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2017年12月一诊考试历史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阳市高中2015级“一诊”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4小题,第小题2分,共48分。)

1.殷商时代,把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称为“帝”,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殷商时代的“神本”文化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材料突出了由“神本”到“人本”的变化,说明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单靠神权活动不能有效的巩固统治,而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反映出统治者对治理国家更加趋于理性,所以选C。A、C与史实不符,宗教观念当时仍然广泛存在,民本思想的推广不是西周;材料的核心是由重视神到重视人,不是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D。

2.战国以前的奴隶来源主要是战俘和罪犯;到了战国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债务奴隶,而且多是家内奴隶。这反映出

A.商品货币关系发展

B.兼并战争基本结束

C.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D.市场交易范围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债务奴隶的出现,并且这些奴隶是为私人拥有,反映了市场上奴隶买卖的盛行,可以推知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所以选A。B与史实不符;战国是奴隶制的瓦解时期和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总的趋势是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排除C;D在材料中无法反映。

3.先秦时期,儒家主要以“子学”形式存在。但到了汉代,儒学转而以“经学”为主要存在形式,相传为孔子修订过的五经被奉为经典,太学还设置了五经博士。这一变化反映出儒学

A.典籍整理工作的完成

B.学术地位得到官方认可

C.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D.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儒家在先秦时代是“子学”,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但在汉代得到朝廷认可,还设立五经博士,说明儒家经学从此成为朝廷认可的官方学术,所以选B;其他答案均与材料主题无关。

4.图1是魏晋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郡望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中原地区文化昌盛

B.南方尚未得到开发

B.边疆缺乏有效管理 D.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解析】本题意图使学生能够重视历史叙述中的空间表达方式,并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据图可知,中原世家大族林立,必然会推动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选A。其他选项都不是仅仅通过本图信息就能够得出的结论。

5.唐朝政府规定,各级官员不得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进行买卖,“强市者,笞五十,有剩利者,计利,准枉法论”。这一规定有利于

A.政府管理职能转变B.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C.保障市场公平竞争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本题的意图是依据可靠史料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现象,并能对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材料指出,官员不得以权谋私,利用自己职权经商,这自然有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选C。朝廷规定官员不得经商,与政府职能转变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A;B、D不是材料规定的必然结果。

6.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大概为1699万人,与唐玄宗末年相比,国家控制人口减少了约3593万人。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B.战争导致人口锐减

C.唐朝中央权力衰微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数据变化,联系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纳税人口减少主要是藩镇割据导致中央控制人口大量减少,所以选C。唐玄宗末期和唐肃宗初期安史之乱已经趋于平定,人口不可能在短短几年锐减如此大数量,另外纳税人口和总人口不能等同,排除A;疆域面积与人口并非成正比例关系,排除B;纳税人口的增减更多的是政治原因而非经济原因,排除D。

7.宋代,凡皇帝驻陛或挂名任职过的州郡例升大府,如宋微宗即位前封端王,后端州升为肇庆府;宋光宗即位前封恭王,后升恭州为重庆府。这种做法意在

A.改变藩镇割剧局面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维护封建等级秩序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系列史事进行比较并提出自己解释的能力。两个皇帝均在自己位登九五后,将自己的发迹处升格,以示与其他地方机构的区别,这是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表现,所以选C。宋末不存在藩镇割据,排除A;升格地方机构不是在集中权力到中央,排除B;此举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

8.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这说明

A.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B.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

C.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意在培养学生收集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在对史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所以选A。B错在“唯一”;C的说法过于绝对;综合各种史料之前还需考证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因此D也不正确。

9.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朱元璋尽管处罚严厉,但在专制体制下,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上而不来源于下,且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所以选C。A错在“缺失”,因为明代不是没有监察机构,设置了机构并等于机构就能够有效行使职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