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摘要】本文以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为例,分析了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类纪录片进行市场突围的发展对策。要增强商品意识,搞好准确的市场调查与定位,以精品理念进行精良的制作,使纪录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市场化;存在问题;对策
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后,荧屏内外热评如潮,众说纷纭,但无一例外的表达了对这部被称为中国首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的支持与关注。毫无疑问,《森林之歌》取得了成功。但仍有遗憾,有限的节目制作经费、不够深入的科学研究,导致国内自然类纪录片商业化程度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因此,探讨自然类纪录片进行市场突围的发展对策,意义重大。
一、自然类纪录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是瓶颈
《森林之歌》的拍摄经费是1000万元,这让国内同行很是羡慕,但这些资金与其每集50分钟11集的大系列、30多位主创人员、3万公里的拍摄行程、历时4年的创作周期、拍摄素材达30000多分钟相比,就显得不充裕了。就资金的绝对量而言,法国《迁徙的鸟》耗资3500万欧元,bbc的《地球脉动》投资1700万英镑,与国外同类题材相比,《森林之歌》的资金仍是捉襟见肘。自然类纪录片的特性是尽可能靠近被摄体,特别是拍摄动植物,这就要依靠各种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的话,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摄是难以想象的。《迁徙的鸟》的拍摄历时四年,横跨全球五大洲,选取了40多个国家共175个场景,行程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达300
多个小时,使用了动力伞、滑翔机、热气球、航模鸟等各种各样的辅助高空摄影器材,动用了17个最优秀的飞行员。《森林之歌》的全部内容,有三分之一是用dv拍摄的;为了拍摄细微部位的特写镜头,制作方租借了一台微焦摄影机,成了各摄制组争抢的“宝贝”。
2、扛摄影机的不搞科研
好的自然类纪录片常常需要强大的科学团队的资源支持,如果缺少了相关领域专家的介入,不仅会使记录片缺乏科学依据价值,其拍摄活动也会成为一场灾难。在国外,摄制组动辄雇佣几十名动植物学家参加拍摄,较为广阔和专业的学科背景,正是西方自然类纪录片成熟模式的要素之一。相比之下,《森林之歌》创作人员的科学背景就有些欠缺。成员大都长期从事人文类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接触自然类纪录片。科学研究是自然类纪录片的前提与知识后盾。《云横秦岭》中将秦岭中的稀有动物金丝猴、大熊猫、朱鹮摄入镜头,还讲述了一个川金丝猴群落中权力争夺战争的细节,以及公金丝猴“甲板”、“八字头”及母金丝猴“圆圆”之间的恩怨情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北大学对秦岭川金丝猴种群长期、详尽的研究结果。然而,其他拍摄区的创作人员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其他被拍摄地区的野生动物
资源,丰富程度明显比不上秦岭。相关的研究也没有那么系统、深入。
3、商业化程度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
作为国内第一部商业化自然类纪录片,尽管在影片的市场宣传、市场定位、制作方式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也走出国门,但是对比国外的其他自然类记录片,《森林之歌》的商业化程度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差距。融资方式单一,《森林之歌》是由官方投资的,虽资金的绝对量是可观的,作为系列片与同类型片子相比,资金量仍显得不足。资金的缺少使很多创作预想无法实现,比如延时拍摄,可以从一颗树绿叶拍到开花,可是这样的拍摄需要20天,一直要有人在那里操作机器,只是投资决定了不可能支持那么长的周期,还有航拍,国外拍摄这样的片子动辄就使用直升机,但是直升机使用1小时就要6万元,完成一次拍摄要30万元,还要等天气,因此整部片子的拍摄仅动用了两次直升机航拍。忽视对产品衍生品的开发。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节目总裁钟大年曾说:“仅仅靠卖片子,根本不可能收回成本,更不要说盈利了”。国外成功赢得市场的内容提供商,无论是美国探索公司还是美国国家地理,都非常注重相关图书与dvd等影像产品的推出。《森林之歌》推出d5的套盒,对其他衍生品的开发几乎为零。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金钱回报,而是促使纪录片在一种理性的状态下多元化,在一种良性健康的机制中走向繁荣,让更多的人享受自己喜欢的纪录片。这是中国
纪录片走向成熟的又一段必经之路。
二、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发展对策
1、增强商品意识
自然类纪录片不仅是纪实艺术,还是商品,只有进入市场,还原其商品属性,才能更好地经受市场的考验,实现其经济价值。制作人在创作时要对其制作周期、制作成本和投入支出进行控制,这样就要考虑影片经济上的收入和产出的平衡,否则创作者只是把片子做出来,至于有多少观众收看并爱看,收视率的高低,能否销售出去,创作者都是不管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商品进行运作的话,我们就需要在选题前进行市场调查,受众喜欢看什么片子,什么片子有市场前景,制作什么样的片子节省经费,并能打入国际市场。《森林之歌》制作人员在选题前发现国际纪录片对中国动植物题材的作品有很高的关注度,而且国际上自然类纪录片有很好的市场需求,这就提高了前期题材规划的市场化程度。从目前的市场交易情况来看,与人文类、社会类纪录片相比自然类纪录片的销售行情要更好、销售价格稍高,像《森林之歌》这样以一个主题组成的系列片更好销售、价格更可观。
2、准确的市场调查与定位
市场调查是为生产定位。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都应该有一个市场调查的过程,作为文化产品的纪录片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是“小众”和“分众”化产品,市场调查尤其重要。只有在
充分调查后,才能做出合乎市场规律的生产计划和投资预算。市场调查应打国际战略,不能只考虑国内,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更是要把国际市场放在第一位,否则由于国内外需求与供给的不对位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纪录片的终极消费者是观众,只有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的、适合观众口味的、能够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的作品,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可,作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就要考虑纪录片的市场定位问题。我们拍什么样的片子、怎样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在拍摄前就要谋篇布局,就要找准定位,把创作理念由生产导向性转变为需求导向性,结合观众需求来开发市场。系统的市场调查将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纪录片的弱项。
3、精良的制作与精品意识
要在市场上走的更远、更长久,创作者要把片子的质量放在第一位,精品片子是纪录片走向市场的砝码,也是对纪录片制作者的一个基本职业要求。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精英阶层将日益壮大,高质量的纪录片将成为他们在电视中的重要关注点。制作的过程中,前期脚本创作要把故事讲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拍摄时要有一支精良的制作队伍,拍摄的画面要工整,影调要与
讲述的故事协调,后期剪辑时要挑选每个画面,注意影片的节奏,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视角上来审视和选用每个画面。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