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家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辅导讲座
思想政治教研室佟艳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和谐,一个美丽的词语,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意境。

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从孔子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点,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从洪秀全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方案,到康有为描绘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从孙中山“大同世界”的理想,到毛泽东“环球同此凉热”的志向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

在几千年悠悠华夏历史长河中,追求和谐社会早已成为人类的美好夙愿。

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关注和了解的时事内容。

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同学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受院团委的委托,我为同学们做了这次讲座。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生活》。

本专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

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各种矛盾日益凸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正在给我们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巩固。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1、是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从一元化社会走向多元化社会。

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多元化、获得的利益多元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等。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使得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以往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正向相对多元的社会结构演进。

原来国家对资源进行全面垄断(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已经明显弱化);由于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农村中的总体性组织已不复存在(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农村中经济活动的专门化及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撤社建乡);城市中,在单位制不断弱化的同时,所谓的体制外的活动大量出现,原有的户籍制和人事制度已明显松弛,跨地区的社会流动使城市中的移民大量出现;党政、政企职能分化,制定政策自上而下(政企分开使企业逐步脱离政府的监护与干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则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

社会阶层结构中出现了更多的、新的利益群体;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拉大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多元化,压力很大;人口老龄化。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

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大量出现了,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俗语说:“家和万事兴,和谐兴中华!”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我们必须从法律、制度、机制等方面提供其平等竞争和合作共赢的制度平台和机制平台,即构建和谐社会。

2、平稳度过社会发展“高风险期”的需要
谁都不可以否认我国经济已经和正在创造一个神话,我国的GDP每年以两位数字的速度增长。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

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

(1)社会不公
社会不公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譬如,分配不公是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劳而获及少劳多获,是社会痛恨的分配不公;多劳少获,甚至劳而不获,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农民工);同劳不同获,是使人感到无奈的社会不公。

其他的社会不公,如起点不公、机会不公、对待不公、规则不公、结果不公等,影响了社会不同群体对制度正义的信心。

(2)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紧张,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现在,我们主张要创建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但是,现在的社会并不很和谐,尤其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以高投放、高耗费、高污染为支撑的经济快速
发展,已使我国的环境、生态、资源和能源四大要素出现空前危机。

对待环境与生态,法学家的思维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如果我们拥有的是继承权,是资源、环境等的所有者,就会觉得有权使用它、破坏它;如果认为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我们就是债务人,无权毁坏生态、资源和环境。

借物要还,我们应将现有的一切完好无损地交给子孙。

全国各地都在刮沙尘暴。

刮沙尘暴时,天灰蒙蒙的,黄沙满天,尘土飞扬。

人们走路时,经常会双眼迷蒙,看不清东西。

衣服、裤子上也会粘满了尘土。

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是极大。

有些人误以为沙尘暴属于自然现象,其实原因并不是这样。

归根到底,制造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

人类破坏环境,不保护植被,使土壤松化。

风属于自然现象,人类是管不了的,人类能管的就是植被和土壤。

我们要尽力去使土壤在刮风时不被风刮到天上,所以我们就要多种些植被,以防风沙。

首先种植树木。

但是,一颗小树长成大树是很不容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让一颗小树长成大树是需要十年时间的。

所以在大家多种树木的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爱护树木。

(不要破坏树木)
(3)社会规范失效
社会规范失效使人无法预测行为后果,正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个规范体系,处在基础地位的是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的基础是诚信。

制度的诚信是最重要的诚信。

如果全社会都在造假,则说明制度诚信有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律规范目前还未完全建立起应有的至上权威,有法不依、违法不纠现象,使法律规范处于无效状态。

这会加剧社会的不可测和不稳定。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需要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
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键在党。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使得社会主义事业暂时遭受挫折。

苏联共产党脱离人民,不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国家的解体。

中国共产党必须引以为戒,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巩固执政根基,给人民以幸福和安康。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不言而喻存在方方面面的腐败问题,人民深恶痛绝。

如;吏治腐败,使有德行且有才能的年轻人丧失发展的空间;司法腐败,使社会丧失公正存在的空间;学术和教育腐败,使真理丧失存在的空间。

如何用民主的制度、法治的方式及实行自下而上的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体制,将腐败降至最低限度,防止局部腐败演化为社会腐败。

腐败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牺牲掉甚至是吃掉改革的成果。

(二)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态势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

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

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以伟人的眼光,恢弘的气势,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使我们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新发展、新突破。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时代特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用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来概括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
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

如此美好的社会,又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

当然,美好的未来要从现在起步,那么如何才能如愿以偿呢?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及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个政治纲领,社会追求的一个根本目标。

那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具体措施如下:
(一)树立和谐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树立和谐理念入手,用思想的伟力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也是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的发展理念、和谐理念。

(二)抓好第一要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毛泽东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

因此,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存在差异。

即使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也存在种种差别。

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区县经济,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对老企业进行了嫁接改造调整,实施了工业东移战略,完善了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困难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

“三农”问题,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们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贯穿始终,以产业化提升
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用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构成经济总量,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同时,要对发展社会事业与发展经济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同步,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做到经济发展不欠技术进步的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三)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
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

在“十一五”期间,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

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

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

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四)社会保障是民安之策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社会保障是民安之策。

在“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

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要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五)病有所医是民康之举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
地方病。

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六)提高政府服务和管理实效
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竭尽全力去办。

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保障群众权益,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要认真查找本地区本单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急需办、通过努力能够办到的事情抓起,一段时间争取办成一两件实事,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来,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正,则民风好;干部廉,则民气顺。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的迫切要求。

要加强党章和法纪的学习教育,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要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确保权力干净运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引领社会和谐,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实现社会和谐。

四、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如此。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要有所作为。

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的称谓。

那么,大学生,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有何作为?下面,我仅谈谈的自己的一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一)热爱所学专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时的作用,就要求我们大学生不但要深学文化理论,广学有用知识,精学专业技能,我们作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尽所能为和谐社会增添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熊熊烈焰添油加薪!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

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在外国遭受破坏,我们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大学生如何爱国?
爱国主义是最神圣的感情。

如泰戈尔所言:动物生活在地球上,人生活在他称之为他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不是地理学的而是精神的,是经过历年累月用思想来丰富、用爱来倾注的国家。

对于青年学生的言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更有形象的比喻,“青年爱国,真有如一个年轻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

由此可证,爱国是人民永恒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明昌盛的核心,爱国热情弥足珍贵,应百倍珍惜!
不过,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奥运会即将开幕及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除了需要热情,更需要智慧和理性。

些许率性和鲁莽,反而有损国家形象,甚至被不怀好意的人炒作利用。

在谈及中国的国际处境时,“俄罗斯之声”著名编辑瓦洛佳评论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烦恼。

中国正在腾飞,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气度,要坦然地面对各种批评与赞誉。

一个大国,绝不可能指望只在掌声中前进,它只能在别人的挑剔声中走自己的路。

”爱国如何拥有“大国气度”?鲁迅先生在《随感录》中列举了五种爱国表现,但他最推崇的,是那种不自作聪明、不怨天尤人、不崇尚空谈的爱国者,“只有认真完成日常工作的人,才能在未来拯救自己的祖国”。

奥运会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每个中国人都是演员,都是导演,更是设计师和规划者。

工作千头万绪,牵涉方方面面,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担负自己的一份责任,发出自己的一份光热,中国才能展现给世界最完美的形象。

推而广之,我们要将满怀的爱国情化为动力,积极投身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努力将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

(二)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

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在全民族的民主法治意识的提高具有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推动作用,是全民族法治意识提高的重要方面,全民族整体民主法治提高的重要前提。

因此,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学生以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为起点,平时多看多听多想,培养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体现民意、保障民权的观念和素质,培养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素质。

(三)树立诚信的品质,学会作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和谐美德,是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及自身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这些思想强调:大学所培养的人,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匠人,更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的,人性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的人。

因此,大学生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