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的写作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的写作特色

摘要:既《活着》之后,余华一改昔日先锋前卫那种朦胧、令人难以理解、琢磨不透的写作风格,文章中不再带有《十八岁出门远行》的艰涩与朦胧,也不再带有《鲜血梅花》中的虚无与迷茫。余华似乎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写作手法——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叙述

悲惨的故事,赚取读者同情的眼泪。

关键词:旁观者立场;客观的剧情冲突;冷眼看人生;暴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12-01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读者的眼泪似乎不再那么容易赚取。普通的煽情已无法打动人们的内心,更无法获得读者“珍贵”的泪水。然而,余华似乎要为自己开辟一条“超级”现实主义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余华以接近冷酷无情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他似乎想创造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的剧情冲突,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人性善恶完全让读者评说,让读者自己感悟,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和二度创作的空间。

在《活着》中,当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之时,余华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福贵内心的凄凉与无助,没有类似其他作者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没有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剖析人性,更没有当今某些自由撰稿人的一段段煽情。有的只是朴素真实的描写和客观的介绍。,无论多么悲痛的事情在他的笔下都是那么

平常,然而这种平常却更加打动读者,使其潸然泪下。读者在余华的诱导下自觉的站在福贵的角度感到切肤之痛,甚至将自己想象成福贵有过之无不及。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余华这位文学大师是凭借什么将读者的心牢牢抓住?其深层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余华深知审美疲劳的道理,更深知矛盾在一定调节表下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余华正是反其道而行之,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不用任何渲染修饰,客观地介绍福贵经历的凄风苦雨,这种魔幻的笔触把福贵的苦痛直接进入读者心中,而且不需要通过任何心理防线直达心灵深处。使读者原本的冷漠迅速转化为同情,甚至设身处地的为福贵考虑。这是一般作品很少具备的功能,也正是余华“冷眼看人生”所竭力追求的。

以先锋作家跻身文坛又经过数次转型的余华,在不断探索创作方式后似乎发现了“写作的难度”,停笔了许久。在冷静的沉默与思考后,他似乎终于又找到新的创作路线,向世人推出又一鸿篇巨制——《兄弟》。按余华个人的视角审视《兄弟》:“上部相当欧洲的中世纪,下部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一个弥足的经历……”余华正是想通过风云突变的的四十年加以分析,探索人性的内在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余华描写暴力场面的独特之处在于站在旁观者

的立场向读者展现暴力。理性接近无情,冷静胜似冷漠,甚至将人类本能的恻隐之心也加以深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余华对暴力场面如此冷酷的细致描写,其用意何在?难道仅仅是想通过暴力的血腥场面赚取读者同情的泪水?满足人性的卑劣需求?答案自然是

否定的。按照谢有顺在《余华论》中的观点:“暴力的书写包含了对暴力的控诉。这个时候,肉体的暴力以及不是简单的肉体行为,而是审越到了历史文化内部,它指向的是历史文化中那些精神和思想的死结……”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思想中的暴力积淀,不得不探索隐藏在我们心底的暴力倾向。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惊异于暴力作为一种力量,一旦在人的内心启动,似乎就无法停下来,直到把所有人都带进毁灭之中,更使我们不得不感慨暴力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手段,它更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甚至主宰一个人的意志和精神。

余华作品最主要的现实意义也即在此:通过夸张渲染暴力场景,挖掘出人在社会道德观念束缚下压制于心底的暴力倾向,即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状态。科学理性的认识人性,从而尽最大努力把这种倾向控制到最小,使暴力这个野兽永远听令于善良,进而使整个社会充满人性的光辉。

《许三观卖血记》的高潮无疑是许三观为了“儿子”治病而沿途卖血的描写。在整个描述的过程中,卖血喝凉水,沿途经历的磨难,卖血后休克的凄凉都深深印在读者心中,许三观人性的光辉一

览无余。余华似乎懂得欲擒故纵的道理,他越不照重渲染许三观的艰难,读者越能切身体会到他的艰难。他越不许三观人性的善良,读者越在内心称赞与钦佩许三观的善良。余华把旁观者冷酷无情的叙述做成了诱人的美食,读者获得美食的代价是留下同情的眼泪!还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余华的作品中的重复描写。同一件事或者同一类事余华似乎总是不厌其烦的用朴素的语言单调甚至有些乏味的重复。余华是想通过简单的重复创造一种氛围一种特定的心理暗示,使读者通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客观朴素的旁观介绍,当出现相同的介绍后对许三观不由自主产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对其产生无限的同情之感。对于开始介绍许三观卖血喝水,读者似乎感到可笑他的无知与愚昧,但当他是在为“儿子”治病而卖血的特定条件下,面对反复的叙述在寒风中喝凉水瑟瑟发抖的许三观,我们哪一个不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哪一个不肝肠寸断,声泪俱下?哪一个不被这个伟大的“父亲”感动?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