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族报业的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族报业的崛起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一、历史背景:
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所具备的巨大功能。
二、原因:
1、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人们的需求增加,为报业提供了市场;
2、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1、海外: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报刊诞生于海外华人聚居之地。
1856年12月,创刊于美国加利福尼亚萨卡拉门托的《沙架免度新录》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上海:1873年4月《西国近事汇编》;
1874年国人在上海还创办了第一份民办报纸——《汇报》(单张日报,版式与申报相似,连史纸印刷,每日两张8版,广告与文字各占4版,儿《京报》全录和《辕门钞》又占去文字版的一大部分,其余为上海新闻和中外新闻,约两天左右发一篇论说,鼓吹发展洋务,措词谨慎,不评点官府政事,但对外人侵害中国的言行常有抨击。
1874年9月1日更名《彙报》,1875年12月停刊)1876年11月23日《新报》。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3、广州:
(1)最早的一份是1872年创办的《羊城采新实录》。
(2)1874年3月27日《述报》创办:该报是我国第一份石印报纸,每日出1张4版,1、2版刊登新闻与评论,3版刊登西方科技书刊译文,4版为商情和广告,每月汇编1卷,新闻评论部分称《中、西近事汇编》,科技知识部分称《格致便览》。
在全国很多地方聘有通讯员,1885年4月停刊。
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3、广州:
(3)、《广报》:1886年6月24日创办,主持者邝其照,版式同申报,最初内容比较琐细,后有调整,顺序是论说、新闻、《京报》、《辕门钞》、商情和广告。
1891年因刊登参奏某大员的奏折,被两广总督下令查封,报纸迁入沙面租界,改名《中西日报》,请洋人挂名,并且扩充了版面和内容,言论也更为大胆,后有曾改名《越峤纪闻》,1900年停刊。
(4)、《岭南日报》1891
三、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4、汉口:
《昭文新报》:1873年8月创刊,主办者艾小梅。
版式与《申报》相同,初为日刊,后改为5日刊。
文字版以刊登奇闻轶事为主,也刊登一些诗词、文艺等,后来因销路不畅,不到1年便停刊。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四、代表人物:
林则徐和魏源;
洪仁玕;
王韬;
郑观应;
四、代表人物:
1、林则徐和魏源对外报的认识。
? 1839年3月,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禁烟,注意到“将广东事传到该国,将该国事传到广东”的“夷人刊印之新闻纸”,即近代报刊。
他认为尽管“其中颇多妄语,不能据以为真”,但可“藉以采访夷情”。
只有“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
? 魏源在他那部著名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曾以赞赏的口吻介绍了西方的新闻事业:“澳门所谓新闻纸者,初出于意大利国,后各国皆出,遇事之新奇及有关系者,皆许刻印,散售,各国无禁。
苟当事留意探阅,亦可觇各国之情形,皆边防不可忽视也。
”
四、代表人物:
四、代表人物:
2、洪仁玕:
一是设“新闻馆”,出版“新闻篇”,即明确提出了建报馆,办报纸的主张。
二是对报纸的功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对近代报刊的多方面作用,如传播信息、反映民情、代表舆论、监督政府、教育民众,都大体上有所认识。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四、代表人物:
3、王韬及《循环日报》:
(1)、关于王韬(1828-1897):原名翰,近代早期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
1849年任职上海墨海书馆,1862年在香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谷翻译经书,1864年受聘主编中文报纸《近世编录》,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其论说往往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立论宗旨,在论说中鼓吹向西方国家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
(2)、关于循环日报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2)、关于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
每期两小张4版,白报纸两面印刷,其中,第1版为商品行情,第2版为新闻,第3、4版为航运信息及广告,另用土纸印有船期时刻表,堪称一份商业经营性报纸,但在第2版的“中外新闻”栏中设有论说,因此,该报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
此外,该报每月还通过出版中国线装书的方式将报纸所登要闻和论说集结成册,此举开了文人论政的先河。
第一节: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五、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1、报刊的创办者身份较复杂。
2、这些报刊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这些报刊都倡导增广见闻、通达事务。
4、这些报刊对时局都比较关注,表现出了明确的反侵略立场。
5、对洋商和洋务集团有一定的依赖关系。
6、这些报刊中的一部分曾对时弊进行了积极抨击。
7、这些报刊处境十分困难,经常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政府两方面的冲击
8、大多模仿了当地外国人所办中文报纸的样式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
(一)、背景:甲午战争失败——变法图强呼声日隆——维新派崛起——报刊起到了重要的鼓动作用。
(二)、康有为的报刊活动
1、办报、立说;
2、康有为的新闻思想
2、康有为的新闻思想
(1)、为变法维新、自强救国而办报的思想;
(2)、关于报纸的四种作用(通过撰写论说和陈述时事,为政府作参谋;反映各地情况,利于朝廷了解下情;让朝廷了解外国的情况;宣传新政)
(3)、设官报裨补新政的主张;
(4)、党报思想;
(5)、报业管理思想(设立“京师时务官报局”统一管理全国新闻业;制订报律来保护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报刊内部管理)
3、《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
(1)、《万国公报》:1895年8月15日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两日一期。
刊式和《京报》相似,木板雕印,每期10页一册,雇请报房送报人随同《京报》免费分送在京官绅。
其内容主要介绍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文章大部分选录自广学会所出版书报中。
该报出版后在京城引起了震动,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指责,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比较开明的官员士大夫的欢迎。
3、《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
(2)、《中外纪闻》:1895年8月17日开始正式刊行。
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
册首是《恭录阁钞》,其后依次是路透社电讯、摘录国内外报纸新闻、西学知识、论说等。
新闻占2-3页,西学知识占据大部分篇幅。
论说则大部分选自国内外报刊,少数由梁启超等自撰。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1、《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旬刊。
连史纸、石印。
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
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发行到全国18省乃至海外。
发行量最高时达到1.7万份,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该报曾连载梁启超著《变法通论》,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
1898年8月8日停刊。
名词解释: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这种文体在梁启超《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1、《时务报》的内容:
其一、大力宣扬变法维新;
其二、大力提倡发展工商;
其三、对封建思想进行了有力地批判;
2、《时务报》的宣传特色:
A、作为爱国臣民的喉舌,喊出时代的最强音。
B、在宣传中,注意“两结合”: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观点和维新运动相结合;把变法宣传与思想启蒙相结合。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早期报刊思想:一:注重选题组稿;二:革新报刊文体;三:认清报刊职责,明确出版原则。
2)、戊戌期间及流亡海外后的办报思想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2)、将报刊功能概括为“通”;(3)、把办报视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4)、对报人素质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5)、关于办好报刊的条件的论述(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6)、关于舆论的论述。
(提出并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7)、对新闻自由高度重视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一)、维新派报刊:
1、《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
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2、《湘学新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长沙(后更名《湘学报》),湖南第一份近代报刊;旬刊,雕版印刷。
线装书式,经费来自公款,以长沙校经书院名义发行,唐才常等主笔。
是第一份以推广新学为主的学报,着重传授世界各国的兴衰沿革、新政措施、地理、数学、外交常识等知识,也刊载有关维新的上谕、奏折、公牍和维新团体章程,一度还刊登了一些选自国内外报刊的新闻和评论,其言论“立论处处注射民权”,曾宣传过康有为的孔子改制学说,成为湖南维新运动的思想理论先导。
1898年8月28日停刊。
(一)、维新派报刊:
3、《湘报》: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
4、《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该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版式类似申报,1张8版,文字、广告各占4版,文字版内容依次为上谕、路透社电讯、论说、国内要闻、天津新闻、北京新闻、北方各省新闻及外国新闻。
另出有附张《京报》及旬刊《国闻汇编》。
《国闻报》在“缘起”中自称要“略仿英国泰晤士报之例”,并宣称办报目的是“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以通下情为要义”,“尤以通外情为要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该报聘请了很多翻译,广为翻译外国报纸的新闻与评论,大量介绍外国的情况。
1899年2月,迫于形势,该报卖给了日本人。
(二)、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进步作用
1、向读者进行了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2、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3、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言论出版的禁限;
4、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其他国人自办报刊
从1895年到1898年,尤其是1897年和1898年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到了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其中以上海为最多,达到了40余种。
文摘类报刊:
妇女儿童报刊:创办于1898年7月的《女学报》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纸。
纯白话报刊:
专业类报刊:
官报: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结束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
维新派报刊大部分被封禁。
第三节:近代新闻立法活动的有益尝试
一、报禁的逐步放开:
1、1896年强学会被查禁之前:
清政府顽固地执行“言禁”、“报禁”政策;但民间自由办报的呼声却日渐高涨;
2、强学会被查禁之后:
清政府成立的官书局,创办了《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对办报活动起了一定的鼓舞作用。
3、第一次办报高潮出现后:
清政府削减了报纸的邮寄费用——是经济上的推动政策。
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接连发布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尤其是他对孙家鼐奏请将《时务报》改为官报的上谕更是具有很深远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一、报禁的逐步放开:
光绪发布的这一上谕的意义:
其一、明确表明了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的意向;(具体措施即将《时务报》改组为官报)
其二、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允许报刊“据实昌言”
此后,光绪帝还发布过许多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
二、新闻法的制订
新闻法(时称报律)的制订也在戊戌变法期间被提上了日程。
一、背景
1、1901年清廷宣布施行新政。
1905年开始考虑立宪问题;报禁再度开放,并部分地开放了“言禁”,但此时“造妖书妖言”罪仍是惩处报刊的主要法律依据;(沈荩案和卞小吾案)
2、民间制定报律的呼声日隆
二、新闻法的制订
(二)、历程
1、1905年准许记者采访军事演习;
2、1906年7月颁布《大清印刷物件专律》,规定报刊实行登记批准制;1906年10月12日
颁布《报章应守规则》(共9条,前8条都是防范报刊宣传危及统治的规定,最后一条是有关开办报馆的呈报事宜)
3、1907年准许记者采访审判,旁听各省咨议局会议;
4、1907年8月民政部制定了《报馆暂行条规》(比《报章应守规则》更为具体、详细)
5、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国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力);1908年颁行《大清报律》,将报刊的登记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外加保证金,初步具备了现代新闻法的构架结构。
6、1910年底《著作权章程》颁布。
(共55条,对著作权的概念、作品范围、作者权利、取得著作权的期限等作了规定。
)
6、1911年1月,原《大清报律》改称《钦定报律》颁行。
三、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一)、内容:
1、规定了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
2、制定了有关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
带有审批性质的注册制“注册登记制+保证金制”
3、明确了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报刊在出版时必须标明出版人姓名、发行出版地址;报刊样品须要送呈有关管理部门审核;施行更正制)
4、指出了报刊禁载事项;
(二)、清末新闻法律的特点:
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三)、如何评价清末的新闻法律建设
历史进步性:是我国新闻法制第一次全方位的突破,开创了中国新闻法律近代化的先河;初步建立了新闻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立了言论自由;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法律制度,确立了注册登记制,彻底开放了报禁,后又将事先审查制改为存查制度,与当时西方新闻法的潮流是一致的。
历史局限性:首先,各项新闻法虽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其次,对新闻自由的保护有很大局限,而且由于缺乏法制传统,各项制度也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