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学案

合集下载

2020年新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2020年新课标版高考历史: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挖命题【考情探究】考点主要内容5年考情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角度核心素养2018课标I,25,4分以唐朝安史之乱后不同藩镇类型的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唐朝中后期的统治特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⑴三省六部制(2)科举制2018课标II,26,4分唐朝增加宰相人数且更替频繁的影响历史解释(3)厝朝/备手具舌U据2017课标I,26,4分通过原始文献史料考查史学素养历史解释2016课标II,25,4分以选官制度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科举制的意义历史解释魏晋隋唐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⑴曲辕犁;翻车、筒车;均田制2017课标II,26,4分古代社会风俗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史解释⑵灌钢法⑶柜坊和飞钱;坊市制度;市舶使2017课标III,26,4分以唐朝后期土地占有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唐朝农耕经济历史解释“三教合一”及魏晋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1)“三教合一”⑵雕版印刷术、火2016课标II,24,4分通过实物史料考查汉字演变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药、《齐民要术》⑶书法成为艺术;绘画理论形成⑷唐诗2014课标I,25,4分以唐朝道教、佛教地位的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儒学的政治地位历史解释分析解读魏晋至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与走向繁荣的时期。

近年来课标全国卷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发展进步等主干知识上,强调维护国家统一、文化传承等。

试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预计未来高考命题会延续这_思想。

备考建议:本单元内容相对琐碎,注意归纳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基本线索和内容,围绕“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这一线索,把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

【真题典例】(2018课标I ,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虱"后首宗车向晰薯覆靠天糖浪如下表所示。

府辄由虱K 家“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俱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不上怯少上怯不等。

第05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第05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D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B 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注意:人口迁徙、经济交流、民族交融是相互影响的。
三、人口迁移与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的概况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 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 军队。
影响: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极大的提高了南方的社会生产力, 从而有力地 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为封建文化的更加繁荣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朝代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项目 关键词 政治 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三省制、州郡县、律令儒家化、
经济
思想 文化
区域大开发、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租调制、经济重心南移 佛教禅宗、道教、三教合一、玄学、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近五年高考考点
时间 2023
全国卷
2022 2021
【甲】45·孝文帝改革 【乙】25·古代中国的经 济重心南移 【乙】47·历史人物评 价——冯道

专题三 魏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三  魏晋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完胜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总结出 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 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十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抻制农业的进 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 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 料,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不同时期对中书、尚书令权 力的描述“西汉为少府属官”“东汉隶属 少府”“魏晋以来”“唐遂为三省官长, 居真宰相之任”,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 即在强调中书、尚书令地位的不断提高。 AB两项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属于无关 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出现 局部统一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初步形 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经济上: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以北方黄河流 域为中心的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文化上: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取得新发展, 科技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 地位。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 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 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A项 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 化,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 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C项 错误。故选D。

第0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课件

第0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讲课件

书法
隋唐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出现专职画家,以_顾__恺__之_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图》 东晋
和《洛神赋图》
绘画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
隋唐 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
朝的__吴__道__子__被尊为“画圣”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__敦__煌__莫__高__窟___等
儒学复 目的
___维__护__封__建__统__治_____
兴运动
用儒家的 天命论
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概念阐释
“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 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若加上 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些毁灭佛法的事 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称为 “法难”。
“尊道”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唐朝统治者奉行
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
_三__教__并__行___政策,
隋唐 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儒
后世影响最大
道教最受尊崇
学复兴运动兴起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从“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
(1)“三教合归儒”不是三教相互融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 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代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 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
影响深远。
三国两晋南 (2)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
北朝时期
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多民族交 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3) 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
317年, 司马睿 在 建康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目录
2. 士族崛起 (1)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 士族 阶层形成。 (2)_北方高门士族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目录
3. 政治制度
(1) 中央: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尚书省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
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②”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 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目录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中正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 ②地方世族的势力庞大,影响着朝廷对官员的选拔。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 提示 主观目的: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客观效果: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 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民族矛盾
影响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目录
北朝
目录
问题导学 辨正误 1.从全局来看,三国到西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
(√ ) 2.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 3.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从文化风俗讲,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总体

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三 魏晋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重点探究二 唐代地方行政与基层治理
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邻保制度;藩镇割据
高熲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 长史肆情,文帐出没,復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 请徧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寻人,各随便近。五党三 党,共为一团,一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以。
民族关系
经济
1、农业:
1、中央: 尚书省礼部 与鸿胪寺 2、边疆治理: (1)隋朝:
推行郡县制, 册封冼夫人, 到达琉球 (2)唐朝: 羁縻政策 北方突厥 北方回鹘 西北西域 西南吐蕃 西南南诏 东北靺鞨
曲辕犁、 筒车 2、手工业: 支钉 3、商业: 开元通宝, 信贷(柜坊 、 飞钱、质库 ) 契约 城市(坊市 ) 交通(隋大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
重点探究六 儒、佛、道的思想交融
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和道 教兴起的冲击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 ,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 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犹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 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 ,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 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 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重点探究一 中央官制的制度创新
三省六部制:以皇权为核心,相权三分、职权分明,集体宰相、节制皇权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 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 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高考历史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解析版)

高考历史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原卷解析版)

秘籍0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这一时期制度变化的背景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解。

(2)联系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军事制度、疆域治理等方面的变化,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制度变革的特点及作用。

(3)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表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变化的原因及作用。

(4)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2021重庆市适应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

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

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B.出现了人文关怀A.促进了民族交融D.迎合了本土文化(1)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在与儒家、道教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2)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2021广东省适应考)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

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1)东汉以来民族交融的概况。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

到西晋,內迁的少数民族主要由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5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发掘高考·内化高考
藩镇类型 河朔型 中原型 边疆型 东南型
数量(个) 7 8 17 9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点拨:九品中正制选 官注重门第。
点拨:御史台不再从 属于宰相,独立行使 监察权。
推动文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
积 化发展 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极 影 响
巩固国 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 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 界文明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 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 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 政治原因
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 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 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 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 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 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 割据的经济基础。
第三单元
第十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 唐大一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 政治
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 层面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

三省六部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范权 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
臣专政,加强皇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
问题 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 责执行。影响:国家体制从贵族
特点及影响。
体制到官僚体制的过渡最终完
考点深化探究
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③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④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高考链接突破
明考情
高考试题 2018·全国卷 Ⅱ·26 2018·全国卷 Ⅰ·25 2016·全国卷 Ⅱ·25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武则天对宰相制度的改 从武则天改革切入,考查改革

相制度的目的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创设新情境,综合考查唐后期 镇割据的情况
历代选官制度
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切入点 综合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主干知识梳理
1.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更迭
主干知识梳理
2.士族制度 (1)概念: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 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 逐渐消亡。 (2)特点(特殊地位):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 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方面,不与 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盛行。
第07讲 PART 07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 新与民族融合
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
目标解读 1.了解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举制与监察制度,理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经济文化发展+课件--2024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建筑
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数学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北朝贾思勰著《___齐_民__要_术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农学

的农书

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思考 2】 根据史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 响。
提示:特点: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 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提能升华]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2.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五大途径 (1)民族迁徙: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与汉族人民杂 居相处。 (2)联合斗争:统治者的剥削和连年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 同斗争。 (3)友好往来: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 (4)民族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 利于民族交融。 (5)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图解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
二、政治制度 1.地方行政制度:州、郡、县三级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链接选择性必修 1 第 4 课】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 断。 ②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③__民__族__交_融_____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灭亡
316 年,西晋被内迁__匈__奴____贵族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建立 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__建__康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说课精品PPT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说课精品PPT课件

专题线索 明线:政权更迭(分裂)
Part 3 教学尝试
五代
唐 907-960
-618
618-907 十国
907-979
【设计意图】学生的知识储备被唤起,为下一环节预热。 【学习任务】在时间轴上标出关于统一的重要历史事件。
专题线索 明线:政权更迭(分裂)
Part 3 教学尝试
为何?如何?怎样?
统一 质量
教学重点: 1.运用时间轴、疆域图,明确政 权更迭脉络。 2.梳理、概括民族交融的概况。 3.准确理解历史概念。解读、分 析史料,把握制度和文化的发展。
认同感 归属感 传承和创新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唯 物 指导 史 观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Part 2 目标提炼
感悟
家 国

怀
教学难点: 在共同体概念的指引下,能够理解、分析和解释中国从分 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合力的作用,提升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学成科的影响,作出解释。
知水识平3:
【设计意图】通过相对“弹性”的论述题, 学在科唯物史获取观和的解指读导信下息,,对调重动要和运的用民知族
测量学生学习状况。
能融力合事件识,进描行述分和析阐和释评事价物。与人物,论
水平4:证和探究
考在核全面、识记客,观理论解述,历分史析的,基综础合 上,将 目影标响延伸至当下,观照现实问题。
西
北 隋唐


【学习任务】探讨统一王朝之间的差别。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体会在分裂之下,中国始终 有走向统一、重新凝聚为共同体的趋势。
专题线索 暗线:共同体(统一)
Part 3 教学尝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复习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复习课件】

(2)影响: ①同佛教和道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②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但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 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③寺院经济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威胁封建统治。 ④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 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⑤道教一度成为农民阶级斗争的武器。 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使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发 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制度不断创新发展
(1)选官制度方面,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开始看家世和德才,两晋时期 主要看家世门第;隋朝建立后创立科举制,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 和明经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 考试的地位。北宋时,重文轻武,增加科举取士人数。科举制使选官标准由重门第 转向重才能,进一步打击了没落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 强了中央集权。 (2)中枢机构方面,隋文帝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责分明,彼此制约,提高了 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赋役制度方面,魏晋实行按户征收的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实行均田制,受田 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布代役为庸),纳庸代役保证了农 民生产时间,提高了政府收入;唐玄宗后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实行两税 法,规定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税,简化了税目, 保证了国家收入,减轻了政府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 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②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 的现实转移到来世幸福上;道教提倡互助互利,关爱穷苦人群,很容易 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信任,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③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为维护统治,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和 道教,尤其是唐朝统治者为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以老子后裔 自居,更是大力提倡道教。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
谢谢欣赏!
2019/8/6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220—907年)经历了魏晋时期(220—420年)、南朝 (420—589年)和北朝(439—581年)并立、隋朝(581—618年)、唐朝(618— 907年)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是封建国家分裂、 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的历史时期。具体来说,在政治方面,政权 更替频繁,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北方 各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经济方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在不少 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文学艺术和三教并行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7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学案含解析

第 7 讲魏晋、隋唐期间的文化一、魏晋、隋唐期间的思想1.魏晋思想的觉悟(1)魏晋南北朝期间,社会的动乱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崇奉的渴求,佛教、道教接踵兴隆并快速流传,儒学所以遇到冲击。

(2)玄学流行。

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和名家逻辑,以“清谈”为主要议论问题方式。

2.唐朝“三教并存”唐朝推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互相争辩、互相交融。

在三教的争辩和发展中,儒家日趋处于劣势,显然地感觉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3.唐朝儒学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评,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教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全部这些都启迪此后的儒者以一种中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修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范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系统,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试图成立一个能融合“百家之学”的学说来代替佛、道的梦想,经由以“北宋五子” ( 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 ) 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能够说正式实现。

二、魏晋、隋唐期间的科技文化1.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 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好、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 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2.文学:隋唐期间,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而是无量境―→界的初步” 。

如“ 但见泪痕湿,不贴心恨谁”,这是诗的最高境地。

(1)背景:①社会背景:国家一致,经济繁华,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进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2)代表:①李白 ( 盛唐 ) :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人称“诗仙”,是屈原以后中国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

复习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的管辖 .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 先民的主体
统一: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
西南
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南诏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618年 唐朝建立
江南经济发展
907年 唐朝灭亡
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革
三省体制、 租调制
科举制
开明民族政策
三省六部制、御史台、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主题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结 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制度创新: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 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 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深化拓展]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 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 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2.原因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 3.方式 (1)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化一、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1.魏晋思想的觉醒(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因此受到冲击。

(2)玄学兴起。

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和名家逻辑,以“清谈”为主要讨论问题方式。

2.唐代“三教并存”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

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3.唐代儒学发展(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以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氏二兄弟)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二、魏晋、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2.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1)背景:①社会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

②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③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

(2)代表: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人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

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3.书法(1)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4.绘画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1)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念是“以形写神”。

(2)唐代:绘画艺术体现盛唐气象,代表人物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5.梨园春秋: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注]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中解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物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注]三教并存体现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三教并存虽然使儒学受到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改变。

[拓]传统儒学发展至唐代虽然依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相比于前后各代,其地位却有明显的下降。

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集团扶持的弱化,佛、道二教的冲击和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异儒思潮是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

[联]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这是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辩]汉代的文艺重视实用性,而魏晋时期开始强调情感价值,一方面仍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又成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而独立出来,可以说在魏晋时期开始发现艺术。

重难点魏晋玄学与唐代儒学复兴运动一史料探史——魏晋玄学史料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①。

”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②。

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③。

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④。

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⑤。

经过玄学挣扎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洗礼,国人在两晋时期突然拥有了少见的思辨能力和兴趣,这为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对话奠定了基础⑥。

——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整理[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及意义,并归纳概括魏晋玄学的特点。

[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史料信息丰富,全方位分析了玄学的特点以及玄学兴起的背景和意义。

前三句话体现了其背景,第五六句话体现了其特点和意义,分析时注意分层概括。

[提示] 背景:儒学的繁琐化、神秘化、封闭化导致自身活力丧失和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人的抽象思辨能力(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佛教思想的交流);解放和开阔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儒学的复兴(新儒学的产生)。

特点:儒道结合。

[系统认知]具有“魏晋风度”的玄学(1)原因: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垮台使继任的统治者们不得不总结教训,为维护社会秩序、纲常名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这在客观上促使了玄学的产生。

曹魏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玄虚淡泊”。

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都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2)特点①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张扬个性。

②知识分子身体力行批判与抗议封建礼教的压制。

③蔑视权贵,无所畏惧,不怕流血牺牲的斗争精神。

(3)内容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4)影响: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以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很大进步。

二读图明史——唐代“三教合一”图[解读] 唐朝统治者一方面徜徉于佛道之间,利用宗教的特殊作用来维护统治;一方面通过“三教论议”将佛道的宗教关怀与儒家的治世纲领对接,实现了三教共佐王化。

三教合一,表面上仍维持着三教的门户,儒、佛、道各成体系,三教都力图吸收另外两教,把它们当作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实际上,三教的力量不是平衡的。

儒教是主流,佛、道两教处在依附的地位,起配合作用。

三史料探史——韩愈与儒学史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①。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②。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③。

”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④。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⑤——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②④体现了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①③是对韩愈的介绍,属于无用信息,而⑤是韩愈的行动。

[提示] 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系统认知]韩愈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1)内容:最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论”;以“仁义”为核心的道统论思想;排斥佛、道二教;揭开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序幕。

(2)评价:①为了儒学的复兴,韩愈提出“道统论”,使儒学的发展有了一条明确的主线。

②重提儒家人性论,将“仁义”充实于“道”中,重新使儒学从政治回归到了道德范畴;给“性情”以重新定义,使“性情”问题成为理学的主题,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③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了儒学的境界,这样韩愈的心性论体系就基本建成了。

总之,韩愈作为汉唐经学向宋明理学转变的关键人物,在经过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后,儒家文化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主体地位重新确定了下来。

[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Ⅲ)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读懂] 唐代“国家制定”、宋代“官修”、明朝“朝廷颁行”说明当时国家重视(重视/轻视)中医药典,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国家/民间)力量的支持。

[做对] 选B2.(2016·全国卷Ⅱ)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读懂] 《三体石经》中的字体有先秦古文、小篆,从图中可辩认出第三种字体——隶书。

字体由先秦古文到秦朝的统一字体小篆,再到简化了的隶书,反映了我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做对] 选B3.(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读懂]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和唐代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使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

这说明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

[做对] 选C4.(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