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已整理)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意动用法(已整理)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文言文复习——意动用法一、意动用法的特征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所以,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
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又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止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战为动用法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以之为何”的意义,即认为宾语何如或者把宾语当做何如.普遍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汇战名词汇的活用,动词汇自己不意动用法.1、名词汇的意动用法:名词汇用做意动,是把它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瞅搞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例1: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去宾:本为名词汇,那里活用为意动词汇.“去宾其女”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女为去宾”.例2:女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汇活用做意动词汇.“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那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2、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汇用做意动,是主瞅上认为后里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代表的本量或者状态.例1:渔人甚同之.(《桃花源记》)同: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同之”,即“以之为同”(认为那件事偶怪)例2:邑人偶之,稍稍去宾其女.(《伤仲永》)偶:本为形容词汇,那里用做意动词汇.“偶之”,即“以之为偶”(认为他才搞非凡是)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之怎么样”的意义,即此时谓语动词汇表示的动做不是主语收出的,而是由宾语收出的.本量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办法表白了兼语式的真量.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汇,有的是由名词汇、形容词汇活用去的.由于本去的词汇类分歧,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真足相共.1、动词汇使动用法:动词汇战它的宾语不是普遍的收配与被收配的闭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爆收那个动词汇所表示的动做止为.例1:止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逆.例2:曲可惊天天,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哀号.例3:操军圆连船舰,尾尾相交,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遁窜.2、名词汇使动用法:名词汇用做使动词汇,是指那个名词汇戴了宾语,而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形成那个名词汇所代表的人或者真物.翻译时要采与兼语式的形式.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自我介绍》)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3、形容词汇使动用法:形容词汇戴上宾语以去,如果使得宾语具备那个形容词汇的性量战状态,那么那个形容词汇则活用为使动词汇.例1:既去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慢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慢:使……慢.例3:凄神热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凄、热:使神骨凄热.三、使动用法战意动用法的辨别: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汇具备“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它是用动宾结构表白使令式的真量.意动:认为……怎么样.例:余颇易之(尔认为甚是简朴)使动用法指动词汇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汇战形容词汇活用为使动词汇,表示“使……”的意义.有三种:①动词汇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前骨”中的“劳”,意义是“使……劳乏”.②名词汇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义.③形容词汇的使动用法.特性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具备那个形容词汇所表示的本量或者状态.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二种:①名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先破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义是“以……为王”②形容词汇的意动用法.比圆“而荣教于师”中的“荣”,意义是“以为荣”.四、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不妨由动词汇、形容词汇或者活用的名词汇充当.例1:妇人将开之(《触龙道赵太后》)妇人姜氏将为他们挨开乡门.例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共样是死,为国家而死不妨吗?例3:祭祀必祝之(《左传・成公十三年》)祝,祈祷,动词汇的为动用法,为……祈祷.例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例5:后裔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史记•滑稽列传》)丧,为……治丧.例7:文嬴请三帅.(《秦晋崤之战》)请三帅:替三帅哀供.例8: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例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三国志•华佗传》)脉:为……诊脉.例10:伯夷死名于尾阳之下,匪跖死好处东陵之上.(《庄子•骈拇》)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例11:君子死知己.(陶渊明《咏荆柯》)死:为……而死.五、特殊句式:1、主谓倒拆:主谓倒拆也喊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子也战新颖汉语中一般,普遍搁正在主语之后,但是偶尔为了强调战超过谓语的意义,正在一些疑问句或者叹息句中,便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里.例: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表强调的表示,可译为“您太不智慧白”.2、定语后置:新颖汉语里,定语普遍皆搁正在核心词汇的前里,起建饰节造的效率.但是正在古代汉语里,为了超过战强调定语,偶尔也会把定语搁正在核心词汇之后,那种情况喊搞“定语后置”.译成新颖汉语时,普遍皆应提到核心词汇前边去.其余,定语后置时,往往正在核心词汇战定语之间家“之”子,偶尔也正在定语后里加“者”字.(1)用“者”结句,产死“核心词汇+后置定语+者”.(2)用“之”结句,“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乏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核心词汇+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天圆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教》)应注意的是,文止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建饰闭系的句子,表收属闭系的定语则不后置.3、状语后置:新颖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即是补语.但是正在文止文中,处于补语的身分往往要以状语去明白.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北.”(《鸿门宴》)“战河北”即“战(于)河北”,应明白为“于河北战”.例2:“覆之以掌”(《促织》)即“以掌覆之”应明白为“用脚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①用介词汇“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文止文中多数处正在补语的位子,译成新颖汉语时,除少量仍做补语中,大普遍皆要移到动词汇前做状语.例:青,与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教》)介宾短语“于蓝”,前者该当移到“与”的前里搞状语;后者该当移到“青”的前里搞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②介词汇“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今译时,普遍皆做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搞“告”的状语.③另有一种介词汇“平”组成的介宾短语正在补语位子时,正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身分.例:死乎吾前,其闻讲也固先乎吾.(韩愈《师道》)“死乎吾前”中的“乎”便是介词汇“于”;“乎吾前”该当移到“死”的前里搞状语.4、宾语前置:便是常常做宾语的身分,置于谓语动词汇的前里,以示强调.例1:“何以战?”该当是“以何战”,凭什么做战?例2:“良问曰:‘大王去何操?’”(《鸿门宴》)“何操”应明白为“操何”.另有许多分歧形式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去何操?”(2)可定句中,代词汇做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帮“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建是慢,已之多睹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可则,籍何以至此?”。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一、何谓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孙膑)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
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那就是意动关系。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意动用法举例

意动用法举例意动用法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动词用法,表示通过一个动作或状态来表示某种意义。
在汉语中,意动用法非常常见,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灵活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通过丰富的例子来介绍和解释意动用法的各种形式。
一、动作转换为状态1.心如刀割(心情极度痛苦):听到这个消息,他的心如刀割。
2.眼泪如雨下(眼泪不停地流):看到悲伤的场景,她的眼泪如雨下。
3.喜笑颜开(非常高兴):听到好消息,他喜笑颜开。
二、状态转换为动作1.病入膏肓(病情非常严重):他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2.火冒三丈(非常愤怒):被人背叛后,他火冒三丈。
3.笑容满面(面带笑容):听到好消息后,她笑容满面。
三、动作与状态相结合1.捧腹大笑(笑得非常开心):听到他的笑话,她捧腹大笑。
2.心如乱麻(心情非常复杂):面对重大决定,他的心如乱麻。
3.笑逐颜开(笑容逐渐展开):看到可爱的小猫,她的笑容笑逐颜开。
四、动作或状态与物品相结合1.痛不欲生(疼痛难以忍受):摔断了腿后,他痛不欲生。
2.心满意足(满足而开心):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后,他心满意足。
3.眉飞色舞(非常高兴):听到好消息后,他眉飞色舞。
五、动作或状态与时间相结合1.时光荏苒(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大学四年时光荏苒。
2.徘徊不前(迟疑不前进):面对困难,他徘徊不前。
3.步履维艰(行走困难):老人年事已高,步履维艰。
六、动作或状态与地点相结合1.坚持不懈(毫不动摇):他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不懈。
2.筹谋已久(计划已经很久):为了这次旅行,他筹谋已久。
3.低声下气(态度非常谦卑):面对长辈,他低声下气。
七、动作或状态与数量相结合1.满载而归(带满东西回来):购物后,她满载而归。
2.穷困潦倒(生活非常贫困):失去工作后,他陷入穷困潦倒。
3.数以百计(数量达到数百):这个大型超市有数以百计的商品。
八、动作或状态与程度相结合1.悲痛欲绝(非常悲伤):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她悲痛欲绝。
2.疯狂追逐(非常疯狂地追逐):小孩子们看到冰淇淋车,疯狂追逐。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例子性质不同:1、使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2、意动用法:是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更多解释语义相同:1、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成为......."的意思。
2、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先溃秦进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就是"以....为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比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就是"以为耻"。
语法不同1、并使动用法:谓语的动作无可奈何其前的主语所收到,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收到,宾语存有兼语的性质。
2、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的属性。
所谓并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备“并使……”的意思,即为此时谓语动词则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收到的,而是由宾语收到的。
实际上,它就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抒发了兼语式的内容。
并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相同,活用做使动之后,它们所则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意动用法。
通常可译为“指出......”“以.....为.....”“对.....深感.....”等。
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

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一、文言词语意动用法是啥呢?咱就说啊,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可有趣啦。
意动用法简单来讲呢,就是一种特殊的文言词语用法。
比如说“渔人甚异之”里的“异”,它本来是“奇怪”这个意思,是个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呢,就把“之”(指代看到的景象)当作是奇怪的东西,这个“异”就有了意动的用法,就是“以……为异”,觉得什么东西奇怪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种类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像“吾妻之美我者”里的“美”,它本来就是“美丽”的意思,在这儿就是“以我为美”,把我当作美丽的。
再比如“邑人奇之”的“奇”,就是“以之为奇”,觉得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很奇特呢。
这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啊,就是把后面的宾语当作具有这个形容词性质的东西。
2. 名词的意动用法举个例子,“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是名词,在这里就是“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的意思,也就是“以其父为宾客”。
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啦,把宾语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
三、怎么判断意动用法呢?其实也不难。
当你看到文言文中一个词的用法有点怪怪的,好像它的意思和平时不太一样,而且如果把这个词理解成“以……为……”这种形式之后句子通顺合理,那这个词就很可能是意动用法啦。
比如说“父利其然也”,这个“利”如果按照正常的名词“利益”就讲不通,但是如果理解成“以其然为利”,觉得这样做有利可图,那就很通顺啦。
四、意动用法的意义和作用这意动用法啊,可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了呢。
它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把作者或者文中人物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很巧妙地表达出来。
就像前面说的那些例子,通过意动用法,我们能清楚地知道人物是怎么看待其他事物或者人物的。
这在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景物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而且啊,这也是文言文的一种独特魅力所在,了解了意动用法,再去读文言文的时候,就好像多了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更多理解文言文的大门呢。
文言文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意动用法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今天来讲一讲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
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
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意动用法(已整理)

意动用法(已整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文复习——意动用法一、意动用法的特征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所以,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在意义上是“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的意思,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天下之忧)当作最重要的”。
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以……为羞。
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又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形容词作意动用,译成:①认为天下变小了;②以天下为小。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句子中的两个“小”都是形容词而且都带了宾语,意思是“认为……小”了,全句的意思是:“孔子登上东山以后,鲁国就在自己的脚下,就像鲁国变小了一样,登上泰山以后,天下就在自己的脚下,天下如同变小一样。
”“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
公式:常用的是“以……为……”,或者用:认为(觉得)十宾语十意动词,也可以翻译成把(对)十宾语十当作(感到)十意动词。
因为意动用法是一种主观上的意念,所以,在文言文中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常会出现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十个例子

意动用法十个例子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以其作为主语或宾语的方式,表达出动词或形容词所代表的“认为、以为”的意思。
以下是意动用法十个例子:
1、渔父见而怪之。
(《庄子·秋水》)——“怪”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怪”。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美”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异”为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陋”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简陋”。
5、诸君何不察焉?(《答李翊书》)——“察”为意动用法,意思是“对……进行观察”。
6、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齐策》)——“美”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美”。
7、然则吾人今日所以开矿致富者,未可非议也。
(《康有为论》)——“非议”为意动用法,意思是“批评……错误”。
8、人之视己也,如见其肺肝然。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见”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就像”。
9、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兰亭集序》)——“相与”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是相互关联的”。
10、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左忠毅公逸事》)——“师”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属于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现象。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 并且会临时改变了词性 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
一、何谓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谓语 或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 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当作什么”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动用法即一个词加上一个宾语 在意义上是“认为 宾语 是……”“把 宾语 当作……”“以为 宾语是……”“感到 宾语 是……”的意思 这里的“认为、以为、当作、感到”就是意动 是根据写作者的意思加上去的。
如“王欲将孙膑”中的“将”就是“把 孙膑 作为将军”之意。
又如 “先天下之忧”中的“先”即是“把 天下之忧 当作最重要的”。
或者也可以说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形容词也会带上宾语以后 表示当事者 主语 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含有“意味性” 即“认为” 宾语 怎样 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 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 以……为羞。
尚羞之:羞,羞惭,耻辱,这里是“以……为羞”,“认为可耻”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的特征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那就是意动关系。
\"意动\"\'中的\"意\" 就是\"主观认为\" 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
例如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小 形容词作意动用 译成 ①认为天下变小了 ②以天下为小。
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 登上太山就觉得整个天下变小了。
如\"孟尝君怪之\" 这个\"怪\"就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 简单说就是\"以之为怪\"。
初中文言文使动、意动用法总结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为耻),是古非今(以……为是,以……为非),不远千里(以……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意动用法的名词解释

意动用法的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意动用法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语运用方式,其特点是将形容词或者动词作为名词来使用。
在意动用法中,形容词或者动词经过适当的转化和衍生,可以独立地充当名词的词性和角色。
意动用法在汉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描述人、物、事物的特征、状态或者行为。
通过使用意动用法,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意动用法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意动用法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比如"聪明"、"勇敢"、"善良"等。
在文学创作中,意动用法可以被用来描绘景色、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或者表达情感,给读者带来直观、感性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意动用法是一种独特的词语运用方式,通过将形容词或者动词作为名词来使用,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为我们的语言表达增添了美感和灵活度。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意动用法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对意动用法的解释和分析: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意动用法进行概述,并阐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正文: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a) 意动用法的定义和特点: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什么是意动用法,以及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我们将对其形式和功能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b) 意动用法的应用场景: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意动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使用情况,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意动用法来表达更准确、生动的意思。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意动用法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我们还将讨论意动用法在语言学和文学创作中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一些展望性的观点。
意动用法

五、意动用法:1、什么是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其实它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就认为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
)《孟子·尽心上》(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所以明智的君主认为五谷贵重而认为金玉低贱。
)晁错《论贵粟疏》(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4)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汉书·食货志上》)(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6)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庄子·秋水》)现代汉语俗语:重男轻女,幸灾乐祸,急人所难,不远千里,均此类用法形容词使动、意动也只能从语义上辨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劝学》问:请比较两个“美”字用法的不同?答:①是意动,妻子因偏爱而主观认为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②是使动,学习的客观效果是使自身变美。
思考: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②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比较两个“小”字用法的不同?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太史郑嗣对鲁僖公:“既然你把她[小妾]看作夫人,难道我可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写进史书吗”)《谷梁传·僖公八年》(2)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为

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一、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例2:父利其然也。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伤仲永》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入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成语卷: 兵贵神速(以…….为贵不耻下问以。
为耻是古非今以。
为是,以。
为非)不远千里(以。
为远二、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例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忿惠”是主语(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以充当谓语,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2、意动用法主要是形容词和名词如动词般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现代汉语意动用法的例子

现代汉语意动用法的例子
1. 心动:指产生强烈的兴趣或喜爱之情。
例如:他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心动了。
2. 动情:指情感激动,产生强烈的感情反应。
例如:听到这首歌,我不禁动情了起来。
3. 情动:指情感激发,使人情绪起伏不定。
例如:看到他的悲伤表情,我也不禁情动起来。
4. 痴迷:表示对某个人或事物极度着迷,无法自拔。
例如:他对游戏痴迷得连饭都不愿意吃。
5. 爱慕:表示对某人产生深深的爱意和仰慕之情。
例如:她一直暗恋着他,对他心生爱慕之情。
6. 倾心: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心生倾慕和喜欢之情。
例如:她对那位歌手的声音倾心不已。
7. 着迷: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感到极度地爱好和迷恋。
例如:他对摄影着迷,几乎每天都会拍照。
8. 狂热: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狂热地喜欢和追求。
例如:他对篮球有着狂热的热爱,经常参加比赛。
意动用法动词

意动用法动词在汉语语法中,意动用法是一种较为特殊且有趣的语言现象。
意动用法中的动词,并非单纯地描述动作本身,而是表达主语对宾语的主观认识和感受,带有一种特殊的“意态”。
要理解意动用法动词,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动作。
这种用法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想法和感受,而非客观事实。
比如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并不是说“我”真的美,而是“吾妻”主观上认为“我”美,这里的“美”就是意动用法动词。
再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渔人”觉得“之”很奇异,“异”就是意动用法,表达了“渔人”的主观感受。
意动用法动词在古文中较为常见,它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能够细腻地表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态度。
比如“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其中的“耻”就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
这句话是说,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视为可耻的事,体现了一种虚心求教的态度。
在文学作品中,意动用法动词的运用往往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摧眉折腰”就是意动用法,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不愿意为了权贵而卑躬屈膝的高傲姿态。
意动用法动词不仅存在于古代汉语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虽然形式可能没有古文中那么明显,但仔细品味,还是能发现其踪迹。
比如,“他总是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很热心地帮忙”,这里的“当成”就有一定的意动意味,表达了他主观上的看法和态度。
学习意动用法动词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意动用法,就可能会误解古人的原意,无法领略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同时,了解意动用法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准确、生动。
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区分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论语中的意动用法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
在论语中,意动用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传递思想和情感,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意动用法。
一、意动用法的概念意动用法指的是通过词语的音韵、形态、意义等多种因素产生的意境,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的表达方式。
它不仅可以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将思想和情感有机结合,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具体,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意动用法的分类意动用法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比喻法:通过描写类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联想,使文字更加形象化。
例如《论语·卫灵公》中的“臧文仲居”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处于高位却不自视清高。
2.拟声法:通过模拟事物的声音,产生良好的听觉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例如《论语·述而》中的“夫子饋不食,臭,不食為之也”,就是通过“臭”的拟声效果,让人感受到夫子的威严和要求。
3.象征法:通过某个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例如《论语·为政》中的“以身殉国”就是通过士人在官场上的奋斗精神,表达了为天下谋取利益的精神。
4.借代法:通过将某个词语的含义引申到另外一个领域,产生出新的意境。
例如《论语·述而》中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就是用“父”的含义来比喻君主的治国理念。
三、意动用法的作用意动用法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表现力:通过意动用法的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2.传递情感:意动用法可以通过情感的渲染,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对人物内心感受的描写,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生哲学。
4.凸显主题:意动用法可以通过精准的表达方式,让主题更加突出、鲜明,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意动用法的例子1.比喻法《论语·卫灵公》中的“臧文仲居”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处于高位却不自视清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④
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⒌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
⒍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第六册《屈原列传》)短,揭短。
⒎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好,喜欢。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⒑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第一册《勾践灭吴》)耻,使……受耻辱。
⒒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第六册《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⒓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烦,使……繁琐。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⑤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⑦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昂,使……高。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鸣,使……鸣。
⒈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第一册《勾践灭吴》)女,嫁女。
⒉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衣。
⒊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
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⒚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第三册《项脊轩志》)乳,哺乳。
⒛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第三册《登泰山记》)烛,照。
23.此文人画士,心之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第三册《病梅馆记》)绳,衡量。
24.德何如则可以王?(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2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衣,穿。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⒊成以其小,劣之。(第四册《促织》)劣,认为……劣小。
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35.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爪,用手抓破。
36.范增数目项王。(第二册《鸿门宴》)目,看。
37.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第三册《伶官传序》)函,用盒子装。
3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第二册《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3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第四册《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
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⒊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⒍臣请完璧归赵。(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安,使……安居。
⒐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正,使……正。
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⒒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
⒓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⒉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第三册《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⒊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第一册《勾践灭吴》)郊,在郊外。
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⒌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26.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第六册《报任安书》)衣,穿。
27.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舍,安排住宿。
28.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衣,穿。
29.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嘻,发出嘻的声音。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⑥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⒖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舍,盖屋。
⒗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命名。
⒘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说出。
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第三册《石钟山记》)名,命名。
⒍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