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金融管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自由化·金融风险·金融管制摘要:当前,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需要建立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需要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而目前这种约束机制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自由化的发展速度,这是造成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推进金融自由化,应当认识这一现实状况,仍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以维护本国的基本金融安全。
当今,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不仅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内容,发达国家更是充当着这种潮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金融自由化有助于金融效率和资本效益的提高。
然而,近20年来,在各国纷纷取消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却有增无减。
一、金融自由化不能消除必要的金融管制
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使其在进行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时都必须优先考虑金融安全问题,即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无法消灭。
微观主体总是基于对相关变量趋势的判断而作出决策,一旦变量的变化结果与决策者的判断相悖,就可能发生损失。
在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如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理性决策.市场机制高效率等等,当事人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在“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的支配下进行决策,即使发生损失,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个别风险事件不会扩散为危及整个社会的金融动荡。
然而,在现实中,如此严
格的假设很难成立,个别风险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超过自身可承受的能力,金融机构间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羊群效应”,可能使微观领域的风险最终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金融管制,而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金融交易的过程。
但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达到最优的。
为了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之内,为了保护掌握信息较少的一方的利益,也为了及时化解风险,防止局部危机扩散形成系统危机,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成为一种必要,我们称其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是政府干预微观经济的一种行为。
而金融管制则是在某些方面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使金融交易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另一方面则通过动态地调整和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以确保金融交易有效率地平稳地进行。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对内消除管制,对外实行金融开放的过程。
但是,在金融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及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使得与维护金融安全有关的变量处于不可控的状态。
在目前的国际金融体制下,随着一国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更多的风险因素来自外部。
近年来,几次重大的国际金融动荡均与来自外部的冲击有关。
因此,为了维护基本的金融安全,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化也就是对外开放金融服务的过程。
一方面,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条件,另一方面,逐步对外国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
可以预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必然带来更为广泛的竞争。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洪,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内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增大,市场份额缩小在所难免。
随着金融服务的开放,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使金融机构破产的可能性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考国外的经验,建立某种机制,以阻止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扩散。
但这种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手段限制过于激烈的竞争,以保护国内相对脆弱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的稳定。
从拉美国家的经验来看,可以对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方式作出限制,以利于避免金融体系因倒闭事件而出现大的震动。
2.由于境内的外资金融机构多数是跨国金融机构,任何一个分支部门的风险都可能危及整体。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除了要获取境内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之外,还要设法获取其海外母行及其他分支机构的财务数据。
而要实现这一点,难度是很大的。
3、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使得资本管制的难度加大。
跨国银行的总部与海外分支机构间的资金调拨,将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入,难以有效管制资本帐户。
由此可见,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需要循序渐进,在没有达到一定条件之前,对金融服务的开放应保持一定的管制。
三、取消资本项目限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资本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因资本输出和输入而产生的资产与负债的增减项目。
并不是所有引起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项目变化的经济活动都是资本项目管制的对象,比如,商品、劳务、单方面转移等经常项目的活动也会引起资本项目的变化。
资本的跨国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需要,而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格局的形成,资本跨国流动正成为人们通过资产全球化追逐利润和规避风险的手段,表现为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
从资本流动的结构来看,短期资本流动的比重加大,外汇交易已日益与贸易、生产性投资相脱离。
80年代末以来,拉美和东亚等国普遍加快了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资本帐户管制的放松乃至取消,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国际资本流动的异常变化,对那些金融体制仍不健全的国家金融安全形成较大的影响。
1994年,墨西哥为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充分接受经济一体化所可能带来的利益,于是匆忙地开放了资本市场。
资本大量流入,助长了经济泡沫。
随着泡沫的不断膨胀,资本流入减少而流出增加,资产价格上涨停滞或下降,此时更多的人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资本开始抽逃,由此引发了人们恐慌情绪,巨额资本被转换为外币资产,首先冲击的是外汇市场,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动用外汇储备进行“抛售外汇,买入本币”的操作,外汇储备大量流失。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仅4天就损失了4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外流的资
本既有非居民的资本,又有居民的资本。
巨大的资本转移压力使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无功而返,最终不得不允许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使本国的实际外债负担加重。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印尼盾在短期内币值降至不到危机前的1/4,出现偿债危机。
资本大量抽逃将使资产价格暴跌,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其损失额甚至远远超过一场战争的损失。
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资本价格暴跌,给金融机构留下巨额的不良资产,从而使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规模窄小,受资本流动的冲击的影响较大。
而且这些国家在信息披露方面也
不完善,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其观点更容易改变,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往往更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最有争议的问题。
随着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经常项目管制的取消,资本的转移可以有更多的渠道逃避资本管制;随着资本管制成本的上升,以及显而易见的开放利益,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急急忙忙地开放了资本项目。
我们的观点是:资本项目的开放应当采取“渐进”的方式,根据已具备的条件,逐步消除管制。
这些条件包括:建立起更有弹性的、灵活的汇率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抑制通货膨胀的机制;等等。
然而,由于资本流动受各国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各国缺乏政策的协调,各自奉行“以邻为壑”的政策,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缺乏国际政策协调的机制,有关资本流动的国际监管也远未形成,因此,对于一国而言,即使通过内部的改革,已具备了上述
的条件,在开放资本项目时,为了谨慎起见,仍然需要保留必要的管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