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大豆蛋白_聚丙烯腈共混纤维结构性能研究

大豆蛋白_聚丙烯腈共混纤维结构性能研究

大豆蛋白/聚丙烯腈共混纤维结构性能研究朱庆芳, 肖茹, 顾利霞 *(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51)限公司; 二甲基亚砜: 上海五联化工厂, 分析纯;尿素: 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分析纯。

0 前言再生蛋白质作为天然高分子, 具有可再生性、 共混溶液的制备及湿法纺丝大豆蛋白溶液: 一定比例的 SP 粉末加入二甲 基亚砜 (含 3 m ol/L 尿素) 中, 从室温以 1 ℃/m in 的速率升温至 90 ℃, 磁力搅拌保持 2 h, 得到大豆 蛋白溶液。

大豆蛋白/聚丙烯腈溶液: 一定比例的大豆蛋 白 溶 液 加 入 所 需 的 DMSO 稀 释 搅 拌 均 匀 , 加 入 PAN ( 保持总固含量为 23 %) , 溶胀 2 h 。

缓慢升 1.2 生物降解性, 而且产量大、价格低廉。

将再生蛋白 通过共聚或共混的方法改性合成纤维, 甚至取代部分 石油基聚合物的研究, 已引起材料界的广泛关注 [1~6]。

聚丙烯腈纤维性能优良, 保暖性好, 被广泛用 于仿毛织品, 但其同样具有一般合成纤维吸湿性 差、人体亲和力差的特点。

本文选用二甲基亚砜 ( DMSO ) 作溶剂, 利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大豆蛋 白/聚丙烯腈 (SP/PAN) 共混纤维, 并研究了其结构 温至 70 ℃, 在此温度下搅拌 6 h, 共混溶液。

得到各种配比的 性能。

目的是利用大豆蛋白质改善聚丙烯腈纤维的 吸湿性、染色性和抗静电性。

湿法纺丝流程: 纺丝原液经过滤、脱泡后, 经 计量泵由喷丝头挤出, 进入凝固浴 ( 60 %DMSO 水 溶液) 形成初生纤维, 经水洗、拉伸、卷绕、干燥 致密化, 得到不同比例的 SP/PAN 共混纤维。

不同 SP 含量 ( 质量百分比) 的共混纤维的样品编号为 A: 0 %, B: 1.5 %, C: 3 %, D: 4.5 %, E: 6 %; 样品 F 为 100 %大豆蛋白粉末。

大豆蛋白纤维、牛奶纤维的定性分析

大豆蛋白纤维、牛奶纤维的定性分析

大豆蛋白纤维的定性分析1.大豆蛋白纤维的形态观察光学纤维镜下观察,大豆蛋白纤维横向呈不规则的哑铃状,结构较为紧密,含有一定量微笑小空洞和缝隙。

大豆蛋白纤维电子显微镜下的纵、横向纵向形态不光滑,表面有沟槽,横截面呈不规则哑铃型,海岛结构,有细微孔隙。

燃烧法:大豆蛋白纤维的燃烧特征是:1.1 靠近火焰时,即有熔融1.2 火焰熔融燃烧,火焰呈黄色,燃烧平稳火焰无跳动。

1.3 有被烤焦般的特殊的臭味,同时伴生灰烟。

1.4 离开火焰继续慢慢燃烧。

1.5 燃烧的残留物,成黑色的硬块。

用手很难捏碎。

2.显微镜法:表面光滑、有黑斑、沟槽,横截面哑铃形或腰圆形,部分截面中有空腔。

3.溶解法:以下为不同试剂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溶解试验结果:3.1.用 88%甲酸处理,常温下纤维部分溶解, 80-85℃下加热 10min,全部溶解,溶液呈咖啡色。

3.2 .用甲酸 / 氯化锌处理, 60℃加热 5min,纤维即全部溶解,溶液呈咖啡色。

3.3.用 5%氢氧化钠处理,煮沸3-5min,纤维无损伤。

3.4.用( 1:5)的硝酸( 100mL65%- 68%的硝酸,加入 20mL 水)处理,常温下纤维溶液,溶液呈浅黄色。

3.5 .用 85%的磷酸处理,常温10min 后绝大多数纤维溶解,溶液呈咖啡色。

3.6.用 37%的盐酸对纤维进行处理,常温下绝大多数纤维溶解,溶液呈浅橙色。

3.7.用 75%的硫酸对纤维进行处理,常温下绝大多数纤维溶解,溶液呈咖啡色。

当煮沸时,纤维全部溶解,溶液呈酱黑色。

3.8.用二甲苯和甲基酰胺对纤维进行处理,加热和不加热下纤维完全不溶解。

3.9 .用间甲酚对纤维进行处理,常温下纤维不溶解,加热下纤维部分溶解。

第1页共5页纤维种类羊毛棉麻蚕丝涤纶天丝大豆盐酸( 37%)不溶不溶不溶溶不溶溶解溶解硫酸(75%)不溶溶溶溶不溶溶解溶解氢氧化钠(5%)煮溶解不溶不溶溶不溶不溶解不溶解甲酸(88%)不溶不溶不溶不溶不溶不溶解溶解甲酸 -氯化锌不溶不溶不溶不溶不溶微溶溶解 NaClO硝酸( 1.0mol/L)( 1:5)溶不溶不溶溶不溶不溶解微溶不溶不溶不溶不溶(膨胀 )不溶不溶解溶解4.大豆纤维与部溶于88%甲酸的纤维混纺产品含量分析本法适用于大豆纤维于羊毛、棉、麻、蚕丝、涤纶、天丝等不溶于 88%甲酸的纤维混纺产品。

大豆蛋白纤维研究与分析

大豆蛋白纤维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大豆蛋白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喻红芹
化学性能:(1)大豆蛋白纤维不耐浓酸,特别是在盐酸和硫酸等强酸中几乎全
部溶解,在冷稀酸中只有少量溶解。(2)大豆蛋白纤维的耐碱性很好,即使在强 碱中也只有少量损失。这一点在后加工特别是染整加工中应予以注意。(3)大豆 蛋白纤维在氧化性溶液中色泽变白,外观更接近羊毛,强力稍有下降。在还原性 溶液中变化不是很明显,经处理后与蚕丝外观相似。
1 大豆蛋白纤维的发展简史与概念 2 大豆蛋白纤维的结构 3 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以及与其他纤维性能比较 4 大豆蛋白纤维的优点和缺点 5 大豆蛋白纤维纱线与面料的开发 6 大豆蛋白纤维的应用及产品开发
大豆蛋白纤维的发展简史
一 大豆蛋白纤维是一种再生植物蛋白纤维, 再生蛋白质纤维的研究历史较早,大约在19世 纪末和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研究。 二 由于受早期科技水平的限制,研制的再生 蛋白质纤维因为强力低、物理和机械性能差、 无服用性价值等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后来由 于石油化工业的发展,研制出了粘胶、锦纶 (nylon)、涤(dacron)等化学纤维,代替 了一部分天然纤。但由于现代人对自然环保的 追求,国内外对再生蛋白质纤维的研制工作又 开始重视起来。 三 2000年3月,河南濮阳华康生物化学工程联 合集团公司,河南省遂平华康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的李官奇先生潜心研究了十年,投资7000 万,终于将大豆纤维试纺成功,并且首次成功 进行了工业化生产,目前生产的主要品种是棉 型和毛型的大豆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纺丝工艺流程
半成品交 从大豆粕 凝固浴丝 中提取纯 联(缩醛 条 蛋白质 化)
PVA(聚乙 纯蛋白质 烯醇)溶解 溶解制成 卷曲定型 半成品 水洗 成所需要 要求浓度 浓度
按比例混 切断为成 合搅拌成 干热牵伸 湿浴牵伸 品 纺丝原液

大豆、牛奶纤维定性定量方法探讨

大豆、牛奶纤维定性定量方法探讨

大豆、牛奶纤维定性定量方法探讨作者:樊微李添琦来源:《中国纤检》2012年第17期摘要:通过显微镜法、燃烧法以及化学溶解法,对大豆、牛奶纤维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大豆、牛奶纤维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织物进行了含量分析。

关键词:大豆纤维;牛奶纤维;定性;含量分析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in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fiber and casein protein fiber by the method of microscope, burning and chemical dissolution was discussed . The content of soybean, casein protein fiber and other fibers of the blended fabric was also studied.Key words:Soybean Protein fiber;Casein Protein fiber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已不单单是遮体、保暖了,同时对服装的塑身、保健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然纤维凭借着良好的透气性、保暖性等优异的服用性能在纺织行业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棉花的种植需要占用大片土地、水和化肥等资源,种植、地域条件受到限制,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而像聚酯纤维、腈纶类化学纤维的生产要依赖于石油副产品,随着石油的渐趋“枯竭”,合成纤维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所以人类需要考虑将来用更节约的方式生产面料和纺织品,于是进一步发展再生纤维又有了更高的呼声[1]。

特别是其中的再生蛋白纤维,以其柔软的手感、优雅的光泽、良好的吸湿性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牛奶蛋白复合纤维和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就是再生蛋白纤维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纤维。

牛奶蛋白复合纤维是一种新型蛋白质纤维,它是将液态牛奶去水和脱脂提取的酪蛋白与乙烯醇或丙烯腈等共聚或共混后,通过湿法纺丝及高科技处理而制成的一种纤维[2]。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开发与应用
汪多仁
【期刊名称】《山西纺织化纤》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是一种超天然的纤维,是类似功能性的纳米陶瓷粉体,而非纳米陶瓷粉体的一种物质,具用优良的舒适功能,还具用抑菌抗菌、防紫外线、远红外和负氧离子发射四种保健功能。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汪多仁
【作者单位】吉化公司石井沟联合化工厂10#楼,132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4.2
【相关文献】
1.直接溶解法制备新型纤维素/大豆蛋白生态复合纤维 [J], 张帅;赵诗颖;田园;李发学;俞建勇
2.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竹原纤维/羊毛/涤纶混纺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J], 逄兰芹;程涛
3.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J], 汪多仁
4.大豆蛋白纤维在毛纺中的开发与应用 [J], 张利群
5.工业改性对大豆蛋白结构及大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复合凝胶的影响 [J], 贾子璇; 冉安琪; 刘季善; 李杨; 王中江; 江连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硝酸法测定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混纺含量

硝酸法测定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混纺含量

硝酸法测定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混纺含量本文通过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化学性能的分析,利用40%(V/V)硝酸溶液,在水浴温度70 ℃,振荡时间40 min 的条件下,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棉、涤纶和腈氯纶的混纺比测试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均小于1%,使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量分析方法更为完善。

Based on analysis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ended fiber with soybean protei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using 40% (V / V) nitric acid solution, temperature 70 ℃in water bath, shaking time 40 min, for soybean protein fiber cont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alue of experimental measur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less than 1% by this nitric acid test method. That completed the content test method of blended fiber with soybean protein.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成分的定量分析,已有很多研究。

在GB/T 2910.1 ―2009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和GB/T 2910.101 ―2009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标准中,规定了采用次氯酸钠/盐酸、二甲基甲酰胺等溶解方法实现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混纺含量检测。

本文通过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化学性能的分析,提出以硝酸为溶解试剂,通过实验条件优化,找出最佳的浓度、温度和时间等试验条件,建立了一种新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定量分析方法。

1试验方法1.1定量试验方法的建立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对大多数物质都有很好的溶解性能。

纺织纤维 含量及标识问题解析

纺织纤维 含量及标识问题解析


聚乙烯醇溶液
→喷丝到凝固浴槽→经醛化凝固,稳定纤维的性能→后处理(卷曲、
热定形、切断…)

化学组成: 约20%大豆蛋白质

(18-20种氨基酸)

+70%聚乙烯醇交联结构
新型纺织纤维介绍(大豆蛋白复合纤维)
形态结构:横截面:近似花生形 ;

纵向:表面粗糙,有较多黑色短条纹

新型纺织纤维介绍(大豆蛋白复合纤维)
随后在阳光的光合作用下,又会成为淀粉的起始原料。由于这是个循 环过程,很多专家把PLA纤维称为"21世纪的环境循环材料"。
2)是脂肪族聚酯纤维,化学物理性质相似于芳香族聚对苯二甲酸乙
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P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 纤维。
该纤维强度高,延伸度较大,分散染料常压染色;
新型纺织纤维介绍(甲壳素纤维)
形态结构: 横截面呈规则多边形; 纵向呈光滑、透明的圆柱体
新型纺织纤维介绍(甲壳素纤维)
主要特点: 对人体无毒害,无刺激,具有天然的生理活性,吸附性特强
主要用途: 1)医用吸收性缝纫线、绷带、药布、创可贴等; 2)用于酿造业和饮料生产中的过滤; 3)用于纺织服装面料,具有吸汗好、对人体无刺激、无静电等特点; 4)代替醋酯纤维制成香烟过滤嘴,对焦油的吸附及对尼古丁等有害物
主要用途: 主要与棉、毛、丝等天然纤维混纺,开发新型服装面料
新型纺织纤维介绍(牛奶蛋白复合纤 维)
6、牛奶蛋白复合纤维 milk fibre 学名: 代号缩写: 商品名或俗称:牛奶纤维 原料:牛奶蛋白、丙烯腈
生产: 湿法纺丝法:牛奶脱水、脱脂→剩下的蛋白质加入一种特殊的试剂→利

大豆蛋白纤维的研究

大豆蛋白纤维的研究

大豆纤维的发展现状摘要大豆纤维的主要成分与羊绒和真丝类似,是一种再生植物蛋白纤维,其许多的优异性能,如吸湿性、透汽性、保暖性和可纺性能都于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相仿,而主要原料来源于榨过的大豆粕,原料数量大且可再生,生产过程环保,本文将就大豆纤维的发展历史进行阐述,并对大豆纤维所具有的性能及其性能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范围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豆纤维;纤维性能研究;产品性能测量;产品开发;ABSTRACTThe main soybean fiber and components similar to cashmere and silk, is a renewable vegetable protein fiber, and many of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If hygroscopicity, steam, and heat retention properties are in spinning cotton, wool, linen, silk and other natural fibers similar to, and the main raw materials from the juice off soybean meal, a large quantity of raw materials and renewabl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duction process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oybean fiber elaborate history, soybean fibers with the performance and its performance in product development result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cope of this paper.Keywords:Soybean fiber; Fiber Properties; Produc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Product development;目录1.大豆纤维的发展历史 (1)1.1大豆纤维国外的发展情况 (2)1.2 大豆纤维国内的发展情况 (2)2.对大豆纤维各项性能的研究成果 (3)2.1大豆纤维的摩擦性 (3)2.2 大豆纤维的弯曲性 (3)2.3 大豆纤维抗静电性 (3)2.4 大豆纤维弹性 (3)2.5 大豆纤维耐晒、耐热、耐酸碱和耐霉菌性 (3)2.6 大豆纤维的混纺与交织性 (4)3.大豆纤维的生产与产品开发现状 (4)3.1 大豆纤维的生产与纺制 (4)3.2 大豆纤维的产品开发现状 (5)4.大豆纤维织物的产品性能研究领域与原理 (5)4.1 大豆纤维的产品结构基本参数 (5)4.2 织物耐久性研究范围与原理 (6)4.2.1拉伸断裂试验 (6)4.2.2顶破强力试验 (7)4.3大豆纤维的导湿性和透气性 (7)4. 4 大豆纤维的保暖性 (7)4.5 大豆纤维起球性能 (8)4. 6 大豆纤维的染色性 (8)4.7 织物外观保持性研究范围与原理 (9)4.8 织物风格研究范围与原理 (9)4.8.1织物的悬垂性 (9)4.8.2 织物的刚柔性测试 (10)5.文章总结 (10)参考文献 (11)1.大豆纤维的发展历史大豆蛋白纤维的主要成分与羊绒和真丝类似,是一种再生植物蛋白纤维,它是从大豆粕中提取蛋白高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纺丝液,成熟后,用施法纺丝工艺纺成单纤0。

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产品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技术

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产品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技术

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产品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技术摘要:目前市场上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混纺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品种不断增多,对新品种纤维的快速及准确检测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本研究在现有检测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了市场上大量出现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与桑蚕丝、棉、和粘纤的混纺产品作为含量分析实验的研究对象,通过选用不同量的上述种类的单种纤维组成不同比例来模拟混纺产品,建立了一套既方便又准确有效的定性及定量的检测技术。

同时,选取样品所用的原料既有天然蛋白质纤维、天然植物纤维,又有再生植物蛋白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在检测方面很有代表性。

关键词: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定性检测;定量检测1 绪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是以出油后的大豆废粕为原料,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将豆粕中的球蛋白进行提纯,并通过助剂、生物酶的作用,使提纯的球蛋白改变空间结构,再添加羟基和氨基等高聚物,配置成一定浓度的蛋白纺丝液,用湿法纺丝工艺纺成,是聚乙烯醇和大豆蛋白的双组分共混纤维[6],其化学组成按公开专利介绍,大豆蛋白质含20%~55%,聚乙烯醇和其它成分为45%~80%[1]。

大豆蛋白纤维可与各种天然纤维、化学纤维混纺,例如:大豆/羊绒混纺,可降低羊绒成本,是羊绒的理想代用品;大豆/羊毛混纺将大豆纤维的光泽、手感、高强与羊毛的弹性、保暖性结合,优势互补,可以克服羊毛贴身穿着的刺痒感,增进织物的滑糯手感、抑菌防蛀;大豆/棉混纺提高了棉的品味,增加了棉的光泽,改进了棉的导湿快干性和悬垂性,增加了织物穿着的干爽舒适度;大豆/蚕丝混纺既能保持丝绸的光泽,又能去除丝绸织物引起的汗渍,增加织物的悬垂感,使手感更加柔软,提高耐晒牢度等等[2]。

2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鉴别方法2.1燃烧法取纤维少量,用酒精灯燃烧,仔细观察纤维在接近火焰、在火焰中以及离开火焰时的燃烧状态、燃烧气味及最后灰烬等燃烧特征。

表2.1 本实验用到的纤维的燃烧特性[3]2.2显微镜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大豆纤维纵向呈扁平带状,有沟槽和细微条纹[10](见图1),横截面呈哑铃形或腰圆形[4](见图2)图1 大豆蛋白纤维纵向特征图2 大豆蛋白纤维横截面特征2.3红外光谱法图3 大豆蛋白红外光谱图[5]由于蛋白质在1650左右有酰胺的C=O伸缩振动,在1550左右有N.H的变角振动,另外聚乙烯醇缩甲醛在3400左右有.OH伸缩振动,在2900---2800,有C.H伸缩振动,在1020左右有C.O.C振动,在850左右是聚乙烯醇的特征谱带,因此初步可确定大豆蛋白纤维是由蛋白质和聚乙烯醇缩甲醛组成[7],这样就便于溶解法的定量实验选择何种试剂。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首先,可以使用红外光谱法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进行分析。

通过红外
光谱技术,可以观察样品的吸收特性,从而确定其化学成分。

大豆蛋白的
红外吸收峰主要包括氨基酸残基和羧基振动。

通过对样品红外光谱的比对,可以确定其中大豆蛋白的含量。

其次,可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进行形貌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提供样品的高分辨率表面形貌图像。

通过观察样
品的形貌特征,如纤维的形状、粗细、分布等,可以判断大豆蛋白纤维在
复合纤维中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

此外,还可以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进行晶体结构
分析。

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的衍射图案,推断样品中的晶体
结构和晶胞参数。

大豆蛋白具有天然的螺旋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可以确
定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否改变,并得到其他晶体学参数,如晶胞常数等。

最后,可以采用热重分析法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进行热稳定性分析。

热重分析技术可以测定样品在升温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样品
的热重曲线,可以判断大豆蛋白纤维的热稳定性,如热分解温度、热分解
速率等。

综上所述,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法、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X射线衍射法和热重分析法。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化学成分、形貌特征、晶体结构和热稳定
性进行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其功能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新型纤维的FTIR-ATR快速定性分析

新型纤维的FTIR-ATR快速定性分析

新型纤维的FTIR-ATR快速定性分析吴佩云【摘要】介绍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简称FTIR-ATR)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特点,对几种新型纤维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测试,建立了各种新型纤维的红外光谱图谱库,分析了不同种类新型纤维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并结合纤维特征谱带及其特征频率与常用纤维进行了分析比较.测试结果表明:FTIR-ATR光谱技术从分子结构上科学地定性分析不同种类的新型纤维或同一纤维所用原料、加入单体不同等所引起的差异,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快速,测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等独特优点.【期刊名称】《毛纺科技》【年(卷),期】2010(038)002【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红外光谱;新型纤维;特征谱带;定性分析【作者】吴佩云【作者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2.5傅里叶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以下简称FTIR-ATR)是一种高效、快速的现代分析技术,它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光谱技术、化学计量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纺织行业开始得到应用。

目前纺织纤维定性分析依据的FZ/T 01057.8—1999标准中,红外吸收光谱鉴别法采用的制样方法有溴化钾制片法、薄膜法,不同的制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纺织纤维,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纤维难以研碎,采用溴化钾压片时极易受潮,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而FTI R-ATR光谱分析技术无需制样,可直接进行测试,适用于测试各种纤维、纱线、织物面料且不损坏样品,具有样品用量少,操作简便快速,测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等独特优点。

本文应用FTIR-ATR技术对几种新型再生纤维进行了测试分析,为准确、快速定性分析提供依据。

莱赛尔纤维,莫代尔纤维,竹浆纤维,圣麻纤维,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牛奶蛋白复合纤维等。

Nicolet iS10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iTR附件(水平ATR附件,反射晶体板为硒化锌ZnSe),采集数据时,先采集背景,后采集样品,扫描次数32,分辨率4,波数范围4 000~650 cm-1,动镜移动速度为0.632 9 cm/s,选择自动增益,切趾函数为N-B强。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测试分析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测试分析

大豆蛋白纤维性能测试分析摘要:对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棉纤维、毛纤维、蚕丝和粘胶纤维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大豆蛋白纤维作为一种新型人造纤维,在产品开发时,应注意将产品与它的不同特点相结合,尽量突出其优良特性,找出最合理、经济、实用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大豆蛋白纤维;性能;测试;对比;分析0前言大豆蛋白是人造纤维开发史上唯一由中国首先开发并工业化生产的品种,所用原料是大豆粕、羟基和氰基高聚物。

生产原理是将豆粕水浸、分离后提纯出蛋白质,并将蛋白质改变空间结构使之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羟基和氰基高聚物接枝,通过湿法纺丝生产出大豆蛋白丝。

在纺丝过程中,牵伸使纤维大分子达到一定的取向度,这样在缩醛过程中就可避免纤维的过分收缩而解除取向。

醛化后的丝束经过卷曲、热定型、切断、加油就成为纺织用的大豆蛋白纤维。

其整个生产过程对环境、空气、人体、土壤、水质等无污染,纤维本身易生物降解,属于绿色环保纤维。

为了对大豆蛋白纤维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能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试验,并与棉纤维、毛纤维、蚕丝和粘胶纤维的性能进行了对比。

1 形态结构了解纤维的基本形态结构,不仅有助于辨别纤维,还可由此推测它的可纺性能。

大豆蛋白纤维与其他几种纤维的形态结构对比见表1。

从表1 可知:(1)该试验所用原料是棉型大豆蛋白纤维,机切长度为38mm,排列整齐,光泽亮丽,略呈淡黄色,外观很像蚕丝。

手感轻柔滑爽,酷似羊绒。

纤维细度为1.27dtex,较其他纤维细度要细,有利于纺细号纱。

(2)通过切片发现纤维的截面形态不完全一致,大多数呈哑铃形,一部分呈扁平形、腰圆形,还有一少部分呈三角形,截面中心颜色较深,可能是由于纤维内外层成分不一样所致。

纵向表面不光滑,有清晰的沟槽,有利于吸湿、导湿、放湿。

纤维的纵横形态对纤维的其他性能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3)纤维的比重较轻,甚至小于蚕丝和粘胶,这也是它手感比较轻柔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物理性能纤维的物理性能是纤维品质检验的重要内容,与纺织品的服用性能有密切关系。

大豆蛋白纤维应用性能的探讨

大豆蛋白纤维应用性能的探讨

大豆蛋白纤维应用性能的探讨作者:王红利王远谢光银来源:《中国纤检》2011年第15期摘要:大豆蛋白纤维是高性能、高附加值品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本文通过介绍大豆蛋白纤维的概念、历史现状和产品开发,探讨了大豆蛋白纤维的应用性能及产品发展情况。

关键词:大豆蛋白;应用性能;产品开发前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保型纤维的关注和使用越来越高。

大豆蛋白纤维本色为淡黄色,含有羟基、氨基等等多种人体所需的极性氨基酸基团,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如抗菌功能、远红外功能、抗紫外线功能等。

伴随着大豆纤维纺织品已经逐渐地进入百姓的生活中,人们对于大豆纤维的关注度尤其高。

因此,需要宣传大豆纤维纺织品的环保性和服用舒适性,使更多人认识大豆蛋白纤维并喜欢用含大豆蛋白纤维的纺织品。

1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概念大豆蛋白纤维是人造纤维开发史上唯一由中国首先开发并工业化应用的品种[1],是一种易生物降解的“绿色纤维”,它源于可再生且易降解的植物蛋白质,它是以资源丰富出油后的豆粕为主要原料,采用化学、生物化学的方法水浸分离,通过添加羟基和氨基等高聚物助剂,提纯出蛋白质,经湿法纺丝,经醛化稳定后,再经过卷曲、热定型、切断,即可生产出各种规格的纺织用纤维,被誉为“第八大人造纤维”,也称为“人造羊绒”。

整个生产过程对环境、空气、人体、土壤、水质无污染,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大豆蛋白资源,且可以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它既具有合成纤维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手感爽滑柔软,又有天然植物蛋白的优良性能,绿色环保,静电效应相对较小,接近于蚕丝纤维,大豆蛋白纤维截面呈哑铃形,纵面有沟槽[2],含有大量的羟基、氨基、羧基等亲水基团,非结晶区较多,纤维内有较多的缝隙和孔洞,吸湿能力强;比表面积大,便于水分排放,产品具有良好的吸湿速干性能。

该纤维单丝细度细,比重小,吸湿性较好,强伸度较高,耐酸耐碱性好,兼具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诸多优点,如羊绒的手感、羊毛的保暖性、棉纤维的吸湿透气性、真丝的光泽、化学纤维的导湿快干性等,可与棉、羊毛、蚕丝、粘胶、涤纶和锦纶等多种纤维混纺或交织,是高档纺织面料的理想材料。

大豆蛋白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

大豆蛋白纤维调查报告沈慧扬州职业大学纺织服装系09现纺摘要目前生产的大豆蛋白质纤维是短纤维,纤维截面是不规则的哑铃状,纵向不光滑、有凹槽,其中蛋白质含量为23%~25%,其余主要为PVA,蛋白质主要呈不连续的团块状分散在连续的PVA介质中。

这种组成和结构使它具有较好的吸湿性和导湿透气性,由于大豆蛋白质本身易泛黄,纤维呈米黄色,较难漂白。

耐干热性较好,但耐湿性较差,在100t以上水浴中收缩较大,这和聚乙烯醇纤维类似,耐酸性较好、耐碱稍差,其中的蛋白质容易水解,PVA 也是易溶胀。

因此,在染色时要注意湿热碱液处理。

大豆蛋白纤维分子的化学结构大豆蛋白纤维是由聚乙烯醇和大豆蛋白双组分构成。

聚乙烯醇属于碳链高聚物,大分子呈碳一碳链连接,其分子链上含有大量的羟基,平均一个大分子有1 400—1 800个。

由于羟基的极性作用,使得碳分子链的柔曲性降低,属刚性偏强的大分子。

大豆蛋白属于天然杂链高聚物,大分子由酰胺键相互连接,链段长度较小,属于柔性链。

由于大豆蛋白大分子具有体积较大的支链,因此大分子的构象呈一螺旋形。

理化性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单纤断裂强度比羊毛、棉、蚕丝的强度都高,仅次于涤纶等高强度纤维,纤维纤度小DPf达到0.9dtex,织物手感柔软,悬垂性好。

因大豆蛋白纤维的初始模量偏高,沸水收缩率低,故织物尺寸稳定性好,而且吸湿透气,具有优良的舒适性,并能抑菌抗菌,防紫外线、远红外和负氧离子发射四种保健功能一种良好的纺织用纤维。

在合成纤维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超天然的纤维一大豆蛋白纤维的主要原料来自于自然界的大豆粕,原料丰富且具有可再生性,不会对资源造成掠夺性开发。

在大豆蛋白纤维生产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辅料、助剂均无毒,且大部分助剂和半成品纤维均可回收重新使用。

提取蛋白后留下的残渣还可以作为饲料,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大豆蛋白纤维是以榨过油的大豆豆粕为原料,利用工程技术,提取出豆粕中的球蛋白,制成一定浓度的蛋白质纺丝液,再通过添加功能性助剂,改变蛋白质空间结构,经湿法纺丝而成。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领域。

为了能够准确地评估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品质和性质,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首先,最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外观观察。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通常呈现为颗粒状或粉末状,颜色可能会因生产和处理过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观察其外观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和纯度。

其次,可以使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分析。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吸收和发射红外光的原理,根据不同功能团的振动特征谱图,可以确定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比对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与标准红外光谱图,可以准确地鉴别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并确定其成分。

此外,还可以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分析。

差示扫描量热法是一种测量物质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吸放热的技术。

通过测量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热性质,如熔点、熔融峰以及热分解温度等,可以评估其热稳定性和热性能。

此外,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中,还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性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定量分析化学物质的方法。

通过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中特定成分的含量和峰形来进行定性分析。

此外,还可以使用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和质谱法(MS)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总之,对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可以结合外观观察、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分析技术,以全面地评估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品质和性质。

这些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制备工艺,还可以为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表面特征与摩擦性能分析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表面特征与摩擦性能分析

王 瑞
于伟 东
( 津工业大学 ) ( 华大学 ) 天 东
摘 要 : 为了 探讨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的表面特征及摩擦性能, 分析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纵向形态和横截
面形 态, 用不 同的方法 对其 进 行 了研 究 , 果表 明 : 豆蛋 白复合 纤 维 的横截 面为哑 铃 型 , 采 结 大 静摩 擦 因数 为 0 2 7 动摩擦 因数为 0 2 5 且摩擦 因 亦呈正比关 系。 .8 , .3 , 与
S e d, P stv r s u e pe o iie P e s r
的表 面光滑 、 擦 因 数较 小 等 特性 有 关 。为 此本 摩
0 前 言
纤维 的摩擦 性 能指纤维 与纤 维或 纤维 与其他 物 质表 面接触并 发 生 相 对运 动 时 的行 为 , 纤 维 是 表 面性质 中 的一 个 重 要方 面 。在 成 纱 过程 中 , 纤 维是 靠其 相互 间 的摩擦 作 用 结 合 在一 起 , 保 持 并

文 对大 豆蛋 白纤 维 的 表面 特 征进 行 研究 , 以获得
解 决 问题 的措施 , 改善其 性能 。
1 大 豆 蛋 白纤 维 的 表 面 形 态特 征
1 1 试验 仪器及 试验条 件 . 选 用 J O 日本 电 子 株 式 会 社 J M-6 0 V E L S 50 L 型扫描 电子 显微镜 S M 和光学 显 微镜 , E 制作 纤 维 的横截 面 和纵面 切 片 , 纤 维 的纵 面 和横 截 面 切 将
ce s d ltrwi hei c e s fsi p e r a e a e t t n r a eo lp s e d,a her lto e we nf c in fco n o iieprs u ec a g sp s— h nd t ea in b t e r to a tra d p stv e s r h n e i i i o

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能源需求日增的情况下,煤作为一种主力能源,被广泛应用于民生和工业生产中。

但是煤的使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煤矿安全问题、煤烟气污染等,因此急需寻找煤的有效利用方式。

与此同时,大豆蛋白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再生性和可降解性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生物基材料。

基于煤和大豆蛋白的优势,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备受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通过探究不同配比的煤和大豆蛋白的复合比例,寻找最佳的复合配比,并研究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表现,为煤和大豆蛋白的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煤和大豆蛋白的制备:选择高品质的煤和大豆蛋白作为原材料,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制备,制备出具有一定性质的煤和大豆蛋白材料。

(2)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制备:调整煤和大豆蛋白的配比,制备出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

(3)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通过对制备的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热稳定性测试和生物相容性测试等,评价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性能。

(4)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最佳的煤和大豆蛋白的配比,并探究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四、预期研究结果:预计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制备,顺利制备出高品质的煤-大豆蛋白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进行测试和评价,深入探究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为煤和大豆蛋白的有效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甩 干 一 溶 解 一 过 滤 一 接 枝 一 二 次 接 枝 一 熟 成 一 过 滤 一 贮 存 一 过 滤 一 脱 泡 一 过 滤 一 纺 丝 一 脱 水 一 湿 牵
高 档 华 贵 的 外 观 。从 上 世 纪 3 年 代 起 人 们 开 始 制 造 0 人 造 蛋 白纤 维 以替 代 羊 毛 和 真 丝 ,大 豆 蛋 白复 合 纤 维 便 成 为 人 造 蛋 白纤 维 家 族 中 的新 成 员 之 一 。 大 豆 蛋 白 复 合 纤 维 主 要 由蛋 白质 组 成 ,是 一 种 易 生 物 降
种 绿 色 环 保 纤 维 。 由于 大 豆 蛋 白复 合 纤 维 的 吸湿 导
湿 性 好 、手 感 柔 软 、光 泽 柔 和 、原 料 来 源 丰 富 , 目
细 度 为 1 D 大 豆 蛋 白复 合 纤 维进 行 试 验 。 . 的 5
二 、仪 器及 试 剂
前 已开 发 出 各 种 常 见 纺 织 纤 维 与 大 豆 蛋 白纤 维 的 混 纺 和 交织 产 品 ,其 市 场前 景 十 分 看 好 。
S m /2 1 / 3 3 S 00 5
1 生产 工 艺 .
大 豆 蛋 白复 合纤 维 是 以 出 油后 的 大 豆粕 为 原 料 ,
SSM
速 溶 解 ,符 合 聚 乙 烯 醇 缩 甲醛 纤 维 的 特 征 。 因 此 确
定 大 豆 蛋 白纤 维 是 由蛋 白质 和 聚 乙烯 醇 缩 甲 醛 纤 维
的 追 求 ,符 合 服 装 免 烫 、洗 可 穿 的潮 流 。 以 羊 毛 、 真 丝 为 代 表 的天 然 蛋 白纤 维 具 有 优 良的 穿 着 性 能 和
各种 长度 规 格 的大 豆蛋 白复 合 纤 维 。 其 具 体 生 产 工 艺 流程 为 : 大 豆 粕 水 浸 一 分 离 一 沉 淀 一 水 洗 一 再 次 沉 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w ¨ m

图 3大 豆 蛋 白 复 合 纤 维 经 次 氯 酸 钠 处 理 前 后 的 红 外 光 谱 比 较 图
由图3 以看 出 ,大 豆 蛋 白经 过 次 氯 酸 钠 溶 液溶 可
解 后 ,它 在 15 0 m 1 右 的 酰 胺 吸 收 峰 几 乎 消 失 3c 一 左 了 ,而在 16 0m一 左 右 的 酰胺 吸 收 峰 也 变 弱 了 ( 3c 1 在 l6 0r 一 左 右 处 有 一 个 很 弱 的 小 峰 ,是 纤 维 吸 湿 3 . 1 m
SSM
文/ 勤 金曙 明 戎 斐 戴晴 钟
提 纯 球 蛋 白 ,再 添 加 高 聚 物 接 枝 、共 聚 、共 混 配 制
成 一 定 浓 度 的 纺 丝 液 ,纺 丝 液 由计 量 泵 输 送 至 喷 丝
大 豆 蛋 白复 合 纤 维 的 主 要 成 分 与 羊 绒 、真 丝 相 似 ,用 它 纺 织 成 面料 ,具 有 羊 绒 般 的 手 感 、蚕 丝 般
解 的纤 维 ,整 个 生 产 过 程 对 环 境 无 污 染 , 因此 是 一
伸 一 浴 牵 伸 一 烘 干一 预 热 一 热 定 型 一 冷 却 一 集 束一 致 密一 水 洗 一 上 油一 烘 干 一 卷 曲一 热 定 型 一 切 断一
打 包 一 入 库 2 实验 用 样 品 . 本 实 验 采 用 大 豆 蛋 白 和 聚 乙烯 醇 缩 甲醛 组 成 的
2 .试 剂 :3 %盐 酸 ( R) 7 A ,无 水 甲 酸 ( R) A , 9 %硫 酸 ( 8 AR) ,硫氰 酸钾 ( R) A ,氢氧 化 钠 ( R) A , 次氯酸钠 ( AR) ,乙酸 ( R) A ,硝 酸 ( R) , 一 A ,N N 二
开 发 , 以及 与 常 见 纺 织 纤 维 不 同 比例 的 混 纺 , 以 提 高 最 终 产 品 的 穿 着 性 能 ,对 大豆 蛋 白复 合 纤 维 进 行 较系统 的定性 鉴别 和成份分 析方 法研 究 尚未完 善 。 为 了适 应 市 场 的 需 要 ,我 们 对 大 豆 蛋 白 复合 纤 维 的 定 性 分 析 方 法 作 了研 究 。
H0吸 收 峰 所 致 ) ,说 明 1 oL 氯 酸 钠 溶 液 能 将 大 ml次 / 豆蛋 白复 合 纤 维 中 的 蛋 白质 完 全溶 解 。 从 而 证 明该
对 大 豆 蛋 白纤 维 产 品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产 品 的
1 仪 器 : Li M 0 显微 镜 ,哈 氏 切 片 器 , 申 . e aD 50 c 光 WR 一S 微 热分 析 仪 ,T e o IO E 8 X 1显 hr C L T30红 外 m N 光 谱 仪 ( T 附件 ) AR 。

甲基 甲酰 胺 ( R) A ,氯化 锌 ( R) A 。
三 、定 性 鉴 定

样 品 准 备
1 红 外 光谱 分析 大 豆 蛋 白复合 纤 维 的组 成 . 利 用 化 学 试 剂 溶 解 及 红 外 光 谱 仪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对 大 豆 蛋 白复 合 纤维 组 成 进 行 研 究 。
组成。
9一 4 《 j 1 l J

』 \
③ 大 豆 蛋 白 复合 纤 维 经 次 氯 酸 钠 处 理 前 后 的 红
外光 谱 比较 ( 图 3 见 )
8 e 自 4 6 } 一 — +

8 i - 。 骢 目 / \ ’ { 1 I ¨ n - f J , 』
头 喷 丝 ,丝 条 进 入 凝 固浴 凝 固 ,然 后 ,经 牵 伸 、缩
醛 化 、水 洗 、上 油 、烘 干 、卷 曲 定 型 、切 断 而 得 到
的 柔 和 光 泽 ,具 有 羊 毛 的 保 暖 性 、棉 纤 维 的 吸 湿 和 导 湿 性 ,使 人 穿 着 十 分 舒 适 。大 豆 蛋 白复 合 纤 维 既 具 有 天 然 蚕 丝 的优 良特 性 ,又 具 有 合 成 纤 维 的 机 械 性 能 ,它 的 出现 满 足 了 人 们 对 穿 着 舒 适 性 、美 观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