空前混乱,军阀混战,政府与人民的积怨越来越深,赋税的加重使资本家和地主不得不加重对工人与农民的剥削。在外资企业中,尤其是商品的输入,使国货受到排挤,市场混乱,名族工业与商业无法生存,上海是外商进入最为频繁的经济重地,所以也就更为混乱了。所以《子夜》创作的第一个意图就是要反映这中混乱局面下社会各阶层的命运,进而带动了对整个社会全景的折射。在1930年,社会上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并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第一种认识是中国经济不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外国人不可能真正让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要充分运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市场,让自己大发横财,这是“新思潮“派的观点,认为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必须由共产党领导,以工农为主力。而另一种是托派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了,中国可以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应当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茅盾自然是赞成第一种观点的,所以为了统一认识,他创作了《子夜》,设置了吴孙蒲与赵博韬的斗争,赵是美利益的代言人,而吴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代表,吴的失败正是证明了新思潮派观点的正确。茅盾的创作意图也决定了《子夜》的政治阶级色彩与严肃的理性风格。也正是因为在思想这个层面上,《子夜》得到了肯定,不愧为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至于在艺术上它是没有做到十全十美的,但换个角度说,若让我们去写的话,要反映这么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在艺术上写得有多深动呢,茅盾以吴与赵的斗争为中心,撒网式向四周辐射人物,全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状貌,艺术结构设置是匠心独运的,而且本人认为其对人物的设置也并没有单一化或扁平化。杜竹斋的商人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还有主人公吴,他既有精明能干的一面,又有刚愎自用,过于自信与冲动冒险的缺点。他既有爱国的一面,又有对工人农民的残忍与狡诈,他色厉内荏,在强大的背后有精神上的软弱。他就是一个十分复杂与真实的人物,还有其他人,我们通过阅读文本就能发现其人物刻画是十分成功的。我们不可能会苛刻的去要求一个生活阅历有限

的作家写出十全十美的文章吧?

还有一点就是对吴孙蒲形象的讨究。在分析与赵斗争失败的结局中,有人太过于强调吴孙蒲的个人原因了,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吴的冥顽不灵与固执,正是由于他在冒险中所表现的愚昧才让他失去了商业的有利地位,最后一败涂地。比如说他会轻易相信自己的姐夫,他会弄一个不懂公债的女人去做间谍,结果获得了错误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这种分析是背离了茅盾创作的初衷的,其实写吴的精明是为了更鲜明的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大,派女人做间谍确实是他的疏忽,但我认为只是他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焦头烂额所犯的一个错误,这更能体现以赵为代表的外资势力的强大,即使是像吴这么有能力的实业家也不能冲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重围,从而也证实了中国经济的现存性质。这才与茅盾所要表达的主题相吻合的。有些学者认为吴就是一个自信愚蠢的冒险家,根本不注重分析他的精明之处,这是有些偏颇的!

有些人正因为对吴的人物分析太过于偏激,认为他就是愚蠢的野心家,所以对主人公是三十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个身份也产生了质疑。反之,他们觉得胆小、能“见风使舵”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六亲不认的杜竹斋才是民资的代表。我认为这种判断是十分可笑的,若这样,自洋务运动起张之洞等实业家就被扁的一钱不值了,所以说能在正道上行走的民族资本家的骨子里必有实业或商业救国的进步思想,刚好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吴的这种进步性。当然,其他人物如敢冒风险的孙吉人,谨小慎微的王和甫,一筹莫展的朱吟秋等在当时也是具有普遍存在的真实性,这些都与当时社会相吻合的!

茅盾的《子夜》虽表现了启蒙文学的一些主题,如女性解放(吴妻子的妹妹),突破旧社会(吴老太爷的死),揭示底层人的苦难(那些工人和间接出现的农民们),但是它有高于启蒙文学的成分,那就是不再一味的揭露丑,而是注入了崇高与希望的新因素,所以在人物命运的安排上,作者就别有用心。吴老太爷死了,暗示着旧的“太上感应篇”将彻底的陪同他入墓;吴妻子的妹妹也在迟疑后最终选择出走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结局里吴荪蒲遂自杀破产却被救活。一切在悲怆的氛围中却给人以希望和斗志,就好像是黎明前的黑暗,那满是伤痕的旧中国就好像马上要挣脱出夜的牢笼,重新站立起来了,这难道不是与《子夜》本身的标题相吻合吗?

顿时间豁然开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