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

青少年犯罪案例案例一:被惯坏的少年陈某,17岁,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有期徒刑。

陈某因怀疑同学张某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还向老师告“黑状”,便趁张某值日时,拿刀朝张某乱戳,致使张某死亡。

案发后,陈某很后悔,说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小被父亲母亲宠爱过度。

由于从小被娇宠惯了,陈某一直惟我独尊,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动不动就跟同学吵架打架。

父母还经常教他:谁欺负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们呢!于是,陈某慢慢在学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还与校内外的一些人结成团伙,只要觉得谁不顺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烦,然后狠狠地收拾他一顿。

陈某说:如果从小父母不是这样娇惯溺爱我,我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案例二:不以恶小而为之,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品德张某,16 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

张某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从工厂里偷偷往家里拿些东西,还常常把张某叫到工厂,把一些东西悄悄装在他的书包里让他带回家。

慢慢地,受父亲的影响,张某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经常把别人的东西“拣”回家。

父母总是夸奖他有本事,“顾家”。

上初中以后,张某迷上了网吧,为了有钱进网吧,张某把“拣”到的东西拿去卖,后来又伙同网友去盗窃,把盗窃来的钱拿去上网、大吃大喝、进高档舞厅。

渐渐地,胆子越来越大,仅两年时间,就和同伙作案共二十多次,盗窃过的东西有钱包、手机、自行车和摩托车,价值二万七千多元,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抢劫5元钱沦为抢劫犯“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当记者向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个案例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惊讶,他们都不理解: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2004年1月20日凌晨零时许,在银川市某中学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其余三人表示同意。

四人来到兴庆区丽景街交警二大队附近,将路过此处的郭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

侵犯法律的中学生案例(3篇)

侵犯法律的中学生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近年来,校园暴力、盗窃、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在中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中学生侵犯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剖析其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介绍小明,一个阳光、活泼的初中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在进入初中二年级后,小明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行为。

一天,学校门口的便利店老板发现,自己的手机不见了。

经过调查,发现手机是被人偷走的。

警方调查后发现,犯罪嫌疑人正是小明。

原来,小明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急需大量游戏币,便萌生了盗窃手机的想法。

在得手后,小明将手机卖给了收赃的人,换取了游戏币。

这并非小明第一次犯罪。

在此之前,他还曾因为偷窃同学的钱包、向同学勒索等违法行为受到处分。

然而,小明却对此毫无悔改之意,反而变本加厉。

三、案例剖析1. 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忙于工作,导致小明缺乏关爱和陪伴。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明逐渐形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网络、影视作品等媒体对暴力、犯罪等内容的过度渲染,使部分学生产生模仿心理。

2. 危害分析(1)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小明盗窃手机、勒索同学等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财产损失和心理阴影。

(2)破坏校园和谐。

校园暴力、盗窃等违法行为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损害自身形象。

小明因违法行为受到处分,不仅影响了自身形象,还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要重视。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2. 学校要加强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社会要净化环境。

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暴力、犯罪等内容的过度渲染。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在当今社会,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时有发生,这些案例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以警示广大中学生,引导他们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盗窃。

某中学生小明因为家庭困难,经常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渐渐地产生了不良的行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盗窃了同学的手机。

虽然他得到了一时的快感,但是最终被学校和家长发现,不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还失去了同学和老师的信任。

小明的行为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欺凌。

某中学生小红因为在学校遭受到了同学的欺凌,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她开始在网络上对其他同学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

这种行为不仅加深了自己的心理阴影,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终,小红因为网络欺凌行为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严厉批评,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吸毒。

某中学生小华因为好奇尝试了毒品,渐渐地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身体健康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最终,小华因为吸毒被学校和警方发现,接受了戒毒治疗和法律制裁。

吸毒不仅毁了小华的未来,也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远离违法犯罪。

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学生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

希望广大中学生能够引以为戒,远离违法犯罪,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学生违法行为案例

中学生违法行为案例

中学生违法行为案例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晚餐在校同桌饮酒后,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其中3位封门堵道,一位大声地对学生喊叫:“弟兄们,快把你们的钱物交上来,若谁顽抗脱逃,就要谁的狗命。

”他一边说着,一边就揪住1位学生,把他打翻在地,并掏出匕首对准他的脖子,在场的其他学生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办才好,不得不乖乖地把自己的钱掏出来。

当晚,他们采取这种强制手段,?共收取了人民币480余元。

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作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支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律。

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只对几种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犯罪负刑事责任。

达到这种年龄的人,虽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毕竟尚小,社会知识缺乏,对不少犯罪行为还不具有完全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把他们负刑事责任的范围控制在几种重大犯罪之内是适宜的。

”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他们是罪有应得。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把中学生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阶段,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此案给我的启示是:第一,作为班主任,不能只管教不管导,上例就是很好的教训。

要在平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并根据这个主题多开展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轻德重智。

中学生犯罪案例

中学生犯罪案例

案例一:杀人偿命杭州5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少男少女因“口角之争”,将一名17岁少女杀害并分尸。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2人被判死刑,2人无期,1人有期徒刑15年。

杭州人陈洁因怀疑相识的陈红在背后说其坏话后发生口角,“理论”中陈洁动手殴打陈红,致使陈红受伤,头部还缝了5针。

后因陈红报案,陈洁被警方治安处罚,罚款150元。

此事埋下了祸根,陈洁一直怀恨在心。

今年2月17日晚上,陈洁约集曹俊玲、张静平、华丹丹、王红强等4名朋友,将陈红骗至钱塘江边,轮流对其殴打。

随后因怕陈红报警,5人将陈红带到华丹丹家,先后轮流采用水淹、捂嘴、枕头蒙头、掐颈、塑料袋套头、腰带围巾勒颈等手段致陈红机械性窒息死亡。

令警方震惊的是,他们确定并最终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后,发现凶手都是“花季少年”,4女1男中,年龄最大的未满19周岁,最小的未满16周岁。

在这些人中,1名高三在读,2名高二辍学,1名初中辍学,1名初中毕业。

案例二:起外号引发的血案女学生孙平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姑娘,因从小不慎落下了残疾后,除了自卑以外,她特别忌讳别人拿她的残疾取乐。

初中二年级,同班的男生杨立还偏爱开玩笑,不是逗这个同学几句,就是给那个同学起个外号。

他不仅经常拿孙平的残疾取乐,还给孙平起了一个外号,孙平非常气恼。

一日,孙平约杨立到村里的小树林里玩,杨立爽快地答应了。

他们一起来到小树林的深处,刚才还有说有笑的孙平,突然又从腰间抽出一把水果刀,朝杨立腹部狠狠刺去。

孙平咬牙切齿的说:“我今天就是要来教训你的,让你再给我起外号……”。

说着更用力的朝杨立的身上刺下去。

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杨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结束了他短短的一生。

孙平被判十九年徒刑。

案例三:哥们儿义气害了他曲哲(化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曲哲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曲哲在沾沾自喜的同时,变得狂妄自大起来。

中学生经典法律案例分享(3篇)

中学生经典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中学生法律意识逐渐增强,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法律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享几个中学生经典法律案例,旨在提高中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案例一:校园欺凌事件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因学习成绩优异,备受同学们的嫉妒。

一天,几个同学在放学后将其围堵在角落,对其进行言语侮辱和肢体攻击。

案例分析:1. 侵犯他人人身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身权不受侵犯。

在这个案例中,同学们对小明进行侮辱和攻击,侵犯了小明的人身权。

2. 侵犯他人名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一条规定,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犯。

同学们对小明的侮辱行为,损害了小明的名誉。

3. 校方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在这个案例中,校方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欺凌行为,存在监管不力的责任。

三、案例二:网络侵权事件案例背景:小华(化名)是一名高中生,擅长摄影。

一天,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校园美景照片,未经许可,被某网络公司未经授权使用在商业广告中。

案例分析:1. 侵犯他人著作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条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

在这个案例中,小华的照片被未经授权使用,侵犯了她的著作权。

2. 侵犯他人肖像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规定,公民的肖像权不受侵犯。

在这个案例中,网络公司未经小华同意,使用了她的肖像,侵犯了她的肖像权。

3. 维权途径:小华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网络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

四、案例三:非法拘禁事件案例背景:小丽(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因涉嫌盗窃被同学小王(化名)非法拘禁。

案例分析:1. 侵犯他人人身自由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在这个案例中,小王非法拘禁小丽,侵犯了小丽的人身自由权。

中学生违法案例

中学生违法案例

中学生违法案例案例一:犯罪嫌疑人余某某,男,汉族,17岁,初中文化,四川省人;犯罪嫌疑人张某,男,汉族,18岁,初中文化,四川省人,犯罪嫌疑人伍某某,男,汉族,16岁,初中文化,四川省人。

犯罪嫌疑人余某某因丢失一部手机,其怀疑与其曾同住的于某和覃某偷了其手机,于是在2004年12月31日晚上,纠集了犯罪嫌疑人张某、伍某某,对来其宿舍拿行李的被害人于某和覃某进行殴打,不让该二人离开,其间,余某某将于某的头打破,还用烟头烫伤覃某,以此来逼两被害人承认有偷其手机,犯罪嫌疑人张某和伍某某帮助余某某对被害人于某和覃某进行看管,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将该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为止,检察机关对该案审查后以非法拘禁罪对该三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案例二: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男,汉族,17岁,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检察机关经审查以寻衅滋事罪对犯罪嫌疑人杨某某批准逮捕。

案例三:犯罪嫌疑人吴某某,男,汉族,17岁,初中文化,湖北省人;犯罪嫌疑人宋某某,男,汉族,15岁,初中文化,福建省人;董某某,男,汉族,15岁,初中文化,江西省人。

犯罪嫌疑人吴某某、宋某某、董某某,因来厦后,手里没钱,便萌生抢劫出租车司机的念头,2005年1月19日凌晨,三人经过预谋,在仙岳路雇了一部出租车,让司机开到林后一偏僻的地方,用勒脖子、塑料袋封嘴等手段强行抢走了被害人周某的一部小灵通和现金500多元。

检察机关对该案审查后以抢劫罪对该三名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

案例四:2004年11月26日晚上,犯罪嫌疑人何某某、王某某、谌某、黄某某、童某某在一起喝酒时,王某某提出说去抢点钱来花,于是当天晚上将近凌晨时,上述五人外出寻找目标,无人来到湖里兴隆路正遇上骑自行车下班回家的被害人林某,上述犯罪嫌疑人上前将林某的自行车踢倒,并将林某推倒,犯罪嫌疑人何某某还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林某的大腿捅伤,五人抢了林某身上的一部手机和200多元现金,逃离了现场,被害人林某因被捅伤后失血过多而不治身亡。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秩序。

下面将介绍一个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

某市一名16岁的中学生小杰(化名)因为帮朋友充当毒品交易媒介,陷入了青少年违法的漩涡。

小杰平时家境优渥,成绩优秀,是学校的文艺骨干,然而由于深受同学的影响,他渐渐陷入了不良的社会关系中。

有一天,小杰的一个朋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帮忙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个毒品交易的对象,并承诺能够给予他一定的好处。

原本犹豫的小杰在听到能够获得好处后,被诱惑得不再犹豫,答应了朋友的请求。

小杰通过学校的社交平台与一名毒贩取得联系,很快就找到了交易对象。

在交易进行的过程中,小杰利用自己声誉良好的形象吸引了对方的注意,成功促成了一次毒品交易。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交易被另一位同学的举报而败露。

校方迅速展开了调查,并联系了警方。

小杰被警方带走进行了调查,他因为涉嫌贩卖毒品、犯罪团伙参与等多项罪名而被抓捕。

在审讯过程中,小杰不断后悔自己的选择,他坦承自己不懂法律,不知道毒品交易是犯罪行为。

他表示,自己为了获得一点好处而走上错误的道路,现在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能够得到法律的宽恕,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经过审判,小杰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的刑罚。

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警示。

首先,青少年违法犯罪时常出于一时的冲动和无知,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教育。

其次,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应该留下一定的法律惩罚,以警示他们,但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

最后,对于青少年的朋友影响力应该倍加重视,家长和学校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才能让他们远离不良影响,健康成长。

中学生典型法律案例(3篇)

中学生典型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选取几个中学生典型法律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案例背景】某中学初二学生小王,因不满同班同学小张嘲笑他的外貌,心生怨恨。

一天放学后,小王纠集几个同学将小张围在角落,对其进行殴打。

在殴打过程中,小张受伤严重,经医院诊断为轻伤二级。

【案例分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小王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属于治安违法行为。

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 案件处理:根据案件情节,公安机关对小王进行行政处罚,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启示】1. 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避免因个人恩怨而引发暴力事件。

2.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3.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案例二:网络侵权事件【案例背景】某中学高一学生小李,在网上发表了一篇侮辱他人人格的文章,导致受害者小赵受到严重心理创伤。

小赵将小李及其家长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案例分析】1. 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小李的行为构成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

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应当赔偿精神损失费。

3. 案件处理:法院判决小李及其家长赔偿小赵精神损失费。

【启示】1. 中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发表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

2. 家长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侵权事件的发生。

3. 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自律意识。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一)——哥们义气型案例一:陈某和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

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

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

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

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他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他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

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他方猛醒。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父母对他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

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

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在家里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

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

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未成年人盗窃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涉案的是三名15岁少年。

三人利用寒假期间,通过破坏别人家门锁来盗窃现金和贵重物品。

这个案例暴露出未成年人盗窃问题的尖锐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是家庭教育不善,家长缺乏对孩子行为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没有对盗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足够的警示和教育。

未成年人吸毒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吸毒案件。

一名17岁少年尝试了新型毒品,并逐渐上瘾,为了获取毒品资金而进行抢劫和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

这个案件揭示了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的严重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好奇心和追求刺激、朋友之间的不良影响、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

一名16岁少年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诈骗,冒充他人身份进行网络购物消费。

这个案例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能是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缺乏监管和引导。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例:2024年,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

一名14岁少年在学校内对一名同学使用暴力,造成严重伤害。

这个案例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关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攻击性等,同时也可能是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而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给予更多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

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初中生触犯法律的事件层出不穷。

这些事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初中生触碰法律案例,揭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青少年提供警示,促使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

二、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1.案例简介小明(化名),15岁,某初中生。

因与同学发生矛盾,小明纠集其他同学对受害者进行殴打,致受害者多处受伤。

事后,小明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2.案例分析校园暴力事件是初中生触碰法律的一个典型案例。

小明等人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3.成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等人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引导,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影响:网络、影视作品等媒体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4.危害分析(1)伤害他人:校园暴力事件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严重者甚至导致残疾或死亡。

(2)影响社会和谐:校园暴力事件破坏了校园环境,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3)败坏社会风气:校园暴力事件让青少年产生错误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

三、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1.案例简介小王(化名),14岁,某初中生。

利用网络平台,冒充商家,诈骗他人钱财。

经调查,小王诈骗金额达数千元。

2.案例分析网络诈骗是初中生触碰法律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小王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网络诈骗不仅给受害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阴影,影响其正常生活。

3.成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小王等初中生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2)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父母未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中学生法制小案例

中学生法制小案例

中学生法制小案例案例一:某校学生李某某在宿舍违章使用“热得快”,约9时30分离开宿舍时未拔掉电源,致使“热得快”过热,电线短路引起火灾。

分析:1)违反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章使用“热得快”,是导致火灾的直接原因。

2)生活中养成的粗心大意,在这次火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依据有关规定对李某某治安罚款100元案例二: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分析:不少例子表明,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他们都没回家.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擅自外出并夜不归宿,一旦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案例三:交友不良容易走邪路。

15岁的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是交友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据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她,王大哥成了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

一天,王大哥突然对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慎择友,择良友。

和好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有利于共同进步.若是和不良的朋友在一起,反而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是做人的美德.但是为了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最终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面对他人包括朋友的要求,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尺进行衡量,三思而后行,不可随意迁就,否则会铸成大错。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对青少年本身造成了危害,也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以下将列举几个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一:小明(化名)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他经常逃课、打架和吸烟。

一天,他因为纠结于一次纠纷,将同学打伤,并随后被警方抓获。

这个案例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是由于家庭问题、朋友圈影响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

小明的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教育和管教,导致他没有受到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引导。

同时,小明的同伴圈子中可能有一些不良影响,使他陷入了违法犯罪的行为。

此外,小明自身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正确处理情绪和应对挑战,倾向于以暴力或其他不良行为来解决问题。

案例二:小华(化名)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他因为迷恋赌博,在网络上一发不可收拾,负债累累,最终以抢劫的方式弥补债务。

对于小华这样的案例,主要原因是他对赌博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没有正确管理自己的金钱和情绪。

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正确的娱乐方式和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念,从而导致了这个问题的产生。

为了预防这样的案件发生,需要从教育和执法两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金钱管理与风险教育。

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念,并提供更多的健康娱乐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加强对赌博和赌博网站的打击力度,并严格执行法律条款,以警示和制止青少年追求非法赌博的行为。

案例三:小杰(化名)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他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充当了施暴者的角色,对同学进行了恶意欺负和伤害。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可能导致被欺凌者长期的心理创伤和身体伤害。

小杰之所以会参与欺凌行为,可能是他缺乏同理心、自卑心理或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学校可以加强对欺凌行为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观念。

同时,家庭也应该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小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打工人。

从小,小明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特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良行为,最终触犯了法律。

二、事件经过1. 初涉江湖初中二年级时,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经常在一起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甚至参与盗窃。

小明起初对这些行为感到新奇,渐渐地,他也开始模仿,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2. 盗窃邻居一天晚上,小明和不良少年们闯入邻居家中,偷走了价值数千元的财物。

事后,他们分赃后各自离去。

邻居发现家中被盗,立即报警。

警方根据线索,将小明抓获。

3. 被迫认罪在审讯过程中,小明承认了盗窃的事实。

然而,由于他年龄较小,且是初犯,法院依法对他进行了教育、感化、挽救。

法院判决小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4. 缓刑期间再犯在缓刑期间,小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他结识了更多的社会闲散人员,多次参与盗窃、赌博等违法行为。

在一次赌博中,小明输了大量钱财,为了还债,他再次走上盗窃的道路。

5. 再次被抓警方根据群众举报,再次将小明抓获。

这次,小明不仅涉及盗窃,还涉及赌博、伤害他人等违法行为。

法院依法判决小明有期徒刑三年。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他的成长。

这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和指导,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同伴影响小明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影响,使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 法制观念淡薄小明从小生活在法制观念淡薄的环境中,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导致他触犯法律后,还抱有侥幸心理。

四、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遵纪守法。

2. 强化法制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3.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一)——哥们义气型案例一:陈某与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

陈某与罗某就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

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她们帮忙去教训对方。

于就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与王某,陈某与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某、罗某与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与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

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她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她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

当冰冷的手铐铐住她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她与亲人的团聚,她方猛醒。

可就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父母对她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

小学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与老师的赞扬声中。

在沾沾自喜的同时,她变得狂妄自大起来。

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在家里她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

为了使她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她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

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她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她,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初中生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初中生,原本生活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疼爱,成绩优异。

然而,在他步入青春期后,却因为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以下是这起案例的详细情况。

二、案件经过1. 初犯:偷窃小明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丢失了钱包,钱包里有大量现金。

一时冲动,小明趁老人不注意,将钱包偷走。

事后,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2. 再犯:抢劫在第一次偷窃后,小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更加大胆。

一天,小明在放学途中,看到一位中学生独自回家,心生邪念。

他跟踪该中学生至一处偏僻的小巷,使用暴力手段抢走了中学生的钱财。

3. 案发:被警方抓获该中学生报警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

经过一番努力,警方成功抓获了小明。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三、案件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原本温馨,父母对他的教育较为宽松。

然而,随着小明步入青春期,父母对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导致小明产生了叛逆心理。

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下,小明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同伴影响小明在初中时期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他们经常一起打架斗殴,偷窃财物。

在小明的眼中,这些行为似乎并无大碍,甚至认为这是一种“酷”的表现。

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下,小明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3. 心理因素小明在青春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容易产生冲动、自私、嫉妒等心理。

当遇到挫折时,他无法正确面对,而是选择用暴力、偷窃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四、案件处理1. 法院判决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犯有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2. 教育改造在服刑期间,小明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改造自己。

在缓刑期间,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努力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案件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小案例(3篇)

中学生触犯法律的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

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背景,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概述小明,男,14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他聪明伶俐,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某日,小明与这帮社会青年在街头闲逛时,发现一家便利店门口的收银台无人看管。

他们心生贪念,决定抢劫这家便利店。

在策划过程中,小明主动提出自己负责放风,其他人在便利店门口等候。

当晚,他们按照计划实施了抢劫,得手后逃离现场。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冲动性: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行事。

(2)盲目性: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对法律意识认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3)团伙性:青少年犯罪往往以团伙形式出现,互相影响,共同作案。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3. 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强化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社会团体要加强对网络、影视、游戏等不良信息的监管,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四、案例启示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密切配合,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青少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五、总结本案例以一起中学生触犯法律的真实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案例一:___和___因为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被判刑。

他们都是16岁的中学生。

有一天晚上,他们接到同学___的电话,说自己白天被人打了,请求他们去教训对方。

于是,他们各自拿了一把刀,邀约了十几个同学和___一起,在街上找到了___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家游戏厅里,___和___率先砍伤了对方,然后逃离了现场。

案发后,他们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最终,___、___和___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要赔偿受害人___和___的医疗费、营养费等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___是一个出生在普通双职工家庭的孩子。

他的父母很宠爱他,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___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研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研究委员。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___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

但是,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开始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学会了抽烟、喝酒,研究成绩直线下降。

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也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

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___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开始。

___似乎明白了父母的苦心,暗下决心,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最终,他在期末考试中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然而,他已经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

当他被铐上冰冷的手铐,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时,他才猛然醒悟,但一切都太晚了。

暑假开始了,___和他的好友___见面了,聊起了一年来的近况。

___提到他和女友___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甚至要求___帮忙教训___。

___为了帮朋友答应了,第二天他们把___骗到一间空荡荡的小屋子里,___将她摔倒在地并开始殴打她。

___吓坏了,但还是被___逼着加入了殴打。

最终,___无辜地死在了他们的手中。

法律真实案例中学生被拐(3篇)

法律真实案例中学生被拐(3篇)

第1篇导语: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被拐卖案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篇案例将为您揭示一起中学生被拐卖的真实事件,以及法律在其中的作用。

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一名14岁中学生小明(化名)在放学途中,被一名陌生男子以帮助找家长为由,诱骗至一偏僻地点。

随后,该男子将小明拐卖至外地,对其进行非法拘禁、殴打、虐待等行为。

小明在遭受折磨数日后,趁看守不备逃离,并向警方报案。

二、案件经过1.报案小明逃离后,迅速向当地警方报案。

警方接到报案后,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

2.侦查专案组通过调查,发现小明被拐卖至某省一偏远山区。

警方迅速赶赴该地,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经过数日侦查,成功锁定拐卖团伙成员。

3.解救警方在掌握充分证据后,果断采取行动,将拐卖团伙成员全部抓获。

经审讯,该团伙成员对拐卖小明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将小明解救回国,并对其进行了心理疏导。

三、法律惩处1.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拐卖儿童罪属于严重犯罪,依法应予以严惩。

经法院审理,拐卖团伙成员被判处有期徒刑,分别被判处10年至15年不等。

2.受害人家属获得赔偿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判决拐卖团伙成员赔偿小明及家属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10万元。

四、案件启示1.提高防范意识中小学生是拐卖犯罪的主要受害者,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跟陌生人走,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等。

2.加强监管力度警方应加大对拐卖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巡逻,严厉打击拐卖犯罪团伙。

3.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中小学生被拐卖案件,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拐卖犯罪的惩处力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中小学生被拐卖事件令人痛心,法律是保护公民权益的有力武器。

通过加强防范意识、监管力度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我们有望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一)——哥们义气型案例一:陈某和罗某两名中学生因哥们义气,帮同学打架而帮进牢房,发人深思。

陈某和罗某是某中学学生,均16岁。

一天晚上,二人接到同学顾某的电话,顾某在电话中说白天被人殴打,请他们帮忙去教训对方。

于是二人各自携带一把刀子,又邀约十几个同学与顾某会合后,在街上寻找白天与顾某打架的肖某某等人。

当晚八点,在一游戏厅找到肖某某和王某,陈某和罗某为首把对方砍伤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二人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陈某、罗某和顾某等参与打架斗殴的学生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附带民事赔偿受害人肖某某和王某医疗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10万6千多元。

案例二:每个人都有美好幸福的童年,曲哲(化名)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

当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他胸前的时候,慈祥的父母脸上也曾露出满意的笑容。

但他已偏离了人生轨迹,16岁就掉进了罪恶的深渊。

当冰冷的手铐铐住他的双手,当高墙电网隔断了他和亲人的团聚,他方猛醒。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曲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双职工家庭里。

父母对他很宠爱,家庭充满温馨。

小学时,曲哲聪明好学,读书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先后在班里担任了组长、班长、学习委员。

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市重点中学录取。

曲哲沉浸在父母、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声中。

在沾沾自喜的同时,他变得狂妄自大起来。

思想开始滑坡,渐渐地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并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在家里他再也听不进父母的良言相劝,在学校更听不进老师的谆谆教诲。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仍对曲哲抱着极大的希望。

为了使他与那些所谓的“朋友”断绝来往,妈妈把曲哲送到省会的一所医学院学医,希望他能够脱离原来的不良朋友,重新赶上去。

曲哲似乎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暗下决心,再不象以前那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他以全班前十名的好成绩告别了这一学期。

暑假开始了,一年未见的“铁哥们”陈风找到了他,俩人聊起一年来的“新鲜事”。

陈风提起自己与女朋友方欣因种种原因发生了矛盾,关系不断恶化。

陈风越说越气,甚至要求曲哲帮他出口恶气,将方欣教训一下。

曲哲为了哥们义气便答应帮忙。

第二天,他们约好时间,把方欣骗到一间没人住的小破屋内。

到了那里,方欣感觉到有点不对劲,拔腿要走。

陈风追上去将她摔倒在地,俩人便在地上扭打起来。

曲哲吓得茫然不知所措,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动不动。

此时陈风瞪着发红的眼睛,气急败坏地冲他喊:“哥们儿快点”,曲哲身不由己地跑了过去,不顾方欣苦苦哀求,残忍的将其杀害了。

一个无辜少女就这样惨死在他们的手中……据了解,在我们青少年学生当中,在一些学校的学生当中,也有拉帮结派,讲哥们义气,一人有事,便邀约多人与对方打群架斗殴,寻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

我们选择这个案例来教育大家,目的是要警示同学们,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是违法的。

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像该案中帮忙型的违法犯罪也是时有发生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世界需要热心肠。

人在社会中生活,是需要互相帮助的。

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事互相帮忙,本乃人之常情,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不问是好是坏,不问青红皂白,乱帮一气,那是不行的,那是要出问题的。

因此,同学之间,朋友之间,要请帮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是好事,就积极主动热情地,用心地去帮;是坏事,违法的事,甚至是犯罪的事,不仅不能帮,而且要劝阻,制止,举报。

如果不分是非曲直地乱帮忙,就会越帮越忙,还可能把自己和同学、朋友都帮进牢房,害人害己。

看见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矛盾时,要努力从中斡旋、劝解,促进双方互谅互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切勿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二)¬——网络诱惑型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要改正就很难,平时如果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定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

案例三:刘某年仅15周岁,原是某中学的学生,2008年的某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进网吧玩了一下,觉得挺好玩,以后就经常到网吧玩,之后一直沉迷于进网吧玩游戏。

但父母不给钱,怎么办呢?他想到了向同学下手诈钱。

一天,他在学校操场玩时,看见同学方某,刘某就走上前要方某给他钱,并威胁方某说,你以前跟别人打过架,被打的人叫我来拿医药费,自己认识许多社会上的人,不给钱就叫人来打死你,方某很怕,将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元钱给了刘某。

以后刘某陆续向方某要了三次,共计六十余元,最后一次,被告人刘某逼方某拿五十元,方某不给,刘某便将方某带到一偏僻地方,用玻璃刮方某手掌,用烟头烫方某,并要求方某第二天中午把钱交到刘某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方某才将这件事告诉其父亲,方某父亲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公安人员将被告人刘某抓获归案,刘某在接受审判时说道:“我以为只是诈点同学的钱好玩,不知道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

刘某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案例四:“才5块钱就要判刑呀”几个中学生谈及下面这个案例时,几乎都表现出惊讶,都不理解:区区5元钱怎么会触及刑法呢?某中学上高三的王某某等四人在某网吧碰面,其中马某提出“弄点钱”上网,其余三人表示同意。

四人将路过此处的陈某从自行车上拉下,对其一顿拳打脚踢,抢得现金5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四人相继落网。

法院认为四被告行为构成抢劫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000元及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000元。

因在缓刑期内,他们为此失去了宝贵的高考机会,但悔之晚矣。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三)¬——交友不当型案例五:杜某十四岁,成绩一直很好,2009年暑假,他与同学玩时认识了在社会上混的李某等一伙人,他见李某比自己才大两岁,却比自己潇洒得多:李某出手大方,经常带杜到网吧、游戏室等地方玩,他很羡慕李某,于是天天跟着李某玩,但是出去玩必须要有钱,李某口袋中的钱很快就用完了,李某就对杜说:“我们现在没钱玩了,要玩就必须搞钱”,他们一合计杜某决定到一个他认为有钱的同学家去抢钱,杜某带着李某等三人趁同学的父母上班、同学一人在家之时闯入同学家实施抢劫,同时还将该同学打成重伤。

公安机关很快就破了案,将李某和杜某等人抓获归案。

到了8月26日,杜某坐在牢房里悔恨交加,他痛哭道:“今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多么想背着书包去上学呀!当时我只是想到好玩,我没想到我的行为是犯法的,我后悔呀!”但是法律是无情的,谁触犯了它就要受到处罚。

案例六: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三年刑,是交友不慎导致他走上了邪路。

据魏明自述,他在同学的生日宴会上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时间陪她,王大哥成了魏明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

一天,王大哥突然对魏明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原本老实听话的魏明手拿木棒,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四)¬——口角冲动型案例七:一天晚上,原励德实验中学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让人费解的是杀人凶手竟是一个未满14周岁的少年,而被杀者竟然是他的同学。

该校初一年级学生陈志明与刘小乐因锁事发生口角纠纷,陈志明动手打了刘小乐一耳光。

恼羞成怒的刘小乐失去理智,从床下抽出一把水果刀,对着陈志明的脑部、腹部等处连刺三刀。

陈志明被送往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案件发生当晚,县公安局迅即组织侦技人员赶赴现场,将刘小乐抓获归案。

因刘小乐未成年,一审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

案例八:2006年5月,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和石羊塘派出所联手出击快速反应,侦破一起现行命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阳勇华(男,1989年7月生,在校学生,17岁),使这起因小纠纷引发的在校学生互相斗殴命案成功告破。

5月26日中午,石羊塘镇某学校学生贺军吃完中饭后,返回教室,走到三楼板梯时,不经意的将饭盒内一些水泼向楼下,刚好溅在二楼板梯间的阳勇华身上,阳勇华便到三楼找贺军理论,两人发生纠纷,当时被贺军扇了一记耳光,后被贺军同学廖东升(男,1988年12月生,初三年级学生)等人劝开。

阳勇华见自己衣服也被弄脏,又吃了眼前亏,心里忿忿不平。

当天晚上8时许,第二节晚自习下课,阳勇华刚好碰见贺军,他用饭盒盛了一盒水泼在贺军身上,以报白天之仇。

贺军也不是省油的灯,于是两人又开始打斗起来,后被围观的学生劝开。

当晚9时许,第三节晚自习下课时,贺军纠集同班同学廖东升等6人在学校操场处等待阳勇华,准备好好教训他。

当廖东升发现阳勇华过来时,便冲过去,将想逃跑的阳勇华抓住,其他几人冲过来将阳勇华围住,对阳勇华拳打脚踢。

阳勇华被打得蹲在地上。

这时,突然一声惨叫,廖东升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胸部出血,已经死亡。

经法医鉴定,死者廖东升系被锐器刺中心脏死亡。

犯罪嫌疑人阳勇华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9年。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这些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只有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

法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同学们,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犯大错误。

要想不犯大错误,就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拒绝。

最后,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

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