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专题2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 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郴州一模]魏晋南北朝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将品评与选官权力收归中央,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
中正官一般由皇帝信任的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员担任,但是后来中正官评级时往往背离“不计门第”的原则,偏袒士族,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唐以来实行的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并彰显公平与公正。
唐太宗曾以“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而自夸。
材料表明()A.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B.地方官员选人失察,徇私枉法C.选贤与能是人们对正义与公平的愿望与追求D.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选人更科学更公平更客观解析:材料“由朝廷委任中正官对地方人才根据德才、门第评定品级推荐朝廷使用”“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录用,以此网罗人才”,表明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故选A项;材料科举制没有反映出地方官员选人的腐败,排除B项;材料只有科举制“彰显公平与公正”,排除C项;材料体现“公平与公正”,没有体现选人中的“更科学”,排除D项。
答案:A2.[2019·湖南株洲一模]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推行“大索貌阅”,按户籍登记的年龄和本人真实外貌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此种政策被唐代继承并完善。
据此可知,“大索貌阅”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了隋朝速亡B.削弱了豪强地主C.提高了政府效率D.增加了政府税收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初年,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大索貌阅”政策颁布之后,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故选D项;“大索貌阅的目的在于政府查索隐匿人口,因此,不会导致隋朝灭亡,导致隋朝灭亡的是隋炀帝的暴政”,排除A 项;“大索貌阅”主要目的在于检索隐匿的劳动力以增加政府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地主,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大索貌阅”与提高政府效率无关,排除C项。
(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课件

-20-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13-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1 (1)《文献通考》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 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 法矣。”汉朝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 C ) A.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 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西汉实行察举制时,并没有考试的做法, 到东汉时才增加考试的环节,这与后世的科举制没有根本的差异。 这一做法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
济 方农耕经济逐步恢 方面,形成“南青北 打破,对外交往
复
白”两大制瓷系统 空前繁荣
-2-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魏晋南北朝
出现儒、道、佛“三
文 化
教并存”的局面;士 人群体的形成推动 了书法、绘画、文
学等方面的发展
隋唐
出现“三教合一”的现 象;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科 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 子的队伍,推动了文学 艺术的发展
宋元
出现理学和心 学,市民阶层的 扩大推动了文 化的新变化
-3-
阶段特征 知识概览 -4-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制度的演进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练习

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一、选择题1.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
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晋初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解析: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已在题干中有表述,且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故A项错误;晋武帝的措施主要是政治目的,非经济目的,故B项错误;晋武帝的措施不在于开疆拓土,而是内部治理,故C项错误;题干中“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并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目的——以藩屏周,故D项正确。
答案:D2.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
这一变化( )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解析: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
答案:A3.前燕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
而永昌却是东晋元帝的年号。
类似情况在该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反映。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B.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C.国家统一得到普遍认同D.儒家正统观念影响较大解析:题干中“前燕蓟县士人李廆的墓表上刻有‘永昌三年正月廿六日亡’的字样”,且永昌是东晋元帝年号,在北方墓葬多有反映,可知东晋影响力较大,文化方面即儒学正统观念加强,故选D项;北方民族融合开始出现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北方政权更迭非常频繁是一个浅层表象而已,与采用东晋年号关系不大,排除B项;前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为分裂时期,排除C项。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上篇(二轮)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3.文化上
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隋朝展子虔的《游 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
二、唐朝 1.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 ①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独尊。 (2)科举制: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 断,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 央集权。 (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 现。
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 (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②整顿太学。 3.作用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
③纺织:织锦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黄道婆推广棉纺织
技术。 (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
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
港。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重视人
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转型和成熟。
②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 即“理”也,发展了程朱理学。 (2)科技:活字印刷术、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 “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的《农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 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2.社会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2)手工业: ①工匠: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元代以 后,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
②制瓷:宋代制瓷技术发达,产生了五大名窑。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化 提的均田制崩溃,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在均田制基础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并发展为租庸调制(租即田租,调为户税, 纳绢代役为庸),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 赋税制 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随着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坏,唐朝政府开始以两税法代替租 度的变 庸调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依据土地和资产划分 化 户等,一年分两次征税。这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4 ▶ 宋代商业领域的新变化
(1)商品交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日中为市、日落而散”的规定逐步消失,草市、 夜市更加普遍。 (2)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可以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 (3)城镇大量涌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4)纸币出现: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 (5)商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6)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很强的商标、广告意识。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 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 宋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2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整合训练

专题二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整合训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C.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2、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3、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
这反映了唐朝(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6、《宋会要辑稿》记载:“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C.商税不再是政府重要财源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7、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文明

答案 (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 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经济文明
1.(2017·课标全国Ⅲ)观察下表:
土地规模(亩) 20 以下 20-130 131-300 300 以上 小计
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
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孔子提出的 “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 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 D 项正确。朱 熹是压抑人性,故 A 项和 B 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 的发展,故 C 项错误。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 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 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 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 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佛教、道教得到发展,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
文化 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古典诗歌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期科技成就
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得到发展并外传;理学产生并得到发展;
宋词、元曲成就突出
最新高考·真题研习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教学案

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时段特征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思想文化上: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理学体系的产生。
三大发明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考向一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1.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1)形成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2)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3)形成原因及评价①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②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
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中国古代史专题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文明考点突破(20张)

阶段二:民族大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隋唐时期(581—907)
一、政治: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形成和完善 2、地方官制: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地方行政机构:道州县三级制。 3、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但仍重视家族门第。
阶段三: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及 中华文明的繁荣:宋元时期(960—1368)
二、经济:农耕经济达到新高度,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和海 外贸易高度繁荣。 (一)农业: 1、农产品结构:宋南方稻麦复种普及,粮食产量提高;出现固定种 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开始种植棉花,元朝推广,促进棉纺织业发展。 边疆地区农业发展。 2、土地制度:宋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租佃关系: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普遍化,订立契约作为解决 纠纷的依据,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4、经济重心:南宋南移完成,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
阶段一: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598)
三、思想文化 (一)表现 (1)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最完整 的农书。 (3)艺术: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 “书圣”;文人画出现;石窟造像艺术盛行。 (4)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北朝民歌风格各异。
交融;
国家进一步发展;三省六 交融 ; 宋代 二 府三司制、元朝一 省
政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 制,皇权进一步加强;宋设通判,
治
,三省制等形出现 ;九品中正制,士
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下 ,士族阶层衰落;开放开
2020届历史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解析:根据材料“按照‘家世、道德、才能’三条 标准,选拔‘俊秀之士’”可知,当九品中正制选拔官 员要求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九品中正 制选官标准的变化,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 体现,均排除。
答案:D 点拨 九品中正制在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 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
(5)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6)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
纠错练3 三教合一并非佛教、道教、儒教合为一个 整体
(2019·洛阳、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 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 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 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
答案:D
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 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 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 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根据材料“门第之在当时,无论南北,不啻 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北方之同化胡 族,南方之宏扩斯文,斯皆当时门第之功”可知门第对 于当时传统文化之保存有其贡献,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故选B项;材料主旨强调南北朝时期的门第,未涉及选 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南北朝时期的门第, 未涉及儒学正统地位,排除C项;“门第之在当时,无 论南北,不啻如乱流中岛屿散列,黑夜中灯炬闪耀”可 知人才选拔以门第为依据,有封闭性,排除D项。
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与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 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 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 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到西晋时 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教育版广西专用专题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1. 生 活 在 新 时代的 我们, 除了认 真学习 ,提高 自己的 知识水 平之外 ,社会 上的一 些热点 问题也 不容忽 视,这 是我们 应该思 考探究 的。 2. 在 钓 鱼 岛 问题上 ,中国 政府一 直奉行 尽量和 平交谈 ,但不 放弃武 力保护 的主张 ,表现 出了对 历史遗 留问题 有理有 利有节 的策略 。
练模拟
-14-
123456
3.(2019广西桂林模拟)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是科举出身,高
宗朝41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
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
反映出唐朝 ( C )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
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拔官员大大提
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项;
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而无法得出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
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权专制体制的内容,因而无法得出皇(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①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 督。 (2)元朝的政治制度 ①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
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第02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讲魏晋至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1.(2017·全国卷Ⅰ)阿凡题1086306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 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分析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阿凡题1086307()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 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阿凡题1086308()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据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饮茶,而B 项是“饮食习惯”属于偷换概念,故错误;D项错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南宋时期;材料中从北方嘲笑南方人饮茶到认可,这种变化说明了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二轮(课件):板块一 第2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1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6.宋代为防止“有理者不获申,无辜者反受害”,规定司法判决生效后,犯人 及其家属可以依法逐级申诉,从所属县,经州、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御史台、 登闻鼓院,甚至可以通过专门机构直诉至皇帝。这反映出( ) A.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B.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司法实践严谨慎刑 D.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16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解析:材料体现世家大族入仕者受限,故A项错误;“宋代选官入仕的途径相 当多元”不能体现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选官入仕的途径相当多元,通过 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出身’,在 出官、转迁等方面都受到种种限制”可以说明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故C项正 确;“通过恩荫入仕者尤多;但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无 出身’”限制的是“贵族体制”,不是“官僚体制”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答案:C
14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7.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
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 )
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矛盾尖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
解析: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
20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元朝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加强中央 集权的继续,故选A项;作者主旨强调元朝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 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行省制“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史实正确, 但与作者主旨不符,排除B项;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分权,夸大其词,史实错误, 排除C项;行省制不能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排除D项。 答案:A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试题: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推行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学东渐的影响解析:A 材料反映了一种重学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科举制度由于对读书人有巨大的利诱力,使得科举时代读书重学的风气长盛不衰,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推动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中这种现象无直接关系,故C、D两项错误。
2.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
该做法的目的是( )A.重视文教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C.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D.缓解“冗兵”问题解析:B 该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重视文官把握实权,自此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威胁皇权,而这里的枢密使是为中央掌握兵权的官职,故B项正确;A项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枢密使是中央官职而非地方官职,故C 项错误;很明显材料与解决“冗兵”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3.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官职的作用时指出:“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以下官职的作用与之类似的是( )A.枢密使、按察使B.御史大夫、刺史C.参知政事、通判D.刺史、通判解析:D 据材料可知该官职品级不高但地位重要,可对官员权力形成制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判断顾炎武谈论的是中国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参知政事不属于监察官员,枢密使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但其地位是副丞相,与“官小”不符合,故A、B、C三项错误;刺史、通判虽然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高官,因此“官小而权之重”“小大相制”,故D项正确。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魏晋、隋唐、宋元》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单元《魏晋、隋唐、宋元》知识点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经营普通百姓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到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
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生产与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的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
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宋以前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宋、元、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020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知能提升:民族交融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观察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A.管仲在①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B.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均田制”C.唐朝在④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D.宋朝在②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解析:选D。
北宋都城在河南开封、洛阳以东,故选D项;管仲是在齐国(现在的山东境内)推动“相地而衰征”,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如今的山西大同)处迁都洛阳,排除B项;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④应该是杭州,排除C项。
2.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
这是因为东晋南朝( )A.皇帝励精图治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选B。
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皇权相对孱弱,作为其附属的母后等自然难有机会专权,故选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母后、外戚、宦官、宗室无法专权是门阀士族强大的结果,而不是由于皇帝励精图治或士族品行高洁,更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A、C、D三项。
3.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
这一变化( )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解析:选A。
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社会分工,故D项错误。
4.(2019·烟台三模)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须发,不得婚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整合训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C.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2、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3、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
这反映了唐朝(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4、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6、《宋会要辑稿》记载:“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C.商税不再是政府重要财源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7、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
这说明理学( )A.强化了周孔之道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C.削弱了孔子地位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8、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9、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11、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
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12、南朝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这表明他强调书法创作应该( )A.藏露结合,行楷皆用B.饱满圆实,浑厚圆润C.动静统一,以静为主D.以形写神,形神兼备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制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材料二唐朝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
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
在宋朝,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材料三唐朝时期,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这些中央大员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
在宋朝,地方各路的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
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并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并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史互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包含两层意义:其一,从史学角度考证诗文,即从历史的层面对古诗文进行周密的考订、辨误和解说;其二,从文学角度阐释历史,即以诗文为史料,通过发现其中时间、地域、人物等历史要素,与史籍所载相参证,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真相。
材料一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
《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
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嘉、邛、兴三州铸大铁钱二十七万缗。
”“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 (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
”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
”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摘编自《水浒传》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铸钱数额巨大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池,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元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
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
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
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
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
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说明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没有反映少数民族文明影响汉族、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农耕生活、北方地区政局变化的信息,A、B、D三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节度使的出身多由科举到由强藩霸臣推荐、所在由一直在中央到几乎全部在藩镇,以及从结果上来看由代天子巡边到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方面可以看出,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故答案为B项。
藩镇割据前使相制度即已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战争不断是藩镇割据的结果,不是使相制度的结果,排除D项。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由礼部“采风使”的任务不能判断出礼部是否具有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体现了政府关注民情民意,故B项正确;文化建设的内涵太大,材料仅涉及采集民歌,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地位更加突出,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由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导致赋税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是由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道家痕迹。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据此可推断,A项正确。
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表明政府对商业的规定和保护,说明官府没有放弃监管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与材料中政府保护商人的权益不符,故B项错误;“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恰恰反映了商税在政府收入中的重要性,且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据“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可知.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