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企业理论与企业行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以法人资本相互持股为主体的吸 收个人资本的产权制度。就其性质而言, 法人资本仍然可追溯到最终的私人资本 所有者,产权制度仍未完全超越私有制
技术专家,由职能人员组成;
附属人员,又称支持人员
27
(3)组织结构的五种流程系统 行政指挥系统 规章制度流程系统 非正式沟通的流程系统 工作群体流程系统 特殊决策流程系
28
(4)五种组织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主导的协调 关键的构成 分权形式
机制
部分
简单结构 直接监督 战略高层 纵向和横向 的集权
第十章 企业理论与企业行为
企业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 企业组织的国际比较 企业行为 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1
第一节 企业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企业理论的演变 企业理论的新趋势
2
一、企业理论的演变
(一)传统企业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个假设: (1)假设企业是存在的,并在此假设基
1)专制的命令式;
2)温和的命令式;
3)协商式;
4)参与式。
第一类为古典管理组织理论所推崇的传统领导方式, 被利克特称为“剥削的权力主义的方式”,第二类、
第三类与第一类本质上并无不同。
第四类才是新型的、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他称之为" 第四系统
17
第一系统组织 (1)领导过程。不包含可觉察到的信任和期望。
机械性行政 工作过程标 技术专家结 有限的横向
组织
准化
构
分权
职业性行政 技能标准化 工作核心层 纵向和横向
组织
的分权
分部式结构 成果标准化 直线中层 有限的纵向 分权
特别小组 相互调整 附属人员或 有选择的分 工作核心层 权
29
5.经理主义与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
本所有者的监督下具体行使资本的职能; 生产劳动者是一般的雇员,在资本所有者或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劳动,为 资本家创造财富。 三者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契约关系。
35
(一)制度学派的观点 认为资本所有者和生产劳动者在企业内
部的关系与市场上的关系一样,都是自 由人之间的平等的契约关系,用自由人 平等的契约关系掩盖资本对雇佣劳动的 剥削关系。
在这种契约下,委托人(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授权代理人(也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为委托人 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包括授予代理人一定 的决策权力。 信息非对称性 代理费用是指制定、管理和实施上述契约关 系的全部费用 激励机制的设计对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具 有关键意义 对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设计与一般雇员的情 况有所不同
础上探讨企业的行为。传统企业理论是 将企业视为一个生产方程,认为企业的 职能就是根据生产方程将原料转化为产 品。(2)假定交易费用为零。
3
中心议题:证明价格机制在稀缺资源配 置中的核心作用,而企业的生产决策影 响到资源配置和产品价格的形成,因而 有必要首先对企业进行考察
传统企业理论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关于企 业生产的生产决策理论,而不是企业理 论
33
二、企业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分 配
企业可以分为三类: 个体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 个体企业和合伙企业一般是无限责任,公司
为有限责任。 在公司一类中又细分为: 封闭公司:股票不上市,为少数人所掌握。。 公开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企业所有权
与控制权
34
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处于主导地位; 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他人资本的管理人,在资
5
20世纪70年代 标志性事件:
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人的开拓性研究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代理人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代理成本
6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张五常 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仅
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 “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 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产品,而"企业交易"的对 象则是生产要素,只有当中间产品的交易费 用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要素交易费 用时,企业才会出现
制过程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的等级系统。
25
当情况如以下所描述时,则采用适应-有机式 组织形式为宜:
第一,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
第二,目标多样化并不断变化;
第三,技术复杂、易变;
第四,有许多非常规活动,需较强的创
造能力与革新能力;
第五,使用探索式决策过程,协调和控
制经常出现相互调整,系统等级层次较少,
9
2.研究现状:对企业理论核心问题的 阐释
(1)企业的存在。 (2)企业内部协调 (3)企业之间的异质性
10
(二)现代企业组织理论的新趋向 1.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 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梅奥、马斯洛、巴纳德、利克特
11
(1)巴纳德的社会关系系统组织理论。 1)第一次将组织定义为"再现两人以上有意
每个人的权力与责任,公开宣布每个人所处 的地位; 第每一个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联系渠道, 并只能有一个直接的顶头上司; 信息交流要经常进行,渠道要直接且简短; 经理人员是信息联系的中心 信息联系路线不能中断; 每一个联系信息都必须是有权威的。
15
利克特的第四系统组织理论
效率较差企业的共同特点:
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原因
32
(二)企业的边界 科斯:企业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有边界的,其 原因在于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 威廉姆森:企业规模的扩张取决于交易 费用节约所带来的效率提高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企业规模扩张的 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增值的利益冲动和技 术手段的革新
36
(二)企业家理论 奈特 企业是参与者之间有效地分配风险的一
种制度。就是说为什么企业的控制权分 配给企业家,是因为企业家承担了风险, 并提供其他参与者以固定的收入,实际 上承担风险与提供一定收入保证的是资 本所有者而非经营者
37
张维迎: 企业家-契约一般均衡理论 试图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解释企业委
19
第四系统组织 (1)领导过程。上下级之间在一切事情上都有
可觉察到的信任和期望。下级可自由地与其 上级讨论工作问题,上级也倾听他们的意见。 (2)激励过程。采用参与方法实行全面的激励。 雇员们对组织及其目标的态度是好的。 (3)沟通过程。信息能在整个组织上下左右 之间自由流动,且准确而不歪曲。 (4)决策过程。采用群体决策方式在组织的 各级进行,比较分散。
4
(二)现代企业理论 科斯 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经典性文章《企业的
性质》首次回答了市场机制下企业存在的理 性 市场和企业是两种配置资源的不同方法 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来调节的, 而在企业中,相同的工作则是通过权威关系 来完成 企业的出现是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 易费用的结果
托权的安排问题。 企业经营者的选择问题 企业成员的激励问题
38
第三节 企业组织的国际比较
所有权结构与约束机制的差异 企业行为目标导向的区别 功能之比较 相异的劳动力配置机制
39
一、所有权结构与约束机制的 差异
所有权结构 美国:以个人资本为基础的高度分散化
的产权制度。就其性质而言,所有权仍 然是私人所有权,产权制度依然是私有 制
把雇员看作“机器的零件”,即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
效率高的企业:
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高效率企业的领导者比较注重建立高目标、有效率的 工作组(或群体),广泛采用参与制,并采用多种激
励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1)自我激励,
2)安全激励;
3)创造激励, 4)经济激励。
16
企业领导方式分为四类(或四个系统):
18
(5)目标制定过程。只由组织的最 高层负责, 不鼓励群体参与。
(6)控制过程。采用集中方式,且强调对失误 必须处罚。
(7)相互影响过程。这是封闭的、受到限制 的,下级对部门的目标、方法和活动几乎不 产生影响。
(8)目标完成情况。完成得不好,经理人员 被动地去设法完成,他们不打算开发组织的 人力资源。
30
第二节 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
企业的本质与界限 企业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分配
31
一、企业的本质与界限
(一)企业的本质 科斯: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
制的替代物 威廉姆森: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产生
的一种组织形式 新制度学派: 否定分工协作导致企业起源理论 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来说明企业在一个专
包括如威望、权力、参与管理等社会因 素。 诱因和贡献的平衡"是组织健康与否的 最重要标志。
13
4)信息交流的原则 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是构成组织的三大基本要素 信息的交流是前两个要素得以发挥作用
的基础。
14
使信息交流发挥出良好效能的原则: 有关信息要使每个成员都了解,并明确规定
下属在与其上级讨论工作问题时感到拘束, 上级也不倾听他们的意见。 (2)激励过程。仅采用恐惧和认可 的手段实 行物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激励。雇员们对 组织的态度普遍不好。 (3)沟通过程。信息是由上往下流动,且总 有歪曲、失误,下属总有怀疑。 (4)决策过程。只在组织的最高层进行,比 较集中。
7
格罗斯曼和哈特 企业所有权结构模型 杨小凯和黄有光 借助自给经济、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的
关系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一般均衡的契 约模式
8
二、企业理论的新趋势
1.企业知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企业知识理论是在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及对主
流企业理论反叛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 全新的企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企业 竞争优势外生论的质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 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层面,由此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 的企业观 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资源论作了进一步引申,认为企 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 力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适用的、"最好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一 切都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组织 的内部条件而权宜应变 代表人物:汤姆·伯恩斯、琼·伍德沃 德、保罗·劳伦斯和杰伊·洛希
23
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与贡献: (1)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即与每一组
织有关的条件的多变性与环境的特殊性 (3)试图通过对企业的分类以及对影
响因素的分析,对不同类型企业所适用 的组织结构模式得出一些一般性结论 (2)强调外部环境对组织结构设计的 影响
24
基本结论: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以采用稳定-机械式组织 为宜:
第一,环境相对稳定和确定;
第二,目标明确且持久;
第三,技术相对统一且稳定;
第四,按常规活动,且生产率是主要目
标;
第五,决策可以程序化,从而协调和控
21
2.决策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伯特·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 不是把决策本身视为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
而是将决策看作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 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前提 效率准则指的是在所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
选择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备选方案
22
3.权变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基本观点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
20
(5)目标制定过程。鼓励群体参与,制定出现 实的高目标。
(6)控制过程。分散于整个组织,且强调自 我控制和解决问题。
(7)相互影响过程。这是开放的、不受限制的, 上级和下级都能影响部门的目标、方法和活 动。
(8)目标完成情况。完成得好,经理人员主动 地去努力完成,他们认识到有必要(通过训练) 充分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
识的协调和活动人合作系统",从而突破了古 典学派单纯把组织视为一个权责结构的范囿, 将人类行为的特性纳入了组织问题研究 2)权力接受理论 权力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行政授予,它与组 织目标及个人利益相一致时,才会被接受
12
3)诱因和贡献平衡论 把诱发个人对组织作出贡献的因素称为
诱因 诱因不仅包括物质因素如金钱等,也应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6
4.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明茨伯格
(1)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相互调整、直接监督、
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以及技能标准化。
(2)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构成部分:
工作核心层Baidu Nhomakorabea由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基层部门组成;
战略高层;
直线中层,由各部门的中层经理构成,他们把战略高层和工作 核心层连接起来;
技术专家,由职能人员组成;
附属人员,又称支持人员
27
(3)组织结构的五种流程系统 行政指挥系统 规章制度流程系统 非正式沟通的流程系统 工作群体流程系统 特殊决策流程系
28
(4)五种组织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 主导的协调 关键的构成 分权形式
机制
部分
简单结构 直接监督 战略高层 纵向和横向 的集权
第十章 企业理论与企业行为
企业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 企业组织的国际比较 企业行为 现代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1
第一节 企业理论及其发展历史
企业理论的演变 企业理论的新趋势
2
一、企业理论的演变
(一)传统企业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个假设: (1)假设企业是存在的,并在此假设基
1)专制的命令式;
2)温和的命令式;
3)协商式;
4)参与式。
第一类为古典管理组织理论所推崇的传统领导方式, 被利克特称为“剥削的权力主义的方式”,第二类、
第三类与第一类本质上并无不同。
第四类才是新型的、高效率的管理模式,他称之为" 第四系统
17
第一系统组织 (1)领导过程。不包含可觉察到的信任和期望。
机械性行政 工作过程标 技术专家结 有限的横向
组织
准化
构
分权
职业性行政 技能标准化 工作核心层 纵向和横向
组织
的分权
分部式结构 成果标准化 直线中层 有限的纵向 分权
特别小组 相互调整 附属人员或 有选择的分 工作核心层 权
29
5.经理主义与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
本所有者的监督下具体行使资本的职能; 生产劳动者是一般的雇员,在资本所有者或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劳动,为 资本家创造财富。 三者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契约关系。
35
(一)制度学派的观点 认为资本所有者和生产劳动者在企业内
部的关系与市场上的关系一样,都是自 由人之间的平等的契约关系,用自由人 平等的契约关系掩盖资本对雇佣劳动的 剥削关系。
在这种契约下,委托人(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授权代理人(也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为委托人 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包括授予代理人一定 的决策权力。 信息非对称性 代理费用是指制定、管理和实施上述契约关 系的全部费用 激励机制的设计对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具 有关键意义 对经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设计与一般雇员的情 况有所不同
础上探讨企业的行为。传统企业理论是 将企业视为一个生产方程,认为企业的 职能就是根据生产方程将原料转化为产 品。(2)假定交易费用为零。
3
中心议题:证明价格机制在稀缺资源配 置中的核心作用,而企业的生产决策影 响到资源配置和产品价格的形成,因而 有必要首先对企业进行考察
传统企业理论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关于企 业生产的生产决策理论,而不是企业理 论
33
二、企业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分 配
企业可以分为三类: 个体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 个体企业和合伙企业一般是无限责任,公司
为有限责任。 在公司一类中又细分为: 封闭公司:股票不上市,为少数人所掌握。。 公开公司: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企业所有权
与控制权
34
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处于主导地位; 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他人资本的管理人,在资
5
20世纪70年代 标志性事件:
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人的开拓性研究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的代理人理论
詹森和麦克林:代理成本
6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张五常 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仅
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或者说是 “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 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产品,而"企业交易"的对 象则是生产要素,只有当中间产品的交易费 用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要素交易费 用时,企业才会出现
制过程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的等级系统。
25
当情况如以下所描述时,则采用适应-有机式 组织形式为宜:
第一,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
第二,目标多样化并不断变化;
第三,技术复杂、易变;
第四,有许多非常规活动,需较强的创
造能力与革新能力;
第五,使用探索式决策过程,协调和控
制经常出现相互调整,系统等级层次较少,
9
2.研究现状:对企业理论核心问题的 阐释
(1)企业的存在。 (2)企业内部协调 (3)企业之间的异质性
10
(二)现代企业组织理论的新趋向 1.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 主要代表人物: 包括梅奥、马斯洛、巴纳德、利克特
11
(1)巴纳德的社会关系系统组织理论。 1)第一次将组织定义为"再现两人以上有意
每个人的权力与责任,公开宣布每个人所处 的地位; 第每一个成员要有一个正式的信息联系渠道, 并只能有一个直接的顶头上司; 信息交流要经常进行,渠道要直接且简短; 经理人员是信息联系的中心 信息联系路线不能中断; 每一个联系信息都必须是有权威的。
15
利克特的第四系统组织理论
效率较差企业的共同特点:
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原因
32
(二)企业的边界 科斯:企业之所以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是有边界的,其 原因在于企业组织也是有成本的 威廉姆森:企业规模的扩张取决于交易 费用节约所带来的效率提高 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企业规模扩张的 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增值的利益冲动和技 术手段的革新
36
(二)企业家理论 奈特 企业是参与者之间有效地分配风险的一
种制度。就是说为什么企业的控制权分 配给企业家,是因为企业家承担了风险, 并提供其他参与者以固定的收入,实际 上承担风险与提供一定收入保证的是资 本所有者而非经营者
37
张维迎: 企业家-契约一般均衡理论 试图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内解释企业委
19
第四系统组织 (1)领导过程。上下级之间在一切事情上都有
可觉察到的信任和期望。下级可自由地与其 上级讨论工作问题,上级也倾听他们的意见。 (2)激励过程。采用参与方法实行全面的激励。 雇员们对组织及其目标的态度是好的。 (3)沟通过程。信息能在整个组织上下左右 之间自由流动,且准确而不歪曲。 (4)决策过程。采用群体决策方式在组织的 各级进行,比较分散。
4
(二)现代企业理论 科斯 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经典性文章《企业的
性质》首次回答了市场机制下企业存在的理 性 市场和企业是两种配置资源的不同方法 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来调节的, 而在企业中,相同的工作则是通过权威关系 来完成 企业的出现是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 易费用的结果
托权的安排问题。 企业经营者的选择问题 企业成员的激励问题
38
第三节 企业组织的国际比较
所有权结构与约束机制的差异 企业行为目标导向的区别 功能之比较 相异的劳动力配置机制
39
一、所有权结构与约束机制的 差异
所有权结构 美国:以个人资本为基础的高度分散化
的产权制度。就其性质而言,所有权仍 然是私人所有权,产权制度依然是私有 制
把雇员看作“机器的零件”,即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
效率高的企业:
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高效率企业的领导者比较注重建立高目标、有效率的 工作组(或群体),广泛采用参与制,并采用多种激
励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1)自我激励,
2)安全激励;
3)创造激励, 4)经济激励。
16
企业领导方式分为四类(或四个系统):
18
(5)目标制定过程。只由组织的最 高层负责, 不鼓励群体参与。
(6)控制过程。采用集中方式,且强调对失误 必须处罚。
(7)相互影响过程。这是封闭的、受到限制 的,下级对部门的目标、方法和活动几乎不 产生影响。
(8)目标完成情况。完成得不好,经理人员 被动地去设法完成,他们不打算开发组织的 人力资源。
30
第二节 企业理论的核心问题
企业的本质与界限 企业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分配
31
一、企业的本质与界限
(一)企业的本质 科斯: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价格机
制的替代物 威廉姆森: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产生
的一种组织形式 新制度学派: 否定分工协作导致企业起源理论 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来说明企业在一个专
包括如威望、权力、参与管理等社会因 素。 诱因和贡献的平衡"是组织健康与否的 最重要标志。
13
4)信息交流的原则 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是构成组织的三大基本要素 信息的交流是前两个要素得以发挥作用
的基础。
14
使信息交流发挥出良好效能的原则: 有关信息要使每个成员都了解,并明确规定
下属在与其上级讨论工作问题时感到拘束, 上级也不倾听他们的意见。 (2)激励过程。仅采用恐惧和认可 的手段实 行物质的、安全的和经济的激励。雇员们对 组织的态度普遍不好。 (3)沟通过程。信息是由上往下流动,且总 有歪曲、失误,下属总有怀疑。 (4)决策过程。只在组织的最高层进行,比 较集中。
7
格罗斯曼和哈特 企业所有权结构模型 杨小凯和黄有光 借助自给经济、市场与企业三者之间的
关系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一般均衡的契 约模式
8
二、企业理论的新趋势
1.企业知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企业知识理论是在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及对主
流企业理论反叛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 全新的企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引起了人们对企业 竞争优势外生论的质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者们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 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层面,由此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 的企业观 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资源论作了进一步引申,认为企 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 力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适用的、"最好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一 切都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组织 的内部条件而权宜应变 代表人物:汤姆·伯恩斯、琼·伍德沃 德、保罗·劳伦斯和杰伊·洛希
23
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与贡献: (1)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即与每一组
织有关的条件的多变性与环境的特殊性 (3)试图通过对企业的分类以及对影
响因素的分析,对不同类型企业所适用 的组织结构模式得出一些一般性结论 (2)强调外部环境对组织结构设计的 影响
24
基本结论: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以采用稳定-机械式组织 为宜:
第一,环境相对稳定和确定;
第二,目标明确且持久;
第三,技术相对统一且稳定;
第四,按常规活动,且生产率是主要目
标;
第五,决策可以程序化,从而协调和控
21
2.决策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伯特·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 不是把决策本身视为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
而是将决策看作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 进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前提 效率准则指的是在所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
选择能产生最大效益的备选方案
22
3.权变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 基本观点是: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
20
(5)目标制定过程。鼓励群体参与,制定出现 实的高目标。
(6)控制过程。分散于整个组织,且强调自 我控制和解决问题。
(7)相互影响过程。这是开放的、不受限制的, 上级和下级都能影响部门的目标、方法和活 动。
(8)目标完成情况。完成得好,经理人员主动 地去努力完成,他们认识到有必要(通过训练) 充分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
识的协调和活动人合作系统",从而突破了古 典学派单纯把组织视为一个权责结构的范囿, 将人类行为的特性纳入了组织问题研究 2)权力接受理论 权力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行政授予,它与组 织目标及个人利益相一致时,才会被接受
12
3)诱因和贡献平衡论 把诱发个人对组织作出贡献的因素称为
诱因 诱因不仅包括物质因素如金钱等,也应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6
4.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管理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明茨伯格
(1)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相互调整、直接监督、
工作过程标准化、成果标准化以及技能标准化。
(2)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构成部分:
工作核心层Baidu Nhomakorabea由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基层部门组成;
战略高层;
直线中层,由各部门的中层经理构成,他们把战略高层和工作 核心层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