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2课时)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以壮国威”,你知道这幅对联说的是谁吗?至今,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依然威严地屹立在黄海海面上。你看:他头戴花翎,手举望远镜、海风猎猎,披风飘飘;他曾有过两次获救的的机会,可是,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我在阵地在”的豪迈篇章。……今天,如果你来到刘公岛,你会看见他——邓世昌,一位中华民族的英雄男儿!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
(1)丰岛海面之战
(2)平壤战役——左宝贵
(3)黄海大战——邓世昌
(4)旅顺、大连战役
(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知识运用】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例2]《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这主要是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
[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例1]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写下《七子之歌·台湾》一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读了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作,请你说一说:
(1)台湾是怎样被割占的?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2)诗中“郑氏”指谁?“酷炎的夏日”指什么?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3)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近来少数“台独”分子气焰嚣张,“台独”活动愈演愈烈,你能用史实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反击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台湾知识、日本国情的掌握。台湾古称琉球,郑成功曾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
[答案](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2)郑氏指郑成功“酷炎的夏日”指日本。表达了作者强烈要求收复台湾的愿望。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与台湾建立了友好联系,以后历代政府都加强对台湾的管辖。1662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之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又回到了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