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摘要: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被报道对象还是受众都离不开新闻的主体。
而“人文关怀”正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
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关键词:人文关怀原因做法
人文关怀,即强调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幸福为本位来考虑,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和追求表现出高度关注,对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愿望等给予全面关怀。
简言之,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为什么新闻报道中要有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讲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受众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
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多年来,我们对此的理解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偏差,总认为新闻报道的是“重要事实”,我们只要能把握好说清楚事情的五个“w”,就算是一条合格的新闻,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新闻报道的初步要求。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哪怕即便是地震、火山爆发这类自然灾难,也是
因为它们正在或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成为新闻事件的。
不错,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更何况新闻最终是给“人”看的。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事例
事例一:200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
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到xxx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
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美国某电视公司的电视卡,每周两位幸运者!
评论:新闻媒体从业者不但没有去理解受灾人民的苦难,反而利用这种情况搞竞猜,没有一点人文精神,只把苦难当笑料。
一些报道中的事例
事例一: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
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事例二: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
事例三: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
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
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
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挖掘新闻,那么在灾难报道中,对灾民经历的挖掘又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岂不冲突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两者并不冲突。
只要把握好“度”,时刻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以避免记者人为伤害和刺激的发生。
近年来播音学理论与实践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由播新闻演变成说新闻甚至是戏说新闻,意即播音员播读稿件时要有情感色彩的
融入,而不是简单地读新闻。
但这种情感色彩的融入要恰如其分,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于灾难性新闻,且不说我们要表达真情实感,应有的肃穆和庄重是必须的。
赵普在汶川地震新闻播报时情绪一度失控,引起网上热议,却表现了一个播音员良好的职业素养。
细节在有的时候能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在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多数记者习惯性地将灾难中受害者的创伤揭开,将血淋淋的事实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受访者,同时报道中的残忍现实也对受众造成了心理创伤。
因此,在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引导观念,承担起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主要议程设置者角色,充分发挥对于报道突发事件、缓解各方矛盾、降低社会恐慌以及减少不良效应的扩展与传播的重要作用。
新闻报道要有受众意识,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真正为受访者、为受众考虑,使突发新闻的采访与报道尽量做到人性化。
新闻报道中需要人文关怀
从新闻报道当前发展的现状看,人文关怀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许多记者也已经认识到了新闻报道中需要人文关怀。
然而在一些新闻报道中还是存在着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
比如在一些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对一些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由于重视灾难造成的恶果惨象对受众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而忽略了与事件相关
人员的感受,从而对他们造成了伤害。
某电视台的——n报道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报道记述的是一位被拐卖了十几年的女儿在社会的帮助下重返母亲的怀抱的事儿。
当这位女儿乘坐的车到了家门12的时候,随同采访的记者不让那位终于找到家的女儿下车,而是设置了种种情境之后才让这对苦难的母女相认,人为地延长了饱受失散煎熬的母女俩的痛苦,而且在母女俩抱头痛哭的重逢时刻不停地发同,镜头近距离地悉数记录下她们的痛苦,并将其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强迫观众去接受另一种残忍。
这位记者的成就感也许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报道不仅是缺乏人文关怀,实际上也是极不人道的,因为它着实伤害了被报道者的尊严和感情,也给当事人的隐私来了个大曝光。
应该说,在新闻报道中存在这种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不是偶然的。
它们既暴露着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现状,也鞭策着我们新闻记者对未来工作的思考与定位。
但是,也必须指出,现在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重视得还不够,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记者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透彻,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反映在工作中就会对被报道对象造成伤害,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不能不引发新闻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那么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自认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记者,在采访中千万不能拿善良和人文关怀做秀,更不能为了实现新闻价值而侵犯
别人的权利。
记者更要保持纯洁的赤子之心和人文关怀,既要对社会负责、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百姓负责。
新闻报道应该体现人文关怀
很多记者已经做到了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尊重报道对象,充分关注他们作为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而且充分考虑受众的承受能力,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不仅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而且更多地关注新闻事件中的人。
作为一名地方台的记者,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由此也总结出来,在我们采访一些特殊群体的时候,无论罪犯、犯罪嫌疑人,还是受害者,他们首先是人,而且是处于非常规状态下的人,在特定环境里会有许多复杂的情感表现,如果能够走进他们中问去观察、思考,在报道中将感动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那么报道就是成功的。
所以这样的新闻也就会达到长久地让受众牵肠挂肚、久久不忘的效果。
因为,他们包含了太多的充满了人情与关怀的感性的东西。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