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肿瘤病人的护理
颅内肿瘤又称脑瘤,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颅咽管瘤、垂体腺瘤、表皮样囊肿及转移性肿瘤等。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颅内肿瘤指发生于神经上皮、脑膜及垂体等颅内组织的肿瘤,其中近半数是恶性肿瘤;继发性颅内肿瘤多来自肺、乳腺、甲状腺及消化道等部位。
颅内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其临床表现因肿瘤的组织生物学特性和原发部位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局灶症状,如意识障碍、癫痫及进行性运动和感觉障碍等。
CT或MRI检查是诊断颅内肿瘤的首选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1)个人情况:
病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是否有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既往史:
既往有无颅脑损伤和病毒感染史;是否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暴露史;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
2.身体状况
(1)有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临床表现。
(2)有无癫痫发作、肌肉抽搐、偏瘫、失语及感觉障碍等。
(3)有无视力和视野改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
(4)有无眩晕、耳鸣、进行性听力减退及平衡障碍等。
(5)影像学检查有哪些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是否提示激素分泌异常。
3.心理社会状况
(1)病人和家属是否了解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是否担心颅内肿瘤的预后。
(2)病人的家庭社会支持情况如何。
(二)术后评估
1.麻醉、手术方式,术中情况;
2.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伤口及引流情况;
3.有无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及视力视野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自理缺陷
与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肢体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有关。
2.潜在并发症:
颅内出血、颅内压增高、脑疝、尿崩症、电解质紊乱及视力视野障碍等。
【护理目标】
1.病人自理能力逐渐恢复,或自理能力缺失得到满足。
2.病人未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被及时发现与处理。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安全护理
(1)有精神症状、癫痫大发作、视野缺损、视力减退、肌张力下降、共济失调及幻觉者,术前应留陪护并根据病人情况采取恰当的安全措施,如使用床栏、保持地面干燥、物品放在病人容易取到的位置等。
(2)偏瘫和感觉障碍者,常规给予床栏保护,必要时约束四肢,避免病人发生坠床、跌倒、压疮及烫伤等不良事件。
2.术前准备
协助做好术前检查和术前手术部位定位。
若行经鼻蝶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术前应练习张口呼吸,术前3天起,用氯霉素(泰利必
妥)滴鼻液滴鼻,预防感染,术前1日剪鼻毛。
(二)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及四肢肌力等。
(2)观察病人有无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精神障碍、癫痫发作、失语、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等。
(3)经鼻蝶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应注意观察病人鼻腔填塞纱条位置,若脱出,不可自行塞回,应通知医生处理;观察纱条渗血、渗液情况,及早发现有无脑脊液鼻漏。
2.体位
(1)全麻清醒前,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抬高床头15°~30°;
(2)幕上开颅者应健侧卧位,避免切口受压;
(3)幕下开颅者早期头部可枕水垫;
(4)经口鼻蝶窦入路术后取平卧位,若无脑脊液漏,2~3天可取半卧位;
(5)后组脑神经受损、吞咽功能障碍者取侧卧位;
(6)体积较大的肿瘤切除,术后24~48小时内手术部位应保持高位,避免突然翻动病人致大脑上静脉撕裂、硬脑膜下出血或脑干功
能衰竭。
注意:搬动病人或翻身时,应有人扶持头部,使头颈成一直线,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或振动。
3.饮食与补液
(1)意识清醒者,术后第1日可进流质饮食,第2、3日给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进食前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
(2)术后有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时,可禁食1~2日,给予静脉补液,成人补液量每天应控制在1500~2000ml;
(3)术后若无后组脑神经损伤,可分次少量缓慢进食流质,无呛咳后再逐渐过渡到普食;
(4)术后若有后组脑神经损伤,应给予鼻饲流质;
(5)术后长期昏迷者,应做胃或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必要时肠外营养辅助。
4.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留置各种引流管,如脑室引流管、创腔引流管、硬脑膜外引流管、硬脑膜下引流管及脓腔引流管等。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①安置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瓶(袋),使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搬动病人时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脑
脊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
若引流管不慎脱出,不能自行安置,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②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早期应适当抬高引流瓶(袋)的位置,以减慢流速,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降低引流瓶(袋)。
颅内感染病人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增加。
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折叠和受压,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头部活动和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引流不畅的原因有:引流管过细,被凝血块、破碎脑组织堵塞;引流管放置过深,盘旋于创腔内;引流管的侧孔贴附于脑组织;或者脑组织水肿、颅内血肿,压迫包裹引流管或颅内压过低,应针对以上原因配合医生对症处理。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渣。
术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若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有颅内感染。
⑤拔管:一般放置3~4日,应尽早拔管。
拔管前行CT检查,并试行抬高引流瓶(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若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立即放低引流瓶(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生。
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进入脑室内引起感染。
创腔引流管的护理:颅内肿瘤术后,在残留创腔内放置引流管,引流手术残腔内的血性液体和气体,使残腔逐步闭合,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
①安置引流管,控制引流速度和量:术后早期引流瓶(袋)的高度与头部创腔保持一致,即可保证创腔内有一定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并且创腔内暂时积聚的液体也可稀释渗血,防止形成血肿。
术后48小时内不可随意放低引流瓶(袋),48小时后略放低引流袋,加快引流出创腔内的液体,使脑组织膨出,避免形成局部残腔。
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③拔管:3~4日待血性脑脊液转清即可拔除引流管。
硬脑膜外引流管的护理:开颅术后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性液体,防止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①安置引流管:引流管的高度与血肿腔处于同一水平或低于切口。
②保持引流通畅,并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硬脑膜外引流排液通常在术后6~12小时停止。
③拔管:术后24~48小时可拔管。
硬脑膜下引流管的护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术后放置硬脑膜下引流管,利于冲洗和引流。
①安置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瓶(袋),引流瓶(袋)
应低于创腔30cm。
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③拔管:术后3日行CT检查,证实血肿消失后拔管。
脓腔引流管的护理:脑脓肿行脓肿穿刺术后放置脓腔引流管可引流脓液、腔内注药冲洗。
①安置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瓶(袋),引流管的开口放置在脓腔中心,引流瓶(袋)低于脓腔30cm。
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
③拔管:CT检查证实脓腔闭合后可拔管。
(三)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颅内出血
是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
观察:大脑半球术后出血常有幕上血肿或颞叶钩回疝的表现,早期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意识障碍程度加深,由清醒变为模糊,脑疝侧瞳孔先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同时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病理征阳性;颅后窝术后出血具有幕下血肿的特点,常有呼吸抑制甚至枕骨大孔疝征象;脑室内出血可有高热、抽搐、昏迷及生命体征紊乱。
护理:一旦发现病人有颅内出血迹象,应及时通知医生,行CT 检查,若幕上血肿量>20ml,幕下血肿量>10ml,应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2.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术后2~4天是脑水肿的高发期。
观察: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三主征”,血压升高、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库欣反应,意识状态和瞳孔出现变化时,须警惕出现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
护理:一旦发生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脱水和激素治疗,并给予抬高床头15°~30°、吸氧等处理。
3.尿崩症
多发生于鞍上手术后,如垂体瘤和颅咽管瘤。
观察:严密观察尿量、尿比重,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和每小时尿量。
若病人每小时尿量大于250ml或24小时尿量大于4000ml,尿比重低于1.005,排入进食、进饮、使用脱水药物,则提示病人出现尿崩。
护理:若出现尿崩症,遵医嘱给予垂体后叶素皮下注射,或去氨加压素口服或静脉注射;保证病人出入量的平衡,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浓度。
4.电解质紊乱
常见低钠、低钾、低氯、高钠、高钾及高氯,多发生于鞍区手术后,如垂体瘤和颅咽管瘤。
观察:密切观察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
警惕有无因尿钠、氯排
出过多导致的“脑性耗盐综合征”。
护理:高钠者鼓励其多饮白开水以促进钠离子排出,输液中尽量不用含钠溶媒;低钠者,进食含钠高的食物,按医嘱及时补充高渗氯化钠;水分过度潴留必须严格限制水的摄入。
5.脑脊液漏
观察:伤口、鼻及外耳道等处敷料是否干燥,有无脑脊液漏。
护理:经鼻蝶入路蝶鞍区肿瘤切除术后,应避免剧烈咳嗽,以防脑脊液漏;若出现脑脊液漏,应做好相应护理。
6.垂体功能低下
多发生于鞍区手术后,如垂体瘤和颅咽管瘤。
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乏力、倦怠、精神萎靡等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垂体危象,表现为严重虚弱无力、恶心及呕吐,高热(体温>40℃)、低温(体温<30℃)、低血糖、低血压及水中毒等。
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行激素替代治疗。
出现垂体危象时,立即遵医嘱静脉输入50%的葡萄糖溶液40~60ml,抢救低血糖和失水,继而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 加入5%葡萄糖盐水100~250ml,输注4~6小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同时观察病人有无心悸、心跳加快、出冷汗等症状。
有循环衰竭者,按休克护理,有水中毒者加强利尿。
7.视力、视野障碍
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观察:表现为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
护理:找出视力障碍的原因,住院期间专人陪护,使用床栏防护,防止坠床;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清洁,防止滑倒和摔伤。
8.脑神经损伤
颅后窝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如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等。
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程度、面部感觉、口角是否歪斜、吞咽功能评估。
护理:眼睑闭合不全者,给予眼药水滴眼及眼药膏外涂交替使用,并使用无菌眼部敷料包扎;吞咽功能障碍者吸痰用物放置床边备用,病人进食速度宜慢,呛咳严重者停留胃管鼻饲食物;同时保证病人口腔清洁。
9.脑积水
术后早期出现脑积水,提示脑室被肿瘤阻塞未得到解决或出血造成脑室系统梗阻;术后晚期出现脑积水,多因脑室系统肿瘤复发或继发性蛛网膜炎致脑脊液吸收障碍。
观察:术后早期病人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淡漠及反应迟钝等,以上症状多为隐匿性,且缓慢加重。
侧脑室穿刺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升高。
护理:重视病人和家属的主诉,结合病人的综合情况,如腰椎穿刺颅内压结果,分析病情变化。
做好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前准备。
10.切口或颅内感染
也是颅后窝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观察:观察病人的体温、头部伤口皮肤及敷料情况。
护理:发热病人每天至少监测体温4次,排除其他管道感染,结合脑脊液检查结果、头部伤口敷料渗液情况及切口周围是否有压痛、积液等情况,分析病人发热原因。
【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鼓励病人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2.休息与活动
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出院后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瑜伽及慢走等。
3.合理饮食
多摄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及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饮食,如牛肉、鱼肉、香菇、木耳及紫菜等。
限制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4.用药指导
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改换药物及增减药量,尤其是抗癫痫、抗感染、脱水及激素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5.疾病康复指导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并注意安全护理,避免意外伤害。
①肢体瘫痪:应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瘫痪肢体各关节做被动运动,练习行走,防止肌肉萎缩;
②感觉障碍: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③听力障碍:尽量不单独外出,必要时配备助听器,随身携带纸笔;
④视力障碍:注意防止跌倒、坠床;
⑤后组脑神经受损者:避免食用过硬、不易嚼碎或易致误吸的食物;不要用吸管进食或饮水,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呛咳和窒息;进食时取坐位或半坐位,出现呛咳时,病人应弯曲颈、腰,身体前倾,下颌抵向前胸,以防止残渣侵入气管;食物的温度应低于40℃;
⑥神经功能缺损或肢体功能障碍者,进行高压氧、针灸、理疗及按摩等辅助治疗;
⑦癫痫和眼睑闭合不全:见第十章第三节脑损伤的相关内容。
6.自我监测
如出现头痛、呕吐、抽搐、不明原因持续高热、肢体乏力及视力下降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诊。
7.按时复诊
遵医嘱按时复诊,行CT或MRI检查,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术后应遵医嘱复查电解质浓度。
【护理评价】
1.病人自理能力是否逐渐恢复,自理能力缺失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2.病人有无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是否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关键点
1.颅内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是颅脑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早期发现颅内出血的有效措施。
2.术后2~4日脑水肿高发期,采取降低颅内压治疗,缓解头痛。
3.吗啡和哌替啶可抑制呼吸,缩小瞳孔,影响病情观察,因此,颅脑手术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均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