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福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福州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工业是福州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和促进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202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000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500.22亿元,同比增长12.4%;完成增加值1837.93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连续5年位居东部沿海省会中心城市前列。全市共培育形成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等4个千亿产业和华映显示科技、清禄集团等10家百亿企业(集团);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8.6亿元,同比增长12.7%;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87%,同比提高12.2个百分点。

一、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福州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进入信息化时代,福州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发展先进制造模式所需的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严重阻碍福州市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效率竞争转型升级。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行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市场需求,钢材价格持续走低。受房地产投资收缩,新开工项目减少的影响,水泥、建陶、石材等行业市场需求不振,产能过剩严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福州市工业长期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智能制造产业、云制造产业等发展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增长点还不多。

三是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各种矛盾逐渐显现,

企业家信心指数持续下跌,给工业企业投资决策、融通资金、生产经营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凸显。工业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偏低,长期在6%—7%低位徘徊,近两年进一步下滑至6%以下。由此导致资金、人才等资源大量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流动,难以吸引到优质要素资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此外,工业领域的普惠性政策不足,诸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创新创业投资支持,错失企业高速成长的最佳时期。

二、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工业领域新增长点。坚持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等重大工程,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等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重塑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坚持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增强福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要围绕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装备制造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福州市工业的基础能力、国产智能产品技术和装备水平。要着力建立健全福州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众设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是发展智能制造,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生产新方式。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发展趋势,

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要以应用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着力扶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要加快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及应用,大力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发展。

四是加快绿色发展,构筑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提高智能产品、智能装备的制造能力,为农业、服务业等行业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设备。加快节能环保、再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工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调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低碳技术试点,推动建设一批低碳工业园区。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转型升级新活力。坚持简政放权,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减法”,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工业领域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从加强依法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能力、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入手,守好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红线”,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平台,更好为企业服务上来。

六是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工业持续发展新空间。坚持统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构建工业开放发展新格局。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对外开放新的战略部署,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拓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新途径。二是密切跟踪、主动对接福州自贸区工业经济开放发展新要求,在“负面清单”管理、产业安全审查、开放环

境建设等方面拿出务实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自贸区信息化平台等建设,率先推行各类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政策,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三是更好地帮助福州市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福州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奠定产业基础。积极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投资、贸易、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加强电子信息产品、船舶、家具及装饰品、钟表等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主动对接中韩、中澳等自由贸易协定,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出口新兴市场。四是不断加强对台交流合作与区域协作,充分发挥对台的“五缘”优势,进一步推进榕台在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深度对接合作。更好地让台资企业在榕落地生根,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更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

三、2021年福州工业稳增长促转型抓好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强化龙头引领作用,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一是加快培育壮大百亿企业。争取新增120家规模以上企业,着力扶持44家省级(央企、省企)制造业龙头企业,新培育经纬集团、宝钢德盛不锈钢、捷星显示科技、力恒锦纶科技、恒申合纤等5家百亿企业,使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达到15家。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千亿产业。在进一步壮大纺织化纤、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现有4个千亿产业基础上,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超千亿规模,使千亿产业数达到5个。三是持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突出抓好绿色建材、高性能钢筋、高效节能电机推广。四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落实好已出台的支持医药、船舶、新能源汽车企业开拓市场等政策措施。五是加强和完善福州市重点工业企业运行监测网络平台体系,强化政策储备、要素保障和应急协调。进一步做好服务企业工作,提高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要素保障能力,密切跟踪分析行业发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工业运行质量评价发布,确保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二)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