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在闽南童谣教学中有效运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谱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所谓”图谱”,指的是将文学作品的内容分别按单词、多词、句、段为单位进行分解,通过形象化的图形符号制作成若干张有序的、连续的、流动的分解图。图谱策略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相对使用较多,它的作用也被老师们所共识。3-6岁幼儿的思维直观形象,形象化图谱的应用能使幼儿在闽南童谣学习过程中实现普通话向

闽南方言的有效过渡,解决在闽南童谣教学中幼儿对童谣难以理解和不容易记忆的现象,从而培养阅读、语言能力。借助园本教研这个平台,在闽南童谣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图谱”作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中介,从中进行过程与效果的相关研究。

下面就我园在开展闽南童谣课题研究时,三个不同年级组不同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教研形式而形成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图谱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一:闽南童谣《捉老鼠》(小班)——同课异构

不同老师活动设计主要环节:

教师甲:

1.出示教学挂图,一幅是老鼠钻洞的场景,一幅是猫捉老鼠的场景。

2.提问图中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小动物在干什么?

3.老师引出童谣的名字,进行示范朗读童谣,带领小朋友学念童谣。

4.以拍手念、轮流念的形式让幼儿巩固朗读童谣。

教师乙:

1.以动画片《黑猫警长》的故事剪辑片段,让幼儿形象直观地了解童谣内容,为帮助幼儿较快地理解、学会童谣,起到铺垫的作用。通过回放录像片段,引起幼儿的回忆。

2.提问录像中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提炼关键的信息:钻壁孔、骚骚动、都爱抓。

3.老师示范性朗读童谣,引起幼儿兴趣,提问童谣中说了什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老师出示相应的图谱,变成完整的童谣结构谱。

4.利用图谱练习朗读童谣,在幼儿逐步熟悉的基础上,隐藏部分小图标,继续让幼儿巩固朗读童谣。

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教具。教师甲采用了教学挂图,能够以静态的形式让幼儿有足够长的时间理解童谣内容,但是学念童谣这一环节比较单调,小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脑中没有一定的表象,只是跟在老师后面机械记忆,尽管也采用了拍手念、轮流念等形式,但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乙利用小朋友都熟悉的黑猫警长角色,一下子让他们感到特别亲切,尤其是黑猫警长捉老鼠的情景,让每位幼儿都能产生共鸣。利用录像将童谣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炼,为下一环节看图谱朗诵童谣做好准备。学念童谣环节有了图谱的依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特别是老师将一些图标逐渐隐藏,不断对幼儿产生挑战,幼儿一直保持较高的热情与

兴趣。事实证明,教师乙利用图谱教学的活动效果更佳。

结论:

1.图谱使童谣内容更具体、直观、形象,幼儿容易理解,增强了朗读童谣的兴趣。

2.图谱按童谣内容有序排列,增加了朗读的顺序性和可视性,有助于幼儿记忆童谣内容。

案例二:闽南童谣《猪八戒》(中班)——一课二研

二次研讨活动设计主要环节:

一研:

1.猜谜导入课题。

2.老师完整朗读童谣。提问童谣的名字和主要内容。

3.出示教学挂图背景图,利用活动的图片动态显示童谣内容。分句朗诵童谣。

4.播放童谣录音,师幼共同朗诵童谣。

5.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出猪八戒的特征及它在童谣中的表现,激发幼儿学习和记忆童谣内容。

二研:

1.导入课题,让幼儿朗诵童谣前半部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出童谣的名字《猪八戒》。

2.欣赏童谣前半部分,帮助幼儿掌握节奏的本领。

提问:小朋友,你听到童谣里讲猪八戒做了哪些事?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谱。

提问:猪八戒做事有没有专心?

3.欣赏童谣的后半部分,引导幼儿发现猪八戒做事不专心的后果,激发幼儿体会做事要有恒心,不能三心二意。

4.听录音完整欣赏童谣,借助图谱激发幼儿记忆童谣内容,师幼共同朗读。

5.结合图谱让幼儿思考和学习童谣中的连锁调特征。扩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像:你还学过哪些闽南童谣?哪些闽南童谣也具有连锁调的特征?

案例分析:

执教老师在二研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到二研比一研活动的效果好,令人最有感触的是教学由虚到实,逐渐明朗和清晰。第一次研讨,执教老师能利用活动的教学挂图帮助幼儿分析童谣内容,幼儿对形象的挂图保持较高的兴趣,最后一张挂图集中了童谣的内容,幼儿对童谣内容比较了解,朗读童谣的难度降低,但老师制作活动的教学挂图还是花费了不少精力。第二研,执教老师努力用最简单的投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根据童谣内容,尝试用形象的图谱逐步展示,整节活动显得简洁、自然、流畅,师幼互动效果好。

结论:

1.童谣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图谱与童谣相结合,加上教师有表情的讲授,把整个童谣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童谣中,深刻地了解童谣内容,有效地突出了重点。

2.童谣教学的难点是对童谣自身语言特质的学习掌握,如语言活泼、节奏明朗、琅琅上口、易于传唱、富于趣味性等,图谱的运用再加上动作的表现,能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三:闽南童谣《海龙王娶某》(大班)——同课异构

活动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教师甲:

1.猜谜”海龙王”导入课题。

2.完整欣赏童谣《海龙王娶某》。

①教师演示课件,幼儿欣赏一遍,完整地感受整首童谣。

②幼儿自由讨论、朗读。(重点引导幼儿简单朗读童谣内容)

3.幼儿再次欣赏一遍,并学习朗读童谣。

4.结合童谣画面,分段欣赏。

通过欣赏画面,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感受。理解”孤呆”、”土虱”、”水鸡”、”田婴”、”火萤、”鱼虾水卒”等闽南语;鼓励幼儿大胆朗读童谣,感受闽南童谣风趣诙谐、易于诵唱的特点。

5.再次完整欣赏,进一步倾听、感受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律美。

6.完整朗读,体会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特色语言。

教师乙:

1.以戏曲视频”抬轿娶亲”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欣赏童谣,初步熟悉童谣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