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探索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探索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

心理学与人格发展探索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而人格发展则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个体的心理成长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个体经历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索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心理成长,并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婴儿期心理成长婴儿期是一个个体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一定的先天性情绪和反应,例如,对母亲的依恋和对陌生环境的紧张。

此外,婴儿期也是语言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儿童期心理成长儿童期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进入学龄阶段,与同伴进行互动,并开始发展自我认知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期个体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他们开始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尝试与他人进行比较。

此外,儿童期的个体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青少年期心理成长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期,个体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独立性,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同时,青少年期也是情绪和社交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

四、成人期心理成长成人期是个体心理成长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并面对各类生活事件的压力和变化。

心理学研究发现,成人期个体发展出更加稳定和成熟的人格特质,并形成了一定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此外,成人期个体还面临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平衡问题。

五、老年期心理成长老年期是个体心理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这个时期,个体面临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退化,以及生活角色的调整。

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年期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认知与情感调节来应对身体和生活变化带来的挑战,并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个体的心理成长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中个体经历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论文

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论文

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摘要:从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角度,试图发现人格理论研究的整合趋势,并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述为人格心理学提供整合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认知——情感人格系统整合人格心理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它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领域,理论观点百家争鸣、研究手段百花齐放、学说论著层出不穷。

许多新的人格理论观点和学说为我们解释人格的本质和机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促进了人格研究范式新的发展。

然而人格领域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松散的,曾有学者在谈到人格及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现状时充满信心,他认为:“当前传统的人格理论并未死去,而又产生了更多新的人格理论,但同时缺乏能整合前人资料、进一步指导研究的人格理论。

”[1]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缺乏一种整体思想和一个整合观念。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理论为人格理论提供了整合途径。

1.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 goffman 的社会学理论、印象操纵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符号互动理论[2]。

人格是一种建构,人格的建构主义根植于上述三种理论,尤其是符号互动理论,人格建构过程包括三种成份:行动者、观察者及自我观察者。

按照人格的建构主义观点,在行动者、观察者及自我观察者三成份中,自我起决定作用。

自我意识使人际交流成为可能,交流使自我展示成为可能。

人格源于个人的自我展示,借助于旁观者对这一展示的感知及行动者的自我意识,人格最终得以建构。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格建构的三成份分属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研究范畴。

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试图将这三个组成部分整合到同一理论框架中,从而为人格心理学提供一种元理论。

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围绕人格的形成、人格的结构、人格发展的动力及人格测量等问题,人格理论家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从理论假设到实证研究,传统的人格理论几乎都局限于个体内部的人格探讨,个体是人格分析的基本单元,每一个体内部都存在一种能够进行描述、测量甚至可以改变的人格。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探究个体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和变化。

它对于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对人性和人格进行过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习惯和道德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在中世纪,宗教思想对人格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原罪和救赎,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受到神的意志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真正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他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等方法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同时期,荣格也对人格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潜意识原型,如英雄、母亲等。

此外,他还强调了人格的发展和个性化过程。

在 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派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强调通过观察和控制外部行为来研究人格。

华生和斯金纳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

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崭露头角。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罗杰斯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关注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鼓励个体实现自我潜能。

进入 20 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一、本文概述《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积极人格理论在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新发展及其重要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传统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局限性,即过于关注人格缺陷和心理疾病,而忽视了人格优势和积极特质的研究。

接着,文章引出了积极人格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强调人格中积极、健康、有建设性的方面,并倡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研究人格。

本文将从积极人格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我们将明确积极人格的内涵,包括其定义、结构及其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系。

我们将探讨积极人格的影响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对积极人格形成的作用。

我们将提出积极人格的培养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积极人格理论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全面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导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积极人格的培养,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二、积极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积极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概念展开: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积极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积极情绪是积极人格心理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它强调人们应当培养和保持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以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积极情绪能够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增强心理健康,并对个人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积极人格心理学提倡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和维持,来塑造个体的积极人格。

积极特质也是积极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特质是指个体具有的一系列积极、正面的心理品质,如自尊、乐观、坚韧、创造力等。

这些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积极人格心理学强调通过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特质,来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张 玮 Z a gW e hn i
( 苏州 大学 教育 学院 , ① 苏州 2 50 ; 阜 宁 高等 师范学 校 , 宁 24 0 ) 100② 阜 24 0 ( uhuU i ri ,oee f d ctn Szo 100C i ; ) nn eces Clg Iui 24 0C ia  ̄S zo n e t C lg ua o ,uhu2 50 ,hn ( F i T ahr o eeF n g24 0 ,hn ) vsy l oE i a ̄ u g l n 摘 要 : 分析 学派 、 质 学派 、 精神 特 生物 学学派 、 本主 义 学派 、 为主 义 学派 以及 认知 学派构 成 了人格 心理 学的 主要 学派 , 人 行 它们 对 于我 们理 解 人 格 的本质作 出 了贡 献 , 至今 仍 以不 同的形 式活 跃在 人格 心理 学 的理论 和 实践 中 。本文在 对 人格 心 理 学研 究传 统 范式 回顾 的基础 上 , 绍 了 且 介 些新 的研 究范 式 , 提 出未来人 格 心理 学研 究 的发展 趋势 , 示人 格 研 究的复 杂性 与 广泛性 。 并 揭

Ab ta t co l f sc on ls ,h rceiis booy h ma ii, e air a d o nt e osi t h m jr c ol f p ro ai src:S h os pyh a ayi c aatr t , ilg , u ns c bh voa n c g iv cn tue e ao sh os esn t o s sc t l i t t o ly
关键 词 : 格 ; 格 心理 学; 式 人 人 范
Ke r s e s n ly; e s n l yp y h lg ; r dg y wo d :p ro ai p ro ai s c oo t t y paa im

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当今社会,心理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

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最为常见和热门的方向之一。

临床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规律及心理教学方法的一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家主要从事教育改革、学生学习与发展等工作。

企业心理学
企业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企业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员工激励、团队建设、员工心理健康等工作。

媒体心理学
媒体心理学研究媒体对人类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

媒体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媒体素养教育、消费者心理研究等工作。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家主要从事群体互动、社会认知、心理健康等工作。

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问题的学科。

儿童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亲子关系等工作。

总而言之,心理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广泛,包括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企业心理学、媒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领域。

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方向,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必将在心理学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特点与发展

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特点与发展概述: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研究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特点与发展对于了解个体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特点以及其发展过程。

一、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特点1. 自我认同的形成: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产生更深入的思考。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并试图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身份中。

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会经历自我认同的危机和重新建立。

2. 情感的波动:青少年时期的情绪经历剧烈的波动。

由于身体和生理上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常常会感到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同时也可能经历到兴奋、热情等积极情绪。

这种情感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3. 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变得更加自觉。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调整。

4. 社交关系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与同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认同,并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来满足这种需求。

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在社交中表达自己。

二、青少年人格心理学的发展1. 早期青少年期(11-14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身体和生理上的变化,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探索。

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和反叛等情绪,同时也开始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中期青少年期(15-17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自我认同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建立更加稳定的社交关系。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对职业和教育做出初步的规划。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社会正义和道德价值观。

3. 晚期青少年期(18-21岁):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渐成熟并开始独立生活。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开始制定长期的目标和计划。

同时,他们也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就。

公共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心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对于理解人类自身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也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商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等;意志过程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克服困难的过程。

个性心理则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它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也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心理特点和差异。

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

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无意识的力量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是人们能够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部分,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意识;无意识则是不能被人们觉察到的心理活动,但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人的本能欲望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在现实环境中形成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化,遵循道德原则。

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起初的哲学领域逐渐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

然而,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心理学的理论发展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早期的结构主义到行为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多次革新和变革。

现今,心理学领域的主要理论包括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指导,使得心理学不仅能够解释个体的心理过程,还可以揭示社会行为的规律和原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依靠实验方法和观察法,但这些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逐渐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方法,如脑成像技术、生理指标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先进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和测量被研究对象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从而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除了在学术领域中的发展,心理学也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例如,在教育领域,心理学家们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规律,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企业管理领域,心理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员工心理和行为,提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这些应用领域的发展为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未来,心理学领域将面临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首先,随着脑科学的迅猛发展,心理学将更加关注个体心理过程和脑活动之间的联系。

脑成像技术的应用将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有助于揭示心理与生理的本质关系。

其次,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中日益突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重视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社会健康和社会政策提供支持。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影响与发展

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影响与发展

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影响与发展人格与性格特质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它们对个体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影响与发展。

一、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稳定的、相对一致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它决定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性格特质是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相对稳定的、遗传性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一贯性。

二、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影响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人格与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基因对于人格形成和性格特质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2. 环境因素环境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发展和表现也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会形成不同的性格特质。

例如,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开放、友善的性格特质。

3.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经历可以促进个体的自信和积极性格的形成,而负面的经历则可能造成个体性格的退缩和消极情绪的表现。

三、人格与性格特质的发展1. 儿童期在儿童期,人格与性格特质主要通过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发展。

研究表明,儿童期的人格与性格特质对于个体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影响其后的学习、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

2.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个体人格与性格特质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社会化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形成稳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培养了独立性并逐渐形成自我认同。

3. 成年期与老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是人格与性格特质发展的稳定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与性格特质相对稳定,但仍会受到环境和个体经历的影响。

随着成年和老年的到来,个体可能会经历生活事件和角色转变带来的人格与性格特质的调整。

四、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特质的评估与研究心理学通过各种量表和测验来评估和研究人格与性格特质。

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键知识

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键知识

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键知识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本文将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关键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人格定义与特征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包括个体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人格是多因素的产物,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人格理论2.1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精神结构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在潜意识层面上形成的,通过梦境和心理防御机制等来观察和解释人的个性特征。

2.2 托尔曼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托尔曼提出了“人格心理学”这一概念,并发展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他认为,人的个性是通过自我、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展现的,并强调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意识和评价对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3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使用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之一。

它将人的个性特征划分为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通过测量和评估个体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来描述和解释个体的人格差异。

3. 人格评估与测量3.1 项目性人格测验项目性人格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问题或陈述来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常见的项目性人格测验包括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和六十多项人格测验(16PF)等。

3.2 自陈式问卷调查自陈式问卷调查是通过个体自陈式的问卷来评估其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例如,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是一种常用的自陈式问卷,用以测量个体的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和尽责性等人格特质。

4. 人格心理学应用4.1 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和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帮助临床心理学家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展开全文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1、人格的定义(教材)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人格心理学是以认识和研究人的人格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索人格构成与表现、人格产生与发展、人格培养与提升、人格适应与矫正等方面规律和机制的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学习人格心理学应注意的问题:①树立正确观点②明确学习目的③注意方法5、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科学背景和哲学背景。

社会背景为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需要,科学背景为其产生提供了条件,哲学背景则奠定了相应的方法论基础。

6、人格心理学诞生的主要标志:一种观点认为: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应首推弗洛依德,其主要标志应是1900年《释梦》的出版。

7、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根本特点:①以人性为核心②把人性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依据③以实证的方法为基本方法8、人格心理学发展的趋势:①经典理论的修正②小型理论的出现③研究方法的融汇和改进④理论研究中的认知趋向⑤相互作用论的思想倾向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1.什么是人格理论(教材)2.人格理论的制约因素:①人性观②研究策略③个人因素和文化因素3.人格理论流派(教材)4.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教材)5.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教材)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格研究(personality research)——对人格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人格研究的重要性:赋予理论生命、延伸或修改理论;决定一个理论的效用和周期二、人格研究的研究过程(一)观察和描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二)理论和假设: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提出概括性、解释性的理论,通过推论做出假设,假设是对来自理论的、有逻辑联系的多个变量之间的预测(三)检验假设:理论本身无法验证,通过检验假设来支持或反对该理论三、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取向)许多人格理论常受到批评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第二讲 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讲   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讲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心理学的发展只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关于心理学的源头也是比较复杂的,心理学是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的,又涉及到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等各个学科,所以注定了心理学是一个跨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心理学起初是在欧洲,后来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

其实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心理学还是很受欢迎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心理咨询的盛行,更因为心理学对社会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因此从事心理行业是很受尊敬的,如同律师医生一般.在国内,心理学发展比较波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应该是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经过了短暂发展。

可惜到了文革时期心理学几乎被消灭殆尽,直到80年代左右才又开始兴起,如今国内的心理学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还是很显著的。

心理学也被誉为21世纪朝阳职业。

不过国内对于心理学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从业人员比例相对发达国家差距悬殊,而且素质参差不齐。

就我自己的个人看法,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走了很多歪路,比如跟很多人谈起心理学他们会联想到“成功学”这个带引号的成功学当然不同真正的成功学,知识一些奸商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已,不过坑害了许多人,还把屎盆子扣到心理学头上。

再例如,朋友聊天一问及原来你是学心理学的,他马上会说:那你说说我现在想什么。

这样的问题多少让人有些汗颜,就好像把心理学看的有点类似摸骨算命似的。

不过在一些大中城市心理咨询还是很有前途很被认可的,咨询价格从100-1000不等。

个人看来心理学是一个通科,例如学习英语,中文一样,是一种工具学科,受限相对较小,就算你不工作,可你的知识也不会浪费。

心理学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甚至是销售,客服。

或者是公务员,公、检、法、监狱等部门对心理学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应用门类真是不胜枚举啊.还有一种就是最常见的,不管是非诚勿扰里面的乐嘉还是职来职往里面雷明,或是非你莫属里面的陶思璇,心理学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亲民化了。

目前,国内外都把脑科学的研究视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很多心理现象都和生理机制挂上了钩,这与生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度。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4)1.2 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5)1.3 研究的新进展的定义 (6)2.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7)2.1 记忆的研究 (9)2.2 注意力的研究 (10)2.3 决策制定与认知偏差 (12)2.4 语言处理的研究 (13)3. 情感与行为心理学的新进展 (15)3.1 情绪调节与影响 (16)3.2 社会行为与人际关系 (18)3.3 人格发展的新视角 (19)3.4 心理健康与疾病 (20)4. 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22)4.1 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23)4.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视角 (25)4.3 成年期的心理变化 (26)4.4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27)5. 神经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29)5.1 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 (30)5.2 大脑功能的神经机制 (31)5.3 脑部疾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3)5.4 脑成像技术的新应用 (34)6. 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新方法 (35)6.1 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 (36)6.2 正念疗法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38)6.3 心理社会干预的策略 (39)6.4 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41)7.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新进展 (41)7.1 实验设计的创新 (43)7.2 数据分析的新工具 (45)7.3 跨文化研究的难点与方法 (46)7.4 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8)8. 心理学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49)8.1 教育心理学的新应用 (50)8.2 工作心理学与幸福感 (52)8.3 犯罪心理学与社会控制 (53)8.4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角色 (54)9. 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55)9.1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结合 (57)9.2 心理学的跨学科融合 (58)9.3 伦理与法律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9)9.4 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61)1. 内容描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人格心理学的进展与趋势

人格心理学的进展与趋势
第八章 人格心理学 的进展与趋势
李彦章
人格心理学是最受大众青睐的 一门心理学科。

Company Logo
Contents
1 2 3 4
人格心理发展趋势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二、人格心理学发展阶段
理论昌盛时期 理论反抗时期 融合时期

Company Logo
三、人格心理学进展
1、研究范式的变化
Robins, Gosling,& Craik (1999)以主流 学术期刊发表刊物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研 究范式的变化是: 1.精神分析学派虽然式微,但仍有影响。 2.行为学派走下坡,认知主义取代行为学 派。 3.科学心理学逐渐受重视,未来看好—— Neuroscience
一、人格理论中的人性观




1). Rational view——人是理性的, 人 可以评理、选择与作决定 2). Animal view——人是有动物性的, 受驱力支配 3). Machine view——人与机械一样, 是对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化反应 4). Computer view——人是计算机, 处理外界讯息
Company Logo
完善化趋势
人格区分:EPQ 人格解释:大五人格模型 人格预测:主观幸福感

Company Logo
四、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多样化趋势 质性与量性方法的多样化 横向与纵向方法的多样化

Company Logo
四、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三、人格心理学进展
3、人格与行为的一致性?
特定情境论 交互作用论

Company Logo
四、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格:德莱加认为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2 、特质:是指用于区分人和物的特征或品质,尤其是指一种或多或少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其一特质是指个体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一致性。

其二作为人格基本单元的特质以及用以描述个体差异的特质词,具有广泛的应用。

3、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的,稳定、慢性、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情感或行为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严重损害一个人在社交或职业场合的功能,并造成显著的痛苦。

4 、A型人格:又称A型行为模式,描述了个体对其身体和社会环境作出反应的总的一致性行为方式,它被概括为一个人陷入在短而又短的时间里干多而又多的事情的不断斗争进取的境况中所表现的行为模式。

(要素:无缘无故的敌意、攻击性、争强好胜、总是感到时间紧迫、没有耐心、行色匆匆、不停地去实现并不明确的目标、讲话和运动迅速而莽撞)C型人格:与A型人格相反,主要特点是不表现出愤怒,而将愤怒藏在心里并加以控制,习惯于自我克制追求完善。

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过分合作,对别人过分有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表现负面的情绪,屈从于权威等。

5、认知失调理论:⑴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

⑵当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

⑶认知失调的本质: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

6、集体无意识概念:根据荣格的理论,是若干年前人类祖先的经验沉积物,这些保持在脑中的祖先经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种族记忆”、“初级印象”或“原始意象”。

7、高峰体验: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8、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这种学习指个体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就可以习得这种行为。

(班杜拉提出)9、艾森克三因素结构理论:①外倾—内倾②神经质—稳定性③精神质—超我机能。

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

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

人格模型是指通过对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的一种描述和分类人的特点和特征的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更好的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

在人格心理学领域,人格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们的个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人类行为的理解和预测。

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格模型工具,通过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进行分类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个人的人格特点。

一、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概述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是基于一系列理论和研究构建起来的,它将人的个性特点分为多个维度,并通过测评工具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1.1 维度丰富多样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包含了多个维度,涵盖了情感稳定性、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多个方面,全面地描绘了一个人的人格特点。

1.2 测评量表科学可靠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的测评量表是经过科学验证和修订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效度,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

1.3 实用性强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的测评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并改善自己的不足。

二、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的理论基础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是基于多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构建起来的,主要包括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情感稳定性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在研究和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解释力。

2.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包括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情感稳定性和开放性,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personalitydatabase人格模型借鉴了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并将其作为人格特征的重要维度进行测评和描述。

心理学对于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对于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对于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引言:- 人格和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特点。

- 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性格特征,如外向、内向、开放性等。

- 性格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如乐观、焦虑等。

- 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人格与性格的发展和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 以下将详细讨论心理学对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影响,并列出相关步骤。

正文:1. 婴儿期和幼儿期:a. 依恋理论的影响:- 约翰·鲍德温和玛丽·安斯沃斯的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于人格与性格的发展至关重要。

- 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依恋类型将影响他们在后续发展阶段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b. 养育方式的影响:- 随着心理学的进展,养育方式也被认为对人格与性格的发展产生影响。

- 温暖、关怀和支持性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和自尊。

- 严格和压抑的养育方式可能导致焦虑、不安和抑郁等负面的性格特征。

2.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a. 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人格与性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能力,这将对他们的性格特征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 发展出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性格特征。

b. 同伴关系的影响:- 同伴关系对人格与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 与同龄人的交往可以帮助发展社交能力和建立合作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同伴压力和同侪影响对个体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性格偏向顺从或叛逆等。

3. 成年期和老年期:a. 自我概念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被称为自我概念。

- 自我概念的特点决定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方式,并进一步影响人格与性格的发展。

- 自我概念中的身份、角色和价值观等因素对塑造个体的性格特征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人格心理学是在心理学的框架内探讨理解人的行为、阐明人的本性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在心理学领域中,没有一个分支的范围有人格心理学那样广阔,它是交叉点最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它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涉及人的复杂行为的许多方面。

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主要出现了六大流派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对人格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人格心理学科的发展来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昌盛时期。

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家都是从实践领域里走出来的,虽然他们也做观察,但这种观察是初级的、不成系统的,他们大部分人的兴趣是在发展理论上而不是在数据上;他们在工作方式上,更多地带有主观思辨的特征。

第二阶段是对理论的反抗倾向,这种反抗持续至今。

一方面的原因是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在争辩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多是在反弗洛伊德的理论而起家的。

人们发现运用一些前人的理论与方法可能无法全面地解释人格现象;同时,当严谨的方法和数据的统计开始兴起时,人们开始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认为理论要经得起客观检验。

结果是当人格心理学家们觉得自己迈出了很有价值的一步时,其它学科的学者却对人格心理学不再有兴趣了。

第三阶段是将上述两种风格统合在一起。

人格心理学家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复兴那种大胆的、整体化的、宽阔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在严格、完善的方法上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即理论要建立在实证发现的基础上。

大五人格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在当代人格理论的研究发展体现出了三种交融趋势。

一、人格理论的交融趋势在最近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主要特色表现在研究的精确化、理论的小型化上;而在创造出新的、有广泛意义的理论上却显得薄弱。

从其发展趋势上来看,人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了以下6种:精神分析论范式。

这是由弗洛伊德创立,其后由荣格、阿德勒和艾里克森等发展起来的。

该范式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

其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恋母情结、梦、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等对人格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洛伊德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从意识范畴拓宽到潜意识领域。

他说人的意识仅仅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潜藏于水下的便是潜意识领域。

而这一部分正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部分。

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家主要是通过7种手段来了解潜意识:1、梦的解析;2、投射测验;3、自由联想;4、口误;5、催眠;6、意外;7、象征行为。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论。

卢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虽然从表面上看和弗洛伊德稍有不同,但是,他们不去分析社会的本质,不去从社会的生产关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往往把社会关系局限于儿童幼年的家庭环境里。

他们抽象地谈论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抽象地谈论社会影响人的心理,心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形成了一种循环论。

霍妮、弗罗姆,以至艾里克森,他们所描述的并不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们,而是在一个人自己的生物性的、内在紧张下行动着的个人。

结果,他们的基本思想、观点和弗洛伊德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未摆脱掉生物学的观点。

特质论范式。

由奥尔波特发起,其后的研究者有卡特尔、艾森克及大五模型的研究者。

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

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

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

像其他重要的理论观点一样,特质论也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人格特质的测量来预测行为,现已成为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从事研究的一个标准特征。

生物论范式。

汉斯·艾森克倡导用生物学方法来研究人格。

艾森克认为,可以在三个维度上划分人格。

他把这三个维度划分为内外倾向性、神经性和精神质。

研究发现,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对刺激更敏感。

艾森克认为,这一差异是以遗传的生物差异为基础的。

许多人格心理学家考察了气质这种一般的遗传倾向。

EAS气质模式确定了三种气质维度: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

心理学者认为,气质主要是遗传来的,这些遗传倾向与经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成年人的人格特质。

生物学流派的一大贡献是在人格研究和生物学原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进行人格研究时,不可忽视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生物性。

把人格研究与生物学联系起来使人格心理学者在理解人格类型如何形成这一问题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范式。

它起初产生于华生和斯金纳等的行为主义,然后发展到班杜拉、罗特、米切尔等的社会认知理论。

该范式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原因,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来自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学习经验的差异。

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如何才能习得。

该范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严格的实验法。

认知论范式。

认知流派对人格的探讨主要是从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角度描述了行为模式的一致性。

乔治·凯利是人的建构理论的早期开创者。

他认为是一种本能促使人们去认识世界。

他把人比喻成科学家,人们总是力求能更好地预测他们身上将要发生的事情。

他把人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认知结构称为人的建构。

心理学家描述了几种认知结构,以帮助我们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

研究者发现,有关未来自我的认知表象会影响人的行为。

认知学派对人格的探讨的长处之一就是其强有力的实验背景。

它还显示出对特质的研究呈现出细化和扩展的倾向,这符合当前心理学中用认知解释行为的趋势。

人本主义范式。

20世纪50-60年代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

该范式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通常不关心人的潜意识、特质、强化史或对行为的预测,主要强调个人责任,强调此时此地,关注人的存在及成长。

该范式反对以精神病人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论,也反对以动物与幼儿为研究对象的行为主义,主张以正常人甚至优秀人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的意义等重要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该范式采用访谈、自我报告等技术描述和解释当前的经验,反对还原分析法,也基本上反对实验法。

人本主义的最新进展是由契克芩特米哈衣完成的,他认为,使人的生活处于各种挑战中,并被任务所吸引,这是获得乐观体验,即得到快乐和满足的关键。

比较而言,精神分析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动力,寻求人们的特征性行为的内在根源,即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发生特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第一次把人格的研究从意识领域拓宽到潜意识领域,大大拓宽了人格心理研究的范畴;特质论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结构,描述人格的静态画面,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个别差异;生物论范式倾向于人格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是对气质类型的遗传性进行研究;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过程,试图揭示人格的发生和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发生的;认知论范式认为未来自我的认知表象会影响人的行为,它还显示出对特质的研究进行细化和扩展的倾向,这符合当前心理学中用认知解释行为的趋势;人本主义范式倾向于研究人格的目的和价值,试图解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最终依据是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还是意义发现,即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终极性价值问题。

总之,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逐渐从意识拓展到潜意识领域,从研究人格的结构到人格的类型,从人格生物学因素和高层次的认知因素,到人本主义研究人的责任、价值和意义问题。

如果说在此以前,人格心理学还是以较小的封闭形式发展,研究者们存在着彼此挑剔,只在研究数量上扩大规模的话,那么值得欣慰的是,人格研究者们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问题。

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其他领域的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兼容的同时,人格心理学内部也表现出整合的趋势。

二、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区分、解释和预测的功能,这涉及到人格研究的效度问题。

当今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以往的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强调人格的信度问题,即人格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但实际上应该从人格的效度开始,即提高人格区分、解释和预测功能。

描述人格差异是人格区分功能的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特质论与类型论。

特质论在区分人的特征时,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差异、人格的量的差异;类型论强调的是群体间的差异、人格的质的差异。

两种理论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部分地区分了人格的差异特征。

为了更全面地区分人格特征就要对不同理论进行整合,艾森克完成了这一整合工作,他在结合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

他通过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内向与外向划分出四种人格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而每一气质类型中又包含了情绪多变、焦虑、刻板等特质层面的特征。

艾森克将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体,能更好而全面地区分人格差异。

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有效的人格解释单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

在近十多年中,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大五”人格模型为人格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大五”模型是当代人格心理学的新型特质理论。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与完善,其理论和研究模式已经由初具规模趋向成熟。

主要做法是:首先把某一语系所有描写人的词汇挑选出来,然后进行筛选、比较和匹配,根据语义将词纳入不同的范畴组,制成词表,用这个词表让被试对自我或他人进行描述,最后对各个范畴求出相关,形成相关矩阵,再作因素分析。

结果得到几个因素,取前几个载荷量大的因子作为人格的基本因素。

近年来许多这方面的研究表明,不论是用英语词汇还是用中文词汇,不论是让被试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描述,不论采用什么因素抽取和旋转法,结果都是得到了五个主要因素,它们是:E:外向、有活力、热情;A:愉快、利他、有感染力;C:公正、拘谨、克制;N: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O: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

这五个因素的字母缩写为OCEAN,意味着“大五”系统的广泛代表性。

“大五”模型提出以后,像任何新生理论一样都遭到了毁誉参半的待遇。

其中主要的异议有:FFM Five2FactorModel 这种外部观察不足以理解人格和构建人格模型;FFM支持者对于这个模型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莫衷一是;FFM假设人们在填写词表时会激活自我概念,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不准确的;FFM 对于人格过程没有任何贡献,而只是对于这些过程的结果提供了一些标签;FFM所依赖的因素分析技术也是值得怀疑的。

可见,任何人格理论与研究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