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城门记忆
北京的城门与城墙是北京城的标志和象征,它见证了北京历史发展与变迁,印证了北京古建筑的繁荣和辉煌,更道出了北京演进的曲折与沧桑。
昂然矗立于绵延城墙之上的城楼,象一座座筑于高大城台上的殿阁,它不仅是城市系统的防御设施和管理设施,也是封建政权的象征之一,其高大、雄伟、坚固,体现了“皇权永固”的意涵。
北京城都市沿革
宫城城门:午门、神武门、西华门、东华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内城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
外城城门:永定门、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
午门
午门位于宫城南墙正中,始建于明永乐时期。
建筑规制较宫城其他三门大的多。
午门是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凡颁朔、宣旨等均在午门举行仪式;遇凯旋献俘等,皇上则亲临午门行受俘礼。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
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
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
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
玄武为古代四神兽之一,从方位上讲,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宫殿的北宫门多取名“玄武”。
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
门总高31m,平面矩形。
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
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
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
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
四面门前各出踏跺。
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
顶覆黄色琉璃瓦。
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
神武门面对是景山。
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由博士1员轮值。
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钟后敲鼓起更。
其后每更打钟击鼓,启明时复鸣钟报晓。
皇帝住宫内时则不鸣钟。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
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经由此偏门入宫候选。
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即日出宫之时亦由此门离去。
西华门
西华门位于宫城西墙偏南处,与东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清时官员进宫办事或觐见出入西华门,并须在西华门外下马或下轿步行出入。
西华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
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
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
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
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
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
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东华门
东华门位于宫城东墙偏南处,与西华门相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东华门、西华门的城台、城楼形制均与神武门略同,惟东华门之门钉为纵九横八共七十二个,为大臣上朝、帝后出丧必出此门之故,其它三门门钉均为纵横各九共八十一个。
东华门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1座,桥北为三座门。
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
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
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
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
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东华门门楼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空闲围房中选用70间,设立仓廒,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赐名“恩丰仓”。
与其他三门不同的是,东华门靠近太子宫,是专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所以东华门上只有8排门钉。
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
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
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只有东边的东华门门钉为纵九横八,内含阴数,相传也与此有关。
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皇城是保护紫禁城(宫城)的外围城墙,主要属于内务府专伺奉紫禁城的后院。
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城垣较元代萧墙向外扩展,西南缺角,呈不规则方形,周长近11公里。
墙用明城砖砌筑,涂红土,黄琉璃瓦覆顶。
天安门
明代皇城内多为苑囿、皇家庙宇、内官衙署、库藏、局作,清代设三院七司,均属禁区,不许百姓居住。
在官修的书籍中,确定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
在皇城诸门中,目前仅天安门得以完整保存。
天安门位于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
明称“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清初改建,并易名“天安门”。
承天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在高1.95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以24公斤重的大城砖砌起实心城台,高12.3米。
城台辟五个拱券门,以应《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之意。
城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覆盖。
地安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称“北安门”,俗称“后门”。
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改称“地安门”。
砖木结构宫门建筑,面阔七间,明间、次间为通道,正中设朱红大门三对。
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
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
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
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
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
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
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东安门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墙中间偏南。
其门西对宫城的东华门,东对玉河的“皇恩桥”。
玉河即元代的通惠河,明时仍为运输通道,喧嚣之声传于宫内,故明宣德年间将皇城墙东移,城内水运遂废。
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
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
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因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所以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
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
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
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
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
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
2001年东城区政府斥资全部搬迁东黄城根居民,拆平后建成一处宽约30米的带状公共绿地,又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的准确位置。
根据文献记载城墙的尺寸,并参考现存南皇城墙的做法,在北段恢复了一段长约25米的墙体。
同时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进行展示,共有:门南北两段皇城墙遗址;东安门西面南北两尽间的四个柱础磉墩;东安门内望恩桥的两段障墙和桥的两个雁翅遗址。
这些遗址均位于现状道路以下约2.3米,为了保留发掘时的原状,在允许展示的范围内修建了两个下沉式展示区。
东安门的遗址和复建的一段皇城墙,既是准确的历史地理标志,也是文物的原状,同时也为新建的公共绿地增添了文化品味。
西安门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因有太液池相隔,距紫禁城较远,并且与东安门不相对称。
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从西安门进入皇城占领紫禁城。
西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
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红墙;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各有红漆金钉门扇1对;左、右稍间及末间作值班房。
皇城的大清门、天安门、故宫的午门、神武门和皇城的地安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而西安门与东安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西安门与宫城的西华门也不相对。
因为明宫城西侧有西苑、太液池等金、元苑囿,相当大的一片水面,无法由西华门向西直线通行。
只得在皇城西侧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南海见的通道通行。
民国时拆除两侧城墙。
1951年因失火西安门被焚毁殆尽。
所幸有楠木模型存世。
北京内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
正统元年(1436年),太监阮安、工部尚书吴中受命率数万军夫修筑京师九门城楼、箭楼及城垣、桥闸,此后在城垣内壁加砌砖石,至此内城建制趋于完备,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内城城垣格局。
内城周长23.3公里,东、西、北垣各建二门,南垣建三门,四隅各建角箭楼。
明嘉靖以前,北京尚无“内城”之说,而是称之谓“城”、“大城”。
历经明初数次改建,嘉靖年间修建了外城,于是出现内城、外城之别。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为北京内城正门。
元代、明初称其为“丽正门”,元代取丽正门之意,以其为国都之门。
正统元年(1436年)增建瓮城、箭楼、闸楼,以“日为众阳之宗”,为人君之象,因其作为“国门”,又位于中轴线上正对宫城,遂更名“正阳门”。
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布灰瓦绿色琉璃剪边。
城楼与城台通高40.96米,气势恢宏。
正阳门箭楼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于1990年1月21日对社会开放,四层均辟为展厅,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
城楼于1991年6月29日首次对公众开放,一层为“历史上的北京“展览,展览内容大体围绕北京历史上的风土人情。
崇文门
崇文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东侧,距正阳门约三里,是内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
俗称“哈德门”,元代称“文明门”,明正统年重修后,取“崇文德也”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改称“崇文门”。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三滴水重檐歇山顶,布灰瓦绿色琉璃剪边。
外檐施墨线旋子彩画。
崇文门一带,自元代因通惠河货运而成为商业繁华地带,明代拓南城后,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今崇文门外大街路东、上三条与上四条之间。
宣武门
宣武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西侧,东距正阳门1.9公里。
元代名为“顺承门”,取“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
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称“宣武门”,取“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意,以与东端的“崇文门”相呼应。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城楼与城台通高33米。
阜成门
阜成门位于内城西垣南侧。
元代称“平则门”,“则”为量器砝码的标准器,是为准则,“平则”即法度有准则之意。
明初仍用此名。
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该城门,增筑瓮城、箭楼、闸楼,更名“阜成门”。
取“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之典。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城楼与城台通高34.72米。
阜成门是通往京西的门户,明清北京所需煤炭皆经此运入。
在城楼门洞内北侧墙上镶砌一块镌刻梅花的石条,以“梅”、“煤”谐音,有“阜成梅花”之称。
德胜门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城楼的位置在今德胜门立交桥南端。
元代名“建德门”,取“其德刚健文明”之意。
明洪武年间更名“德胜门”,寓意明军“以德取胜”。
明军土木堡兵败后,瓦剌军乘势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在德胜门、西直门、广安门打败瓦剌军,保卫了北京城。
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克京师,是由德胜门入城。
清代出征及凯旋均经德胜门,故有“军门”之称。
明正统元年(1436年)修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安定门
位于内城北垣东侧,即今安定门立交桥正中处。
元代称“安贞门”,取“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安贞不失”之意。
明洪武元年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之意。
明洪武年改建北平城垣,废旧北垣及“安贞”、“建德”,以新筑北土垣,将原为二道防线的新城垣加宽加高,东侧门仍称“安定门”。
正统元年(1436年)修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朝阳门
位于内城东垣南侧,即今朝阳门立交桥处。
元代称“齐化门”,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之意。
明正统元年(1436年)修缮后,更名“朝阳门”,取“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又因门位于城东南,有“迎宾出日”之意。
明清两代南方粮食经运河进入北京,朝阳门为必经之门,券门内曾有石刻谷穗标记,有“朝阳谷穗”之称。
东直门
东直门位于内城东垣北侧,即今东直门立交桥西侧。
元称“崇仁门”,因古代以东方属“仁”,该门为大都城的正东方。
明永乐年改“东直门”,取“直东方也,春也”,联系原名崇仁,又结合东方为春。
并于东直门外设春场。
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西直
西直门位于内城西垣北侧,原为元大都西垣的中门,名“和义门”。
荀子把东、西、南、北、中“五方”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常”,西方属“义”,并与东边的“崇仁”相对应。
明永乐年间修缮后,称“西直门”。
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北京各城门,增建瓮城、箭楼、闸楼。
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一层周匝出廊,二层挑出钩栏平座。
三滴水重檐歇山顶。
明清时期西直门每晚关闭城门后,午夜为皇宫运送玉泉山水的水车开城门一次,故有“水门”之称。
据说在城门洞内砌水纹石一方。
“内九外七皇城四”,这“外七”指的是明世宗为加强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相对内城而称之为“外城”的城门。
因为外城位于北京城的前三门儿以南,所以,又叫“南城”。
南城东西比内城要长,而南北却只相当与内城的一半,形状上就像一个“凸”字;过去又因为它长得像顶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永定门
南城垣正南为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为“永远安定”,是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必经之路。
门外路西有清乾隆帝御制碑,此物为清代所设五方五镇(五方即金、木、水、火、土)实物之一南方火镇的“燕墩” 又叫“烟墩”。
故有“永定石幢”之说,是北京城市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建筑。
永定门是外城最大、最重要的城门,位于南垣中央,是从前门一直延伸下来的大街终点。
永定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广渠门
俗称沙窝门,现今广渠门附近还有沙窝这个地名,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
广渠门规制与左安门相同,是单檐歇山顶的城楼,与相对称位置的广安门相比较小。
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一般城池的瓮城作为战备要地,里面没有建筑物和居民,而广渠门的瓮城里面却有几家店铺。
广渠门门楼低矮,仅一层,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有回廊。
瓮城呈弧形。
箭楼为单檐山顶,正面及两侧各辟箭窗二层,正面每层7孔,两侧每层各3孔,共26孔。
箭楼下开拱形门洞。
公元1629年11月,皇太极率军攻打北京,明朝名将蓟辽督师袁崇焕率精兵九千星夜驰援京城,赶在皇太极之前抵达广渠门外,击退皇太极大军。
广渠门城楼现在已经不复存在。
1930年代日军占领时期将箭楼拆除,1953年为道路通畅拆除了城楼和瓮城。
广安门
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
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
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
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当年在外城,有着两条用石板铺砌的道路,一条是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而铺设的御道,另外一条则是由城外通往广安门的道路。
由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的城址都在广安门地区,所以自古广安门大街便是外省进出的门户。
那时广安门外最常看见的景象,就是“拉骆驼跑城儿”。
广安门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
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6.6米,高7.8米,连城台通高16.6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7孔,东西每层3孔;北侧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系冰月楼下城台正中对着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
右安门
右安门又名“西南门”,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成。
古时候北京右安门的命名不是根据现代地图“左西右东”的属性,而是从内廷(紫禁城)的角度来测定的方位。
因此,位于故宫西南边的叫做右安门,而东南边的就叫做左安门了。
它体现着君临天下的大一统观念。
右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深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左安门
左安门是北京外城南侧三个城门之一,位于永定门东面。
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即北京外城建成的时间。
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
这里的路,南至西南城角,北接开阔田野,地里一部分种粮食和蔬菜,一部分长满芦苇。
据《北京街巷图志》记载,同样是城市干道,在南城,右安门内的道路相对于左安门内的更加笔直、宽阔,其原因在于右安门内的道路在辽金时代是城市干道;
左安门一带则一直是村野,其内的道路在明嘉靖四十年修筑外城时才形成,而且没有经过很好的规划,故而道路的形状保存了乡野气息。
除了远远可以望见的城墙,这里简直没有什么城市迹象可寻。
左安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与顶;面阔三间,通宽1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9米,高6.5米,楼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长29米。
箭楼为单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3米,进深一间宽6米,高7.1米,楼连城台通高16.6米;其南侧面辟两层箭窗,每层7孔;东西侧面亦辟两层箭窗,每层3孔侧面正中辟过木方门。
东便门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因城外关厢居民日渐增多,而蒙古骑兵数次南侵,为护卫京城安全,朝廷决定在京城四周修筑外城。
后因财力所限,只修了环护南郊的一段,设永定门等五门。
后又在外城东北、西北两隅与京城连接处的东西走向城墙处各辟一座朝北的门,分别称东便门、西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