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论文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约翰·艾伦·威尔逊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德育方法而闻名。


提出的威尔逊德育法则可以总结为:“个体要求的行为规则是基于他们共有的人文
关系和彼此间的道德义务,而不是基于外部因素;其中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可能会被另一种实践模式所排斥;而建立道德义务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实践来体现。

” 根据
以上原则,威尔逊主张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思想和表情来帮助学生培养道德,并创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我国德育的实践,可以从威尔逊的理论中汲取营养:首先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来进行德育,把德育实践纳入课堂教学;最后要多举办德育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学生理论知识,以及道德和公德的价值。

总之,要把德育实践作为一种理念来思考,威尔逊德育方法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独特长处,通过观察行为、思想和表情来帮助学生建立道德义务意识。

只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有效的德育实践。

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对这些排序评分 , 以评定被试者的道德 推理 能力( A)会计学 的研究者 已经在美 同、 MR 。 加拿大 、 英格 兰等 国使用 了D T }从整体 上评估 学生 、会计 师等 的MRA ,有些研究者还利用这个模型通过实地实验验证 了在会 计教学 中讲授伦理学对提高 其M 的作用 。e ey RA Jfr
风” 课程 的学生在伦理 发展水平上 有 了显著提 高。 nz 19 ) 为通过学 习道德理论会 计师 可以抵抗诱 惑 , 而提 高道德水 平 。 Mit 9 5 认 ( 从
C r t e a l g 和P tc kl ( 04 的实验研究表明 , hii EE re n a i sn y r kT e y2 0 ) l 通过开展会计 职业道德教育 , 高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 提
(9 3 对同一所 大学不 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 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 了对 比, 19 ) 结论 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 讲,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 比其他 专
业 的学生 有更高 的道德推 理得分 ,同样 ,对 于高年 级的学生 来讲 ,会 计学 专业学 生也 比其 他专 业 的学 生有 更高 的推理评 分 ; A msog 19 ) r t n (9 3 测试 了给高年级会计学学生在选 修课 程t 独立 开设 “ r t 伦理与职业作风” 课程 的效果 , 结果表明 , 参加 “ 伦理与职业 作
李 慧: 基于威 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 究
基于威尔逊道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育理论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术
李 慧
( 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广 广西 南宁 50 0 ) 3 0 3 摘要 : 高等财经院校 的会计职业道德教 育是提 高会计人 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本 文借鉴约翰 ・ 尔逊 威 的道德教育理论, 出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 育的 实现途径 , 提 以期为会计职业道德教 育提供借鉴。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6页文档资料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6页文档资料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启示如何开展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德育,拓宽德育视野,注意德育策略,提高德育实效,是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隐性德育作为一种德育策略,不能孤立于其它德育策略之外,必须从德育的内容出发,灵活处理好与其他策略的关系,使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英语教学是大学里一门最普及的学科。

英语教学在学校的道德德育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作用。

英语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德育取向,教材的课文在选材时要考虑文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内容也都应该注意对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渗透。

当前国内起支配作用的道德往往是培养少数特殊“精美”的道德理论,亦即培养培养无产阶级的道德理论,或者说是培养接班人的德育。

是典型的“高大空远”的德育目标。

使用外语交际,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其成功有赖于对目标和文化背景的知识。

因此不能把外语教学的目的仅仅局限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还必须看到它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真正地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德育,就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2 关于德育渗透2.1德育渗透的内涵2.1.1德育的概念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所差别,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一般把“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属政治教育范围)各自独立实施,而我国统称“德育”,这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别相关。

“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长期以来用“德育”涵盖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以往还曾经用“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或“德育”涵盖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种教育,虽然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概念的含义常常约定俗成,不过,多年来教育理论界对这样扩大“德育”概念的外延一直存疑,时常就此争议不休。

本文所指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威尔逊的道德符号

威尔逊的道德符号

学校社会法
威尔逊主张学校应有 适宜道德教育的社会 环境,校内环境主要 通过对学生合理组织 而体现出来,使学生 切实能将学到的书本 知识应用于实践,这 种学校环境建立和运 行过程称为学校社会 法。
学校社会法具体实施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结合社会生活学习道德符号知识 威尔逊指出学习道德知识应不间断安排与实践的 相互参照过程。要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学校里 的教育组织形式应该改革。他反对传统课堂学生 面对老师而坐的形式,这样的布置没有给学生面 对面公开讨论的机会。座位安排必须有利于多种 渠道的交流。重视语言交流在道德课堂上的作用。 没有语言便没有真正的道德。
•英国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道德问题日 •趋恶化的形势,极力呼吁在学校正常的活 •动中掺杂一些道德教育,并呼吁社会各界 •人士配合搞好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英国从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股道德教 •育研究热潮。
威尔逊道德符号理论兴起的原因
符号概念体系不落俗套,给人新鲜感 反对其他学校所建议的用“掺杂”、“渗透” 等方法 给道德教育独立的地位,给予充分的时间 和空间,这些主张迎合了学校教育越来越 重视道德教育实践的要求。
威尔逊的道德符号理论
彭玉红
道德符号理论产生的背景 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道德符号及符号的含义 道德教育的方法 特征与评价 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符号理论产生的背景
• 道德符号理论派别的出现和发展,是与英国学 校道德教育实践背景紧密相关的。
• 本世纪中叶以前,英国学校没有道德教育的位 置。教会学校里宗教教育被认为具有陶冶儿童 道德行为的作用,所以在那里没有明显的道德 危机。然而,在世俗性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 里道德教育危机却十分明显。儿童道德品质下 降,自私自利盛行。

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杜威和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启示一、杜威和威尔逊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1.杜威道德教育理论杜威在教育领域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以实用主义道德观来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将能够实际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用的好人”看作教育的道德目的。

围绕这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的观点。

杜威认为儿童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而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過程和目的。

“生活就是生长”,教育也是为了生长,教育是人的一生持续不断的生长过程。

生长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由外部强加的,所以教育也不是灌输。

杜威确立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发挥儿童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在教育史上,从对行为主体的忽视到对主体的尊重的变革是从杜威开始的。

杜威倡导道德教育、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道德过程与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德育过程不能脱离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学校中德育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而且教学活动、生活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过程中进行,所以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协调统一,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即让儿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更有助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提升道德水平,更好地生活。

2.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

首先,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道德知识的灌输,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各种道德能力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其次,威尔逊提出道德的直接教学法,提倡道德思维的直接教学,主张把道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来开设,为学校实施道德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他对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的有机结合的强调,则提醒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方法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然后强调个人生活经验、个人的实践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环节。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_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_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E DUCATI O NAL SC I E NCE ) Vol .28NO.2Ap r . 2006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兼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李 菲(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摘要:在进行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中,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一条较为有效和便捷的策略。

近5年来,我国学者开展了众多有关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文章旨在回顾这一研究的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把握方向。

关键词:国外;德育理论;实践;研究;趋势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6)02-0110-06 收稿日期:2005-04-26 作者简介:李 菲(1977-),女,天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内学者在立足本国德育实际开展研究的同时,也将视线投向了国外。

近5年来,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成为德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

这种研究,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便于了解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而且可以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德育的缺陷,积极借鉴国外的优秀德育理论和有益的实践经验,创造性的改进我国的德育。

笔者依据近些年来在国内出版的译著、国内学者的著作和全国较有影响的教育类期刊,尤其是《比较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研究》,考察了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情况。

为便于分析,现从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方面予以分别说明。

一、关于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近些年来,有关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异常兴盛。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从类型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翻译型引介、研究型评介。

(一)翻译型引介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对国外德育理论的翻译和介绍,是相对较少的。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述评_姜秀敏

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述评_姜秀敏

收稿日期:2005-05-22作者简介:姜秀敏(1975-),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大连海事大学讲师。

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8,No .1J a n .2006文章编号:1008-3758(2006)01-0048-04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述评姜秀敏(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 要:理想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种主流理论范式,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三十年中占据着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导地位。

威尔逊作为理想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关于理想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研究理想主义的切入点。

威尔逊理想主义以普遍的道德和意识形态来定义国家利益,认为国际政治是一个总体和谐、可以通过道德和国际法求得进步的过程,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实行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集体安全,并以此为要素建构世界新秩序。

如何正确认识威尔逊理想主义对于研究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至关重要。

关 键 词:威尔逊;理想主义;利益和谐;集体安全;公开外交中图分类号:K 712.52;D 81 文献标识码:A一、引 言理想主义作为一个思想流派,与现实主义并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学派,威尔逊作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理想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向来影响深远。

一般认为,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就是威尔逊关于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严格讲来,它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些愿望、信念和标准,以及由此重建国际秩序的计划,它具体体现在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十四点计划”的演说中,主要强调下列目标的实现:公开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贸易自由,全面裁军,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民族自决,恢复比利时,撤出俄罗斯领土,以及建立国际联盟。

此后,威尔逊又对“十四点计划”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美国外交四项原则:美国无意攫取别国领土;美国外交主要手段是和平谈判而不是武力征服;美国不承认任何通过暴力获得政权的外国政府;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将恪守信用,遵守道义等,完善了他关于持久和平的设想。

威尔逊的道德教育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威尔逊的道德教育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6 G 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6 3 9 9 2 1 ) 7 1 8 3 1 7 —1 9 ( 0 0 0 一O 7 ~0
作者 简 介 : 李新 (9 4 ) 女 , 东泰安 人 , 州 大 学 ( 苏 苏 州 2 5 2 )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究方 向 为 思 18 一 , 山 苏 江 113 政 研
些思 想对 目前 我 国的思 想 政 治教 育 理论 课 的改 革 具 有 一定 的启 发意义 。

的学术 性基础 , 即道 德思 维 的直接 教学法 。所 谓直 接
的道 德教 学 , 是指 “ 向学 生直 接 教授 和解 释 道德 的方
法论 , 这里 方法论 的意 思不是指 直接灌 输特 定 的道 在

威 尔逊 道 德 教 育理 论 的主 要 观 点
们 。 他还进 一步 指 出了这 个直 接教 学法 的优点 : 接 ” 直 教学法 是一种 “ 实的” 育方法 、 诚 教 是一 种“ 业 的” 专 方 法, 以“ 可 向儿童提 供 了一 些可依 靠 的东西 ” 。
威 尔逊认 为在 重视道 德思维 直接教 学 的同时 , 也 应该重 视 间接的道 德教育 方式 , 即培养 所谓 的非学 术 情境—— “ 家庭模 式” 他认 为现有 学校 的社 会安排 没 。 有提供 个人 交往 的机会 , 尤其是 没有 为道德 教育所 要
威 尔 逊 的道德 教 育论 与 思想 政治 教 育改 革
李 新
摘要 : 绍 了英 国 当代 著 名教 育 哲 学 家约翰 ・ 尔逊 有 关道 德教 育 目标 、 育方 法 和教 师职 责 主要 观 点 。针 对 当前 我 国 介 威 教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存在 的一 些 问题 , 为 应 该 更加 重视 受 教 育 者 的主 体 地 位 , 面提 高教 师素 质 , 强 德 育环 境 建设 。 认 全 加 关键 词 : 道德 教 育 ; 育 目标 ; 育方 法 ; 师 素 质 ; 育 环境 教 教 教 德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1928~)是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哲学界和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

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对本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一、对“道德”的界定“道德”这个词可能是含糊不清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说话群体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事。

黑尔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这个此事是含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

”威尔逊在《道德教育导论》一书的第一章—“道德与自由”中首先区分了“道德”概念的几种不同用法。

他指出,道德一词可有许多不同的用法,但是一般来讲,人们主要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A.与“不道德”(immoral)相对应,这时“道德”一词经常用来表示赞许。

B.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道德”用于对特定的行动或信念加以分类,这时与它对应的词是“不属于道德的”(not moral)或“非道德的”(non-moral)。

在B的意义上,道道德概念又因不同的标准做进一步区分:(1)用于社会意义上。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谈论“道德”的时候往往是用它表示某些特定的社会和社会团体的“道德”。

例如,谈论古代斯巴达或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时,这里道德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规则或习俗,但是如果用以说明我们自己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时,则是在上述A 意义上使用“道德”这一术语,因为含有赞扬和责备的意味。

有时候我们说“这样做最不道德了”那就意味着这种行为与当今的道德准则相悖,很有可能还包含了一些我们对行动的谴责。

(2)用以表明特定的人类思想和行为特征。

例如,当我们说”古希伯来人认为是否使用某种事物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或者“你穿什么衣服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爱好问题”时,先人没有考虑到某一社会的习俗是什么,而仅仅是对道德领域做出某种逻辑上或概念上的分类。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德育方法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王敏琳(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广东·广州510006)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4-0012-02摘要把道德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威尔逊德育思想区别其他德育思想的显著特征,他认为道德是可以教育的,为此,他提出了两种主要的德育方法:直接教学法以及建立“家庭模式”的方法。

研究威尔逊德育方法,可以对我国的德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威尔逊德育方法启示The Way of Wilson's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Moral Education//Wang MinlinAbstract Taking morality as an independent branch of learning is Wils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other moral thinkers.He believes that morality can be educated.So,he raised two main moral education methods:direct method of teaching and the method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family model".Re-searching Wilson's way of moral education can play a reference role for China's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 Wilson;the way of moral education;inspiration英国道德哲学家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是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流派中比较独特的一位,至今仍活跃于道德教育和哲学界。

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

杜威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

杜威和威尔逊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杜威一生都特别重 视道德 教育 , 以实用 主义 道德 观 来思考道德和道德教育 , 能够实际承担社会责任 的” 将 有 用的好人” 看作教育 的道德 目的, 围绕这一道德教育 的 目 的 , 威 提 出 “ 育 即 生 活 ” “ 育 即生 长 ” 杜 威 确 立 杜 教 和 教 , 儿童在道德教育 中的地位 , 在教育史上 , 从对行 为主体的 忽视到对主体 的尊重无 疑是 一场 重大 的变革 , 而这 一变 革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从杜威开始 的。 威尔逊把反对权威 主义 的道德教育思想 和实践作为 自己理 论 的起 点 , 尊 重 学 生 的 个 性 以 及 提 高 学 生 的 道 以 德各种能力作 为重 要的指 导思想 , 调个人 生活经 验和 强 实 践 在 道 德 发 展 中 的 作 用 , 述 了 道 德 的 知 、 、 三 者 论 情 行 关系, 人们把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又称为“ 道德教育 的 认 知 分析 理论 ” “ 性功 利 主义 理 论 ” 或 理 。 二 杜威 与威 尔逊 的道德教 育理 论的比较 1哲 学 基 础 不 同 。 .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 学的代 表人物 之一 , 的道德教 他 育 理 论 的 哲 学 基 础 建 立 在 经 验哲 学 和 机 能 心 理 学 的 基 础 上 。首 先 是 受 黑 格 尔 辩 证 推 理 的 影 响 , 威 反 对 任 何 形 杜 式 的 二元 论 , 道 德 教 育 方 面 表 现 为 反 对 儿 童 和 社 会 、 在 兴 趣和训练 、 秉性 和教养 等各方 面 的对 立。其次 是受 到詹 姆士的《 理学原 理》 心 和达 尔文《 物种起 源》 的影 响。詹 姆士 的心理学为杜威研究儿童 以及儿童教育提供 了心理 学 的启示 。达 尔文 的《 物种 起源》 杜威认 为 主体 与其 使 社会环境 的相互作用 是道德 发展 的根本 , 而在 这种 相互 作用 中主体积极构 造 , 调 了道德发 展 中个人 和社 会 的 强 协调 。并且认 为教育本身应该 是一个 ” 放” 开 的过程 , 不 能 把 某 种 既定 的准 则 作 为 道 德 的 真 理 强 加 给 儿 童 , 有 没 永恒不变 的价 值体 系。而威尔逊 的道德教育 理论则是从 现 代 西 方 分析 哲 学 来 研 究 的 , 哲 学 分 析 的 方 法 来 论 证 用 道德 教育 的理 论 问题 和 实践 问题 。受 语 义 分 析 学 派 的影 响, 威尔逊把研究分 析概念 、 义 、 定 名词 以及之 间的具体 使用作为建构理论的重要前提 , 把分析 “ 道德 ” “ 、 道德 教 育” “ 、 在道德上 受过教 育的人 ” 等概念 及其 使用 作 为核 心任务。 2 申学思维方式不同。 .亍 杜 威 注 重 经 验 而 威 尔 逊 推 崇 理 性 。杜 威 的 “ 验 ” 经 来 自活动 , 又回到活动 , 由此产 生道 德教 育的意 义 , 指出 教育者 的主要责任是 不仅要 了解周 围条 件 , 成实 际经 形 验的一般原理 , 还要认识分析在实 际中周围相关事物 , 清 楚 哪 些 有 利 于 引导 经 验 的继 续 生 长 , 主 要 的 是 要 知 道 最 如 何 利 用 现 有 的 自然 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 现 一 切 有 助 于 发 形成有价值经验 的事务 , 并选用 现有 经验 范围 内有 可能 引 起 新 问题 的教 材 , 此 扩 大 后来 的 经 验 , 也 是 教 育 者 以 这 的责 任 。威 尔 逊 则 崇 尚 理 性 。他 深 受 培 根 、 拉 图 等 理 柏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
德育的启示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界影响深远。

他对道德教育的哲学论证是从分析传统道德教育中含混、模糊的语言、概念开始的。

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把清晰的思想系统地引入道德教育领域,威尔逊是最彻底最成功的一个。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威尔逊把反对权威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实践作为自己理论建设的起点,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具体道德知识的灌输,为现代社会的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立足点;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判断能力、批评性思维的能力以及选择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试图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对该理论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提炼出其合理内核以便为我国学校德育实践服务。

在较为广泛的收集和整理中外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论文以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面临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为基础,简略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文章在简要介绍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对的基础上,对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进行述评,着重分析威尔逊理论的独特之处,并指出其局限性。

最后,文章结合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分析了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同时,主要研究了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分别就学校德育工素质的提升、德育方法的转变、德育目标体系的建设以及德育环境的优化等方面提出见解。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通用4篇)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通用4篇)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通用4篇)【篇一】1000字[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

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

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

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

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

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约翰 � 威尔逊是至今很活跃的著名道德教育哲学家, 作为独树一帜的 "理性功利主义德育理论 " 的杰
� � 出代表, 他的特点在于完全从哲学入手来探讨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问题 . 1 他试图把道德教育建构成一
门和科学一样有自身逻辑和方法论的学科,而不是将它建立在一些党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基础之 上; 引人注目地, 他构建了一份品质 , 技能的表格, 以确定 "道德上理智 " (道德优秀的标准 ) 到底要求培养 哪些能力和技能 . 随着他的影响力在国内的扩大, 已经有不少学者展开了对威尔逊道德教育哲学的研究, 然而研究的 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 我认为他的理论对于思考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是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在一 些关键点上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 本文是对他的比较独特的思想的概括性介绍和分析, 并简略探讨他的理 论对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某些可借鉴价值 .
摘要 本次研究基于对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困惑, 探讨可供借鉴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颇具影响的威 尔逊的理论. 论文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威尔逊注重道德思维和方法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发现威尔逊主 张把道德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强调它自身的逻辑和方法论, 他的道德要素表是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 成果, 他提倡用直接教学法开展 "道德思维" 课的教学. 这些独特的思想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意义.但是研究也发现他对道德的定义是片面的, 侧重于人格的培养, 忽视社会规范的传递.在借鉴他的理 论 时, 读者要注意中西文化, 语言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论提出的在高校开设 "道德思维" 课程, 是一个值得进一步 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威尔逊; 道德学科 � � 中图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0 0 - 01 3( 20 0) 0 1 -1 0-0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合集5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合集5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文)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

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毕业论文内容直接相关的文献为主。

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文献出处的目录表。

凡引用本人或他人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学术思想、观点或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不论借鉴、评论、综述,还是用做立论依据、学术发展基础,都应编入参考文献目录。

直接引用的文字应直录原文并用引号括起来。

直接、间接引用都不应断章取义。

每篇论文至少要查阅15篇左右的参考文献,其中含外文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采用我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中外文混编。

论文中,引用出处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放在引文结束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作为对参考文献表相应条目的呼应。

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对文献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英文三位作者后面加“et al”。

各类参考文献标识、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①期刊②专著③论文集④学位论文⑤专利⑥标准⑦报纸⑧技术报告⑨数据库⑩计算机程序⑩电子公告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码①磁带②磁盘③光盘④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①联机网上数据库②磁带数据库③光盘图书④磁盘软件⑤网上期刊⑥网上电子公告b.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起止页码.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化工学报,1995,46:317-323.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清华大学学报,1993,33:62-67.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精细化工,2014:103-105.mesquita a c,mori m n,vieira j m,et al.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14,63:465.专著——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蒋挺大.亮聚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27.kortun g.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论文集——作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eiben a e,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computation.piscataway:ieee press,1997:81-86.学位论文——作者.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14.chrisstoffels l a j.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专利文献——作者.题名:国别,专利编号.公布日期.hasegawa,toshiyuki,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ep,0634524.1995-01-18.仲前昌夫,佐藤寿昭.感光性树脂:日本,特开平09-26667.1997-01-28.yamaguchi k,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 thereof:jpn,jp1290606.1999-11-22.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报纸——作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科技日报,1997-12-12.报告——作者.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北京:1996.电子文献——作者.题名.文献出处,日期.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08-16/1998-10-04.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7.注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通常有注释,注释主要对文章中某些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和解释,一般排在地脚或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 课后习题及答案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

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

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

(《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

“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

”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综述
前言: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1928~)是一位至今仍活跃在西方哲学界和道德教育理论界的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

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对本世纪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字:道德威尔逊教育
一、对“道德”的界定
“道德”这个词可能是含糊不清的,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说话群体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事。

黑尔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这个此事是含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

”威尔逊在《道德教育导论》一书的第一章—“道德与自由”中首先区分了“道德”概念的几种不同用法。

他指出,道德一词可有许多不同的用法,但是一般来讲,人们主要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a.与“不道德”(immoral)相对应,这时“道德”一词经常用来表示赞许。

b.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道德”用于对特定的行动或信念加以分类,这时与它对应的词是“不属于道德的”(not moral)或“非道德的”(non-moral)。

在b的意义上,道道德概念又因不同的标准做进一步区分:(1)用于社会意义上。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谈论“道德”的时候往往是用它表示某些特定的社会和社会团体的“道德”。

例如,谈论古代斯巴达或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
道德的”行为时,这里道德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规则或习俗,但是如果用以说明我们自己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时,则是在上述a意义上使用“道德”这一术语,因为含有赞扬和责备的意味。

有时候我们说“这样做最不道德了”那就意味着这种行为与当今的道德准则相悖,很有可能还包含了一些我们对行动的谴责。

(2)用以表明特定的人类思想和行为特征。

例如,当我们说“古希伯来人认为是否使用某种事物是一个道德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或者“你穿什么衣服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爱好问题”时,先人没有考虑到某一社会的习俗是什么,而仅仅是对道德领域做出某种逻辑上或概念上的分类。

威尔逊个人比较赞赏b(2)意义上的道德概念,指出自己在道德概念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阐明上述b(2)意义上的道德概念”
[2]显然他所论述的道德不是特定的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而是解决道德问题的过程。

就这一点看,威尔逊试图将德育工作的重心从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向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能力和
探究能力,这一理论完全符合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方向。

二、道德与行为
威尔逊认为道德最终表现为行为,但是他又指出把道德与行为直接联系起来是错误的,这种错误把“道德”和“道德的”核心含义与在实践中道德上最重要的东西混淆起来。

“一个行为要成为有道德的行动,他就必须是理性的,这意味着,它一定是基于某一理由(而不是一个原因的结果)做出的。

但这并不是说,行为主体原则
上必须能够说出他为什么这样做,而是指这一理由从因果关系上说也一定是操作性的;它一定不是一种文辞作用。

”显然一个道德行为还是有一个必须条件的—理性,没有理性的行为就不能称之为道德行为,当然仅有道德的理性没有道德的操作也不一定是道德的,只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文辞作用”也是不可以用来进行道德评价的。

比如: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可能因为两个原因反对战争和暴力,一是他从心理上不能接受杀人,另一个则是在不适当的情境使用武力是不正当的。

在威尔逊看来前者是一种文辞作用,后者则是一种暗示。

所以理性在道德行为中也是不可少的。

三、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任何可称之为道德的行为都应该是一个原则化的行动,教育所要培养的道德主体一定是基于对压倒一切的、可普遍化的道德原则进行反省思考来选择道德行为的主体。

在威尔逊的著作中共提到到了四类道德要素,有十五种:
1.phil通常用于“关心他人”“同情”“尊重他人”等领域
2.emp常用于“情感意识”“感受性”“同情”等描述领域
3.gig 做出正确的道德决定
4.krat 指作出决定,采取行动。

在上述道德要素中就有两处涉及到了道德原则,也就是威尔逊所说的“压倒一切的、规定性的、可普遍化的决定”。

四、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威尔逊曾指出:“任何教育过程,只要他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旨在产生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技能和特性的过程,就都可以说是道德教育。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在威尔逊看来,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有他所提到的十五种道德要素。

这些道德要素可以归纳为“知”、“行”、“情”三部分:
a.知(knowing)
phil(hc):知道什么是人;
emp (hc):知道什么是气愤、嫉妒等;
emp(1)(cs)、emp(1)(ucs)、emp(2)(cs)、emp(2)(ucs):知道什么时候某人会出现气愤、嫉妒情绪和情感;
gig(1)(kf)、gig(1)(ks):知道某些药物使人上瘾等;
gig(2)(vc)、gig(2)(nvc):知道怎样道歉、欢迎等。

b. “行”(doing)
phil(cc):宣称把关心他人的利益作为道德原则;
krat(1)(ra):注意警惕某些道德问题;
krat(1)(tt):认真全面思考;
krat(1)(opu):做出合适的行动决定;
krat(2):实施道德行为、调整道德行为。

c. “情”(feeling)
“情”是我们所感受的东西:phil(rsf)(do和po)
知、行、情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五、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直接教学法
所谓的直接道德教学就是指“通过直接方式向学生传授和解释道德的方法论,在这里‘方法论’并不是直接的向对方灌输特定的道德观和道德信念,而是一种通过解释作出理智的道德决定的逻辑基础。

”换言之就是“把道德要素或品质展现给学生,可以称为是一种道德教育的‘直接’方法,因为我们是直接而坦率的告诉学生一个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意味着什么,并使他们利用这些要素去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希望这本身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要素。

”在道德教育中,并不排斥教师作为理性权威的地位,教师在教授学生过程中,采取中立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这样会使学生没有机会观察到道德思考的全过程,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区别证据的优劣,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威尔逊不仅从理性出发坚信直接教学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约翰﹒威尔逊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
[2] j.威尔逊,n.威廉姆斯和b.舒格曼:道德教育导论[m],巴尔的摩企鹅出版公司
[3]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