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旅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枝香· 金陵怀古》等,都表现出他在旅游观景中的政治情怀。

如,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鄞县知县任满,返回 故乡时路经杭州,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 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 峰》)表示立志变法革新。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则是南宋众多宦游以酬 报国志的杰出旅游家。他们的游迹主要散步在频繁调任的旅 途和任所处。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
和著名文学家。他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
见乎文章。”(《奉上时务书》)提倡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的散文风格。这种风格更多地表现在其游记中。其游记文在
出现议论化倾向的同时,其写景状物、叙事记游,都显得摇
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庆历四年(公元1044)欧阳修作《朋党论》后,被认为
是范仲淹、韩琦等人的同党。次年被贬作滁州(今安徽滁州)
宋代旅游的特色
主要内容
一、旅游不忘国忧 二、在游览中格物致知、明性见理
三、游记大量涌现

唐朝历290年(公元618~907年)后灭亡,历史进入五
代十国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废周建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结 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北宋并未统一北方,而是与北 方非汉族政权——辽、西夏、金等先后对峙,时战时和。

二、在游览中格物致知、明性见理

国家的危难和“程朱理学”的统治,使宋代旅
游更讲究欣赏景物的理趣,着重格物致知、明性
见理,旨在领略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以及为人处世
的行为规范。这种旅游特色在理学大师周敦颐、 二程、朱熹的旅游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主张“圣人可学而至”,但 反对死记硬背或旁征博引。朱熹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反对关在书斋中苦读冥想,提倡考察各地风物,观

用登山探洞的切身经历,具体而生动地论证了 志、力和物三者的关系,揭示出治学或创业要获得 成功,应当具备的主、客观条件。

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同样蕴含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道理。

三、游记大量涌现
宋代人喜好并擅长以文记游,产生了大量优秀 的游记作品。其原因主要在于宋初文化政策宽松, 优待文人,提高文官地位和俸禄,儒道并崇等,促

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景寓意,在赞美莲花品格的同 时,讽喻追求富贵利达之世俗风尚,表现了不愿与世沉浮的 情操。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一生足迹 遍及闽、浙、赣、湘四省等名山大川与风景胜地。经常利用 讲学和学术研讨的机会游赏名胜。 朱熹游赏庐山,见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已废 颓多年,而上百所佛寺道观却被修茸一新,不仅痛心疾首,
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
油多似洛阳城。”

沈括一生从政宦游,行程万里,遍历山川。行旅所至,
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物产、风土人情等,均详细记录下来。 在恒山,他考察了飞狐路的古今通道,在宿州,考证唐人淤 田之法;在登州,见“海市蜃楼”,作形象描述,并辩证 “蛟蜃之所为”属谬说。 对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 寺桃花始盛开”作了山区物候地势高度与气候关系的科学论 证。 沈括是中国旅游史上寓科学研究于旅游的典范。沈括晚

元封三年(1080)沈括被罢免三司职务,贬谪
延州(今陕西延安)任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政事之余、戎马倥偬之际,沈括仍然致意与“对天
地问难,向山水求知”的博物考察实践。在鄜延境 内,他对土人取以燃灯,旧称“脂水”、“石漆”、 “泥油”、“火油”之物,正确地命名为“石油”, 断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并作诗云:“二郎山
登岳阳楼, 作《岳阳楼记》,抒发情怀:“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熙宁二年 (1069)任参政知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实行变法。
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依
旧关心新法。他的大量羁旅、登临之作,如《旅思》、《登 飞来峰》、《游褒禅山记》、《郊行》、《泊船瓜洲》《桂

1125年,金联合北宋灭辽。随后,金分兵南下攻宋。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从此,我国出现南宋与 金两个南北对立的政权。 至1279年南宋灭亡,两宋共维持
320年。在这三百多年中,中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旅游
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

宋朝的旅游文化与其提倡理学不无关系。理学
是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
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
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 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 界万物的本原。

理学推崇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新学派,也称道
学。它是宋及宋以后封建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也

兴)人。绍兴二十八年(1158),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开始
他宦海沉浮,时而仕时而隐的生活。他除任过一些小京官外, 还任过建康、镇江、隆兴(今南昌)、夔州通判,四川嘉州、
荣州和浙江严州(今建德)知事,还任过福建、江西提举常
平茶盐公事等职,足迹遍及今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 川、陕西等省。

陆游志向高远,恢复中原的抱负常使他魂牵梦 绕,常感流光易逝,报国无门。他行迹半中国,山 水越美越使他难忘匹夫之责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壮志。 陆游晚年蛰居山阴,在山明水秀,风景绚丽之处, 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并以大量诗词描述故乡风物, 但他始终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直到弥留之际,仍留 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览山川形胜,从天下万物这“无字书”中去求真知
卓识,领略自然与人生的意义,也即旅游是格物致 知、明性见理的实践。

程颐的老师、濂洛学派的开创者周敦颐,晚年退居庐山
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面对满池莲花,他 能领略到景物的理致: 晋陶渊明独爱菊;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如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张愈,“喜弈棋,乐山水,
遇有兴,虽数千里辄尽室往”。曾“浮湘、沅,观浙江,升
罗浮,入九疑,买石载鹤以归”。其妻子浦氏为之作诔文曰: “不贵人爵,知命乐天,脱簪散发,眠云听泉”,又“疏石 通迳,依林架屋,麋鹿同群,昼游夜息”。这样一位四处漫 游的隐逸者,于旅途中常考虑御敌收复失地之事。 他游至 京城汴京,将途中所思上书朝廷,“请使契丹,令外夷相攻, 以完中国之势”(《宋史· 张愈传》)

“庆历和约”后,北宋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日 趋严重,忧国爱民的旅游特色与政治思想结合得更 为紧密。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体现出其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也成 为指导宋代旅游活动的思想原则。范仲淹和王安石 等的旅游活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康定元年(1040)秋,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兼延州知 州,守边御敌。在边疆写下了《渔家傲· 秋思》,寄 托其政治抱负和忧国之情:

遂于淳熙六年(1179)重建书院。讲学之余,朱熹常和学
生们流连于林泉山石之间。淳熙二年曾与诸君游福建建阳县 东北百丈山,作《百丈山记》,以优美的文字记下了百丈山
涧水、瀑布、远山、日光和云气等自然景色的变化之美。

他善于借景寓自然人事的情理。如秋游山寺,见溪流、
涯峰依旧,寺院横梁上却燕巢新筑,“三生漫说终无据,万 法由来本自闲”(《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悟 出岁月流逝,信念难改。 朱熹还善于将游赏景物与治学结合起来。《观书有 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彩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游川流和湖塘,悟出治学必须 吐故纳新,立身应正本清源。“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
影响宋以后历代文人的思来指导旅 游活动,欣赏景物,即因物及理,因景言理,因象 悟道,因游得理。它通过具体的、实在的景物去追 求理性。这既不同于唐朝寓情于景的旅游宗旨,也 不同于六朝于象中索玄的旅游宗旨,而是重观景赏
景的理性收获。

一、旅游不忘国忧
宋代旅游环境不很安宁。一是宋代没有尽收汉唐故地; 二是辽、西夏、金的入侵,始终威胁着宋廷的安全;三是遭 受辱国之耻,无论是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与西夏的 “庆历合约”,还是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都要求宋朝 “世世代代谨守臣节”。家仇国耻,给旅游者心中留下了阴 影和创伤,也使他们的旅游活动体现出忧国报国、触景生情 的特色。这具体反映在王樵、魏野、寇准、张愈等人的游迹 上。

一时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明知识积
累到一定程度,方可触类旁通。

沈括更是宋代“格物致知、明性见理”的典范。 沈括(1031~1095)字存中,祖籍钱塘(今杭州)。
他21岁以前就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24岁荫袭江
苏沭阳主薄,嘉祐八年(1063)中进士后,利用公
务之便游宦各地。他喜爱游观和吟咏山水胜迹,尤


王安石至和元年(1054),游安徽含山县褒 禅山,作《游褒禅山记》: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 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年隐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乌风岭南的“梦溪园”,他一
生的科学成就和万里游迹,记录在他的《梦溪笔谈》中。

宋代旅游重理致的特点,在文士旅游中也得以体现。唐
宋八大家中的曾巩、苏轼、王安石等,最善于从游中取理。 曾巩(1019~1083)字自固,江西南丰人。他一生极爱 风景名胜之旅,仅在齐州治所(今济南)就游乐舜泉、趵突 泉、金丝泉、大明湖等几十处景致。一次游观健康城南横塘 暴雨后的景色:“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 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城南》)说明桃李花 繁茂难以持久,还是那貌似平淡的小草生命力持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三年(1043)七月,范仲淹授参政知事(副宰相), 立即提出十项政治改革主张,主持“庆历新政”。但因顽固

派阻挠,新政未能实行。庆历六年(1046)九月,范仲淹

使宋人重游重文,热衷于记载旅游见闻。因而产生
了大量内容丰富,文风平易自然,文字优美的游记
散文、旅游诗词、风景名胜的题名和题记、旅游笔
记等。

游记散文主要记述和描绘旅游过程、旅游景观、旅游收
获和审美感受。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人的游记最为出色。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 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

尤其是国难当头反被贬谪的官吏,面对山河景色,却不
能为国出力分忧,常会忧心忡忡,步履沉重,景愈浓而愁愈
深。北宋名臣、宰相寇准被贬地方任职时,常以旅游来寄托 郁结心怀的政治苦闷与边患未平、社稷未固的忧国之情。在
游河阳(今河南孟县)河心亭时,不仅游而不能忘情,而且
更添忧愁:“峰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潇潇远树 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其三)
其注意采集各地地理与风物资料,进行科学考察。

熙宁六年(1073)沈括以集贤校理之职,奉命 考察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足迹遍及浙东括
苍山脉,并初探雁荡山,对大小龙湫、水帘、初月
谷等认真观赏和考察,揭开了雁荡山内奇峰峭拔险
怪、穹崖巨谷皆由流水侵蚀冲刷所致的科学秘密。
这一科学认识较近代地质之父英人郝登的同一见解 早了六七百年。
太守。第二年游滁州琅琊山,作《醉翁亭记》。文中记叙了 琅琊山的胜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崖穴暝,晦明 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表达了他被贬后寄情山 水的心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