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闽南童谣教学
小班闽南童谣表演剧的探索

小班闽南童谣表演剧的探索
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民间传承。
小班儿童在学习和感受闽南文化的同时,也能通过表演闽南童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小班儿童表演闽南童谣,可能要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语言问题、文化认知等。
但是,通过活动方案的精心策划和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克服这些困难,从而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和学习效益。
为了更好地探索小班闽南童谣表演剧的实践方法,本文提出了以下实践方案:
一、选择适合小班儿童的闽南童谣
小班儿童的音乐认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在选择闽南童谣时,应根据小班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旋律简单、内容浅显易懂的童谣,比如《蚂蚁咬死牛》、《三轮车》等。
这样可以让小班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演。
二、探索适合小班儿童的表演形式
小班儿童的表演形式应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
可以采用手语、舞蹈等形式,帮助儿童更好地表演和体验童谣内容。
三、营造适合小班儿童的学习氛围
小班儿童的学习氛围应以游戏为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游戏方式帮助儿童学习闽南语、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
四、增强小班儿童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小班儿童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很重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增强儿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他们更好地体验闽南童谣的内容和特点。
在实践中,以上方案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小班儿童通过互动、参与、表演的方式,更好地了解和表达了闽南童谣的文化内涵。
同时,也能激发儿童对传统闽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后续文化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闽南童谣融入大班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闽南童谣融入大班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闽南童谣融入大班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在学校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闽南童谣作为一种典型的本民族文化,也被不断融入到音乐教育中。
特别是在大班课堂上,利用闽南童谣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大大活跃
了教室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闽南童谣的老歌谣,充满民间趣味,通俗易懂,很容易吸
引住大班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把这些歌曲里的歌词和乐曲的朗读,在
教室上活跃起来,就能引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
闽南童谣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从歌中,可以了解到当地的
风俗习惯,从而增加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度。
再者,闽南童谣也能够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因为里面的歌词淳朴,抒发的情绪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慰藉,还可以让学生们学习
一些和歌词相关的生活智慧,增加他们对生活的温度感,大大加强了
学生们学习闽南文化的兴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同乡学”的欢乐。
最后,在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多介绍歌词背后的历史
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闽南文化;二是要把歌曲作为媒介,让
学生进行情境交流,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
的文化素养。
总之,把闽南童谣融入大班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热情,还能够加深学生们对闽南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们
文化素养的提高。
闽南童瑶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探析

闽南童瑶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探析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 汪 萍世世代代勤劳、质朴的闽南人民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编了优美动听、简单易懂的闽南童谣,经过多年的传承,逐步形成一种珍贵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音乐一直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将闽南童谣引入当地小学生的音乐课教学之中,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文立足自身小学音乐教学经验,将闽南童谣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的教学方法简要探析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交流。
一、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兴趣以往传统的小学音乐课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领唱,学生在台下看着音乐课本上的歌词跟唱,学生没有任何的参与感和情绪体验。
所以,我们要抛弃这种守旧的音乐课教学方式,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教授闽南童谣时也要创设丰富的音乐意境,激发小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
例如,我们在教学闽南童谣《新年歌》时,在上课前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红色的纸、胶带、剪刀等工具,上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动手用红纸写春联、做灯笼、剪年画等,然后把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布置得充满新年的欢喜氛围。
而后再跟学生讨论过春节我们当地除了贴春联外,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比如,过年时在厅堂中摆放隔年饭、常年菜、发糕等食物;还有家里的男人依辈“跳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大吉大利的新一年等习俗。
通过这些情境代入,把学生引入过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把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再进行闽南童谣《新年歌》的教学。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投入童谣的学习当中。
二、开展游戏教学,寓教于乐“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够充分解放天性、释放情绪、调节压力。
美学家席勒也曾主张游戏性学习,他认为游戏是“最美”的学习方式。
所以音乐教学中,应该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游戏教学,组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趣味性中充分感知音乐的魅力,体验闽南童谣的乐趣,寓教于乐。
小班闽南童谣完整版教案

小班闽南童谣完整版教案教案标题:小班闽南童谣完整版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闽南童谣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材料:1. 闽南童谣相关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2. 绘本或图片资源,展示闽南童谣的文化特点。
3. 班级乐器(如小手鼓、铜钹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教师播放一段闽南童谣的音频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这是闽南地区的传统童谣,有着独特的乡土味道和文化内涵。
2. 引发思考:教师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或听过闽南童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或观点。
探索活动:1. 观察绘本或图片资源:教师展示闽南童谣相关的绘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元素,如人物服饰、乡土特色等,激发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
2. 听闽南童谣录音:教师选择一首典型的闽南童谣,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歌曲中的部分内容和歌词。
3. 歌曲合作创编: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闽南童谣进行合作创编。
学生可以根据闽南童谣的节奏和韵律,结合自己的创意编写新的歌词。
学生可以用闽南方言、普通话或双语进行创编。
4. 演唱和表演:每个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练习自己创编的闽南童谣,并进行小型表演。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乐器伴奏,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合作能力。
巩固活动:1. 分享表演成果: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创编的闽南童谣,并讲解创作的灵感和背景。
2. 教师评价和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新。
同时,教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强调闽南童谣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了解闽南文化: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
2. 制作手工乐器: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闽南传统乐器,如小手鼓或铜钹,进一步体验和感知闽南童谣的韵律和音乐特色。
教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将能够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培养他们对闽南童谣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闽南童谣100首教案

闽南童谣100首教案教案标题:闽南童谣100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闽南童谣,培养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闽南童谣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兴趣。
- 播放一段闽南童谣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闽南童谣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闽南童谣(30分钟)- 分发闽南童谣歌词,让学生跟随歌词朗读,感受闽南方言的韵味。
- 分组让学生自选一首闽南童谣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分析歌词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 学生小组展示自选童谣的表演,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3. 创作闽南童谣(40分钟)- 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闽南童谣。
- 引导学生思考闽南童谣的主题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进行创作。
-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童谣,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4. 拓展活动(20分钟)- 邀请一位当地的闽南童谣专家或歌手来校进行讲座或演唱会,让学生亲身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
-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闽南童谣展览或文化活动,加深他们对于闽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让他们分享对于闽南童谣的感悟和收获。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教学的改进建议,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 闽南童谣歌词-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 创作闽南童谣的素材和工具教学评估:- 学生对于闽南童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展示和表演来进行评价。
- 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的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反馈来进行评价。
- 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反馈来进行评价。
闽南童谣活动教案(5篇)

闽南童谣活动教案(5篇)语言活动:拍轿坐桥(闽南童谣)【活动目标】1.初步感受漳州闽南童谣的味性和游戏性,学习用南话跟唱童,激发幼儿学习南方言的兴趣,2.发展物几动作的协调性,体验南特有的亲风俗,感受亲情之乐。
【活动准备】有关室亲动漫一盘,宝“拍轿坐轿”游戏请家长加活动打击乐器:响板、小鼓、沙球等【活动过程】1.欣赏南民间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引发幼儿关注国南民俗活动“拍轿”坐轿“”的兴趣提问:做轿子的人是谁?她为什么要做轿子?(学习国南语:坐轿)。
轿夫是怎么抬轿子的?(理解“拍轿”:两个人一前一后轿:学习南语:拍轿)2.通过“拍轿坐轿”游戏图引导幼儿理解歌谣内容,学习吟诵歌。
提问:宝宝做轿子的时候发生什么有趣的事?理解并学说国南语:偷尿。
宝宝什么第一次“坐轿”会“偷尿”?你喜欢当新娘子来坐轿子吗?数师完整朗通歌谣,幼儿欣赏,引导幼儿运用节奏メ×1××1XXX「拍手学习童谣。
3.在亲子游戏中体验童谣中的亲情和乐趣。
亲子游戏《婴仔来坐轿》。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请家长当轿夫“拍轿”,(因为小班孩子比较小,这里的轿夫可以请家长来当)各自右手握住自己的左手腕,四手便搭成了一个“田”字花为轿底,各自的胳膊圈成了一圆,成为乘轿人伸脚的“轿空”。
孩子当“新娘”,两个小脚伸入“轿空”来“坐轿”。
父母和孩子边念童谣边游戏。
在游戏中,家长“拍轿”,孩子“坐轿”,边抬“轿子”边念童谣,配上节奏乐器增加情趣。
【活动延伸】游戏“娶新娘”,感受闽南娶新娘的风俗和集体游戏的乐趣。
幼儿与家长一起组成“迎亲”队伍。
“轿夫”起轿,一边走一边反复咏唱:拍轿,拍轿,新娘来坐轿。
轿子后面跟着的是送嫁的“田仔阵”(孩子群)敲打着打击乐器跟着轿夫唱歌谣。
语言活动:牵孙牵仔(闽南童谣)【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童谣“牵孙牵仔”的诗意。
2.能用闽南话准确诵读。
3.能把诗意讲给别人听,并教家人诵读。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1.出示童谣2.看插图理解诗意(1)范读童谣(2)看图理解《牵孙牵仔》的意思3.指导诵读童谣(1)跟师诵读(2)抽生诵读(3)全班通读(4)试背《牵孙牵仔》(5)全班背诵童谣4.复习巩固【活动延伸】家园共育,让幼儿回家将童谣念给家人听。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闽南童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闽南童谣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2. 学唱经典的闽南童谣歌曲。
3. 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经典的闽南童谣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闽南童谣歌曲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闽南童谣歌曲的录音或视频材料。
2. PPT或幻灯片。
3. 相关的闽南童谣歌曲歌词和配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播放闽南童谣歌曲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闽南童谣的了解和了解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闽南童谣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包括闽南童谣的起源、传唱方式和表演形式等。
2. 分享一些经典的闽南童谣歌曲,让学生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和风格。
三、学唱歌曲(20分钟)1. 分发歌曲歌词和配乐,让学生熟悉歌词和曲调。
2. 鼓励学生跟着音乐唱歌,注意语调和歌曲的表达方式。
四、感悟与体验(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闽南童谣的感受和体会。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闽南童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五、展示表演(10分钟)1. 邀请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展示他们学唱的闽南童谣歌曲。
2. 班级或学校举行小型的闽南童谣演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闽南童谣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学唱经典的闽南童谣歌曲,学生除了提高唱歌的技巧外,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自己的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闽南童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

闽南童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2019年精选文档闽南童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探索丰富多彩的闽南童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很多闽南人小时候的美好回忆。
它扎根于闽南文化的沃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孩子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应弘扬闽南文化,培育文化传人。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教学,让幼儿体会童谣魅力呢?笔者在此略谈心得体会,愿为抛砖引玉之用。
1.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闽南童谣口口相传多年,不免有难懂、过时和粗俗成分,需要教师筛选和改编。
为挖掘和发现好作品,我园编印了一本适合幼儿传唱东山特色的童谣,选编了《东山特产展不完》、《东门屿,好所在》、《东山十八景》、《纺纱歌》、《织网歌》等十九首童谣分发给家长。
1.1精心挖掘,撷取闽南童谣素材。
首先,依据生活经验选择内容。
幼儿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因此选择幼儿已有相关知识经验的童谣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如童谣《东山渔歌》,讲述的是每个月份的一种鱼最好吃,这首童谣很适合我园幼儿学习,因为他们生活在海边,接触的鱼种类多,对鱼的外形特征非常熟悉,吟唱这首童谣,能让幼儿在学习中产生想象和联想。
又如童谣《东山特产展不完》,用连锁调的形式记录了东山各个村庄的地名及其特产,让幼儿在学习中产生甜美情感,感到惊喜、亲切、温馨。
其次,依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内容。
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是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喜欢具体、鲜明的形象。
根据这一特点,选材就要选择一些结构清晰、特点鲜明,有一定游戏性,形式工整的童谣,如《一的炒米香》:“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三的呛呛滚,四的炒米粉,五的五将军,六的六囝孙,七的蚵仔煮面线,八的公家分一半,九的九婶婆,十的扛大锣。
”这是一首教幼儿数数的儿歌,可以边念童谣边进行拍手游戏。
又如《食子仔歌》:“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相打,五搭胸,六拍手,七零零,八摸鼻,九清耳,十称斤。
”这首玩“丢沙包”的儿歌,集数字、韵律、游戏于一体,让幼儿在游戏的融合中把握节奏,增强活动趣味性和幼儿的学习热情。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和发展历史;2.能够认识、理解和演唱一些闽南童谣;3.培养学生对闽南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闽南童谣的特点和发展历史;2.常见的闽南童谣的认识和演唱。
教学重点:1.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2.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闽南童谣。
教学方法:1.听、说、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学生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1.闽南童谣的录音或视频资料;2.课堂展示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答的方式导入,提问学生是否听过闽南童谣,有哪些闽南童谣的名称等。
第二步:学习闽南童谣的特点和发展历史(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闽南童谣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可以使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步:学习常见的闽南童谣(30分钟)教师播放录音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跟唱,同时教师可适当解释一些生字词的意思。
然后,分小组进行学唱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四步: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闽南童谣。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闽南童谣进行展示和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六步:小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小结,重点总结闽南童谣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检查学生对闽南童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闽南童谣的相关展览或演出活动;2.提供更多的闽南童谣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探究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探究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它是闽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在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的闽南话区域。
闽南童谣以其朴素、真挚的情感和清新、简洁的歌谣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孩子们童年时光里的一部分。
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中,如何将闽南童谣融入教学中,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通过将闽南童谣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民间文化,还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一、闽南童谣的特点闽南童谣是一种口头传承的民间歌谣形式,它流传在闽南地区的农村和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内容之一。
闽南童谣的内容涉及生活琐事、风土人情、祈愿祝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闽南地区的人文风情和民俗风格,因此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传承。
闽南童谣的形式简单,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很适合孩子们学唱学说,是小学低段音乐课的优秀教材。
二、闽南童谣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融入1. 研究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中,教师可以研究和整理一些优秀的闽南童谣歌词和旋律,挑选一些符合儿童口味和理解水平的童谣进行教学。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闽南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传统民间文化。
2. 利用闽南童谣进行声乐教学在音乐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闽南童谣进行声乐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发声、呼吸和音准技巧。
通过学唱闽南童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嗓音和歌唱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3. 结合舞蹈进行综合教学闽南童谣不仅有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还有独特的舞蹈形式和动作表情,因此可以借助闽南童谣进行综合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闽南童谣进行舞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民间舞蹈动作和技巧,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节奏中,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闽南童谣教案】(500字)一、教案背景:童谣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儿歌,用简短的词句和欢快的旋律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期望。
通过教授闽南童谣,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音乐知识,还可以增加他们对闽南地区的文化了解,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掌握一首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并能够正确地演唱出来;3.提高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闽南童谣的背景和意义,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童谣以及它的作用。
2.正式教学(15分钟):教师挑选一首简单的闽南童谣,将歌词和旋律教给孩子们,并反复唱几遍,让孩子们熟悉。
3.分组练习(10分钟):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练习演唱这首童谣,并指导他们注意音准和节奏。
4.全班合唱(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全班合唱。
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表情,增加演唱的趣味性。
5.创作童谣(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闽南地区的风景和生活场景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童谣。
鼓励孩子们用闽南方言表达,让他们体验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6.分享和表演(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表演他们创作的童谣,并与全班分享。
鼓励孩子们用音乐和歌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孩子们对童谣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了解其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程度;2.观察孩子们在合唱和表演中的音准和节奏表达能力,是否具备合作意识;3.观察孩子们创作童谣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孩子们去参观本地的民俗馆、文化展览等,增加他们对闽南文化的了解;2.鼓励孩子们多听闽南方言歌曲,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组织孩子们参加诗歌朗诵、歌唱比赛等活动,展示他们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好学的闽南童谣教案

好学的闽南童谣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闽南童谣的魅力
教案目标:
1. 了解闽南童谣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图片展示闽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和独特文化,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闽南童谣的定义和起源。
主体活动:
3. 分发一些经典的闽南童谣歌词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思。
4.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童谣的理解,并选出一首最喜欢的童谣进行演唱。
5. 学生演唱: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演唱,其他学生可以用手拍节奏或跟唱。
6. 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拓展活动:
7. 学生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闽南童谣。
8. 学生表演:学生可以在班级或学校的文化活动中展示自己创作的童谣,增加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总结活动:
9. 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他们对闽南童谣的新认识和体会。
10.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强调闽南童谣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意义。
教案评估:
1.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学生对闽南童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创作的童谣质量和独特性。
教案注意事项:
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闽南童谣资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在评估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对闽南童谣的兴趣和热爱。
项目式学习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篇誗教学研究项目式学习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王雅纯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并体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外部世界,形成对学科及外部世界的内在兴趣。
闽南童谣是小学音乐学习的优秀素材,有着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凝聚着闽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记录着闽南人的历史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科实践,基于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推进综合性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闽南童谣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闽南童谣因方言限制,在音乐教学中普及度不高,现存音像资源不符合教学需求;(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学习闽南语的途径,缺乏闽南方言学习环境;(3)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甚至出现闽南本土地区的学生不会说闽南语的情况。
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价值是对问题持续不断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热情而有创意地对生活世界进行探索。
如何将闽南童谣传承下去?哪方面的内容能吸引学生学习闽南童谣的兴趣?笔者以闽南的传统节日为探索主题,用“Why—How—What”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开展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
一、Why———实境激趣,搭建支架确定项目主题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
《一只鸟仔》是音乐教材中的闽南童谣歌曲,歌词生动有趣,朗朗上口。
学生不仅在上课时积极表演,在课下也模仿得活灵活现。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学情特点,以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主题作为闽南童谣项目式学习的切入口。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探究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探究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民间歌曲形式,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音乐教育也逐渐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闽南童谣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逐渐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们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闽南童谣的音乐特点闽南童谣是指福建省闽南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民歌形式,包括福州、泉州、漳州等地。
闽南童谣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简单易学:闽南童谣以其简单易学的旋律而闻名,多数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流畅优美,适合儿童学唱。
2. 词言生动:闽南童谣的歌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句式朗朗上口,常常用一些地方方言词语,富有地方特色。
3. 曲调轻快:闽南童谣的曲调多是轻快明快的,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适合儿童学唱和欣赏。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到地方民间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弘扬地方民间文化:闽南童谣作为福建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形式,融入小学低段音乐课,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本地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养:闽南童谣的曲调简单易学,学生们可以很快掌握,通过学唱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3.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通过学唱闽南童谣,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共同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情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三、闽南童谣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中的运用少儿教育部门从教学资源的调配和内容的设置上,将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通过适当安排,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唱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图解启蒙:在小学低段音乐课上,老师可以利用图画和卡通形式,给孩子们呈现传统闽南童谣的形态,引导他们认识和学习。
2. 听音训练:通过播放闽南童谣的音频,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曲调的旋律和氛围,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觉。
闽南童谣教案小班

闽南童谣教案小班教案标题:闽南童谣教案(小班)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闽南童谣,培养幼儿对于闽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闽南童谣的歌曲和歌词。
2. 音乐播放设备。
3. 幼儿绘本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闽南童谣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 引导幼儿讨论他们对于闽南童谣的了解和感受。
2. 歌曲学习(15分钟)- 教师逐句教唱闽南童谣的歌词,让幼儿跟随学唱。
- 重复多次,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3. 歌曲表演(1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闽南童谣进行表演。
- 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可以加入动作或道具等元素,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4. 创作活动(15分钟)- 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闽南童谣。
-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5. 温故知新(5分钟)-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学习过的闽南童谣,进行简单的问答游戏,巩固幼儿对于歌词和旋律的记忆。
6. 结束(5分钟)- 教师和幼儿一起合唱一首他们最喜欢的闽南童谣,结束本节课。
教学延伸:1. 可以邀请闽南童谣的传承人或专业音乐人到班级进行讲解和演示,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闽南童谣的相关展览或演出,进一步加深对于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观察幼儿在表演和创作活动中的合作和表现。
3. 幼儿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教案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能够学习和理解闽南童谣的歌词和旋律,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表演和创作活动,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标题:闽南童谣教案引言:闽南童谣是福建省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朴实、幽默、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深受广大儿童喜爱。
本教案旨在通过闽南童谣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增强音乐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学习闽南童谣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特点。
2. 学习并掌握一些经典的闽南童谣,增加学生的本土文化底蕴。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闽南童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学习经典童谣。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闽南地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童谣的语感。
三、教学准备:1. 资料准备:备有相关闽南童谣的音频、视频或书籍资料,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 教具准备:录音设备、投影仪、幻灯片或者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闽南童谣,引起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讨论闽南童谣的特点和用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介绍(10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闽南童谣的历史渊源、流传方式以及文化特点。
- 与学生一起分析、欣赏经典的闽南童谣,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字词表达。
3. 学习童谣(25分钟):- 选择一首经典的闽南童谣进行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童谣。
- 逐句解析童谣的内容,并教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 引导学生参与童谣的朗读和演唱,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学习。
4. 创作与表演(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闽南童谣的理解和创造能力,进行自主创作一首闽南童谣。
- 学生可以以个人、小组或者全班的形式进行创作,并进行展示和表演。
五、课堂总结与反思:1. 课堂总结(5分钟):- 整理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集体欣赏和评价。
- 强调闽南童谣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闽南童谣的意义和收获。
2. 反思(5分钟):-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体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闽南童谣教学总结6篇

闽南童谣教学总结6篇篇1一、引言闽南童谣,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将这一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和感受闽南童谣的魅力。
本篇教学总结将围绕闽南童谣的教学内容、方法、效果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选择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闽南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这些童谣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述自然景观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
通过这些童谣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
三、教学方法1. 听读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们听录音或老师朗诵童谣,感受童谣的韵味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们跟着录音或老师一起朗诵,模仿发音和语调,培养他们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童谣的内涵和意义。
3. 表演法:让学生们根据童谣的内容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等方式,将童谣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童谣内容,并锻炼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效果1. 提高了学生们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听读法和互动法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闽南童谣的发音和语调,提高了他们的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
2. 增强了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闽南童谣,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和风俗,培养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3. 锻炼了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法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童谣内容,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表演,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五、反思与总结本次闽南童谣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因为语言差异或基础薄弱而无法完全掌握闽南童谣的发音和语调;此外,在表演环节中,部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对学生们的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闽南童谣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也有着更高的要求。
除了传统的歌曲和音乐教学内容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文化的音乐教育也备受关注。
而闽南童谣作为闽南地区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就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
一、挖掘地域文化,增加学习乐趣闽南童谣作为闽南地区的音乐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而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融入闽南童谣的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学习歌曲的背景故事、歌词的意义和地方特色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增加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二、培养学生情感,提升审美能力闽南童谣以其简单朴实的旋律和耳熟的歌词,深受人们的喜爱。
融入闽南童谣的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教唱歌曲、分析歌曲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通过学唱《阿妈的话》这首歌曲,可以引导学生对母亲的爱和呵护产生共鸣,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三、注重歌曲演唱,提高音乐素养闽南童谣的演唱方式多样,有的歌曲需要柔美婉转,有的则需要力度饱满。
融入闽南童谣的音乐教学,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歌唱技巧、表达方式和情感转化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们的歌唱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的音乐素养。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自信心。
四、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促进全面发展融入闽南童谣的音乐教学,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如观摩闽南童谣演出、参观闽南地区音乐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闽南童谣音乐的魅力,并且促进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发展。
这种文化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校本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融入闽南童谣的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闽南方言和文化知识储备,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闽南童谣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探索闽南童谣教学“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
龟吹箫,鳖打鼓,水鸡扛桥目吐吐,田婴举旗叫辛苦,火萤担灯来照路,螳螂缀桥穿绿裤……”在自由活动时,不经意间听见幼儿们在念闽南童谣,风铃似的美妙动听,悄然勾起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他们念的童谣是从哪里学来的?幼儿们又为什么念得那么开心?能否将闽南童谣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呢?于是我决定深入孩子们中间做一番调查和探索。
经过了解,原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节目的“炮先”讲故事、猜谜和念闽南童谣等节目,深受幼儿和老年人喜欢,幼儿们念的闽南童谣正是从电视上或家长那里学来的。
闽南童谣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朗朗上口,是孩子七彩生活的点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音符,深受幼儿的喜爱。
于是我决定将闽南童谣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幼儿在亲近中接受,在兴趣中学习,在热爱中探索,在感受中成长,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所在和现有水平,查阅了广泛的资料,同时发动家长帮助我寻找素材,并与其他老师共同商讨,选择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闽南民间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乐趣,受到教育。
其次,有了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才能让幼儿得到乐趣、学到知识和提高幼儿的能力呢?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童谣适合歌唱性教学,有的适合欣赏性教学,有的适合游戏性教学,还有的适合做角色表演,要依据不同童谣所具有的风格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于是我尝试着借助各种艺术手段展示闽南民间童谣中蕴涵的美,让幼儿去发现,去欣赏。
念童谣: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指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等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而童谣的音乐性几乎是自然天成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方言歌谣加上谱子,在说唱的过程中保留了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学唱闽南童谣。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理解闽南童谣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掌握童谣的曲调和歌词。
三、教学准备:
1.录音机和光碟。
2.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步骤:
Step 1 引入
1.通过演唱一首闽南童谣,如《鱼美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童年时候曾经听过或唱过的闽南童谣。
Step 2 学习闽南童谣
1.播放一段闽南童谣录音,并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2.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唱。
3.学生分组自选一首闽南童谣进行学唱。
Step 3 分享学习成果
1.让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自己所学的童谣。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小组合作和交流。
Step 4 体验闽南文化
1.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闽南童谣进行创编演绎,可以改编歌词和曲调,并加入一些闽南的元素。
2.让每个小组上台表演自己的创编作品。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和演唱闽南童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创编演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闽南童谣教学
摘要:童谣是伴随每一个少年儿童成长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闽南语童谣充满了浓烈的闽南生活文化气息,不仅包含丰富的知识,还蕴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人生智慧,具有传播知识和教育引导作用。
作者把带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和闽南地域特色的闽南童谣引入教学活动中,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民间艺术的种子,埋下爱乡爱国思想的种子。
关键词:闽南童谣教学念童谣画童谣玩童谣演童谣
“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
龟吹箫,鳖打鼓,水鸡扛桥目吐吐,田婴举旗叫辛苦,火萤担灯来照路,螳螂缀桥穿绿裤……”在自由活动时,不经意间听见幼儿们在念闽南童谣,风铃似的美妙动听,悄然勾起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也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他们念的童谣是从哪里学来的?幼儿们又为什么念得那么开心?能否将闽南童谣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呢?于是我决定深入孩子们中间做一番调查和探索。
经过了解,原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节目的“炮先”讲故事、猜谜和念闽南童谣等节目,深受幼儿和老年人喜欢,幼儿们念的闽南童谣正是从电视上或家长那里学来的。
闽南童谣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朗朗上口,是孩子七彩生活的点缀,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音符,深受幼儿的喜爱。
于是我决定将闽南童谣引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当中,充
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让幼儿在亲近中接受,在兴趣中学习,在热爱中探索,在感受中成长,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所在和现有水平,查阅了广泛的资料,同时发动家长帮助我寻找素材,并与其他老师共同商讨,选择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闽南民间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乐趣,受到教育。
其次,有了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才能让幼儿得到乐趣、学到知识和提高幼儿的能力呢?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童谣适合歌唱性教学,有的适合欣赏性教学,有的适合游戏性教学,还有的适合做角色表演,要依据不同童谣所具有的风格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于是我尝试着借助各种艺术手段展示闽南民间童谣中蕴涵的美,让幼儿去发现,去欣赏。
念童谣: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音乐性是指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等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而童谣的音乐性几乎是自然天成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方言歌谣加上谱子,在说唱的过程中保留了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
闽南民间童谣以其跳跃、轻快的节奏吸引人,将其和音乐、节奏结合,能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它的特色。
如《拍铁哥》,“拍铁哥,印铜锣,陈三哥,四婶婆,拁交椅,挽仙桃,仙桃甜,挽荔枝,荔枝树尾红,挽来请丈人……”朗朗上口,韵律十足,有自然的节奏美,而且句型结构相
似,有反复叠诵之美。
幼儿念唱时,凭着独特的音色和腔调及对词意的感受,无拘无束地自我表现,尽显活泼可爱,如他们或跺脚、或拍掌、或扭腰,一颦一笑中充满了无限童趣。
画童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画童谣,让孩子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激发了孩子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
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广阔天地,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更加洒脱地画了出来。
给孩子以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感受,都要好好保护,要尊重幼儿自己的想象、创意。
允许孩子夸张、离奇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
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孩子用画笔画出来,拓展幼儿多方面的思维空间。
如童谣《骑马》:“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
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
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关刀。
关刀耍的圆,胖娃吃汤圆。
汤圆掉了,把胖娃气吹了。
”在画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又让幼儿对童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掘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加深了幼儿的记忆。
又如《老鼠仔》:“老鼠仔,褪赤脚,一冥呣睏蛲蛲动。
起来想偷食,人人看见都爱掠。
”我引导幼儿按节奏边念边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图画表现蠢蠢欲动的小老鼠形象,想象老鼠被捉的动作,并将幼儿的美术作品贴在美术墙上展览,一幅幅幽默诙谐的闽南童谣画《老鼠仔》让
幼儿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明白人不可好逸恶劳的道理。
玩童谣: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巧妙地将童谣的内容贯穿融于游戏中,让幼儿无拘无束地享受欢乐,这样的游戏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合作精神,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让幼儿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例如:在游戏“跳房子”中,让幼儿边用脚夹着沙包跳,或者踢小石子,边念“草蜢公”的童谣,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了民间童谣,又把童谣融于游戏之中,这样童谣就成了幼儿游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演童谣:这些经久传唱,流传下来的闽南童谣,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仅可以念一念、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还可以表演。
于是我在让幼儿们口里念童谣的同时,口、脑、手、脚,全身都协调地动起来,在自然、轻松、愉快中编演童谣中的故事情节,感受童谣中蕴涵的美。
例如童谣《蜜蜂仔》中让幼儿自由组合,说唱结合,将蜜蜂的外形特征和勤劳本色表现出来。
又如《天黑黑》中“阿公仔欲煮咸,阿奶欲煮淡,俩人相打弄破鼎,依呀嘿都隆咚叱咚枪哇哈哈……”是嘲笑阿公、阿奶为煮鱼发生争吵的场面,语调诙谐,充满生活乐趣,而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
我制作了形象生动的图谱,制作了锄头、老太婆帽、老爷爷的白胡须、图片泥鳅等丰富的表演道具,通过表演活动,把阿公、阿妈为煮鱼争
执“弄破鼎”的诙谐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然,在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每当这时,幼儿们的欢笑总会成为我克服困难的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幼儿们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胆小的幼儿也敢说话了。
我在欣喜之余更明白,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停留在让幼儿记忆、念唱闽南童谣的层面,更不能重语言技巧,轻审美感受。
因此在闽南童谣教学活动的不断尝试和积累中,我努力挖掘闽南童谣的审美教育功能,力争让孩子真正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当然,幼儿在学习闽南童谣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闽南童谣所表现的民俗、意境等,还不能完全理解闽南童谣所传递给的全部内涵。
但是,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和闽南地域特色的闽南童谣,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民间艺术的种子,埋下爱乡爱国思想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思考和探索,丰富闽南童谣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力争让幼儿在闽南童谣的摇篮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