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朗读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雷圣艳
语文的教学是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而语言的实践能力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什么是语感呢?它其实就是指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可见,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文章、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出学生的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的“读”。可理解为析读、品读、评读、自读、朗读等许多形式的“读”而我在这里单以朗读这种形式来谈一谈它对语感养成的意义及如何运用音乐的元素更有效地倡导学生朗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而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轻重缓急的口头语言,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甚至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将自已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尽可能融为一体。如此,文章思路、情感、意境会自然浸润到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共鸣,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可以说,朗读是语感培养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效果,教师常借助多种丰富的朗读方式。如: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录音朗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
等,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语文的教学及学生语感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在这些朗读方式中,我着力尝试将音乐元素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形成了一点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我认为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语文也有相通之处。即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音沟通起来,根据音乐的语音、旋律、节奏,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治性情,升华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乐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可以说,从个体审美能力提高看,音乐朗读较之于其他艺术更能沟通人的艺术感觉,使人艺术素养、品位得到更有效提高。它使人在音乐的感染下,对文章意境和朗诵魅力的感受更直接、真切,仿佛身临其境,心弛神往;从审美效果看,音乐朗诵好像把作家的情思、诵者的感受如画面一样呈现于眼前,流入人们心田,能使诗文与音乐在相互激发、生成的现场感中弥散出超强的感染力、穿透力,从诵者的声音中飞出一把把小李飞刀,把诗文的蝴蝶钉在听者的耳朵上,从而把人的视、听、味、嗅觉和触觉感受全融进其美好意境中,使无情者有情,麻木者动容,敏感者遐思万千而沉醉其中。如,我在执教《乡
愁》一文时,音乐元素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
一、欣赏《故乡的云》积淀情感,了解时代背景。
二、音乐选取《思乡曲》范读,介绍该音乐相关内容,深化学生情感。
三、学习用形象表现意象的写法,指导每节朗读技巧,并请同学配乐朗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欣赏名家陈铎的配乐朗读磁带。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该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由于学生距离那个历史时代已近半个世纪,很难真正深入地去体会,我第一步便在课前请他们欣赏了费翔的经典抒情歌曲《故乡的云》,并请大家说说该歌曲吟唱了怎样的感情。画面上,天空飘过淡淡的白云,歌者疲惫而深情的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孩子们马上抓住了这首歌的主题——天涯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然后,我顺势介绍了一下费翔的生世:其母与外祖母就是台湾当局逆历史潮流、大搞“台独”、割裂祖国,造成骨肉分离的无数人间悲剧中的一例……亘横在作者与学生中间的时空“隔膜”坚冰就这样消融。
在第二个步骤中,我选取了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范读了全诗,并简要了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因“四人帮”横行饱受凌辱,被迫
流落国外,抱憾而终的痛苦一生。这不仅延续并加重了学生们对思乡主题的理解与体会,而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加上绵长忧伤的小提琴曲,使学生们几乎能触摸到诗人那呼之欲出的情感,并与诗人一品思乡之苦,起到了整体把握诗人感情的作用。随后,通过指导学生对诗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把握使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而鼓励学生也来配乐朗读更是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
由于有了前两个步骤的铺垫,学习起诗中的意象这个重难点也就顺理成章。所以当我在总结该诗时问道,如何才能了解这由个人的悲欢离合燃烧成的整个民族之痛时,孩子们不约而同齐声答到:祖国统一!一切水到渠成。而在这个步骤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我把学生分成两个组,采用合唱歌曲中二声部的方式,即让第一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第二组配乐朗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第一组提前两个节拍先读,第二组随后开始朗读,用个声部配合进行,读出错落有致、回旋往复而又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此时,课堂所有的人都沉醉其间,余音袅袅。
在最后一个步骤中,我又不失时机地请同学们欣赏了著名播音员陈铎的配乐朗读磁带。倾听这种高水平的朗读,是给学生们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而再对照朗读,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在忧伤,哀愁而音质优美的小提琴曲中,学生读出了语言之美,读出了节奏之美,读出了意境之美,读出了情感之美,读出了一种高于诗歌和音乐各自所固有的审美特性的新的艺术境界之美。
根据上例,我就如何运用音乐的方式更有效地推动学生朗读,谈
谈自已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运用音乐营造朗读学习氛围:
音乐是什么?它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使其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蕴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因素。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景,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为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基调及感情朗读打下基础。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来一首江涛豪迈深沉的《愚公移山》;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一曲气壮山河的《好汉歌》导入;讲解《七根火柴》时选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第二章“雪山草地”表现红军战士克服恶劣气候、重重险阻的英雄气概;也可在研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余请大家一起倾听王菲的天籁之音《明月几时有》,既加深了诗文的记忆,又获得音乐美感的享受。总之,适当的优美的音乐歌曲运用自身的艺术境界和魅力,为语文课的教学,尤其是为学生领悟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情感思想能起到口头语言单独表达难以媲美的效果。
二、筛选音乐的原则: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要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旋律和感情。应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即,1、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内容相配。如,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悦和希望之情,可选用选舒缓优美渐欢快的《苏堤春晓》或《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