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乘着音乐的翅膀——浅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乘着音乐的翅膀——浅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3da0fd250e2524de5187ec8.png)
音 乐 虽 然 可 以 融 入 语 文 教 学 , 辅 助 语 文 教 学 ,但 语 文
语 文 教 学 中 , 朗读 课 文 时 恰 当 地 配 以美 妙 的 音 乐 能 激 课 不 是 音 乐 课 , 语 言 文 字 、 对 文 章 的 理 解 是 主 角 , 音 乐 只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热 情 ,提 高 学 生 的 审 美 能 力 。课 文 内容 与 音 能充 当伴 舞 、配角 ,不 能喧宾夺 主 。因此 ,我们始 终要 明
情 景 , 使 学 生 进 入 课 堂 内容 。 如 : 学 习 《 提 辖 拳 打 镇 关 鲁
运 用 音 乐 辅 助 中学 语 文 教 学 , 应 注 意选 择 , 不 能 认 为
西 》 时 播 放 《 汉 歌 》 ,学 生 不 由 自主 地 会 精 神 振 作 , 意 只 要 是 音 乐 , 就 能 运 用 于 语 文 教 学 之 中 。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音 好 气 奋 发 ;讲 余 光 中 的 《 愁 》 时 ,配 上 学 生 耳 熟 能 详 的 歌 乐 不 能 违 背 学 科 本 身 的 规 律 和 要 求 ,忽 视 常 规 的 教 学 ,忽 乡
乘 着音 乐的翅 膀
一 一
浅谈语 文教 学 中音 乐的运 用
。张
菁
王 振敏
摘 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因此,语文 学科既是语言学科 ,又是文化 学科。语文课 堂教 学,要突出
教 学和学科的艺术性 ,而音 乐无论从形 式、方法的角度 ,还是从教育 目 的和教 育内容 的方面都能使语文课堂教 学
《 壕 吏 》 可 选 《 蹄 下 的 歌 女 》 ,增 强 诗 的凄 切 感 。在 课 堂 气 氛 可 以使 学 生 准 确 地 捕 捉 信 息 ,更 全 面 地 理 解 文 章 石 铁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互动结合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互动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f572273459eef8c75fbfb33c.png)
浅谈音乐与语文教学的互动结合作者:黄源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05期音乐和语文的相通源远流长。
音乐主要用节奏、旋律来表现人的情感,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
语文好比一位温文尔雅的书生,音乐则如一位多才多艺的姑娘,让语文教学和音乐联姻,强化两者间的互动结合,不仅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一)课前奏曲,酝酿氛围语文教学要取得效果,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体悟真情。
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我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学习这首词的前奏。
波澜壮阔、排山倒海、激情澎湃的音乐使学生仿佛看到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二)歌曲导入,创设情境上新课时播放歌曲,引用歌曲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如我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我先放映电影《水浒传》的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课文导入步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情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了起来,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三)配乐朗读,快乐朗读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美好的意境。
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朗读效果。
如《再别康桥》一诗,我将《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通过MTV直观地展现出来,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把学生带入美伦美奂的诗歌世界,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背景音乐,体验情感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所喜爱,容易与课文中的文学形象产生情感共鸣。
为此,我为一些课文朗读添加了一些背景音乐,在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浅谈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浅谈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f811c7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3.png)
浅谈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培养和发展少年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的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教师要完成好这两项教学任务,上好音乐课。
开展好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不把自身音乐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逐步提高掌握和运用程度。
研究结果与分析: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
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教师才可进得课堂,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收益终身。
2.语义的标准。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
在音乐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
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
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
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
教师语义表述的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一些关键词或一些限制条件不能忽视。
如涉及休止符时,应表述为“休止”几拍而不是“唱”几拍。
又如:音程的概念“两个音的距离叫做音程”,教师不能只强调音高上的距离,却忽视了“同度旋律音程”只有时间上的距离,而没有音高上的距离。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语义的准确和全面。
另外,在一些类似概念中,也存在混用或曲解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语义标准。
比如在讲解力度概念时,对学生讲“力度”就是“强弱关系”的交替。
其实,在音乐作品中,力度是作品进行中音量的变化,它可能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弱唱或弱奏,或在某一片断中需要强唱或强奏。
浅谈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5a0d6962cc58bd63086bd18.png)
浅谈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作者:胡志琴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12期诗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朗诵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融入朗诵这一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增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掌握。
一、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1.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多的是依靠语感的提升来提升的。
语感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直觉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的含义,判断语言的正误,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反复的朗诵经典著名诗歌,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名家的经典语言,从而学习经典语言的语境和深层含义。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运用技巧,从而学以致用,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之后学生就能够自主运用,从而提升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2.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在朗诵中,需要学生正确的发音和丰富的情感运用。
因此,对诗歌的朗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必须通过多读多练,才能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在诗歌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增加朗读这一环节,能够促进学生的朗读联系,促进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形成普通话朗读的好习惯。
3.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诗歌的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诗歌。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诗歌内容,在掌握诗歌内容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理解工作。
学生们通过朗读,能够更加熟知诗歌的具体内容,在朗读感情的运用中去分析不同诗句所蕴含的道理,这样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音乐情境利用论文
![语文教学中音乐情境利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5373c690b1c59eef8c7b420.png)
浅谈语文教学中音乐情境的利用【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注入音乐元素,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创设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
动人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更能陶冶心灵,让人们在美的熏陶下,发现美,追求美。
它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使人精神振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适当的运用音乐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
那么,如何把音乐引入语文教育实践,引入课堂,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呢?首先以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每一篇课文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殿堂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
如果采用音乐的形式开头,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佳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如此,不但有深厚的资源,而且对调节学生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显著的作用。
音乐导入,是从听觉作用于心理,是依靠情绪来发挥作用。
一段贴切优美的音乐切入,一开始就能形成磁石效应,激起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求知欲。
《二泉映月》一文真挚感人,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讲读课文前,师生共同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欣赏后师生又分别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通过质疑,这样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欲望就激发出来了。
这种以乐曲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其次巧借音乐,创设学习氛围。
若在课堂上用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协调的音乐来升华情感体验,将会使课文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使学生达到神往的境界,从而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授《荷塘月色》时,可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
浅谈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培智康教结合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培智康教结合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c1e323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b.png)
浅谈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培智康教结合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2-06-11T03:12:52.18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7月作者:张倩[导读] 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中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它可以超越语言表达、智商和动作的障碍,被特殊儿童所认知,是开启特殊儿童心灵的关键窍门,还可以当作推动她们身心健康发展或恢复的媒介。
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培智孩子在接纳教育学习方面存有一定的阻碍,因此音乐老师需按照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特性来授课。
选用不一样的课程内容和方式,做到不一样的实际教育效果。
文中关键从功效和对策两个层面剖析和讨论了在特殊教育中身心健康与教育紧密结合的运用。
张倩湖南省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摘要】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中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它可以超越语言表达、智商和动作的障碍,被特殊儿童所认知,是开启特殊儿童心灵的关键窍门,还可以当作推动她们身心健康发展或恢复的媒介。
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培智孩子在接纳教育学习方面存有一定的阻碍,因此音乐老师需按照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特性来授课。
选用不一样的课程内容和方式,做到不一样的实际教育效果。
文中关键从功效和对策两个层面剖析和讨论了在特殊教育中身心健康与教育紧密结合的运用。
【关键字】培智教育;培智儿童;康教结合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7-131-01引言:现阶段,音乐教育的目标一般是具备一定生理学或心理缺陷的儿童,如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脑性瘫痪、心态和行动障碍等。
他们大多数心智不健全,这也造成他们的判断力和执行能力比一般小孩弱。
一般的音乐教学方式并不适合特殊儿童教育发展趋势,无法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进而推动特殊儿童完成自身音乐素养和诱发音乐潜能的目标。
就音乐的作用来讲,它能正确引导人的情绪,激发身体优良的能动反应,加强感官的融合,提高特殊儿童感知力、注意力和想象力等全方位的发展,还能调整特殊儿童的情绪,从而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400c0238a58da0116d174900.png)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寂静的符号,学语文而不进行朗读是没有效果的。
1.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反复朗读,能够读出文章的蕴味及其中的深层含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进行。
1.1 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朗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这些能力运用到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
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其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
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这一看法。
1.2 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使其深刻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家在创作时一般都是把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
这种感情是通过文章所塑造的形象来展现出来的。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一方面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通过朗读,作者的语言好像就成了读者的语言。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1.3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乐美。
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
古往今来,好的诗文莫不如此。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声之别,声调抑扬顿挫,所以不通过朗读是不能体会其音韵之美的。
浅谈朗读歌词在小学音乐课的实践意义
![浅谈朗读歌词在小学音乐课的实践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6568f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b.png)
浅谈朗读歌词在小学音乐课的实践意义摘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课被列入教学体系中,近年来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异彩纷呈。
朗读歌词是音乐学习中的一项看似简单但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笔者拟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理论分析,对朗读歌词在小学音乐课中的意义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字:歌词朗读音乐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小学生音乐课的相关教学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极大地丰富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手段。
然而,音乐作为一门与语言关系密切的学科,长久以来,大家对于朗读歌词不够重视。
通过文献搜索整理,笔者发现以往对于朗读歌词方面的研究大多关注于高校声乐教学层面,对于小学音乐课的歌词朗读的研究较少。
高校声乐课中的歌词朗读方面的研究对于笔者小学音乐课的歌词朗读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那么,如何把朗读歌词这一手段运用到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朗读歌词在小学音乐课中有何意义?一.朗读歌词对于声乐学习的作用朗读,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从接受教育开始,朗读便成为我们学习活动中的一项常见的训练内容。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朗读对于语言的学习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文字的发音。
相对于默读而言,朗读更容易使读者深入理解文字的含义,从而更容易感知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
笔者回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多位老师要求要求笔者准确大量地朗读歌词,根据老师的要求朗读歌词以后,笔者确实体会到了朗读歌词的多种益处,工作中,笔者也是要求小学生认真朗读歌词,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朗读歌词,对于学习音乐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手段。
(一)有助于歌曲韵味的把握文字是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
准确朗读歌词,对于把握歌曲韵味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各具特色,彼此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演唱各地民歌时,应当准确把握当地方言特色,准确表现出当地语言的特点。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7b8102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6.png)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当今社会,已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
人类传出的信息,是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作等多种形式出现的。
课堂教学单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状况亟待改变,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语文是“百科之母”,中学语文教学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其效果显著,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笔者结合几年来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受。
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多媒体教学避开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三个一”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的情境之中理性地去接受知识,它使知识形象化,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容量大,方便快捷。
这种全新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课时,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中的相关视频,通过电视艺术的略显夸张处理,鲁提辖的“醋钵儿”般大小的拳头特写充塞着整个电视画面,那快如疾风、雷霆万钧的三拳,打得多么地痛快淋漓啊!勿需教师多言,鲁提辖的疾恶如仇、刚强勇猛的高大的英雄形象深深镌刻在学生脑海中,挥之难去。
之后,再使用电视静音的技巧,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当一回电视配音,或者做一次说书先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很有好处。
若能再进而引导他们写作,自然是“下笔如有神”了。
二、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
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af9d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a.png)
浅谈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节奏感。
声势律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合作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通过综合利用声势律动,可以有效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声势律动的重要性,而应充分利用它给课堂注入更多活力与趣味。
通过引入声势律动,能够使学生更加享受音乐课堂,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关键词】声势律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学习兴趣、音乐节奏感、合作与团队意识、节奏感、音乐表现力、教学效果、趣味、活力1. 引言1.1 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声势律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声势律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通过声势律动的表现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专注于音乐课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声势律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感。
在声势律动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节奏来做出相应的动作,从而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
声势律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在声势律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配合其他同学的动作,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声势律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通过声势律动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
综合以上种种好处,可以说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可轻视。
1.2 声势律动概述声势律动是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营造出动人的节奏和旋律效果。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声势律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音乐的节奏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进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浅谈朗诵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浅谈朗诵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774a46cb6c85ec3a86c2c547.png)
浅谈朗诵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摘要:朗诵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在朗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发音、语气以及肢体动作等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表演诠释。
声乐演唱也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其与朗诵存在许多的共同之处,只是声乐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要调式、旋律等音乐内容对作品进行全方面的诠释与表达。
两者在技巧方法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在声乐学习中,对朗诵技巧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演唱者的技巧。
本文主要从朗诵与声乐演唱的异同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朗诵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更深层次的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朗诵的日常训练内容对声乐的学习方法进行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为声乐表演者的演唱提供一定的思路,提高其演唱水平。
关键词:朗诵;声乐演唱;训练;技巧1 朗诵与声乐演唱的比较1.1 朗诵的概念朗诵,是用明亮、清晰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来准确的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艺术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它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并且朗诵艺术给予了歌唱语言丰富的色调,使其愈加富有表现力。
在朗诵表演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在表达的过程中对朗读者的不仅仅要求需要洪亮的声音,还需要对作品准确的的情感表达,以及沉稳的气息,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等等。
在朗诵时要求情感细腻,不仅能读清楚每一个字词,也能准确的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这是朗诵的前提,也是朗诵的关键所在。
1.2 演唱的定义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体,是能够反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感表达现实社会的具体内容。
声乐演唱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在于让演唱者通过歌声来表达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从而使听众获得音乐艺术享受。
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对于声音的控制,以及高音技巧是很重要,但声乐作品的演唱不仅仅展示的是技巧性,更是一种演唱者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体现,在每首作品中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才能使作品更具有丰富的生命力,让听众在听觉和视觉上获得艺术享受。
1.3 朗诵与声乐演唱的异与同1.3.1 朗诵与声乐演唱的不同点朗诵与声乐在艺术形式、语言的层次感上都呈现出区别。
浅谈音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浅谈音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64fef442e3f5727a5e96287.png)
浅谈音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从注意方式,循循诱导;不要轻易否定,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分析地说“好”,有利巩固提高;让幽默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发挥同学评估的威力,准确恰当地归纳五个方面,谈了音乐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音乐教学教学语言幽默寓教于乐因材施教语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意义,从某种角度说,没有“唤起”就难达到使人知、使人乐、使人会、使人信。
教师要善于积累和提炼语言精华,用金子般的心和闪光的语言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一、注意方式,循循诱导在音乐课上,由于低年级学生在集体中喜欢表现自己,怕自己的声音被大家的声音所压倒,所以在唱歌时,爱用特别大的声音唱,倘若随便鼓励说:“唱的挺好,好!”这样,便会使学生扯着嗓子叫喊,试想一个人的声音要与几十个人“拼搏”,那很快会疲劳,随之注意力也就分散。
天长日久,还会造成学生声带损坏。
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循循诱导学生,告诉学生:“唱歌的声音是应该洪亮的,但不能拼命喊叫,这样声音既不好听,还会把声带损坏。
我们在集体唱歌时,只有不突出个人,注意相互和谐、统一,才能把歌唱好。
”这样就可避免“喊唱”现象了。
二、不要轻易否定,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点名让个别同学唱,有的学生唱,有的学生可能紧张得不是十分理想,这时教师不能随便说:‘你唱的不行!’“你五音不全!”……其实,这些唱得不好的学生,他们音乐本质究竟好不好,一时不能轻易断言;但对被讥笑过“唱不好”的这些学生,有的便会丧失他再学的欲望了。
所以,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先给予肯定、鼓励,然后指出不足。
特别对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让全班同学为鼓掌,促进他们迎头赶上。
三、有分析地说“好”,有利巩固提高课堂教学唱歌或吹奏乐器时,如有同学达到了老师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也不要简单地说“行”“好”等加以赞赏。
明智的评价应该分析成功的原因,让他再继续努力。
浅谈朗诵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
![浅谈朗诵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8915e49f90f76c661371afb.png)
浅谈朗诵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作者:闫伟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3期摘要:声乐是把语言附加到音乐上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语言的形成是吐字器官运动的产物,它是各种声音的结合体,是用来表达人类思想的。
作为语言的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朗诵,它对声调、语调轻重的变化及朗诵时声音的位置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声乐演唱时也是如此,演唱者必须找准咬字位置,把握好歌唱时的语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正确的朗诵歌词可以帮助广大声乐爱好者们解决声音紧张,咬字不清,气息不稳等问题。
关键词:声乐;语言;朗诵;演唱;发音;情感在我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初次见面我总喜欢和他们聊一聊他们自己家乡的方言,这样不仅丰富了我对中国不同地域方言的了解,更可以帮助我今后如何快速、高效的解决他们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声乐是把语言附加到音乐上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语言的形成是吐字器官运动的产物,它是各种声音的结合体,是用来表达人类思想的。
与器乐相比,首先声乐所表达出的情感是比较直接的。
它能够更快的使演唱者传达出歌曲的感情,使听众迅速融入到歌曲气氛当中,即它的表达更具有准确性与形象性。
而器乐的感情表达是比较委婉的,需要听众集中注意力,并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深入体会到器乐所表达的感情;其次声乐是通过语言吐字器官——唇、舌、齿、喉一起运作的产物,并且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这也是一般器乐所不具备的。
而朗诵是语言众多表达方式之一,它与声乐也有着不解之缘。
一谈到朗诵,很多人都会认为只有文学作品才会用朗诵来表达文章的艺术感情。
其实并不局限在此,它在声乐学习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专业技巧的训练与感情的运用,并没有在意到朗诵歌词对于声乐学习的帮助。
一些声乐初学者往往会遇到咬字含糊不清,情感空洞,缺乏感染力等问题,也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此时,正确地深情并茂地反复朗诵歌词,可以帮助我们练习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圆。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及意义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4bfc295022aaea988f0ff5.png)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及意义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一、朗读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朗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四、朗读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五、朗读有利于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心。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二、把握内容,诱发情感想象;三、激情范读,掌握基本技巧;四、尊重个性,进行朗读评价;五、形式多样,开展朗读活动。
标签:阅读教学;朗读;意义;指导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的重要可见一斑。
而多年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水平的测试往往只是通过笔试来体现,对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的解答,在这根指挥棒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视了朗读教学,学生忙着思考问题,做大量习题,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冲淡。
而地处方言区的学生,因为讲不好普通话,不爱讲,于是羞于开口,越是不开口,就越讲不好,越讲不好,就越不愿讲,形成恶性循环,而教师也对此姑息置之。
许多学生也认为,学语文就是会写字,读准字音,理解词意,掌握文学常识,听老师讲解语文知识等,因此语文朗读的教与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过多注重讲解、分析,而朗读却被忽视或减少,学生读课文时,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往往课文已经学习结束,而学生读课文却还结结巴巴,即使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唱书式的背下来,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投入。
其实朗读无论是在语文教学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现在的许多学生存在着说话啰嗦,缺乏条理,语汇贫乏,文章空洞、干枯繁冗等问题,是很值得注意的。
要纠正这些缺点,提高他们的说写能力,最积极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强朗读。
道理很明显,因为好的作品的语言,都是准确、朴素、新颖而生动的,特别是能够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精品。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8717cb2dd3383c4bb4cd235.png)
251文|陈黎萍浅谈音乐教学中的音乐与文学的关系音乐是流淌的诗歌,诗歌是凝固的音乐。
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精神、风格和境界的高度统一。
诗词是文学的重要文体,上古的诗歌实际上是音乐的表现形式。
《诗经》和《楚辞》就是如此。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诗词和音乐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和诗词通常是统一的,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是十分重要打的。
把音乐与诗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但能很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学生体验到上音乐课是一种享受和创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下面我谈一谈音乐与诗词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音乐与诗相结合所产生的和谐美是音乐教学的基本特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之一,而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以唐诗《春晓》为例,谈谈音乐与诗句的完美结合。
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千古名诗,流传甚广,“春眠不觉,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短短的四句,将万物复苏,鲜花满庭,莺歌燕舞的春天描写得栩栩如生。
作曲家谷建芬很好的理解了它的意境,给它谱上曲子,深刻地反映出作曲家深厚的文学功底。
通过老师的翻唱和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旋律中,进入到“诗即是歌,歌即是诗”的境界中,学生会立刻想到“诗”不但可以读,还可以唱。
这优美具有民族色彩的旋律,流畅上口,与诗句结合自然贴切,能更好记。
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 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很好地把握这种关系,把唐诗的基础知识与音乐相结合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新奇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音乐与词宋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雀,轻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这首宋词,我在上这一课时有着深刻体会。
首先应该想学生介绍作者辛弃疾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背景,这对学生更好理解这首宋词的词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轻搂一瓣心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音乐渗透
![轻搂一瓣心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音乐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eb25432f192e45361066f515.png)
【 关键词】 语文 教 学 音 乐 渗透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o 1 3 ) o 6 — 0 0 4 1 — 0 2
文学与音乐本应有 着一种不解之缘 ,无数诗文名 家常常在 二、 文本 解读 中的歌 声 , 事 半功 倍 音 乐 中捕 捉 灵 感 , 在 音 乐 中陶冶性 情 。语 文课 堂上 如果 能使 文 学 中学教 材 中的许 多课 文 , 是 对 学生进 行 思 想教 育 、 陶 冶 学生 关融合音 乐关, 一定可以给 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 享 受文学作 品的 高尚道德情操的好素材 。语文教 师应 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 同 时提 高 学生 的 审 美能 力 . 也 能 让我 们 的语 文课 堂充 满 关的 艺术 知、 情感水平 , 创设一种育人环境 , 自觉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渗透
【 摘要】 面对" 3下学生冷漠地应对语文, - 没有耐心去读, 不会真正欣赏语文的美丽。 所以在语文教学之余, 我常常思考, 究竞有没有
种 仿 佛 点金 石 一样 的 东 西 , 照耀 出语 文的 光彩 , 焕发 出语 文 的魅 力 ! 为此 , 我探 索将音 乐适 时 实地 适 量地 引入 语 文课 堂 , 以提 高学 生 上语 文课 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教 学的有效性。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i t o n R e s e a r c h
Hale Waihona Puke 2 0 1 3 年6 月 中旬 刊
教改・ 教研
轻 搂 一 瓣 心 香
— —
浅谈语 文教 学中的音乐渗透
3 1 2 3 0 0 )
浅谈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f2db8f51e79b896802269f.png)
浅谈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朗读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使其受到感情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朗读是沟通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感情交通的通道,尤其古诗文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哲理。
教师应挖掘古诗文中的人文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通过朗读,挖掘诗歌的美育因素,引领学生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意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推敲古诗的写作特点,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朗读古诗画意美语言美意境美表达美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渗入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崛起,不但给现代教育带来极度大冲击,也给现代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
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知和感悟世界。
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独厚的优势。
语文课堂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有效化抽象为具体;启动思维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点。
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将朗读和古诗教学相互融合在一起,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景激情,诱发朗读古诗。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
即正确、流利、有感情。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由其是朗读古诗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
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使朗读给学生创设了优美的诗境。
投其所好,寓教于乐——浅谈通俗音乐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投其所好,寓教于乐——浅谈通俗音乐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d1227b7fd5360cba1adb7e.png)
生 理 解 传 统 民 族 音 乐 的博 大 精 深 , 让 学 是 少数 的 , 们 大 多 数 是 因 为 用 大 本嗓 唱 , 要 他
生体 会到 我 国 的 戏 曲 , 民歌 并 没 有 过 时 , 并 唱 不 上 高 音 就 自 己 降调 , 而 久 之 形 成 习 久 不 是 老 土 , 没 有 在 流 行 音 乐 的 大 潮 中 销 惯 跑 调 。 解 决 此 问 题 , 要教 学生 正 确 的 并 要 就
瓷 》 很 多 弱起 的乐 句 。 × × 有 j
X X× XI 的 而 均 匀 的 呼 气 , 时 小 腹 略 内收 。 一 点 同 这
学生很容易体会到。 尤其 是在 高 音 区 , 生 学 令 他 们 十 分 兴 奋 。 往往 在低 音 区 , 生 由 但 学
2 动耳
P 从旋律入手
学找到一 个合适的切入 点。
唱而 不 精 通 , 往 是 拿 捏 不 稳 节 奏 , 时 老 须 要 从 学 生 的 角 度 出 发 , 他 们 有 切 身 体 往 这 让
师便 可 以 帮 学 生 总 结 唱 不 好 的 原 因 , 自 井 会 , 他 们 自己 发现 正确 的发 音 方 法 。 运 让 我
如 隐形 用 纠错 法 收 到 了 良好 效 果 。 如 , 在 歌 唱 例 “ 析 学 生 的 兴 趣 和 需 求 。 有 找 到 学 生 感 兴 然 的 进 入 相 关 的 乐 理 知 识 的 学 习 。 《 只
的翅 膀 》 首歌 , 域 不 宽 , 度 适 中 , 初 时 气 息 的 运 用 。 求 吸 气时 横 隔膜 下 沉 , 这 音 速 是 要 腰 初 学 习简 单 拍 子 的 好 选 择 。 杰 伦 的 《 周 青花 腹 有 扩 张 的 现 象 , 后 保 持 吸 气 状 态 缓 慢 然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五入”模式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五入”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3a1ec7a1c7aa00b52acb4b.png)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五入”模式程小勇(江西省新建县第五中学)中国是诗的国度。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
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一直害怕古诗词的教学:既怕诗歌教学内容空洞,延伸不开变成文言翻译,苍白无力;又怕诗歌教学激不起情感的浪花,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还犹自自我陶醉;还怕同学语言赏析能力太不济,体不出美感会不出诗意。
在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并观摩了几堂优质课后,我似乎有些心得,觉得他们虽然上课的组织方法各有不同,激趣陈情各有千秋,但还是有些共性的东西,让初为人师者有门径可循。
现将其归纳为篇,向同行求正。
一、探究背景,入时。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经历的注脚。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因此有必要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番解读。
这样的“大语文”环境中,你解读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应该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二、诵读成韵,入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朗读教学中音乐元素的运用雷圣艳语文的教学是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的,而语言的实践能力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什么是语感呢?它其实就是指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
可见,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文章、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出学生的语文修养。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这里的“读”。
可理解为析读、品读、评读、自读、朗读等许多形式的“读”而我在这里单以朗读这种形式来谈一谈它对语感养成的意义及如何运用音乐的元素更有效地倡导学生朗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而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轻重缓急的口头语言,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甚至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将自已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尽可能融为一体。
如此,文章思路、情感、意境会自然浸润到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共鸣,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可以说,朗读是语感培养的一种基本方法。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效果,教师常借助多种丰富的朗读方式。
如: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录音朗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读等,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为语文的教学及学生语感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这些朗读方式中,我着力尝试将音乐元素运用到朗读教学中,形成了一点特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也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而我认为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语文也有相通之处。
即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
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音沟通起来,根据音乐的语音、旋律、节奏,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治性情,升华思想,加深印象,在美文和音乐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可以说,从个体审美能力提高看,音乐朗读较之于其他艺术更能沟通人的艺术感觉,使人艺术素养、品位得到更有效提高。
它使人在音乐的感染下,对文章意境和朗诵魅力的感受更直接、真切,仿佛身临其境,心弛神往;从审美效果看,音乐朗诵好像把作家的情思、诵者的感受如画面一样呈现于眼前,流入人们心田,能使诗文与音乐在相互激发、生成的现场感中弥散出超强的感染力、穿透力,从诵者的声音中飞出一把把小李飞刀,把诗文的蝴蝶钉在听者的耳朵上,从而把人的视、听、味、嗅觉和触觉感受全融进其美好意境中,使无情者有情,麻木者动容,敏感者遐思万千而沉醉其中。
如,我在执教《乡愁》一文时,音乐元素就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一、欣赏《故乡的云》积淀情感,了解时代背景。
二、音乐选取《思乡曲》范读,介绍该音乐相关内容,深化学生情感。
三、学习用形象表现意象的写法,指导每节朗读技巧,并请同学配乐朗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欣赏名家陈铎的配乐朗读磁带。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该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由于学生距离那个历史时代已近半个世纪,很难真正深入地去体会,我第一步便在课前请他们欣赏了费翔的经典抒情歌曲《故乡的云》,并请大家说说该歌曲吟唱了怎样的感情。
画面上,天空飘过淡淡的白云,歌者疲惫而深情的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孩子们马上抓住了这首歌的主题——天涯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然后,我顺势介绍了一下费翔的生世:其母与外祖母就是台湾当局逆历史潮流、大搞“台独”、割裂祖国,造成骨肉分离的无数人间悲剧中的一例……亘横在作者与学生中间的时空“隔膜”坚冰就这样消融。
在第二个步骤中,我选取了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范读了全诗,并简要了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因“四人帮”横行饱受凌辱,被迫流落国外,抱憾而终的痛苦一生。
这不仅延续并加重了学生们对思乡主题的理解与体会,而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加上绵长忧伤的小提琴曲,使学生们几乎能触摸到诗人那呼之欲出的情感,并与诗人一品思乡之苦,起到了整体把握诗人感情的作用。
随后,通过指导学生对诗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把握使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而鼓励学生也来配乐朗读更是掀起了课堂的小高潮。
由于有了前两个步骤的铺垫,学习起诗中的意象这个重难点也就顺理成章。
所以当我在总结该诗时问道,如何才能了解这由个人的悲欢离合燃烧成的整个民族之痛时,孩子们不约而同齐声答到:祖国统一!一切水到渠成。
而在这个步骤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我把学生分成两个组,采用合唱歌曲中二声部的方式,即让第一组配乐朗读第一小节,第二组配乐朗读第二小节,第三小节第一组提前两个节拍先读,第二组随后开始朗读,用个声部配合进行,读出错落有致、回旋往复而又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此时,课堂所有的人都沉醉其间,余音袅袅。
在最后一个步骤中,我又不失时机地请同学们欣赏了著名播音员陈铎的配乐朗读磁带。
倾听这种高水平的朗读,是给学生们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而再对照朗读,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
在忧伤,哀愁而音质优美的小提琴曲中,学生读出了语言之美,读出了节奏之美,读出了意境之美,读出了情感之美,读出了一种高于诗歌和音乐各自所固有的审美特性的新的艺术境界之美。
根据上例,我就如何运用音乐的方式更有效地推动学生朗读,谈谈自已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一、运用音乐营造朗读学习氛围:音乐是什么?它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使其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蕴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因素。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景,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为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基调及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来一首江涛豪迈深沉的《愚公移山》;教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用一曲气壮山河的《好汉歌》导入;讲解《七根火柴》时选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长征组歌》第二章“雪山草地”表现红军战士克服恶劣气候、重重险阻的英雄气概;也可在研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余请大家一起倾听王菲的天籁之音《明月几时有》,既加深了诗文的记忆,又获得音乐美感的享受。
总之,适当的优美的音乐歌曲运用自身的艺术境界和魅力,为语文课的教学,尤其是为学生领悟作者蕴含于文字间的情感思想能起到口头语言单独表达难以媲美的效果。
二、筛选音乐的原则: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
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要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旋律和感情。
应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即,1、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内容相配。
如,朱自清的《春》,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悦和希望之情,可选用选舒缓优美渐欢快的《苏堤春晓》或《柳色新》,这两首曲子都是极美的;而他的《背影》交织文中的是哀愁伤感与不尽的思念,可播放二胡曲《豫北叙事曲》配合缓慢的朗读节奏、充分的停顿。
尤其最后一句用低沉语气缓缓结束以渲染那无尽的思念之情;再如《安塞腰鼓》,事先录下陕北高原后生们打腰鼓的雄壮声音,再加教师铿锵激昂的朗读,仿佛把学生带入击鼓现场,学生激情一下子调动起来。
如果让他们在自己练读时有节奏地敲击一下课桌,学生们更是会激情扬溢;而讲授《珍珠鸟》,制作“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画面及配上班德瑞的《依卡路斯的羽翼》,读时抒情缓慢,就可把人与小鸟之间的“依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相当成功的效果;读《孔雀东南飞》可配小提琴曲《梁祝》;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可配古筝曲《渔舟唱晚》。
2、不同文体宜选用不同乐器演奏曲。
如果是古代诗歌,一般选择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曲子。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选用陈蔚旻的古筝独奏《出水莲》,再出示一幅一汪暗绿静水和碧绿宽大荷叶衬托的几朵含苞欲放的莲花,朗读课文气氛会烘托得极好;《木兰诗》选取旋律激昂、慷慨,具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广陵散》;《小石潭记》象一首抑郁忧伤的古曲,选用《高山流水》再合适不过了;乐府民歌《陌上桑》适用充实丰满的筝独奏曲《蕉窗夜雨》等。
象现、当代诗文选择西洋乐器演奏的曲子一般会取得较好效果,如《秋魂》朗读配以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尽可以将其中“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之韵展现出来。
当然,不是所有课文的配乐必须都要遵循这一原则,有些曲子是亦古亦今的,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孔雀东南飞》和钢琴曲《梁祝》为《天上的街市》都能配合得不错。
而《春江花月夜》配舒缓优美的文章也算得上“百搭”了。
文章与音乐的选择如果能做到珠联璧合,锦瑟合鸣,相信乐韵和文心一定能相得益彰。
三、运用音乐元素的朗读方式:1、教师配乐范读。
这种方式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情感,又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一般放在课堂开头,结尾环节。
2、学生配乐齐读。
这种方式适用于朗读气势磅礴,壮阔豪迈的课文,加上雄伟奔放音乐的配合,能调动在场每个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
3、分角色读。
它可让学生有一种极强的角色感、表演欲及竞赛心理。
如果选用了适当的音乐配合朗读,能更方便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4、录音朗读。
当“朗读”作为作业时,便难以检查,也往往不被学生重视。
如果要求同学们配乐朗诵,并交磁盘或盒带,有条件的还可发送到教师的电子邮箱,课间在班级播放,同学们便兴趣盎然了。
读歌、散文、文言文单元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但看来简单,要做得好却要动一番功夫。
5、二声部读。
视唱里的二声部指的是旋律、音色、音区不同或相同的两个声部配合的进行。
我将它运用到配乐朗读中,效果极佳。
只要是比较忧怨哀伤的诗歌,配上情感基调一致的曲子,让同学们分两个声部朗读,不仅能营造出那种一唱三叹,“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效果,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特有的那种音乐的节奏之美。
6、选乐配读。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可事先剪三段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化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
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要求同学们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自选一段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音乐。
如此,可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