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课程观及课程意识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校教师的课程观及课程意识的培养
[摘要] 论述了树立科学课程意识的意义,提出了高校教师树立科学课程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观课程意识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是使课程发挥效能的能动因素,教师的课程意识是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再造和课程评价的源泉、前提和保证。

一、高校教师的课程观
1.一般而言,课程是:
(1)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

离开了一定的课程,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2)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教师教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质量高低和学校教育的成败。

(3)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虽然学生在校期间吸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占有核心地位。

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5)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和标准。

课程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离开这个尺度就无法评定教学质量的优劣。

2.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现状
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
职责过程中,对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反映及有方向、有层次的追求和探索;是教师执行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方案的内驱力。

它涵盖三个要素:(1)教育信念与热情——教师的课程意识体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执着精神。

(2)教育知识与经验——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3)教育眼光与智慧——长远的眼光和聪明的智慧是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核。

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创新意识和课程评价意识。

但当前,多数高校教师仅有教学意识,没有课程意识。

(1)课程缺乏创造力。

教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力和机会,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创造能力逐步衰退甚至丧失。

教师只知道按照政府和专家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不会在具体情景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课程活动中,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造和自己的话语,导致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萎缩,走向难、繁、偏、旧,教师的行为也因此不断走向死板、机械和沉闷。

(2)学科视野狭窄。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实行分科教学,教师长期教授固定科目,成为课程的忠实执行者。

更严重的是教师大多只关注自己教的学科,关心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教
师容易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缺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
缺少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

教师的学科视野显得短浅而狭窄,教师的课程整合素养和能力显得苍白无力。

(3)主体地位蒙蔽。

教师缺乏课程意识,长期以来教学实践成了简单的程序性劳动,教师被权威的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总是被专家或管理者牵着走,缺乏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

3.科学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程意识所支配的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主要表现在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按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背景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

学生是课程的中心,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目的,一切学科的目标、任务及要求都处于从属地位。

作为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学科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其有效编制首先考虑的是能够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及心理成长,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对话者,能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

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

课程不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的、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

课程不仅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

教师必须创设并依照特定的教
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

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作品,而不是专家们给予的仅供教师严格执行的范本。

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

课程的开发需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来参与。

课程决策、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设计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二、树立科学课程意识的意义
1.科学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学校明确的办学理念、课程专家的参与、教育行政领导的支持等;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等。

提高教师和学校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2.科学的课程意识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的推进
“研究性学习”课程着眼点虽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不仅能卓有成效地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将强有力地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改革迈向新的台阶。

而推进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

一名优秀教师,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还应该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

3.科学的课程意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科学的课程意识是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关键。

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编和评价,从而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还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教师也就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学习探索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三、高校教师如何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作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

学习者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就不存在课程。

1.制度保障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
建立和完善更加灵活的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生成和转化的教学管理机制,鼓励、肯定和保护教师的课程意识。

(1)保证课程体系的弹性
教师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开发课程,进行课程规划,以建构一套具
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决定教学内容或调整时间,以便探索更加灵活地运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2)增强课程评价的多样性
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课程评价机制必须变革。

在考察教师的教学情况时,应多听取教师的设想,尊重教师的安排,从相对长远的角度向教师提出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体系,如在评价目的上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在评价手段上
采用多样和灵活的评价手段,在评价价值观上追求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等等。

2.措施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转化
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坚持两个原则:首先,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在旧的课程观念下,课程即教材,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

而今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固有的教育观念,认识到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在本质上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与发展。

其次,要积极促进教师的课程意识向课程能力的转化。

课程意识作为一种观念需要教师努力将其转化为实践。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
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很多,包括系统培训、课题研讨、自主探究、观摩学习、教师交流等,但比较有效的方式是校本培训,即根据本校情况针对教师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培训。

在校本培训中,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
自己的教学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还可以课题研讨为切入点,通过与课程专家合作,与其他教师协作及与学生共同探究等,逐渐形成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2)树立课程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比如从自然、社会、自己生活等方面确立课题,围绕课题提供一些能选择的、操作性强的课题,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将自己调查到的、体验到的、搜集到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努力表现出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并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满足学生固有的自我表现的欲望,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并在交流中进一步扩大视野。

(3)树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观念
课程目标在探究与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予以调整,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恰当地把当前的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获取最新的信息;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参考文献:
[1] 肖川.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j].北京教育,2003,(7)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