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性报道范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

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和人文关怀

——日媒在核事故新闻报道中对中国媒体的启示

摘要: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灾难事件具有与生俱来的新闻价值,不仅是对与灾难有直接、间接关系的人群,而且通常也成为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成功的灾难性报道对于受众和受难者正确抢险救灾、克服公众恐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有些灾难性报道为吸引受众“眼球”,忽视人文关怀,把展现个体痛苦作为重点,甚至无情重现灾难的狰狞,使得灾难性报道不仅没能鼓舞人们增强抗灾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反而带来了恐慌和不安等负面效应。然而,日媒在地震报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稳重、沉着、冷静、追求准确、客观,这对于我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上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关键词:

灾难报道伦理缺失日媒人文关怀借鉴措施

正文:

现实社会生活中,灾难性事件通常是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冲击。这种破坏使得群体或个人对自然界、社会、人类文化或价值观念认知的确定性降低,从而破坏了社会群体或个人与生活环境已有的和谐,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极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

一灾难报道中,中国媒体新闻伦理的缺失

受众对灾难性报道的需求,直接带来的就是媒体灾难性报道的增长。灾难报道本是本着让世人了解真相,让世人帮助受难者,促使他们给予受难者所需要的心理安慰和物质帮助。然而,一些记者忘记了他们“以人为本”的职责,为了报道新闻而采访新闻,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争取受众,漠视采访对象的心理创伤。因而产生了一些受灾不需要的信息:误报、谣言、侵害隐私的报道、渲染危害,这都是媒体未能遵循新闻伦理造成的。

这种缺失人文关怀的行为主要表现在:

1 漠视生命价值。

在灾难现场,一些记者一味以采访本身为目的,而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在汶川地震的北川救灾现场,就有一名记者无视救灾的急迫性,拦住救援人员抬起压在受伤者身上的方板,幸存者痛苦地呻吟着,救援人员要他保持体力,不要讲话。这时,记者在镜前播报说,“这里还能听到老大爷的呻吟声,老大爷,我们来听听老大爷的声音,医生,你让大爷说句话,”并朝幸存者喊话“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最后,这位大爷在救援队员快被挖出的时候死去了。

2 过于直接地复现受灾现场的血腥场面。

但是许多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以获取利益,在灾难新闻报道中没有对灾难场面进行适当的节制性处理,而在记录和描写受灾情况时不惜版面地将血腥、恐怖的灾难场面复现给受众,完全不顾受众和受难者的心理感受。同时,而忽视了报道策划的重要性,过分标榜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不管灾难惨烈程度如何,广泛地运用中性词,将灾难的场景、数据等信息冷漠地叙述出来。尽管如实记录了灾难的凄惨景象,但这种夹杂着血腥与死亡气息的冰冷叙事,只会让受众感到媒体对生命的冷漠。

3.侵扰悲痛,对灾难相关人群造成“二次伤害”。

传播媒体为了获得独家的、有卖点的第一手采访资料,挖掘所谓的“人性化细节”,而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感受强行采访,从而对灾难相关人群造成二次伤害。这一点在汶川地震中极为突出,有些记者不顾场合和方式方法,频繁地与被埋的灾区群众和刚抢救出来

的灾区群众进行对话,消耗了他们的体力。例如,汶川地震中,一位女民警失去了父母和女儿。记者问她在地震中是否失去了亲人,怎么能在痛失亲人的情况下还拼命工作?最后问:“你在救助这些灾区群众的时候,看到老人和小孩,会不会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女民警被问得离开了帐篷,悲伤得讲不出话来。

二日媒在地震和核事故报道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从nhk的地震和核事故报道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nhk“绅士”般的报道风格——稳重、沉着、冷静、追求准确、客观。尽管核泄漏事故一波三折、起伏多变使日本甚至世界充满不安,“nhk的报道会让人收敛焦躁的情绪,去学习思考和判断”,这是报道后受众对日本人的感受。从不同的报道中,也可以发现日本媒介共通的特性:时刻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主要表现在:

1 平衡客观,关注细节

日本媒体有一种称为“鸟之目,虫之目”的采访方式,“鸟之目”是指利用直

升机俯瞰受灾地区的整体状况。“虫之目”指向受灾地区派出场记者,从微观层面收受灾地区的所见所闻。在地震发生时,受灾地区情况不甚明了,日本媒体会采取这种采访方式拼凑出受灾地区完整图景。其中,完整图景包括受灾严重地区、次严重地区、平安地区,这种平衡报道不致使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也可防止志愿者和救灾物资都集中在大肆报道的地方,使其他地区受到忽视。

2 尊重生命,关心人类

日本nhk在灾难性新闻报道过程中不采访正在施救的救灾队员,因为怕影响进度,不在不适当的时刻采访受害者家属,因为强行采访只会徒增伤悲,造成更大的痛苦。在灾难发生过程中,将对人的内心的关怀视为首位,极力避免对灾区人民的过度伤害以及对救援进度的影响,这是伦理框架中最为重要的伦理观念。大多时候,他们采访都有自己的底线,即使自己有条件也不硬上。日本自卫队在福岛第一核反应堆划了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针对任何人的,并不会对日本本土媒体格外关照。在这点上日本媒体恪守得严格,绝不会试图偷偷靠近拍摄,干扰救灾工作。

3 保护隐私,稳定民心

日本媒体一直在把握一个微妙的度,不揣测,不臆度,不让读者因自己的报道而乐观,更不愿让读者看了报道后增加悲情和恐慌情绪。电视台和报纸基本上只有滚动地更新死亡和失踪及避难的人数更新、核反应堆的情况、受灾地区的救灾进展等消息,在公开的媒体上很少看到尸体的惨状,受灾民众的悲戚,失去亲人的哀嚎,电视里拍到的避难所里的灾民也是井然有序,安安静静地接受采访。这样的“不煽情”的报道方式除了做到对于灾难中的悲伤情绪的控制,避免造成社会的混乱之外,还能增加灾区重建的信心,促使救灾及重建工作顺利进行,并恢复人的积极健康心态。

4 报道重点:一切为了受灾者

地震新闻报道永远有一个矛盾的地方,就是同时面向受灾者和非受灾者——者

在灾后对信息的需求有所不同。受灾者需要切实而具体的与生活和生命有关的一切信息,譬如附近避难所的地点,本地水电气是否畅通,交通状况怎样等等;而非受灾者则更希望电视提供灾害宏大的图景,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抗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故。日本媒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达成了灾害报道是为了受灾者提供帮助的共识,他们和相关社会机构通过各种社会调查,挖掘地震发生时公众最迫切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的报道。他们将地震灾害分为五个时期,分别是地震突发期、灾害扩大期、救援时期、修复期、复兴期,具体情况给受灾者提供不同的实用报道。

三结合日媒分析我国受灾报道中伦理问题的解决

1 相对完善的灾难报道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