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质量评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奠基工程。

如何引导普通高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认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这一体系,实施科学的评价,坚持正确的导向,促进普通
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确立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共同发展的评价模式。

现有的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都忽略了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 比如看万人比, 看高分的比例, 看本科上线人数占全市的比例等等, 用这些指标评价高中的教学质量均因学校所处地位不同、招生数量不同、生源质量高低不同而有失公允。

由于不能正确衡量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 导致高中教育两极分化。

重点高中成了“香悖悖”,普通高中则无人问津。

这种评价的要害在于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 忽视了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

如何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模式, 准确地评价不同层次的各类学校和不同水平的各类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我们,必须抓住发展这个基石。

无论是学生成长,还是不同学校高考竞争中的水平,其座标系均应建立在发展这个基石上。

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想、发展的标准评价发展的水平, 这样才能统筹全局客观公正。

其评价模式为:用高一新生的中考成绩之和作分母, 用三年后的应届毕业生高考成绩之和作分子,求出每个学校的发展值,然后比较各个学校的发展值。

发展值大的学校,表明学生在该校得到了较大发展, 学校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

反之,发展值小者,表明学生在该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较差。

将发展值从大到小排序,可以客观公正地比较各类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 使生源好的学校不再坐享优越, 生源差的学校不再背上包袱, 促使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共同努力、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之
目的。

搞好这种模式评价的前提条件有二个:评价范围内初中毕业生需统,统一阅卷;二是必须掌握招生和高考的详实数据,包括新生至毕业过程中的流失状况。

二、确立相同类别学校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评价模式。

同等类型的学,生源基础相似,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相似,而发展结果不相
似。

过去屡屡出现的“第一帕勺怪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客观地、统一的评价模式,各自采取放大亮点,以俊遮丑的办法,既蒙蔽了社会和家长,又影响了学校之间的正
当竞争。

同类学校不同发展水平的评价,可以采取“分档、人类、求发展值、梯级
评价”的模式来进行分档。

把高一新生按人校成绩由高到低依次划分A、B、C、D 档,预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基础人类。

把A、B、C 、D四档按照高校录取的不同
类型院校一一对应入类〕即:A 档人一类院校, B 档入二类院校C档人三类院校,D
档人四类院校,这是预设各类学生不同的发展层次和范围。

求发展值。

高考的竞争
实际上是全省范围内的区域竞争, 评价的各类参数必须放在全省的范围之内考核。

求发展值, 必须先求基础值,奠定公平竞争的基础。

各地、各校以全省高考竞争的
基础值为基本目标, 然后在这个目标之上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

基础值的计算方法:一类院校的招生数除以全省高一新生数等于预定上一类的比例。

将这一比例乘以全市高一新生数,得出全市预定上一类人的总人数。

最后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划定一类预定起点分数线。

起点人数线以上的学生数量, 划为一档, 校档内人数除以全市本档人数就是高考竞争的基础值。

其余二、三一、四类起点分数线的划法类推, 求出二、三、四类的基础值。

并把相应分数线的学生归为B,C,D 档次中。

比如,
假定一类院校在全省招收一本学生数2 万人, 全省应届的学生为30 万人, 那么全省进人一类基础值的比
例为1/15。

我市进人一类线的归A 档的人数应为本届新生人数乘以1/15。

求出全市高考竞争一类院校的人数。

然后再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 确定一类人A档起点线为X 分。

各校新生人校成绩达到和超过, 分的学生数即列为该校一类A 档的基础目标数。

校目标人数除以全市目标数等于该校基础值。

待该届学生读完三年, 参加高考后, 以高考上一类线的人数为分子, 基础目标数为分母, 求出各校发展值, 并按值的大小排序。

值大者, 即为优秀, 值小者则为发展不够。

优劣好坏一目了然。

梯级评价。

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 搞好总体评价是目的。

采取梯级评价的
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其一, 将A,B,C,D四档的基础值核定基础分, 分别为
4,3,2,1。

其二,阶梯级评价。

第一级(A档)评分。

高考发展值等于基础值记4 分, 高于基础值按4+[4*(发展值一基础值)]得分;低于基础值按4-[4*(发展值一基础值)]得分。

第二级(B)档评分:凡第一级发展值达到或超过基础值水平的,本级发展值与第
一级发展值之和等于第一、二级基础值之和者, 记3分;本级发展值与第一级发展
值之和大于第一、二级基础值之和者,按3+[3*(一、二级发展值一、二级基础值)]
记分;本级发展值与第一级发展值之和小于第一、二级基础值之和者,按3—
[3*(一、二级发展值一、二级基础值)]记分。

凡第一级发展值未达到基础值水平的, 本级发展值等于基础值者记3分;本级发展值大于基础值者, 按3+[3*(发展值一基
础值)]记分;本级发展值小于基础值者, 按3—[3*(发展值一基础值)]记分。

第三级(C 档) 评分:本级发展值等于基础值者记2分;本级发展值大于基础值
者按2+[2*(发展值一基础值)]记分本级发展值小于基础值者,按2-[2*(发展值一基础值)]记分。

第四级(D 档) 评分:本级发展值等于基础值记1分;本级发展值大于基础值者,按1+[1*(发展值一基础值)]记分;本级发展值小于基础值者,按1-[1*(发展值一基
础值)]记分。

最后将各级评价得分累计, 即为该校的总评得分。

三、确立不同类型班级共同发展的评价模式。

对于微观管理来讲, 班级是教学和高考竞争的基础单位。

班级抓好了, 学生
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反之, 则因一科一人教学能力低下, 而影响学生在黄金发展期的均衡发展, 导致学生的终身遗憾。

班级学生水平又因各校分班指导思想不同而情况各异。

比如, 有的学校按成绩平行分班, 有的学校按成绩分类分班。

再说, 地域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

如何评价?这是基层学校微观评价巫待解决
的问题。

其一, 预定学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按照当年本地基础值划定的归档人类的分
数线, 将本校新生的数量、质量分班归档人类, 确定每班每类的基础值。

其二, 确定不同类型班的共同发展评估模式。

学校若按学生进校分数的高低
层次分班, 其评估模式为+ 某班高一新生人校分之和为分母, 该班高考分之和为分子, 求发展值。

某班的发展值高于基础值, 就说明该班具有较好的发展水平, 其发展值越高, 就越证明发展水平高。

若某班发展值等于或低于基础值, 则证明某班发展水平一般或发展水平欠佳。

学校根据发展值的大小排序,评估各班教学质量的好坏。

这样教重点班的和教普通班的老师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都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责, 从而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其三, 确定同类型班级不同发展层次的评价模式。

学校划分若干同类型班, 其目的是平等竞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如何实施评价, 促使他们在公平的状态下, 合理、有序、激烈地竞争, 就必须运用相同类型不同层次发展的评价模式。

高考是班级所有任课
老师“协同作战”的综合实力体现, 缺一不可。

评价模式要注重整体竞争能力, 要体现最大化的发展力。

首先, 确定归档人类的起点分数线。

第二, 确定各班各档分数线内的人数。

第三, 高考后核算各班进人一、二、三、四类的人数。

第四, 采用求发展值的方法, 分别求A,B,C,D四档一、二、三、四类的发展值。

第五, 按照高考评估发展值的大小排序。

并做出评价结论, 发展值大者, 即为该班发展状态好, 反之, 则证明该班发展状态较差。

同类班级的总评按梯级评分办、评估打分。

四、确立不同学科老师的高考竞争力评价模式。

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正确与否, 决定着整个高考竞争力的强弱。

但因学科的
差异, 高考试题难易的区别, 影响着对教师实际高考竞争水平的评估。

因此, 必须确立不同学科老师的共同评价模式。

其一, 根据学校预定发展目标数, 按120%的
比例预定学校学科的发展目标数。

其二, 按照归档人类的原则, 确定每档的学科起点分数线。

其三, 按照各档起点分数线核算每老师所带学科的各档学生数。

其四, 计算各档内人数与学校学科发展目标数的比例, 即基础值。

其五,高考后计算各档
人类分数人数的比例, 即发展值。

其六, 把入校时的基础值与高考成绩的发展值相
比较,按发展值大小排序, 凡发展值大的即为优。

反之, 则为发展不够。

对教师学科教学质量的总评亦按梯级评分的办法打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