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师附中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山师附中第07讲 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山师附中第07讲  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魏晋南北朝史总论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知识整合】一、魏晋时期的经济: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江南的开发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1.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三)商业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是以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制,度除化九管品理,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课后思考: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了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时间,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在与新冠病毒作斗 争的过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有哪些体现。
2.唐朝前期,诏敕由中书令主持起草,经由门下省审驳通过后 即可下发尚书省各部执行,尚书省并无审核驳回诏敕的权力;唐 朝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 因为 A.门下省地位下降 B.藩镇威胁君主统治 C.君主专制的发展 D.朝廷政务明显增多
答案 C
封驳权原本属于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唐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说明尚书省一 定程度上侵夺了门下省的职权,中枢机构相互制约的现象意味着皇权的发展,C项正确;门下省的地位 并未下降,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地方藩镇无关,排除B项;朝政繁多与题干现象无因果关联,排除D项。 故选C项。
3.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 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 与抱负而获得举荐。这一风气 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 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答案B
由“干谒”之风的特点“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得举 荐”,联系汉代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和曹魏政权实行的唯才是举,B项正确;打破门阀对仕途垄断的是科 举制,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在于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带来的社会变革,靠关系举荐的“干谒”与 考试入仕的科举制同时实行无法说明科举制高度完善,排除A、C、D三项。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人民版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人民版

(5)工商业城市主要沿江、河分布,唐朝时期尤为明显。 说明:水陆交通便利促进工商业发展;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6)唐朝时期部分城市如扬州的经济功能较汉代有所增强。 说明:唐朝经济兴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结论】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1)特点
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 交通发
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
稳固了政权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 移风易俗
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合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漫画解史】 均田制
4.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措施相配合外,就经济 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就与水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 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密不可分。 5.充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及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条 件。 6.随着江南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注意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社 会发展相适应,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映射】 莫高窟第 445 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最早出现于唐 代后期的江东地区,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和成熟。曲辕犁结构完备, 轻巧简便,利于回旋,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经济重心的南移
史料 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_灌__钢__法__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_南__青__北__白__”两大系统。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案一、本节知识梳理1、科技进步⑴数学:⑵农学:⑶地理:2、宗教传播⑴佛教兴盛:①原因:思想基础:社会基础:政治基础:②表现:僧尼增多,佛寺遍布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佛教相关艺术的发展(石窟建筑绘画)③影响:积极:消极:⑵道教改造:3、承上启下的文学:4、多姿多彩的艺术:(三)文化的特点:①:②:③:④:⑤: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诗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此诗属于( B )A.山水诗 B。

田园诗 C。

骚体诗 D.乐府诗6、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 C )A.吸取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 B。

吸取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 D。

开始变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7、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D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律 B。

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C.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抱对立态度 D。

统治者需要的制约8、南北朝时期,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 C )①建筑②雕刻③绘画④哲学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9、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和范缜观点的相同之处是( D )A人定胜天 B学以致用 C大自然有其客观规律 D人的精神与肉体共存亡10、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句总体风格是( A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

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考点定位 1.隋唐的统治及盛世出现的原因、表现。

2.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及意义。

3.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意义。

4.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意义。

主题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统治1.隋朝的兴亡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灭亡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标志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思维点拨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1)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

(2)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

(3)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

2.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兴衰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原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唐朝的灭亡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思维点拨正确认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统治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藩镇割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阶段优化提升学案人民版

阶段优化提升主题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军事制度的改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

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

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

……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

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

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在唐代,也并无皇帝不经中书、门下而径自颁下诏书之规定,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的。

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种通融性。

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国王般被逼上断头台。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魏晋南北朝+讲义--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魏晋南北朝+讲义--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青西一中高三历史复习必修、选必修整合版04第4讲魏晋南北朝【复习目标】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承上启下,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总体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大动荡和民族大交融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政治: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的出现和民族大交融,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北方各族封建化;士族制度形成,贵族政治回潮;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思想:思想界异常活跃,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必备知识梳理】序:政权更迭总体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政权更迭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认识(1)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2)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出现过局部统一的局面,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演进秦代:丞相、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设中书省、门下省;(目的:加强皇权;手段:迁移相权)(二)、士族门阀政治(魏晋至隋唐)1、含义:魏晋时期,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魏晋南北朝史总论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 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知识整合】一、魏晋时期的经济: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 江南的开发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 .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三)商业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二、魏晋时期政治:1.魏晋时期,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①含义:以“中正”所评定考察对象的品级授官的制度。

②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 征辟制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

其目的就是要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比较】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有何不同?(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荐举方式不同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而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

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选才标准不同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

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为了加大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察举制,笼络天下才俊之士,巩固皇权;东汉末年以来,门阀氏族并起,曹魏政权为了获得合法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是政治妥协。

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造成士族集团把持朝政,社会阶层不再流动,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利局面。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普通平民也有机会进入仕途;而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族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选修链接】历史上重大改革--- 孝文帝改革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改革内容:(1)冯太后改革内容(参书)(2)孝文帝改革内容(参书)影响:(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真题链接】(北京2019 高考历史37.)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

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

(10 分)参考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资治通鉴》卷140 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

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

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

请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虽然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过明显的副作用。

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军人揭竿而起,导致了北魏的覆亡。

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回流。

请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为推动历史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是, 他的改制受封建儒学传统的影响, 照搬照套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模式, 影响了改革的成效,换得的只是对中原儒学传统的因循.(2)孝文帝长期接受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族文化的哺育, 思想上渴求先进文化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孝文帝较其他胡族帝王入主中原实行汉化,决心最坚定, 行动最果断,措施最彻底.为我国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政治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三、魏晋文化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中外文化交融。

1.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清谈(士族专谈老庄、周易,所谓雅);形成特立独行士人群体,放浪形骸,追求自己的精神乐园。

(国家分裂,主流思想失去约束力;玄学兴起;门阀士族的压制)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强化训练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门下”在发展过程中权力在不断加大,到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使丞相的的权力逐渐削弱, 故C 正确;AB 两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行使丞相职能, 到明朝时期废丞相、设内阁,丞相才退出了权力中枢, 故排除D。

故选C。

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 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