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讲课讲稿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1.人本主义认为人格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强调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移情性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3.移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违法行为的抑制具有 重要作用。
三、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
提问:(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 两个孩子中,哪一个行为更坏一些?为什么?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
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
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 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 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 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会发 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 了一大块墨水渍。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
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 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 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 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2.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
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 生,在夜间值完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 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 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 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 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 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 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的内化过程(冯忠良P420)
依从 认同 信奉
LORE
三、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 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 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 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 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 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 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 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 的受害者。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 从行为后果考虑问题:不能偷,抓住会坐牢。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是否对自己有利:应该偷,药剂师坏,不便宜。
2、习俗水平(9-15岁)
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 合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按照“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求得比人的赞许。应该偷, 否则妻子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 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2、品德的构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对于行动准则 的善恶及其意
义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 的,对人的到的需要 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13-品德的形成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1、品德与社会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驱力使来支持 的行为准则的总和。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品德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联系: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
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
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3.对科尔伯格的评价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 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它是最全面的道德发展理论,心 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发展过程几乎都与科尔伯格所认为的发展 脉络相符,科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但 是对科尔伯格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对偶故事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 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
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
心)。 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用道德来规范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
如果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自居作用、自我
惩罚、内疚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 埃里克森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道德发展
2.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ppt课件

志。
2. 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 意志
一般的意志力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 为道德意志力呢?例如,一个青年在学习上
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他可以克服种种困难,排 除各种干扰,攀登科学高峰。那么,他在道德行 为中是否一定是道德意志的强者呢?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学生常有明知故犯、管不住自己的
一、 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知识(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
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是道德认
知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 的形成
1.具体的道德概念
这是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或
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起来。例如,小学
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
他们回答有“不打人、不骂人”、“不
幼儿园教师针刺60余名儿童 危害公共安 全判三年。
幼儿园教师针扎20名儿童被刑拘。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
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行为过程。相互联系,有时又不一致。
等。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
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
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 而酿成了不良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 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指某种情境直接
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例如,
第十三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第十三章品德心理与教育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了解中学生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掌握矫正过错行为的策略。
教学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与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任何社会要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必须建立一定的维持社会秩序的调控系统。
其中不仅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也包括道德、习俗、纪律等一系列的规范体系。
品德是个性中最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既表现为个体如何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自然等利益的关系,也表现为如何对待学习、劳动、工作、科学等社会生活事务的惯常态度和做法。
(一)道德的概念所谓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综合。
道德是善恶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社会调控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一种精神力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基本内容涉及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1.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在调节功能、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方面。
(1)道德的调节功能。
通过运用道德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既规范个人的行为,也规范集体的行为,以此来协调个人与他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安定、有序之目标。
(2)道德的导向功能。
道德以“应当怎样”为尺度,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引导人们抑恶扬善,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先进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全社会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道德的教育功能。
道德通过舆论评价、规范引导、榜样激励等方式,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指导道德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形成内心的道德信念,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道德选择的正确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个体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案 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2)赏罚控制
(3)模仿学习
2.雅科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1.社会规范的依从2.社会规范的认同3.社 Nhomakorabea规范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2.社会因素
3.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4.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1.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2.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10分钟)
简要介绍品德的概念、心理结构和品德发展的实质,引发学生兴趣。
(30分钟)
重点讲解道德发展的理论,举例说明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加深学生印象。
3.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4.道德的综合培养方法
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2.学生的过错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2.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1.品德与社会道德
2.品德与个性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1.社会规范及其学习
2.品德发展的实质
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课件

03
品德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品德形成至关 重要,家长应营造和谐、关爱、
尊重和支持的家庭环境。
榜样示范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应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沟通交流
05
品德培养的未来展望
品德培养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品德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尊重不同文化 背景和价值观,培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品德培养进行个性 化、精准化的指导,提高教育效果。
实践化
强调品德培养的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成长。
品德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强化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品德培养中,德育教育将更加受到重视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 案例分析等,提高品德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参与品德培养 ,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个体性格、兴趣爱好、自我教 育能力等也会影响品德的形成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教育心理学课件--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而自己也降低
了标准
研究者认为:成人言行不一,会降低儿童 标准,使他们违反准则。要使儿童形成良好 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光有教育者,成人口头 说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包括成人和教师或的 身体力行和要求按高标准的实践。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道德行为通过后天学习形 成和改变,环境、教育、榜样在儿童道德品 质和行为的形成,改变中起重要作用,他们 强调教育上应注意言行一致,注重榜样的影 响和奖励的办法。
第三节 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品德不良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道德准则 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学生。
一、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家庭 学校 社会
主观原因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1. 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二)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 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
01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0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 悦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 们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
水 平
阶 段
态度
偷药完全错误,但不不能说是对的。
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这是个体道德发 展的最高阶段。此阶段的行为者基于自己的良心所 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对错。
水 平
阶 段
态度
理
由
后 习 俗
2
当一个人在服从法律与拯救生命之间 赞成 必须做出选择时,为保全生命而偷药
是值得的。
水 平
反对
癌症患者很多,药物有限,不足以满 足所有需要它的人。
01
三因素论:知、情、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 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道德认 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 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即道 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 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 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四个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书p407)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书p407)(2011教育195)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书P420)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书P420)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信奉)(书P420)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书P407)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书P413) (三)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书P416)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 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
• 观点: • 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①行为受有道德结果的生物 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②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 其所在团体的标准;③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己 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 • 我们是生而无知和不成熟的,因而处于社会的依赖 状态。教学和道德训练,就是成年人逐渐提高幼弱 者照料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哲学的改造》
• 评价: • 他律到自律的观点对皮亚杰、柯尔伯 格的发展模型产生影响。
–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 间接故事法( 间接故事法 对偶故事)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 发展阶段: • 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 • ②权威阶段(6~8岁) • ③可逆阶段(8~10岁) • ④公正阶段(11~12岁) • 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教育心理学品德ppt课件

可能的,他们更多的是根据所说的话与客观真实 性相差的程度大小来评定谎言的严重性。而年龄 大一些的儿童则认为乙儿童更坏一些,因为甲即 使说了这样的话也不算说谎,而乙是故意在说谎。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 效果论转向动机论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典型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Heinz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 药材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那种药。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他花 了200元制造这种药,而他索价是2000元。病妇的丈夫 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钱,只够药 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 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许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 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了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1、国际流行的三位一体观点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位一体。
2、我国学者惯常使用的四要素论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应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A 甲儿童在回家的路上碰见了一条狗,非常害怕。他 跑回家里告诉妈妈说,他碰到了一只像牛一样大的 狗。
B 乙儿童放学回家,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了他一个好分 数。事实上老师既没给他高分数,也没给他低分数。 可他这么一说,妈妈很高兴,表扬了他。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总结品德或道德品质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3种基本心理成分。
作为品德的基本组成部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为了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的,用来调解其成员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品德的发展就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建构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品德的形成也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内化大致经历了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但对规范的必要性缺乏认知甚至具有抵触情绪,是内化的初级阶段;认同即个体在思想、情感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是内化的深入阶段;信奉即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
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极其复杂,归纳起来有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班集体和同辈团体等,自身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个性、学业水平等。
品德培养应从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培养和品德综合培养四个角度来说明。
道德认知是品德结构中的引导性要素。
德育必须使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判断能力,可以通过言语说服、小组道德讨论及道德概念分析等方式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应注意移情能力的培养和羞愧感的观察;道德行为的培养可以通过群体约定和道德自律的方式习得;品德的综合培养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法以及游戏和模拟的方式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年龄越小,行为方式的指导越是必要。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 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 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 进行模仿。
4.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3.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
情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期望, 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会激起学生对教师 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所讲 的道理。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1.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 意志锻炼的自觉性
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英雄模范
人物的事迹,科学家的传记、跨世纪的人才,
或请优秀学生谈他们自己锻炼道德意志的体
会和收获。通过这些生动的范例,可以强化
学生对锻炼道德意志意义的认识,并可以模
仿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锻炼道德意
志。
2. 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 意志
一般的意志力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 为道德意志力呢?例如,一个青年在学习上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教师在讲述道德范例、分析道德准
则时应投入真情,充分发挥表情的信号
功能,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
段表情和言语表情)的感染力,
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2.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
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 情操的教育实践。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 美感和艺术美感步发展起
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下。
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仿效别 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地进行评价。
2.从“结果”到“动机”:即从依据行为的 外部结果过渡到依据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3.从“对人”到“对己”:从偏向评价别人 发展到学会评价自己。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 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一、 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知识(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
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是道德认
知的三个基本环节。
(一)道德概念的掌握
1.具体的道德概念
这是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或
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起来。例如,小学
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
他们回答有“不打人、不骂人”、“不
打招呼拿人家东西就是不道德”,而不
幼儿园教师针刺60余名儿童 危害公共安 全判三年。
幼儿园教师针扎20名儿童被刑拘。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
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行为过程。相互联系,有时又不一致。
能作出概括性的回答。
2.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这是作为一种知识来理解,没有
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并指导自己的 言行。例如,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课考 试得分很高,但实际表现并不好,甚 至很差。
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 这是形成了概括化的道德概念,
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成为进行 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二)道德信念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
2012: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名单
徐德光 邓 丽
宋玉刚
于贵勤 刘效忠 马复兴
陈万霞 吴金成 肖 山 阿力甫夏·依那亚提汗
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的一位老师, 只因5岁女童不会算术题就在 十分钟内 扇其几十耳光。
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东方学校曝出老师 变相体罚学生事件:一名班主任因为班 里有孩子不听话,就让班上同学们互扇 耳光。
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
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
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
学生道德信念的确立,不仅取决于 他们道德认识的深度,更主要的是要通
过自己或集体的实践活动获得行动的经 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
(三)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
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它分为由直接感知的具 体道德形象(如身边的榜样)所引起的情感体 验;由想象某些具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而激 起的情感体验。
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 它是与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紧密
联系的,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 它是在许多道德经验、情感体验和一定的道
德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指某种情境直接
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例如,
由于某种情境而引起一种突如其来
的羞耻感,抑制了自己的不正当的
需要与行为,或在万分危急的情况
下采取见义勇为的行为。
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 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
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他可以克服种种困难,排 除各种干扰,攀登科学高峰。那么,他在道德行 为中是否一定是道德意志的强者呢?
3.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学生常有明知故犯、管不住自己的
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在外界一些条件
的诱惑下会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
行为,如违反纪律、考试作弊、拾物归
己等不良行为。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一
第二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
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
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如不遵守纪律,
小偷小摸,好打架,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
等。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
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
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 而酿成了不良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有些父母 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 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2)宠严失度,方法不当。 (3)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 (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
些措施来增强学生抗诱惑的能力:说理;
榜样的强化;善于引发和维持学生积极
的心境。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
必要条件。一般说,道德动机和行为的
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有的学生
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为,没有掌握好一
定的行为方式,有时就不能取得预期的
效果,甚至出现好心干错事的情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