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领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职责是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引导企业所需人才管理,使其符合组织战略和总体规范,进而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讲解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应用心理学。

其中,管理科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和基础,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组织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战略、管理效能等;行为科学是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的重要科学领域之一,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社会学等;应用心理学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心理评估、职业健康、员工鉴定等。

2. 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理论2.1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科学管理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管理者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根据泰勒的观点,工业生产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实际检验确定,通过最佳化的排列,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

理论认为人类有五大基本需求,按照次序自下而上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该理论可以用于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满意度,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2.3 麦克格雷戈理论麦克格雷戈理论认为,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动机和需求,对他们施加不同的管理方式。

该理论强调个体化管理,尊重员工的情感和态度,以便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实现组织的整体效益。

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正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目前,许多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经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3.1 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它把员工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产,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发展必须以员工的需求和利益为依据,通过激励措施和培训机会,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并提高其工作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企业通过制定和实施计划、政策和各种活动,以确保组织中员工的招聘、培训、评估和激励等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并做出最佳利用,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下面将介绍几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于20世纪初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工作过程,找到最佳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一理论强调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应对员工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工作按照最佳标准进行。

2.人际关系学派理论人际关系学派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主张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这一理论注重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合作和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来改善员工的工作效能。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决定组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这一理论强调针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工作中,促进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4.主导能力模型主导能力模型是由戴维·麦克莱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对组织和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一理论着重强调领导者的行为和个人特质,认为领导者应具备情商、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等关键能力,以发挥最佳领导效果。

5.叙事管理理论叙事管理理论强调组织的故事和员工的个人故事对于形成组织文化和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归属感至关重要。

这一理论认为组织可以通过讲述和塑造故事来传递价值观和期望,激励员工,增强组织凝聚力。

以上介绍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应用,促进组织和员工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导言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优化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运用、发展和激励,以帮助组织实现其战略目标。

在理论基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受到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行为的学科。

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表现。

2. 期望理论翘昌·维克托·弗鲁德认为,员工的努力程度与其期望、绩效和奖励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这一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启示作用,组织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实现更高的绩效。

3. 支持和激励理论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如何支持和激励员工。

亚当斯·斯塔西认为,员工对公平感和期望分配的关注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和动机。

人力资源管理应确保公正的薪酬体系、晋升机制和绩效评估,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认同。

二、心理学心理学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下方面:1. 个体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应考虑员工在工作能力和偏好方面的差异,将其合理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提高组织整体绩效。

2. 员工激励与动机理论心理学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理解员工的激励和动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固有特性和外部激励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人力资源管理应搭建合适的激励机制、提供发展机会,以满足员工的成长和激励需求。

3. 员工态度与情绪管理心理学研究员工的态度和情绪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良好的员工态度和情绪管理可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介绍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管理人力资源的学科,主要关注企业或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开发其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指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思想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在20世纪初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泰勒强调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和工作要求,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科学设定工作标准,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任务,以提高生产效率。

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人力资源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源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罗伊·斯特雷因提出的,其观点是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有其生命周期,即从引进新员工到员工离职,员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员工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并提高员工绩效。

3.福特模型:福特模型是由亨利·福特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福特通过推行高工资政策、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条件等措施,提高了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福特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员工满意度和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对于如何管理和激励员工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4.人力资源流动模型:人力资源流动模型是由勒文·俄斯丁格提出的,其观点是人力资源应该像流动的水一样在组织内部进行合理的配置。

人力资源流动包括招聘、培训、晋升和内部调动等活动,通过适当的流动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展,以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灵活性。

5.双重职业路径理论:双重职业路径理论是由查尔斯·海华兹提出的,其观点是员工可以在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两个职业路径中选择,并进行双重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机会,以满足员工的需求,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管理(HRM)是组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职能,涵盖了雇用、培训、薪酬和绩效评估等方面,旨在优化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和框架。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是“资源基于视角(RBV)”,该理论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其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根据这一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应注重员工的能力开发和资源配置,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另一个理论模型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据此理论,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培养和发展员工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组织的绩效。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交换理论”、“行为理论”等多种理论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将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1. 招聘与选择招聘与选择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

在这一阶段,组织需要根据岗位需求制定招聘计划,并通过招聘渠道吸引合适的候选人。

同时,完善的选择程序和面试技巧也是确保组织雇用适合的人才的关键。

2. 培训与发展培训与发展是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员工的需求和组织目标设计培训计划,并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和工具。

此外,持续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也是激励员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激励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应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并考虑员工的表现和贡献。

此外,激励制度不仅仅限于薪酬,还可以包括福利、奖励和晋升等方面。

4.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评估员工工作表现和提供反馈的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应确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并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同时,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也是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满意度的关键。

5. 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旨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员工关系,维护良好的工作氛围。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

它与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组织中。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择、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等方面。

其中,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它通过识别和预测组织未来所需的人才,从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招聘与选择是确保组织能够吸引和选择到合适人才的关键。

这一过程包括确定岗位需求、招聘渠道选择、简历筛选、面试和考核等环节。

通过科学的招聘与选择方法,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培训与开发是保证员工能力持续提升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提供职业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等,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薪酬与福利是激励员工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同时,完善的福利待遇也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绩效管理是对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和奖惩的管理过程。

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价标准,可以激励员工全力以赴完成工作任务,并通过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员工关系是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积极的员工关系管理能够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和管理组织内部人力资源而产生的学科。

通过合理使用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择、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等方法,可以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为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和行业,对于组织的发展和个人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3、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4、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5、挫折理论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

(完整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完整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

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阿姆斯特朗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目标作出了如下规定:(1)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它的员工来实现;(2)为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人们应把促进企业的成功当作自己的义务;(3)制定与企业业绩紧密相连,具有连贯性的人力资源方针和制度,是企业最有效利用资源和实现商业目标的必要前提;(4)应努力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商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和统一;(5)当企业文化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起支持作用;当企业文化不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促使其改进;(6)创造理想的企业环境,鼓励员工创造,培养积极向上的作风;人力资源政策应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合适的环境;(7)创造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的组织体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8)增强员工上班时间和工作内容的灵活性;(9)提供相对完善的工作和组织条件,为员工充分发挥其潜力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支持.(10)维护和完善员工队伍以及产品和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具体内容:(1)职务分析与设计。

对企业各个工作职位的性质、结构、责任、流程,以及胜任该职位工作人员的素质,知识、技能等,在调查分析所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编写出职务说明书和岗位规范等人事管理文件。

(2)人力资源规划。

把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中长期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包括对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未来人员供需予测与平衡,确保企业在需要时能获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十大经典理论一、需求层次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

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

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

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

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概要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概要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 2)外部控制、惩罚和威胁并不是能够使人们为组织目标奋斗 的惟一手段;没有人喜欢外来控制和惩罚 3)人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组织要求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4)人类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人在追求不断满足的同 时,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地寻求责任感。 5)激励人的最好办法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 实现感等高层次的需求。 6)较高的想像力、理解力、在解决组织问题的过程中所运 用的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广泛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ERG理论试图克服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它将人的需要分 为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需 要(Growth)三类。 它并不强调需要的层次划分,也不认同当低一层次的需要 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必然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它认为 一种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该需要所引起的紧张不仅不会 彻底消除,而且还很有可能更加强烈。 追求高层次需要受挫之后会转向追求低层次需要的“挫 折—退化”理论。 ERG理论认为可以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需求占主导 地位
把"知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三要素,并建立了知识 推动模型,指出知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把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专业化 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卢卡斯强调智力投资 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不仅为投资者 所拥有,而且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管理的 本质可概括为: •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为之服务的主体。 •企业的价值就是为人服务。 •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提出时间 1960年 1963年 人物 舒尔茨 贝克尔 主要观点 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 数量的增加更重要。 主要贡献在于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教育领域,解释 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在职培训的作用。并将 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在职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2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2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

强化理论
勒温的综合理论 波特和劳勒的理论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u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研究激励的原因和起激励作 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
u 最典型的内容型激励理论有: n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n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n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n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公平理论
u 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 的比率与他们或自己过去的报酬和投入的比率进行 比较:
(O/I)A
(O/I)B
O代表报酬,I代表投入,A代表自己,B代表参照系
u 比较的结果:
(O/I)A =(O/I)B (O/I)A>(O/I)B (O/I)A<(O/I)B
u 当(O/I)A =(O/I)B时,人们会觉得报酬公平,因而保持原 有的工作投入。
u 在同一时间,人们可能会存在几个不同层次的需求, 但总有一个层次的需求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就是优势 需求;
u 只有那些未满足的需求才能成为激励因素;
u 任何一种满足了的低层次需求并不会因为高层次需求 的发展而消失,只是不再成为行为的激励因素而已。
u 这五种需求的次序是普遍意义上的,并非适用于每个 人。
个人努力 个人绩效
组织奖励
个人目标
期望理论的基本模式
u 在绩效管理中,给员工制定的绩效目标要切实可行, 必须是员工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要及时对员工进 行绩效反馈,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目标。
u 对薪酬管理而言,要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给予
各种报酬和奖励;要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设计个性 化的报酬体系,以满足员工不同的需要。
1、目标理论
也被称作目标设置理论,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洛 克(E.A.Locke)于1968年提出来的,他发现,对人们的激励 大多是通过设置目标来实现的,目标具有引导员工工作方向和 努力程度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目标在激励过程中的作用,洛 克提出了目标理论的一个基本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活动,旨在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其具备持久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并分析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和挑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1. 劳动力市场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之一,它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经济资源,由供求关系决定其价值。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公司需要通过招募、选择和培训来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通过薪酬和福利政策来激励员工进一步提高绩效。

2.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个体持有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的总和,是个体的一种投资。

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体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同时也为组织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其人力资本。

3.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为个体带来额外的利益和资源。

在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注重建立和维护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信息共享、合作和团队合作,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1.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组织的战略和目标,对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确保组织具备足够的合适人才,可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2. 招聘和选择招聘和选择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广泛的渠道招聘、面试和评估,筛选出最适合岗位的人才,确保组织能够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3. 培训和发展培训和发展是提升员工能力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组织应该根据员工的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培训和发展活动提高员工的绩效和价值。

4.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旨在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评估和提供反馈,激励和奖励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推动组织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者六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者六大基础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必备常识.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学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来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但作为HR,我们在实务处理细节及要点的同时,更要熟悉一些人力资源基础理论,为此,列举一些人力资源常用基础理论,愿你成为企业选、育、用、留、裁各个方面的专家。

.第一理论:《劳动合同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当地政府颁布的相关劳动用工政策,那是你必备的技能。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随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好企业用人与员工权利。

.第二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亚当斯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J.S.Adam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综合有关分配的公平概念和认知失调的基础上的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

为减轻或消除这种紧张,当事人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理平衡。

如果报酬公平,当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

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

.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该理论提出,不公平的后果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

5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三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一、概述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对员工的招聘、培训、评估、奖惩和离职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估的一种管理活动。

通过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水平,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指将人力资本视为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发展,让员工通过学习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

2.人力资源成本理论人力资源成本理论是指,在企业中应该审慎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将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在符合企业经济效益的范围内。

企业通过成本控制,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3.人力资源效能理论人力资源效能理论是指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绩效。

这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智能化、人性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让员工更好地适应企业目标和工作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1.员工招聘和培训对于企业而言,招聘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制定合适的招聘计划,并通过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吸引优秀的员工加入企业。

同时,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素质水平。

2.绩效评估和激励企业需要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激励。

绩效评估可以让企业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通过绩效评估得出员工的贡献度和劳动力价值,为激励和奖惩员工提供依据。

同时,企业应该制定多种激励政策,如奖金、晋升等,以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3.离职管理企业需要根据离职原因制定不同的离职政策,如内部交流、转岗等。

针对不同员工进行不同的政策制定可以使员工在离职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减少员工的不满和不平衡情绪。

四、结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企业的目标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经典理论,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The 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晋升是最糟糕的激励措施彼得原理是指: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 Wine and Sewage Law 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烂苹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

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

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

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

1、人力资源管理五种理论:(1)一般系统理论:完全开放的,员工知识技能是投入,行为是转换,满意度和绩效是产出。

(2)行为角色理论:行为与其他员工相联系,产生可以预测的结果。

人力资源管理师组织的工具,传递角色信息。

(3)人力资本理论:重视员工培训投资,获利机会越高。

(4)交易成本理论:人资管理充分发挥,组织交易成本下降,小姨提高。

(5)资源基础理论:三种基本资源:物质、人力、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人力与组织资源产生巨大影响。

2、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外部坏境: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劳动力市场发育情况;国家劳动人事法律规章;工会组织健全程度。

内在条件:企业竞争策略的定位;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生产技术条件与装备;企业资本与财务实力
3、四种战略模型图:内劣外优—》扭转内劣外劣—》防御内优外优—》进攻内优外劣—》多样。

4、培训成果转化:(1)转化的四层面:依样画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我管理(2)转化理论:同因素理论、激励推广理论、认知转化理论(3)成果转化机制:环境支持(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受训者配合、应用技能机会、技术支持)激励机制。

培训转化方法:建立学习小组、行动计划、多阶段培训方案、应用表单、营造支持性工作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组织中人员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组织创造价值,确保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是组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组织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组织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萌芽时期(—-1910 年)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 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中记录着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

继1436 年威尼斯兵工厂之后,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工资结构.当时,根据所从事工作的自然情况,将工资划分为计时工资率(per diem rate)和计件工资率(per piecework rate).科学管理时期(1910 年一1940 年)20 世纪初的1911 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提出了所谓的科学管理原理,并有意地把管理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并使这门学科专业化。

事实上,在此期间,“效率专家”(efficiency expert)这一术语出现了,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改进工作,并为此引入了时间一动作研究,去掉任何多余的动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在1916 年,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提出了过程管理方法。

这种科学管理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强调改进工人的工作绩效,转变到强调提高管理技能技巧(skills)上来。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和企业中,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对组织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和运用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主要关注的是人力资源在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方面的作用,旨在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性1. 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倡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以促进组织的战略实施和目标达成。

2. 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人力资源是一种有限且不可替代的资源,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科学管理和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变得尤为重要。

3. 组织绩效的提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应用,组织可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从而推动组织的整体绩效提升。

4. 员工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注重员工的发展和成长,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实现个人目标,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竞争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应用1. 雇佣与招聘: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招聘与选择的科学化和合理性,通过岗位分析、招聘渠道选择以及招聘程序的规范化,确保企业招聘到最适合岗位的人才。

2. 培训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倡导培训和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提供岗前培训和持续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 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注重绩效管理的目标与方法,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绩效。

4. 薪酬与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倡薪酬与福利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以激励和留住人才,通过制定绩效奖励、薪酬激励和福利保障措施,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5. 劳动关系与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关注员工的参与和劳动关系的和谐性,通过建立健全的员工参与机制和员工代表机构,促进组织和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是针对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旨在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使组织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以经典案例加以分析。

1.竞争策略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竞争策略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将人力资源策略与组织的竞争优势相结合,通过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来支持组织的竞争策略。

典型案例是沃尔玛(Wal-Mart)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将大量商品的采购和配送外包给供应商,使得公司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商品给消费者。

沃尔玛公司采用了大规模雇佣、低薪酬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以支持其低价竞争战略。

2.人力资源能力与组织绩效理论根据人力资源能力与组织绩效理论,人力资源的核心职责是通过建立并发展能力高效的员工队伍来提高组织绩效。

其中,关键因素是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典型案例是谷歌(Google)公司,谷歌以员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训和发展体系,并致力于为员工提供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环境,使员工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组织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其知识资产的管理和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理论中起到了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将组织的知识资产进行整合和共享,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典型案例是微软(Microsoft)公司,在建立了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后,实现了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涉及许多方面,如竞争策略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能力与组织绩效、知识管理等。

每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案例,但共同点在于都强调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根据不同组织的特点和需求,可选择适合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ppt课件

A 1
丙2
B 1
丙1
B 2
乙3
C 3
乙2
B 2
乙1
A 1
A:可以晋升 1:优 B:需要培养 2:良 C:不适合该岗位 3:一般 4:较差
配合式
互动式
完全整合式
整合形式
人力资源战略完全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需要而制 定,人力资源管理者并不参与总体战略的制定。
人力资源和企业总体规划之间有双向的沟通,人力资 源管理一方面促进总体战略的制定,另一方面亦回应总体 战略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者积极参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参与 形式包括正式和非正式。
内在因素 组织因素、工作因素 员工因素
人力资源需求 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 预测
人力资源总规划
各项业务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评估与反馈
调查分析
预测供求
制定规划
实施评估
人力资源存量状况 数量、质量 结构
三、人力资源预测
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供给分析(内外劳动力市场) 平衡人力资源供需的考虑 人力资源策略方案制定
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分析 第三节 人力资源成本 第四节 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 麦格雷戈 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X模式的特点,是管理者 对人性作了一个假定──人性丑恶,人们基本上厌恶工作,对工作 没有热诚,如非必要就会加以逃避。人类只喜欢享乐,凡事得过且 过,尽量逃避责任。所以要使之就范,雇主必须用严密的控制、强 迫、惩罚和威逼利诱的手段来对付之,例如扣减工资,取消休假等, 使工人能够保证生产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

世界各国正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加紧了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的争夺,简直到了白热化程度。

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这种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刻,人才的匮乏和流失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具有13亿人口,是人口大国。

但我们的人力资源现状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存在缺陷;人才总量不足,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关键岗位缺乏称职和优秀的人才。

拔尖的科学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优秀的骨干技术工人,是我国企业人才的“短板”。

在全球性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如何培养、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紧迫课题。

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然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

在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中,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是不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为什么重要,不了解人力资本与人本管理,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二是不知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该做些什么?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责权关系如何界定?三是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规划;岗位职责不明确。

随意招聘,难以招到合适人才;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工作不重视、不规范;人员考核不规范;人员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

可以说,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改革的瓶颈,也是改革滞后的环节。

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

本文将根据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进行比较深入地、创新性地研究;从而为我国企业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方面提供一些科学理论和操作方法,以加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竞争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1.2.1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评述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在这部学术著作里,德鲁克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

他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

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 [1]。

在彼得·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以后,怀特·巴克(E.Wight Bakke)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源功能》一书,详细阐述了有关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他是把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讨论的。

巴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对于组织的成功来讲,与其他管理职能如会计、生产、营销等—样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巴克的观点,人力资源职能包括人事行政管理、劳工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行政人员的开发等各个方面。

它必须适应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解、保持、开发、雇佣或有效地利用以及使这些资源成为整个工作的一个整体……” [2]。

彼得·德鲁克和巴克的人力资源理论都非常强调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是建立在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的资源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而且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管理。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深入到国家层次的人力资源,以及不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和跨文化的管理上。

费古桑(Ferguson,1960)[3]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美国的发展情况,费马(Farmer,1958)[4]追溯了英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历程,哈内尔于1953年分析了一个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氛围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5]。

在1964年,皮格尔斯(Pigors)、迈尔斯(Myers)和马姆(Malm)等人编辑了《人力资源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读本》一书。

强调管理人是管理的中心,是第一位的。

他们把“人力资源的管理”看成是比人事管理更广泛和更全面的一个概念。

Cicourel(1958)[6]认为,组织内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都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彼得·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起源于萌芽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人事管理发展而来的。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学者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同起来。

正如罗宾森(Robbinson)在《人事/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人事管理就是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7]。

海勒曼(Henneman)、施瓦伯(Schwab)、弗塞姆(Fossum)和戴尔(Dyer)等人则在论文中使用人事/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称,把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8]。

20世纪80年代,对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学者提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这个战略计划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则成为这一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计划的制定必须和组织的总体战略计划相联系。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事管理从人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最有影响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等人于1984年在其《管理人力资本》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应在组织中统一管理个体的不同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了组织行为学、劳工关系以及人事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特点。

同时他们也把工作系统设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加以讨论。

不过,比尔等人在1984年的论述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战略的概念,他们只是把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选择的四个方面。

比尔等人认为在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应从四个方面加以选择,即(1)员工影响;(2)人力资源流动,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的流动;(3)报酬制度;(4)工作系统[9]。

弗布鲁姆(Fombrum,1984)[11]则对战略手段的重要意义给予极大关注。

即把公司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问题在多个方面相关联,如结构、文化和雇员资源化与发展。

纵观这一阶段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学派。

一是以弗布鲁姆(Fombrum,1984)[10]为代表的密执安学派,该学派持一元论观点,相信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会趋向一致:二是以比尔 (Beer,1984)[11]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该学派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个体需要与组织需要并不总能取得一致,组织可以努力平衡需求差异。

在两大学派的理论基础上,斯托瑞(Storey,1992)[12]提出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硬模式与软模式。

这些模式在解决问题和决策过程中都可使用。

硬模式的问题含义明确,解决手段明确,解决方案也明确。

就如2+2=4。

而软模式的问题含义就不甚确切,解决方法不唯一,潜在答案亦不唯一。

如“如何激励下属”为软问题。

硬模式与密执安学派的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相似,软模式与哈佛学派的人力资源管理观点相似。

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本质、范围、目标等的界定,沃顿(Walton,1985年)[12]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方针:明确共同目标,相互影响,相互尊重,相互奖励和相互责任;斯托瑞(Storey,1992) [12]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特征,认为在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

他把这27个不同点又分为三大类: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以及重要程度。

Kamoche (1996)[13]研究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舒勒和胡博(Schuler,Huber ,1993)[14]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行为和角色等。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深入,莱格(Legge ,1989)[15]将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联系起来;莱格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对它的变革和管理。

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还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

穆尔黑德和格里芬(Moorhead andGriffin,1992年)[16]认为组织文化是一套价值观,它帮助组织中的人们了解何种行为可以接受,何种不能接受。

这些价值观通常会以故事或其他象征性方式在员工中流传。

欧契(Ouchi,1981)[17]在其z理论中将日本80年代初的经济成功归功于美国与日本模式的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对人的注重;长期就业保证;基于价值共享和集体的决策;“小群体”的参与方式,注重业绩的社会压力;对经理人员最终判断的高度信任;非专门化的事业晋升道路。

最终的结果是相互承担义务,即雇员以对组织的责任感响应雇主对他们所做的承诺。

彼得斯和沃特曼(Peters and Waterman,1982年)[18]在分析各种成功的管理模式时,着重探讨了美国的组织文化和业绩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这种关系体现为:采用行动导向式和决策式管理;明确并服务于用户需求;鼓励以有凝聚力的小组为依托的独立性和企业家才能;在企业最高管理层与雇员多有接触的情况下,随时随地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将组织活动约束在其优势领域,避免将精力分散到不熟悉的业务范围;避免复杂的纵向结构设计;将集中指导与员工自主性相结合。

这项研究把握了时代的精髓(八十年代初期)并给出了应付日本竞争的美式答案。

然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

在员工招聘方面,刘易斯( Lewis,1985)[19]提出尽管普遍认为面试的有效性很低,但它们仍是常用手段。

据沙克尔顿和纽厄尔(Shackleton & Newell,1991)[20]的研究,他们所调查的组织中90%在员工选拔中至少进行一次面试。

阿尔特曼(Altman,1995)[21]则研究了选拔中笔迹学的应用。

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基普(Keep,1992)[22]认为雇员的培训和发展不是一种选择,它是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的一种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