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健全人格讲义养成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方法:塑造健全人格

小学教育方法:塑造健全人格

小学教育方法:塑造健全人格一、背景介绍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小学教育方法来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育方法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教师需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教师还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孩子们会更加自信、开朗、乐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注重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组织活动、开展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和领悟品德的重要性。

3.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培养孩子们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科技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开朗、乐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4.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们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长需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三、实践应用1.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研究

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研究

《小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研究》实验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

人格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而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从小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以学习成绩好坏,是否听话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自强、自查、自理和责任意识、耐挫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其后果是学生畏难情绪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心理承受和排解能力差,导致近年来学生自杀现象有增无减。

第二,重个体轻集体,目前我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国家、社会、学校、老师的厚爱,生活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和使命感。

其后果是学生的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集体漠不关心,冷酷,与人交流、协作能力差,不会宽容别人。

探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缺失,导致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从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学校是育人主阵地的原则,必须坚持学校教育首要联合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协同配合原则,不许坚持学校德育工作中健全人格的培养要生活化与活动化原则。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旨在克服上述弊端。

本课题着眼于少年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少年儿童在做人、做事、行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研究与实践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为学生的健康人格的构建奠定基础,学习具有应用价值,最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同时,将为小学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新思想,为今后在学生健康养成上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理论依据1、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一是“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二是“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书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书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主要问题1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对健全学生人格举足轻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更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尤其是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环境的日益凸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谈心、观察,发现单亲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及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3)通过个案研究,寻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对策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方法;(4)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一帮一帮教结对、美德教育等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与趋势分析新加坡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

“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报告-最新作文资料

“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报告-最新作文资料

“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培养”课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 1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各种心理矛盾日趋突出。

2 家庭结构变化给中小学生幼稚的心灵带来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3 片面追求升学率、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

4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5 心理素质是民族和公民素质的基础,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走向成材之路的保证。

6 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因此,“中小学生心理保健与健全人格”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以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免疫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为出发点,探索健康人格构成的关键品质,以构建出适合国情、区情、校情的中小学生人格培养模型、教材和操作系统。

(二)研究内容将目标分解为三个内容系统展开研究。

1 认知动力系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1)采取实证和行动研究法,通过日常教学工作,贯彻和谐、兴趣、成功三原则,做到师生合作、全员启动、教有特色、学有特长,以达到乐教、乐学、乐思、乐考,调动个性积极性之目的。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制定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计划,或进行诸如“乐学、乐考”、“我能行”等实验研究,也可以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或态度及后进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研究,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制定课程改革方案,开设心理课、侧重于学生自主自立、全面素质提高的研究,如“快乐教育”研究等。

(2)以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为主要实验带动校。

2 品德行为系统:形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1)学校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龙头,制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知形统一,以课堂为主渠道的研究计划,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品格。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总报告(黄希庭 西南大学)

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总报告(黄希庭 西南大学)

课题名称: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DBA010162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经费:3.2万元学科分类:教育心理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2月课题负责人:黄希庭西南大学主要成员:郑涌、陈红、李伯约、张志杰、石伟、郑剑虹、凤四海、夏凌翔、符明秋、凌辉、李祚山、毕重增、范丰慧研究总报告摘要本研究对健全人格的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确定其理论内涵;从人格的综合研究取向以及人格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视角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其目的是以此为基础建构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

系统地采用适合于健全人格研究的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测量法、实验法,运用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法因素分析等多种统计手段,对健全人格的内涵、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

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法、问卷调查法(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来探讨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结构;将采用教育实验法、个案法、问卷法来探索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模式。

在重庆、四川、湖北、陕西、贵州、云南等省市的十二所中小学进行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调查和教育实验。

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和修订有关健全人格评定量表和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读本。

一、研究目的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围的人们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意志坚强者,另一类是意志薄弱者。

后者面对困难挫折总是逃避、畏缩不前;面对批评极易受到伤害,从而灰心丧气,等待他们的只有痛苦和失败。

但意志坚强者却不同。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有母亲父亲、老人,也有年轻人,在他们的健全人格中都有一种坚毅不拔的品格。

这种品格在面对困难时仍有内在的勇气去承担外来的考验。

小、中、大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

研究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报告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报告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之一就是教育的“人性化”。

这意味着现代教育不仅要有认知教育,更要有情意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必须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

人格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1、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为学校教育首先就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2、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学习一方面越来越个人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社会化。

这就对个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学习者必须对自己负责。

二学习的社会化,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合群、乐群、合作。

3、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4、本课题的研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教师作为以学科教学为媒体的学生人格导师。

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其次,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形成全新教学理念。

二、研究目的和概念界定研究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以本校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理论结合实际,探索在农村中学学生健全人格的类型,人格偏差类型及形成原因,结合课程改革,系统整合学校心理教育、德育、美育和其他各科教学,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本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本校培养一批教研骨干,形成教师参与的浓厚氛围,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层运作。

概念界定:1、人格人格即个性,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

为了让青少年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注重人格培养,建立规范的人格养成教育,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首先,情感教育是重要的人格养成之一。

情感教育,就是在关爱、支持、尊重与关心的环境中,通过体验、交流、感知和反思,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丰富、谨慎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青少年需要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这是他们成长的必需品。

家长和老师要在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的前提下,积极地引导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其情感沟通和交往能力,促进社会情感和谐。

其次,道德教育是立体人格养成的保障。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正直、诚信、宽容、友善、勤劳、勇毅、博学、有志气、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品质。

我们要通过与其相处和交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思维训练可以提升人格的素质。

思维是人脑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理性地认识、判断、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们进行知识活动和创造事业的重要支撑。

因此,在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创新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逻辑推理和思考能力,促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成熟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最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也至关重要。

行为习惯,是长期、稳定地形成和发展的习惯行为。

能否形成健康、积极、稳定、良性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人格完整性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休息和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的待人接物、自我约束、理性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以正常的行为方式展示自己的人格素质。

总之,人格养成教育可以塑造一个完善的人格结构,使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更加自信、独立、健康地发展。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案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健全人格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塑造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健全人格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健全人格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学生分享对健全人格的理解和认识。

二、讲授新课1. 健全人格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健全人格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具有独立、自主、自信、自律、合作等良好品质。

- 健全人格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盲从;- 自我意识不强,责任感不足;- 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人际交往能力不足,难以融入集体。

三、讨论与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健全人格塑造计划。

2. 学生根据计划,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塑造健全人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健全人格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 学生分享在塑造健全人格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二、讲授新课1. 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增强责任感:从小事做起,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倾听、尊重、理解他人。

2. 塑造健全人格的实践案例分享- 学生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健全人格的案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讨论与分享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健全人格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2.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课件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课件

01
健全人格的定义与重要 性
什么是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能力。它表现为个体能够适 应环境、应对挑战,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 和幸福感。
健全人格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自我认知、情绪管理、道德品 质、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个体健全的人格结构。
自我调节
自我激励
能够自我激励和驱动,保持积极向上 的心态,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
能够根据环境和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 和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行为适度。
情绪管理
01
02
03
情绪识别
能够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 绪,以及他人的情绪,增 强情绪感知能力。
情绪调节
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 绪,避免过度反应或情绪 波动,保持情绪平衡。
强化德育教育
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创新教育方式
推广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创造力。
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拓展社会资源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事业,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强化社区教育
发挥社区在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
情绪表达
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 绪,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 感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适应能力
适应环境
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 境,包括学习、生活、工 作等方面的变化。
适应压力
能够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挫 折,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 。
适应挑战
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 ,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发 展。人际关系Fra bibliotek人际沟通

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教案

大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1. 健全人格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如何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健全的人格?2. 提问:健全的人格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二、讲授新课1. 健全人格的含义: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稳定、和谐的状态。

2. 健全人格的重要性:a.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b.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c. 有助于实现人生价值。

三、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健全人格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四、总结1. 强调健全人格的重要性;2. 提出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健全人格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提问: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二、讲授新课1. 培养健全人格的方法: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b.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c. 学会情绪管理;d.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e.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f.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2. 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健全人格。

2.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

四、总结1. 强调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健全人格。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引言: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健全的人格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和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析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其教育方法。

一、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重要性1.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永久的行为倾向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它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

2.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人格的养成与青少年的性格、情感、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健全的人格能够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自爱自尊、有担当,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学会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合作竞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3. 社会教育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大舞台,社会教育是他们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以德育为先、以人格培养为重的社会文化,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1. 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好的榜样来学习。

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应该做出一个良好的示范,让青少年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问题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问题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问题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如下
当今社会的发展与转型,已经迫切需要一群具有健全人格特质的人才,而中学语文教学是训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窗口之一。

以下将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做一探究。

首先,要营造有利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去放心相互坦诚的交流,发展正确的价值、行为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精神,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形成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作风。

其次,老师要注重课程本身的完善和丰富,开设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生活经历,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进入文学作品,领略语文的深邃,体会艺术的美好,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感情,实现身心双向素质提升。

终极,教学本身也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思想上探索与弹性回应,有利于训练、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助学习的能力以及灵活的表达能力。

健全人格是在两个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正确体验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既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要融入时代精神,以打造一流人才。

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人格是个使用频率很高、含义很广的词,对人格一词的解释也呈现出多义性:从伦理学上的意义来讲,人格指一个人的尊严和信誉;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人格指享有法律地位的自由公民;在社会学上,人格指个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而心理学家们则认为,人格指个人的生活旨趣、认知方式和能力、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和态度倾向等心理特征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①。

人格,实际上体现了人的心理能力的总和。

现代人格心理学原本受惠于弗洛伊德的临床心理治疗,他开创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人格研究理论。

然而,随着心理测量学、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以及现代心理学学术思想和其他新兴学科的多重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偏离活生生的人,而把人格作为机械分析与研究的对象。

而心理学应用研究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越来越注重通过人格研究寻求提高人生存质量的方法和道路。

临床心理学的人格研究中,在治疗改变病态人格的同时,增加了对健康人格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包括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两个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又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表现在人们活动效率和活动风格方面的差异上。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

它们制约着人格心理特征。

我们知道,国家是集人而成的,人的好坏与国家兴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②。

一个健全的现代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更需要人格、道德和精神生活。

一个健全的社会也是这样。

况且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标尺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

因此,就现代学校教育而言,除了对人的知识技能进行教育培训外,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任。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探析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健全的人格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价值观、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得到积极、均衡、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首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阶段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

通过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可以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学校可以组织道德讲座、座谈会、德育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是青少年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培养学习能力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知识社会的发展需求。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艺术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培养、情感和社交能力培养以及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全面发展。

家庭应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社会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效途径的研究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效途径的研究

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效途径的研究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因此就造就了小学生的性格差异。

目前很多的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将自己的性格展示出来,而且由于小学生的性格有好有坏,所以导致学生在与人交往、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目前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小学生的人格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一些自卑、不自信、暴躁、个人主义等性格较多,这些性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字: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引言:小学生的人格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并且利用多种方式在学校与家庭中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目前小学生的性格有着各方面的差异,这些性格差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还会阻碍学生之间的相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从而令学生的成长更加的健康。

一、建设正确的班级教育环境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建设正确的班级教育环境,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知识来形成正确的人格。

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保持和善的态度,并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引导,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并且能够健康的成长与学习。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性格的人,并且能够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

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主动的与其他人进行交谈,并且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感染其他同学,从而促进学生能够意识到人格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简便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引导学生不要害怕困难,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合作意识。

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且能够为自己确定发展目标,并且引导学生去健全自己的人格,进而才能够更好的朝着目标进发。

《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研究方案

《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研究方案

《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研究方案展开全文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课题《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子课题《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研究方案一、问题提出首先,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首先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

语文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现代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意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如日本强调“心的教育”,实施个性教育。

前苏联则强调“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尤其看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求铸造完善充实的人格实体。

我国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便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种学生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学生健康人格,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走向。

其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界定。

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

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

可见,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执笔人:哈尔滨木兰县民主小学柳虹颖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

人格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而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

正确引导和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关系着国运兴衰和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人格成长,确保他们能够以坚强、开朗、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走向成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重托。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县城小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环境优越的小学生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

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贫困、学困生、父母离异等占三分之一,他们除了经济上贫困外,往往学习、心理、情感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情绪不稳、孤僻、胆怯、沉默、悲观和怪癖。

上述现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因此,本课题组确立了“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的出发,努力探索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准,寻求形成农村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结合农村小学生思想实际,采用学科渗透———引导发展环境熏陶——潜心塑造活动引导——自主体验”的具体操作策略,探索出一条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体现本地特色的活动体系,通过的我们教育实践追求,让学生扎好中华文化的根、扎好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做人的根、基础知识的根;全面树人,进行人格塑造,把学生引上正确的人生之路;优化现代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加强学生智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同时特别注重心理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对生命、对精神世界、人格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班主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

班主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

班主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人格的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语言感化,行为示范;小事引导,细节渗透;活动展示,培养自信;挖掘教材,学科启发;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标签:班主任;健全人格;培养;德育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所以,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人格的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那么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呢?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该不断探索,采取适当的措施,用心体会,全心呵护,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现结合教育实践做如下论述。

一、语言感化,行为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常常有学生家长对教师说“老师,我孩子就交给你了,他只听你的话”,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并不正确,教师教育取代不了家长的教育,但足以说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教师曾经任教过一个班级,一年级时班里转来一个男生小W,他穿着邋遢,不与同学和老师接触,行为习惯差,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还向对方吐口水。

同学们都不爱和他交往,甚至有人给他取“野人”的外号。

为此,教师首先走访了他的家庭,了解到该生以前一直呆在一个偏僻闭塞之地,他的母亲爱赌博,每天都打牌、打麻将,不仅不照顾他,输钱时还将气撒在他身上,甚至动手打他,小W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后来,小W的爸爸将他带回家乡让小W的奶奶帮忙照顾他。

小W的奶奶说,他回来这么久,跟他说话他总是不吭声,还不洗澡也不换衣服。

老人一声声地叹息,言语中透露着无奈。

这一切,都提醒着教师要想办法改变小W,不然这朵“小花儿”就要失去鲜艳的色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