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宋元时期上课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发展科举制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
元朝:政治制度
• 1、中央:一省制 • 2、地方--行省制 • 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事务 • 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 • 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
元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一省制”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 帝
御史台 枢密院 中书省 宣政院 宣政院 辖地(藏)
中 央 地 方
行省
澎湖巡 检司(台)
元朝的政治:中书省与宰相专权
影响: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 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 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 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 的一次重要反弹。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 控
你觉得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
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 帝
中央 地 方
藩镇 藩镇 藩镇 通判监 转运使 地方强壮 文官担 节度使 节度使 任知州 督知州 节度使 调入禁军 (财政)
2.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2)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专题(综合):
1、关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考查内容: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和兴衰; 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历代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 民族的关系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 湾、新疆和西藏);少数民族的政权和杰出的政 治人物;对民族之间战争的认识。 (2)、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指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 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 上的各民族总称中华民族。
消极影响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 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 “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真宗天禧五年 (1021年) 仁宗皇祐元年 (1049年) 英宗治平二年 (1065年)
收入 (单位:贯) 15085万余
12625万余 11613万余
(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陈桥兵变”、“黄袍 加身”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 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 (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 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 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 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之后, 与其弟宋太宗先后花了十几年的 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 面。
加强军事训练, 充实边防力量。 节省开支、提高马匹数 量和质量、提高战斗力
保马法
“省兵”措 施
减少军费开支
3、取士之法
改革 科举制 废除诗赋词章取 考诗赋,完全着眼于 文字形式方面。选拔 士的旧制,参加 大量能够从事实际 经义策论的考试 事务的有用人才
重新编纂教科书, 使学校成为变法 整顿太学 内容为儒家经典。 造舆论、育人才 考试成绩优秀者, 的地方 可直接受官。 唯才用人 择优录取 扩大了选拔人才的 途径和灵活度。
共性何在?
宋太祖赵匡胤 与其“黄袍加身” 处——河南开封 陈桥驿
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 辽 五代 金 北宋 十国 西夏
时代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10到14世纪中期
唐
南宋
元
辽
西夏
土
蕃
北宋
蒙古
西 辽 西夏
金
土
蕃 南宋
蒙古
金
西夏
1246年招降
南宋
1279年最后统一
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集权的加强——基本上铲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
集中军权 内外相制 文官主政 重文轻武 集中财权 强干弱枝
把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军权收归中央;分化军权, 统调分离,兵将分离;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兵力部署上实行内外相制的原则。经常换防各地驻屯 的军队。 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牵制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战争形态:民族掠夺战争:游牧民族对中原农 耕民族的掠夺(掠夺其它民族的财富作为财富积 累的重要手段,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 等),这种战争虽有全民族性质但并不代表各民 族人民的愿望,而是各民族统治者为各自需要而 发动;民族征服战争:民族政权为征服其它民族 政权而进行的战争(蒙古灭金、西夏等),民族 政权丧失并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 争:中央政权为巩固或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 的(如:清平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反抗民族压 迫的民族起义;国内民族抵御国外民族侵略的民 族自卫战争:明抗倭、清抗俄。
• 庆历新政:
目的:挽救统治 时间:1043年 人物: 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中心: 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措施: 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 慎选地方官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结果:夭折 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在庆历年间府库 空竭,危机加深,百 姓穷因,民变四起的 形势下,许多忧国忧 民有政治远见的士大 夫,纷纷向宋仁宗提 出有价值的变法主张。 改革旧法,大势所趋。
2、和平形态:和亲(汉唐),利于消除民族偏见、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民族同化;通贡(官方 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异民族的使节或商团 所带物品称为贡品);互市(边境贸易);会盟 (唐与宋);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清)。和平 形态交往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了解、改 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 形态。
特点:分割宰相机构的职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皇帝
财政
度 盐 户 支 铁 部
行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军政
枢 密 院 (二府)
(三司)
作为宰相机构的中书门下由最初的“事无不统”经历中央 官制的调整只能掌握部分行政权了。
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科举制的发展
1、表现:
严格了考试程序 简化了考试科目 严密了考试方法
(四)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
1背景.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西夏的威胁
你认为,这与宋初的措施有何关系?
军队战斗 (积弱) 力低下 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 边患危机 (民族矛盾)
不抑兼并,募兵养兵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强化集权
文化:文化高度繁荣,科技世界领先
复 习 思 路
• 本单元头绪凌乱,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按 线索复习比较好。 • 主要线索: 1、政治: A.政局: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民族关系:战与和 B.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政治经济改革 2、经济:封建经济发达和向边疆地区扩展,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科技文化繁荣。
五 代
军 政
自率军队 不听中央调遣
唐 朝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北 宋
十 国
五代建立者简历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 精神)在王安石的激励推动下,神宗更加坚定了变法图 强的决心。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①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 ②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 的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 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具有“三不足”精神
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 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生 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 方法是什么?
2、评价:
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 利: 央集权的作用。 弊: 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 .
增加了录取名额
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集权的加强——基本上铲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
(2)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3) 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政 积极作用 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 强了中央集权。
政府采购遵循和利用 市场规律,限制商人 牟取暴利
抑制兼并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收入
2、强兵:军事措施
措施
保甲法
“三保一省” 内容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练兵、生产,战时编 入军队。
积弱局面的改变
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禁军固定辖区,有 固定将领训练。 百姓为政府养马 减免部分赋税 精简军队、裁汰冗员
一、宋元时期政治
北
916 1125 1206 1271
(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一从分裂走向统一
辽(契丹)
907
五代 960
十国
891
北 宋
1038
金 1234 蒙 西夏 1227 古 南宋
1115 1127
元
1368
979
1276
南
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权力
行 政
任命官吏 权位传子
财 政
独立掌握 本地税收
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 宋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的 措 施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调任为地方节度使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
集中 军权
设立枢密院,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地方军精壮之士选入禁军,强干弱枝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权 司法权
中央: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二府三司 地方:文官任知州,设州通判,相互牵制 在各路设转运使,大部分赋税归中央 文官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中央核准
内容
目的
影响
管辽 为 辖阔 了 1、中书省(中央, 的 加 封强 直接管辖腹里) 建中 和行中书省(地方) 国央 2、宣政院(西藏) 家集 3、澎湖巡检司 进权 行, (台湾) 有对 效地 的域
1、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控 制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 了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 得到保障,这是继秦朝郡县 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 次重大变革。 3、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一 级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 一直保留到今天。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 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 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 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支出 (单位:贯) 12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186万余
“冗官”形成
2. 4万
1. 7万 1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冗兵”形成
126万
116万
91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北宋的地方分权
中央 皇 权
皇 权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生产过少 土地兼并 繁重的徭役
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 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是什么?
二、内容
1、富国:理财措施
积贫局面的改变
内容 作用
措施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按土地大小收税
政府出钱收购滞商品、 短缺时再卖出
宋太祖赵匡胤
你认为北宋建立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原因 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 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 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 央集权 2、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 皇权。防止权臣效仿。
元
西 北 到 新 疆 、 中 亚 地 区
北至阴山以北
东 北 至 今 库 页 岛
史载“汉、唐极 盛之际有不及 焉”!
东 南 至 琉 球
南至南海诸岛
• (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
1、宋辽和战:(1)宋太宗对辽的战争 民 (2)宋真宗澶渊之盟 族 2、北宋西夏和议 关 3、金灭北宋:靖康之变(1127年) 4 、南宋与金:岳飞抗金;绍兴和议。 系 5、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 现。
民族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阶段时间 ●阶段特征
●复习思路
●知识升华 ●练习巩固
宋元时期:
907年后梁建立,终于 1368年元朝灭亡,历时460多
始于
年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对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经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民族融 合进一步加强 对外关系:对外交往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