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作品分析和演奏诠释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19b2006294dd88d1d26bb0.png)
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权威资料]浅谈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曲式结构和演奏方法的练习摘要:作为单簧管这种西方典型木管乐器的经典之作,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一部具有一般西方器乐协奏曲曲式和中国音乐特色的完美结合。
本文论述了作曲家如何在作品中使用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使其到达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和背景,进而从配器和鉴赏的角度探讨这种木管乐器对中国器乐协奏曲这种体裁的探索和应用。
本文提出:在为单簧管这种西洋木管乐器应用在协奏曲体裁时,必须注意对每个器乐音色和技术特性的了解,使其在演奏协奏曲这样三个乐章的长曲目时,始终尽量保持奏出最恰当、最美的音色出来,并要注意旋律的歌唱性表现以及整体的音乐感表现等。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技术的练习J605 , 1005-5312(2011)23-0101-01整曲分为三个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协奏曲体裁,快―慢―快的速度特点也是很有标志性的。
例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斯波尔的(Louis Spohr)的四首《单簧管协奏曲》等。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单三部曲式。
开始就完全体现了中国元素,散板的开头是在西方器乐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的,这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中国音乐特色的一种延续。
散板的结束后,4/4的节奏、a小调的属音开始了A部。
A部的音域基本都是在单簧管的的中音部分奏出。
单簧管的中音区空洞而又安静,54的运奏速度仿佛描写出驼队在古老的丝绸之路缓慢而又稳定的前进,帕米尔高原辽阔壮美的自然景象和寂静神秘的气氛让行进的队伍也会偶尔驻足观望,人烟稀少、茫茫高原,沙漠中驼铃声由远而近。
随后音乐进入了B部,节拍的速度也由原来54加快为130。
而单簧管的演奏的音域也由之前的中低音域变为了中高音域。
沙漠驼铃,音乐主题逐渐展开,推向高潮。
不停的半音突进很好的描写了大自然无情的力量,不停的小二度上行快速推进搭配增四、减五度的下行,好似塔吉克人与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上行音符所表现的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无情打击被下行的增四减五所代表的塔吉克人一一顽强抵御。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ded39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8.png)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摘要】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一部典型的莫扎特音乐代表作品,展现了莫扎特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演奏者需要注意莫扎特音乐风格的特点,如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等。
单簧管协奏曲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也很高,需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
在演奏中要注意技术细节,如音准、音色和表现力等方面。
为了准确表达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莫扎特的音乐思想和表现手法。
演奏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关键在于全面掌握技术细节和深入理解莫扎特音乐风格,展现出莫扎特音乐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演奏者需要注重细节处理,展现音乐的美感和情感,从而完整展现莫扎特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莫扎特,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风格表现, 演奏处理, 音乐风格特点, 演奏技巧要求, 音乐结构, 技术细节, 音乐魅力, 关键要点, 表达, 演奏技巧, 演奏处理, 展现, 总结1. 引言1.1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风格表现与演奏处理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单簧管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展现了莫扎特优雅典雅的音乐风格。
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并运用相应的演奏技巧来表现其独特魅力。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灵活的节奏感和细腻的表现力。
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中,莫扎特将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要求演奏者通过流畅的演奏技巧来展现出曲中的情感与内涵。
演奏这部协奏曲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艺,包括准确的音准、清晰的音色、灵活的吐音和连奏技巧等。
演奏者还需要深入理解曲中的音乐结构,把握好节奏和动态的变化,从而使演奏更富有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技术细节,比如呼吸控制、指法技巧和演奏表情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心处理,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莫扎特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2. 正文2.1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特点莫扎特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天才,他的音乐作品充满着优雅、典雅和深情的特点。
单簧管作品的作曲与演奏--以《单簧管协奏曲》为例
![单簧管作品的作曲与演奏--以《单簧管协奏曲》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feb965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b.png)
单簧管又称“黑管”、“竖笛”,为18世纪木管乐器制造者约翰·克里斯托夫·登(Johann·Christoph·Denner)所发明。
单簧管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低音哀愁,中音柔弱,高音纯净。
自古典时期以来,单簧管历经多种流派、风格的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流传广泛的经典曲目,而《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数量到19世纪早期,达到一个巅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后,曲目逐渐减少。
提到单簧管协奏曲,从斯塔米茨、莫扎特、尼尔森、科瑞里亚诺、林德伯格等,到中国的张梧、胡璧精、郑振玉等等。
《单簧管协奏曲》作为单簧管的必备曲目,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笔下,其曲调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演奏层次分析,演奏过程体现着演奏家对曲目的理解、个人的解读、艺术修养和对作曲家的致敬等多个层面。
一、《单簧管协奏曲》的艺术创作背景与作曲研究提到单簧管的发展,来自德国的约翰·斯塔米茨家族不可跨越,甚至可以说整个曼海姆乐派的音乐就是一部单簧管的发展史。
这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为约翰·斯塔米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创作的《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以及其子卡尔·斯塔米茨(Karl Stamitz,1745年-1801)创作的《第三协奏曲》。
《降B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全世界第一首为降B调单簧管曲目,其演奏难度可想而知;《第三协奏曲》是诠释及最为广泛演奏的单簧管作品之一,也经常作为舞会/音乐会和比赛曲目之一,曲风古典,演奏华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斯塔米茨家族是交响乐发展史上的奠基石,他的创作为海顿和莫扎特发展交响乐奠定了坚实基础。
“音乐神童”——沃尔夫冈·阿玛德乌兹·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他35岁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百多部作品,其中《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单簧管协奏曲。
试析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征
![试析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a23595d69eae009581bec4f.png)
63音乐鉴赏试析歌曲《梅花引》的艺术特征摘 要】【《梅花引》是由韩静霆作词、徐沛东作曲及蔡日锡配伴奏的一首带有古韵的艺术歌曲。
本文对这首作品的基本内容歌词、旋律等作了初步介绍,最后深入的分析了《梅花引》的歌词、旋律以及钢琴伴奏特点,以便歌者更好的把技能和情感结合起来,完美的演绎这首古韵歌曲。
关 键 词】【《梅花引》 艺术特征一、歌曲《梅花引》歌词的分析歌词是歌曲塑造艺术形象的依据,在《梅花引》的歌词创作中,韩静霆先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梅花少女的情怀,赞美了梅花孤洁冷傲的气质以及不被世俗所击败的情操,同时也让人领略到青春的宝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上阕的歌词创作中,用“一枝”“悬崖”“独自”等词形象地刻画出在寒冬腊月之际梅花遗世独立的形态以及它孤寂冷艳渴望与知音相解情怀的心境。
然而,在作者心中所描绘向往的梅花不应该是仅仅停留于顾影自怜这样的立意当中,而应当是乐观豁达有奉献精神的当代梅花。
因此,在下阙的歌词创作中,他又用“回眸”“芳菲”“赠君”“一笑”“寂寞”这样的词汇成功地勾勒出梅花妩媚的姿态,刻画出一个痴痴等待心上人但绝不任世事苍凉所摆弄的女子情怀。
纵观全词,文字不足百字但却打造出了一个优雅,坚强,乐观的具有当代精神的梅花。
“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 作为整首歌曲的第一句,十分具有画面感,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在冰天雪地之际一白衣女子踏雪而来,用意女子比作梅花,阐明了梅花独自盛开在寒冬环境里的顽强性格,烘托了梅花高洁、超凡的形象;下一句“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这句歌词从侧面衬托了梅花坚强不息的生命力,表现了梅花不媚世俗的纯真傲骨形象,并且深层地体现了梅花内心的执着与坚定。
后一句“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仿佛是女子自叹自噫:即使拥有可令遍地芳菲都消去之的美貌,然而却知己难寻。
故而在演唱时应与前一句情感有所差异,表现出一种落寞而又渴望感情的情愫。
另外,“一片白”中“白”之一字占一整小节,是给情绪助推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故应在力度上逐渐加强,为下一句的情感抒发起到铺垫作用。
论单簧管演奏中的技巧与情感表达
![论单簧管演奏中的技巧与情感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d037d2b7240c844769eaeeb2.png)
单簧管不仅是一种音色丰富的乐曲,更是一种演奏技法十分丰富 的乐器,其中跳音和滑音的演奏尤为生动,一些快速技巧性乐句和一 些华彩乐段都能够通过单簧管演奏出来。同时,单簧管的音域宽广, 将近四个八度,可以演奏出超高音,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一、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单簧管作为一种音域宽广,音区各有特色的乐器,它的演奏可 以说是十分困难的,其很难具有一个统一的音色。此外,单簧管作 为一种十二度超吹的乐器,其演奏运指也很复杂,因此,要想将单 簧管很好地演奏出来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勤学苦练,拥有 高超的演奏技巧。 不过,若是只关注技巧,在磨练技术方面花了过多时间而不去 注重音乐的内涵与情感表达,很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使演奏变 成了一个机械的音符重现。这样的演奏无法完完全全表达歌曲的艺 术内涵,这样的演奏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把握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十分重要 的,学会如何在使用高超技巧的同时不忘情绪的传达,做到以技带 声,以声传情,是每一个演奏者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一)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辩证统一 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是辩证统一的,在演奏过程中二者处于平 等地位,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使演奏得以完整。演奏技巧是情感的 自然流露和展现,情感表达则是演奏技巧的依据和目标。没有技巧 支撑的情感表达是虚无的,没有载体的,失去情感的演奏技巧是空 洞的,没有灵魂的。 (二)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相辅相成 演奏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技巧性失误,此时如若情感表达的 到位,引人入胜,就可以感染观众,使观众忽视一些小缺点,使整 个表演瑕不掩瑜。同样,即使情感的表达不是完全到位,高超的娴 熟的演奏技巧仍然可以带来愉快的视听体验。因此技巧与情感二者 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二、演奏中的技巧练习 在单簧管演奏中,音色是否干净通透是演奏是否出色的一个重 要指标,与此同时,对超高音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演奏单簧管 必须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演奏技巧,这样才能提高演奏水平,促进 情感表达。演奏技巧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气息 在单簧管乐曲中,很多优美的自然风景或者人物细腻的内心独 白都是通过流畅轻缓的旋律来描述的,例如韦伯的《引子、主题与 变奏曲》,其中的第四变奏需要演奏者一口气吹八小节,且每小节有 十六个音符。这就要求单簧管演奏者拥有很强的气息以及运用气息 的能力,需要每天进行长音练习。 (二)运指 在单簧管演奏过程中,运指技术的纯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演奏是否成功。例如在《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中,需要手指连续
单簧管演奏技巧的运用
![单簧管演奏技巧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36ae9c2d15abe23492f4d01.png)
单簧管演奏技巧的运用作者:江雪陈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几首经典的单簧管中国音乐作品为例,通过研究乐器特点、代表作品音乐风格、演奏中的技巧处理等内容探讨单簧管这一西洋乐器在民族乐曲中的技巧运用。
关键词:单簧管;音乐表现;演奏技巧;音乐风格中图分类号:J621.4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096-01一、乐器特点和代表作品单簧管音区音色的不同赋予它广泛的演奏作品领域,它能够准确的演奏作品要求的乐思,运用它丰富的音色使音乐表现更丰满。
在众多经典的中国作品中通过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阐述,例如:《苏北调变奏曲》、《帕米尔之音协奏曲》、《牧马之歌》。
《苏北调变奏曲》它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梧先生于1952年在苏北地区体验生活后创作的。
作曲家用简洁明了的音乐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苏北乡间生活和劳作特有的场景。
《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我国第一首大型单簧管协奏曲,为单簧管协奏作品开创了先河。
它是1982年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胡璧精依据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一部大型单簧管协奏曲,这部作品富于了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风情。
《牧马之歌》是由我国作曲家王炎谱写的,这首作品以辽阔的草原为背景,包涵了我国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二、作品的音乐特点及风格《苏北调变奏曲》采用了安徽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全曲旋律简洁、明朗、节奏轻快。
描述了苏北秀美的风光,体现苏北人民愉快的劳作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
《帕米尔之音协奏曲》采用了塔吉克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整曲充满了浓郁的西域风格。
巧妙的运用单簧管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来展现帕米尔高原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
整曲分为三个乐章,快一慢一快的速度特点是典型的协奏曲体裁特点,其中也运用了柔和的慢板和回旋曲式。
第一乐章乐曲的引子就运用了散板,这在西方协奏曲中所没有见到过的,是中国音乐特色的作曲手法。
该作品突出体现了西方古典作曲手法与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高度融合,是对西方音乐的吸收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改良。
从《帕采尔之音》看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发展
![从《帕采尔之音》看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99cb406c281e53a5802ffec.png)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演奏分析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演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f5dfea9e314332396893a4.png)
64音乐鉴赏《梅花引》全曲为雅乐羽调式,使用了以四部和声为基础的伴奏陈述方式以及和弦作为变化音型的伴奏织体,结构简单明了。
其中伴奏的各个层都不一致,但却保持了清晰明确的和声基础,以下几种为典型性的伴奏音型:左手双音,右手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
该种伴奏织体左手模仿了弹奏古筝的快速下行琶音,简单有效的陪衬歌唱,生动的描绘了梅花的孤独寂寞的屹立在风雪之中的形象。
见谱例三谱例三带附点的伴奏音型。
演唱该句时需要抒情流畅的演唱,采用该种伴奏织体左右手快速弹奏琶音,能更好的烘托出梅花暗自叹息时光易老,然知音难求的心境。
见谱例四谱例四带旋律的柱式和弦和琶音伴奏音型。
右手以16分音符弹奏和弦的高音层,左手以16分音符和8分音符为分解和弦在低音区流动,作为该曲的高潮部分,采用这种左右手伴奏的强烈对比,衬托出梅花独自绽放,并表达了梅花的坚定与执着。
见谱例五谱例五由我国现代作家韩静霆和作曲家徐沛东合作而成的艺术歌曲《梅花引》引用古典词牌为名,以“梅花”为象征,通过赞美梅花水洁冰清和坚忍不拔的品德,亦诗亦歌描绘了当代知识分子在困境面前不为强暴、淡泊名利的真我情怀。
一个“引”字集诗体与歌体于一身,歌曲以借物言志的手法将梅花的心事娓娓道来使品之更有意境。
【作者简介】常莉,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上接63页下转65页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演奏分析摘 要】【《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作曲家胡璧精先生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具有塔吉克民族特色的单簧管音乐作品。
该作曲家在1977年到1978年曾两次深入帕米尔高原体验生活、采风取景,帕米尔高原美丽的景色和塔吉克族人民的勤劳善良的品格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也曾去往参加塔吉克族的婚礼,对现场热烈隆重的气氛感受深刻,从而写下了这首具有异域风情的、在国内外的单簧管乐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
关 键 词】【单簧管协奏曲 《帕米尔之音》 胡璧精一、创作背景《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是作曲家胡璧精先生在1981年创作的一首具有塔吉克民族特色的单簧管音乐作品。
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7bb5a84c77232f60ddcca1fc.png)
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2007年第3期第9卷(总第43期)淮南师范学院JOURNALOFHUMNANTEACHERSC01J.~GENo.3,2007GeneralNo.43,V o1.9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浅析《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帖玲(淮南师范学院音ft.系,安徽淮南232001)『摘要1一切器乐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特定的手段,在单簧管演奏中,表现手段不外乎特有的演奏法,指法,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细微处理和变化.现代教学中,在保证演奏手段得到良好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引入具体作品进行教学,已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作品来掌握单簧管演奏技术有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关键词1单簧管演奏;《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音色;清晰发音;呼吸;内心听觉r中图分类号]J64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9—9530(2007)03-0025-03 一切器乐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特定的手段.在单簧管演奏中.表现手段不外乎特有的演奏法,指法,音色,节奏,速度等方面的细微处理和变化.现代教学中.在保证演奏手段得到良好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引入具体作品进行教学,已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练习作品来掌握单簧管演奏技术有时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根据莫扎特所谱的唯一的一首单簧管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为例进行分析,从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单簧管的音乐表现和特点.这首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起初不是为单簧管而谱的.是将巴松管协奏曲改编而成的.在G大调原曲上另加大管声部,然后再把整个移成A大调,第一乐章便是如此改编而成的.至于第二与第三乐章则完全重新谱写.只要把巴松管主奏声部原曲草稿与改编版相比较便知道,其内容几乎没有变, 仅仅将如同中音单簧管或比普通单簧管低了五度的巴松管的乐句.移成了适合A调单簧管的音域, 而引起的若干不适部分予以更动而已.莫扎特可能喜爱如今已淘汰的巴松管那种阴暗柔和的音色,因而自1780年之后,偶尔把它用在室内乐或歌剧里.单簧管如于双簧管的音色均匀.它的魅力即在于低,中,高各音域音色迥异.并且表现得幅度大.当时在管弦乐队上未成为编制内乐器的这种新乐器,莫扎特已有先见之明,尽量利用其最低音的音域.与高音域对比而产生巧妙的效果.因此有人说莫扎特在这方面是浪漫派音乐诗人韦伯的先驱.虽然主奏声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灿烂的技巧, 但音乐表现的实质不仅是单簧管.而是主奏与协奏彼此呼应.乐队也对整个作品的艺术框架负有同等的责任.甚至主奏也担任起伴奏的任务.莫扎特采用单簧管当主角的两首作品(另一首为《单簧管五重奏》).都没有采用降B调单簧管而采用A 调单簧管,A大调一向与g小调一样,是适合莫扎特的音乐资质的调性.并且常常藉此漂散着能够孕育出相当生气蓬勃的气氛.这种情调在这首协奏曲里.糅合于莫扎特的晚年创作上具有的那种平静澄澈的音响里,显得优美无比.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全曲长度超过莫扎特多数的交响曲.有359小节之多.可是没有安排华彩乐段.此曲沿袭协奏曲的固有形态.先由乐队呈示主题开始.第一主题(谱例1)先由弦乐器.接着由管乐器尽情地奏出之后,本来应该呈示第二主题的,这里却被省略掉,改由主奏单簧管呈示第一主题,管乐器休止.只有弦乐器支持之下,奏出了8小调插句式的主题(谱例2).不久管乐器再度参与而以f划分段落,然后异于第一主题成对比的绵延的第二主题(谱例3) 才以属调呈现.在延长音上告一段落之后.由主奏单簧管与小提琴之间交替.根据每一主题开头的模仿.乐曲经主奏乐器为主体的经过部分,乐队呈示部的音形成小尾声发展部是以第一主题为主轴,也插入谱例2的小调主题的片段.乐曲用频繁的转调而扬起.并未停留在靠主奏乐器快速的音群或跳跃,转为的罗列,再现部是照原来的样子进行.谱例1Allegro——^(cI.so,【收稿日~]2oo6-o6-]3【作者简介】帖玲(198O一),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26淮南师范学院第9卷谱例2谱例3第二乐章:慢板.D大调.3/4拍子.三段体.在弦乐器伴奏之下.单簧管平静地奏出了主旋律(谱例4).这个徐缓乐章与其说是协奏曲,不如说是一种室内乐.主要由主奏乐器来独白,第一段丰满的主题尾部.由乐队予以微弱地回应之中,转成了属调而进入第二段.担当新旋律(谱例5)的依然是主奏乐器.曲调略为活泼.展开了几个技巧化的音群之后.导引至属和弦上的延长记号,乐曲恢复为D大调而再现第一段.后半部的终结由单簧管细腻地装饰之后.悄悄地打住.此乐章质朴又意味深长的旋律线.是相当扣人心弦的.谱例4谱例5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这个乐章虽然轻松有趣.以音域或节奏的对比造成几分幽默的气氛.可是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了忧愁的影子.虽然是回旋曲.可是适时地做自由处理首先由主奏乐器带出附有断音的欢快节奏之回旋曲主题(谱例6),乐队全体重复一次,接着插入一段由单簧管吹奏流畅圆滑的快速音群与乐队追逐的部分,迈往第一副主题.这里并未摆脱原调.主奏乐器以A大调奏出第一副主题(潜例7).进入小调的转调乐节.主奏乐器上上下下吹奏音阶来接上主题再现其后的第二副主题部f小调(谱例8)不久变成D大调.主奏乐器与乐队密切地呼应.接着是回旋曲主题(谱例5)片段运用,第一副主题再现.然后主部第三次复现.此后插入一种相当于终结部的第三副主题.单簧管以凌厉的分解和弦(谱例9)与乐队对峙.再度把回旋曲主题片段作经过方式来处理.而使得回旋曲主部第四次复现,其间没有华彩乐段,以f的力度直截了当地结束全曲.谱例6/—,谱例7谱例8■\.一—■\..—,谱例9我们每听完一首乐曲.真正受感动的是演奏家们对音乐的处理.也就是"表现手段"的体现.这些"表现手段"至少包括音响处理(涵盖音色,音准,力度,颤音等方面因素)和演奏处理(涵盖节奏,拍子,速率,乐句衔接与细微处理等方面的因素)两方面的内容.先从单簧管的音色说起.上述所提及的诸方面的因素.音色尤其应该是单簧管演奏者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通常单簧管的发音非常华丽丰富,清朗纯洁.有遥望晴空时的感觉.它的各音区的色调有显着的不同两种不同调的单簧管的音色也稍有差别:降B调单簧管富有表情.发音华丽.音色明朗辉煌;A调单簧管的音色柔和,优雅, 不如降B调单簧管那么明朗华丽.单簧管最好的音区是低音区与高音区.即被称为有表情的区域. 单簧管的低音区非常有特色.音色圆润丰满.有一定的戏剧性与紧张性.但真正富于特点的是最低的一些音.从力度来看.它的强弱表现幅度非常大,可以从最弱直至最强,气息消耗也少,尤其在同一音上的强弱变化效果非常出色.单簧管低音区发音与音色的特点及表现能力是其他木管乐器所没有的中音区音色缺少表情,音响迟钝而没有个性.单簧管的高音区具有另一种特色,它与低音区正好相反.以它的明朗化,女性化的音色,富有表现力的个性被作曲家所重视.尽管如此,演奏者在完美的掌握"演奏手段"所需的各项基本训练之后.如能使整个乐器的音域的声音统一起来才算掌握了控制音色的技术.在音色的把握中,演奏者第3期帖玲:单簧管的音乐表现之我见个人所具备的音色鉴赏力和音乐听觉能力.是构成其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它们去赋予乐器的音响应有的音色的本领.莫扎特写作《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首作品时.才接触单簧管这种新式乐器不久,据文献记载.正是由于单簧管的最低音附近的音域十分响亮,并且用高音区进行对比反差极大,其效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表现趋向产生这一想法在莫扎特所处的时代看来无疑是超前的.他大概是看到了单簧管低音区的独特音色.即使在浓厚的乐队音响中也能清楚地听到它的声音.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意识到了单簧管表现上的这一特点.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西班牙随想曲》第二乐章.开始不久出现的单簧管(A大调)最低两个音——#c—d.特别有表现力,似乎给人一种不详的感觉.实际上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效果.经过他的深思熟虑,作品不仅在调性上具有适度的活力,还洋溢着波澜壮阔的气氛.接着.清晰的发音不仅让我们听到了优美的音乐.还可以影响音乐表现的性质.这里所说的清晰发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是将某种演奏方法尽量清晰,准确地发挥出来.一如我们唱歌或说话时要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其次在实际演奏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演奏手法去表现音乐,使音乐的性质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这些在谱面上不一定都有所标记.这就给演奏者在处理这些作品时留下了一定的自由度.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遵守音乐的逻辑发展.使得自己在演奏中所创作的音响合乎音乐的基本性质at~J'b.谈到正确地运用呼吸在单簧管演奏者来看,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是它作为音乐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却始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早在1984年.瑞典着名单簧管演奏家汗斯?鲁道尔夫-什塔尔达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就曾表示过:"比起在一秒钟内能吹出二十个音来.我认为不如二十秒里能吹出一个好音的人更为优秀".从他这话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申出.竭力把一口气吹得尽量长一些决不是真正的优点,注意音乐分句的特点.才是使演奏具备美感的一个前提条件.譬如.在演奏第三乐章时.音乐的要求是在音域和节奏上形成对比.单簧管的走向十分圆滑和流畅,同乐队之间的应答紧密贯穿在一起.单簧管奏出的回旋主题(见谱例6)是带有断音的节奏.且是有形成断句的连线处理虽然这个主题音区上并无大的变化.但断音和连线的交替.对于呼吸的处理倘若做得不好的话.往往会给音乐的基本发展造成破坏.at~J,b,如果演奏分解和弦(尤其在乐队的背景支持下)的第三插部主题时(见谱例9), 每一次呼吸后的发音处理柔和也是求得美好音色的关键所在最后.具备良好的内心听觉对一个演奏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内心听觉是一种潜意识的听觉, 是人的一种敏感而微妙的能力.如想充分调动它, 需靠演奏者意识上的准备.换言之.演奏者在演奏时要进入一种"倾听"的状态.如何调动和激发自身潜意识的听觉.使其更趋敏锐.我觉得要从几个方面努力:1.在演奏或者在听音乐作品时,首先主观意识上要想到倾听.内心要松静.是自己处于一种谛听状态;2.多听一些优秀作品,听的同时,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用心去倾听,默唱.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3.长期坚持室内乐的排练和演出通过乐队成员长期的排练合作.互相倾听,使彼此得到充分了解和沟通,达到高度默契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每个人的内心听觉.而且还能弥补管乐演奏者长期在乐器上演奏单旋律而对多声部.和声和弦接触不多的缺陷;4.不要就音乐学音乐,还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比如读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可从其中潜心揣摩作品的意境,韵律.这同样可以触动自身的潜意识听觉;5.还可以从视觉上去倾听.很多事物,虽按其性质分门别类,看似千差万别,细想却有共通之处.比如一副好的书法或油画,它们同样能表现出节奏对比.层次渐递,映衬呼应,色调浓淡,也有厚重与纤细的力度变化及线条.总之.作为一个演奏者.除了掌握乐器的一般演奏技能技巧以外.培养自身的内心听觉.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在单簧管演奏中.我们始终如一的学习演奏中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加强单簧管技术训练方面.但最终真正要关心的仍是音乐和技术的完美统一.在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每个音符.赋予乐曲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陈建华.管乐器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席伟泷.音乐表现手段在单簧管演奏中的重要性【J].交响,2000,19(4):60—62。
浅析单簧管的声音特色及其画面感
![浅析单簧管的声音特色及其画面感](https://img.taocdn.com/s3/m/fc80d492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0.png)
浅析单簧管的声音特色及其画面感浅析单簧管的声音特色及其画面感文\黄小珊搞■:单簧量吴有广阔的音域,其声音清晰浑厚,饱满.独特的音色特点使它演奏出的由日富有画感,井随羞电影业的发展,不断渗八到影视作品中,在刻画人糟心理推动情节发展午方发挥极大作用,越来越受到导演的青昧.关■调:音色特征模仿性自感单簧管产生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欧洲起源于古希腊.有人把单簧管喻为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术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音乐象柏辽兹曾生动地描述过单簧管的声色特点~在音乐的发生增强.减弱和消失方面单簧管是最理想的乐器.因此它具有造成飘渺深远,空谷回响余音缭绕薄暮昏翼等效果的可贵性由此可见单簧管在演奏上有着音色优势可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画面感.一,●簧蕾的音色特点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单簧蕾只是用来演奏乐曲中的和声部.1788年莫扎特在第39变响曲中写了单簧管的独奏乐句使单簧管独特的音质进八人们视线.随着乐器的不断改进演奏水平逐渐提高单簧管的音域也有所宽广20世纪50年代末先锋派作曲隶与单簧管演奏家共同摸索出演奏复音四分音等新技法并认为当时只开发了乐器真正声源的一部分.单簧管独特美妙的音色无论在交响乐队室内乐队爵士乐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各国语言文化风俗等不同单簧管的音色形成了不同种类的风格如法国式英国武~德国式美国式等音色而其中美国式成为管乐演奏中的主流.其演妻出的声音特点也浑受其文化的影响演奏出的效果澶染一种轻松欢快.优雅而不沉闷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单簧管音色的表现力十分强烈所能表达的情感领域也非书宽广.它拥有近四个八度的辽阔音域.而且在演奏旋律音阶.琵音跳音等方面也表现出色正是由于其在演奏技巧及声音特色上的突出优势Ⅱ习量河之声Y~LJ-OWRIM'~RDFT5oN.2a11年1搠音乐家大胆地将其用于对自然声音的模仿有学者认为人类本能具有一种抽象冲动在抽象冲动中人们功利需求的单个外界事物从其对他物的依籁和从属中解放出来并根除它的演变从而使之永恒.而单簧管音色的表现力可以使听众联想到相近的自然事物使感情自然转移到所乐曲所描绘的自然景观之中从而体会到一种审美之感最后虽然单簧管的每个音区都有独特的音色特征但是还需要各音区的声音统一方能有浑然体的音色艺术效果例如爵士乐曲风格中高低音常保持圆柱型的高低音音色的统需要高音和低音的音色也一样宽厚如果音色效果如金宇塔型低音宽而高音窄则会影响整部乐曲的声音及画面效果".而民族音乐风格中如《驴车》《逗鸡》等作品充分显示了单簧管的音色模仿性模仿驴叫公鸡打鸣的声音.=.簟簧警的一面矗单簧管的独特音色效果决定了单簧管的演奏更具画面感.所谓画面感(或称画面效果)即是演奏者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结台对作品的理解为乐曲设定一定的情境赋予它一幕幕画面画面的运动随音乐的起伏而变换.例如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高原*第一曲乐章的演奏中音乐所赋予的画面给人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一队缓缓而来的商队留下的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和一串串脚印单簧管的画面感使它在电影中逐渐被发掘与运用.首先从单簧譬音乐的本质来讲具有极高的概括能力.即它能表现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和情绪起伏借音乐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是电彩重视单簧管音乐的原因.电影创作中.作曲家首先要考虑音乐与影片的情节画面氛围的统一使音乐在受影片的约束下完成主题思想的表达可以说单簧管音乐与影片的融合提高了电影的艺术表达效果.其发电影由不同的节奏感组成如人物心理的主观节奏电影叙事的客观节奏观众的心理节奏等.单簧管音乐的艺术形式可以能够满足这些风格需求迎台不同的场景例如电影中单簧管的演奏可以始终充实着剧情的发展即使观赏完一部影片其中的音乐能唤起人们对电影画面的记忆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影视作品中许多以抒情怀I19为主题的电影运用单簧管的演奏极具表现力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及情绪为影片增加艺术效果.可以说单簧管音乐与电影的渗^越来越受到导演的青睐其发展空问也是广阔而赋有潜力的.单簧管音色特点决定了它对生活对艺术具有强烈而丰富的表现力作曲家又借用萁音质上浑厚,深沉清晰等优点在各种韪材的谱曲中予以发挥其声音的模仿力更加强了音乐的活泼与生动为音乐人情感的表迭提供了宽阔的表达空间.当然任何艺术的表述与传达都需要有艺术家的赡受与理解只有浑八感受乐器本身的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再加上平日不间断的指法气息等技巧练习单簧管会被演赛出更多优美的旋律也会被创作出更多富有生命力表现力地优秀曲目.最后随着大众艺欣赏水平的提高单簧管本身所固有的高贵优雅的音色品质定会使其演奏出现在更多的艺术休闲场所其发展与创作空间也是十分广阔的朝中国零具警力衄章艺术杂志注释:1【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一一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金城出版社20{0172赵国强《初谈单簧管教学中的音色模仿及基础练习》载自《黄河之声》2010年06期3郑宏《论单簧管音乐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载自《电影文学》2010作者简介:黄小姗2009年任教母校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专职教师荣誉:2008年哨片公司V ANDOREN公司授予最年轻的艺术顾问荣誉称号.西安音乐学院青阿之YELLowRlvERoFTHEsoNG2011年1期皿。
复风格,简约-后浪漫——探寻20世纪后现代单簧管作品演奏风格
![复风格,简约-后浪漫——探寻20世纪后现代单簧管作品演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1aefe60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4.png)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复风格,简约-后浪漫——探寻20世纪后现代单簧管作品演奏风格郭蒋帅[1][内容提要]单簧管作品创作在20世纪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对单簧管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说是林林总总。
其中有对于各类作品的分析、对演奏技法的解析亦有对此时期整体风格的阐述等。
可见这一论题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从各式演奏法中能彰显出这一时期对于单簧管总体风格与形态的把握。
笔者拟从这一角度入手,并例举实际的作品佐证。
[关 键 词]后现代/单簧管/浪漫风格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9)03-0150-8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单簧管的发展就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此时作品的风格逐渐趋于简约,同时兼具后浪漫主义色彩。
“简约”体现在有许多技法得到了创新(特别是在20世纪中后期),突破了传统的复杂性,逐渐走向“简单化”道路。
“后浪漫”则是因为在它初期延续了浪漫派和后浪漫派风格,但这并不是单纯的复制,在具体作品中仍能看出许多变化的因素。
后现代主义渗透着反权威与无固定化中心的思想,正是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与界定,因而才要摒弃现代主义音乐材料的铺张、堆叠(如序列音等),进而宣扬自身新式情感表现法则。
可以说在这一社会背景与总体社会思潮影响下,直接导致了“简约-后浪漫”的诞生。
这一阶段单簧管作品新创作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极具代表性,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作品均如此。
[1]作者简介:郭蒋帅(1986~),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讲师。
郭蒋帅: 复风格,简约-后浪漫151笔者将在下文列举出几首代表性的作品。
一、风格上的“简约化”凸显在作品的演奏中,技法起到关键性作用。
这一时期演奏法的简化为这种新风格奠定了基础。
从音乐美学层面解读中国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
![从音乐美学层面解读中国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https://img.taocdn.com/s3/m/84fa99839b89680203d825c2.png)
从音乐美学层面解读中国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吴志涛(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作者简介:吴志涛(1972-),男,吉林省通化市人,学士,讲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单簧管演奏及教学。
【摘 要】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我国杰出的单簧管原创作品,该作品以单簧管为主要演奏体裁,采用了西方传统的协奏曲曲式并融入了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使得中西音乐文化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同时《帕米尔之音》也是我国第一部交响乐题材的单簧管协奏曲目,对我国的单簧管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单簧管;音乐美学;帕米尔之音中图分类号:J64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3-0063-02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胡壁精老师于1981年创作。
其创作灵感便是源于帕米尔高原上壮丽的景色。
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的最西部,它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平均海拔约5900米,其中最高峰为乔戈里峰,海拔为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
当然,说起塔吉克民族同样也是这首作品的灵魂所在,作品中除了对帕米尔高原风景的展示以外,还融入了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生活,这也使得作品的画面感更加立体。
据胡壁精老师介绍,在创作本首作品时,他曾两次前往帕米尔高原体验生活,与当地塔吉克人民共同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了其创作的重要灵感。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展开,从画面、演奏、意境等方面对单簧管作品《帕米尔之音》的三个乐章进行全方位赏析。
一、《帕米尔之音》的意境美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分为三个乐章。
其中,第一乐章为Andante Allegro (行板与快板),又被称为“沙漠的驼铃”。
作品的引子部分由散板进行展开,升sol 的巧妙运用则确立了塔吉克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也很好f 将听众引入到歌曲之中,使听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帕米尔高原上人们的风俗与文化。
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与破局——以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为例
![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与破局——以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09e19f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f.png)
I~||_,十艺Tit研究I I__R三三B=R匚I 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与破局——以帕米尔之音协奏曲为例沈阳音乐学院/庞亮摘要:五指更奏,卷手一挃,西洋乐器单簧管,在演奏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内心驱使一种结构化的重建,欲构架一个理想化的西洋与民族之间的契合,试图将横亘在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长期对立的研究发展障碍中,寻求破局之道。
对弈意味着大格局下的一种文化重拾,罘葸之势,破局有道。
《帕米尔之音》的出现,将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开解出一条破局之路。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专业人士的极大关注。
研究者从西洋乐器民族化视角入手,从对立到破局进行辩证性的思考,深入剖析这首单簧管演奏曲目中的经典之作《帕米尔之音》协奏曲,解读其内置的中西文化,诠释两种艺术文化碰撞下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胡璧精民族风对立与破局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土壤,单簧管作为西方的木管乐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依旧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自1903年,英国人在北京创办的军乐队第—次出现单簧管这一乐器后,中国便开启了单簧管艺术的发展之路。
随着1922年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大学成立之后,我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穆志清任教,开始为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漫延至20世纪下半叶,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胡璧精创作的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便是其中最为杰出作品之一。
之后,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约翰•丹曼给予了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的世界单簧管协会年会上,我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陶纯孝先生受邀演奏了这部作品,当时便获得了世界各国音乐家的一致好评。
此后,这部《帕米尔之音》便被列为各艺术类高校单簧管专业的必修曲目。
可见,这部作品对于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作品分析和演奏诠释
作者:帖玲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2期
摘要单簧管是西方典型的木管乐器之一,在管弦乐中被称为“演说家”,同时在木管乐器中又被称为“戏剧女高音”。
而作为经典之作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一部既包含了一般西方音乐协奏曲的曲式,又包含了中国古典音乐特色的完美作品。
本文主要讲述了有关于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三个乐章的详细分析,凸显出该作品所描绘的场景以及所蕴含的感情。
不仅如此,本文还就其的演奏诠释做了详细的解析,从而从鉴赏的角度去探讨了单簧管这种木管乐器对中国器乐协奏曲体裁的应用和帮助以及《帕米尔之音》的创作对于整个中国音乐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单簧管协奏曲作品分析演奏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帕米尔之音》是由胡壁精作曲,主要描述的是帕米尔高原的魅力风光以及蕴藏在音律之中的古老的丝绸之路的背景。
整曲采用的是典型的协奏曲的体裁,即分为三个乐章,三个乐章的速度特点是快-慢-快。
这与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速度特点类似。
1第一乐章
在《帕米尔之音》的第一乐章的最开始就体现出了中国独有的元素,即以散板的形式开头,这在西方的器乐协奏曲中是从来没有有过的。
它不仅体现保留了西方协奏曲的模式,还加入了中国音乐的特色,完美地对东西方的音乐进行了融合。
不仅如此,这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中国音乐特色的延续。
在散板结束之后,a小调的属音就开始了A部。
A部的音域大部分都是在单簧管的中音部分演奏出。
单簧管的中部所具有的特点就是此刻的音律空洞并且宁静。
在第一乐章加入中音部分,同时以54的演奏速度进行演奏,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驼队在古老而悠长的丝绸之路上缓慢地朝着目标前进,前进的队伍时而因为帕米尔高原辽阔的自然风光以及其神秘而又寂静的氛围驻足回望,在悠长的音乐中,听者闭眼聆听就能清楚地感觉自己已经置身于帕米尔高原之中,在茫茫高原中听着沙漠中的驼铃由远及近。
随之,音乐就开始了B部,B部的演奏速度又比之前的54更为加快。
同时单簧管的演奏音域也由之前的中低音变为中高音。
悠悠的沙漠驼铃声音不断回响在听者的耳边,音乐的主题也就此展开,逐渐地走向高潮。
连续不断的半音环节突进完美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庞大而又无情的力量,而不断的小二度的上行在快速推进时搭配增四减五的下行,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图像,描绘着古老的民族塔吉克人不断地与大自然做斗争,从不轻易屈服,强烈地体现出了塔吉克人顽强的抗争精神。
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猛烈的打击之下,最终大自然又回归到了当初的平静,此时乐曲处于B部和
A’的衔接位置,其由慢板和一个华彩乐段构成。
在单簧管的华彩之后,展现出来的场景即是驼铃声由近及远,渐渐消失在广阔的沙漠之中,主题再一次体现出来。
2第二乐章
《帕米尔之音》的第二乐章在演奏过程中采取的是柔和的慢板。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相类似,仍旧是采用了A-B-A的段式,并且在节拍上也由之前的4/4拍变为了8/6拍。
不仅如此,相同之处还体现在第二乐章在开头也是采用的是主调d小调的属音。
在演奏中起初平稳的节奏为听者展现的是高原的夜晚,而凸显出来的高音二度上行就描绘的是星星在无尽的夜空之下不停地闪烁。
渐渐地,乐曲也进入到了中段,即B段,速度也同样加快,变为了每拍104。
但是实际上演奏中整个乐曲仍旧是显得从容而又缓慢。
听着D小调的分解和弦以及单簧管独有的簧片断吐音,脑海中不自觉地描绘出静谧的湖畔上偶尔的点点碧波,青年思念远方的亲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静静地沉浸在所描写的幸福之中。
同样在B段和A’段的衔接处,演奏依旧采取华彩来进行衔接。
3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在演奏时采取快板、回旋的曲式。
其速度基本上与西方的协奏曲的演奏保持一致,达到了176。
但是两者又有所区别,当独奏开始之时,演奏家采取简单的长音来展现塔吉克人在结婚之时浩浩荡荡的长队。
当长音演奏过后,便开始了第三乐章的主题。
C大调的主旋律随之进入B段,而B段则转为了F大调。
在演奏过程中不断体现着塔吉克人古老而又传统的门族风情。
在35个小节的演奏之后,乐章再次回到C大调,而在9个小节的衔接之中,乐曲也再次回到了A段。
整首乐曲在演奏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华彩,这为整首曲子的演奏增添了大量的魅力。
4整体分析与演奏诠释
整体的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三个乐章的分析如上所示。
而在演奏过程中,如何将这样完美的作品更好地诠释出来也是突出一首乐曲精彩之处的重点。
《帕米尔之音》的第一乐章在演奏过程中采用的是奏鸣的曲式,速度上采用的是中速的行板,其主要作用是体现帕米尔高原苍茫辽阔之境。
音乐的出现是在竖琴与弦乐的交替引导之下,然后通过大管、大提琴、小提琴的由弱到强的演奏中引出了主题,接着则演奏出一段散板。
通过这样的演奏,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烟稀少的浩瀚高原,一串逐渐由远及近的驼铃声伴随着驼队步履蹒跚的脚步声慢慢地行走在充满神秘色彩的丝绸之路上,让听者仿佛就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之中。
而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之处采用华彩之后,驼铃悠悠声逐渐消失在耳畔,消失在了苍茫的荒漠之中,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
第一乐章的演奏犹如故事的开端,渐渐地带领着听者进入神秘地帕米尔高原而无法自拔,这场演奏诠释了充满魅力的帕米尔高原的自然风光。
帕米尔的夜晚美丽而又独特,它就像是一名高贵,充满魅力的女子,用她所特有的嗓音一遍又一遍地为人们歌唱,一遍又一遍地在诉说着她的故事。
她的美丽,她的嗓音让你甘愿沉浸
在凝神观望之中而无法自拔。
高原美丽的夜晚,星星在广袤无垠的夜空之中不断地闪烁跳跃,静静地(下转第232页)(上接第224页)听着、看着勇敢的塔吉克青年与迷人的少女那令人沉醉的爱情在静谧的湖边荡漾,仿佛自己就是湖中的一条鱼或是一株水草,又或是他们身旁的一棵树,又或是那夜空中的星,安静地听着他们互相倾诉那千年不变的爱恋。
《帕米尔之音》的第二个乐章采用慢板演奏就是诠释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不忍打扰的夜晚,它体现着演奏家对帕米尔高原深层的爱,体现着作曲家的心身神往,体现着听者们的如痴如醉。
《帕米尔之音》的第三乐章用快板的形式诠释出来了塔吉克人在结婚过程中热闹的景象,赛马过程中青年们的嬉戏、你追我赶的场景更加增添了听者们的向往。
演奏中以轻快、紧凑的节奏,描绘出了人们翩翩起舞,来献上祝福号角声不断,马蹄声响彻整个高原大地,将帕米尔高原的热情、欢快传递给了每一个现场的听众。
帕米尔是壮硕的,是幸福的,更是欢快的。
第三乐章诠释着这样一番又一番的美景正是触动了人们内心那对广阔天空向往的自由,那对幸福,对欢乐向往的美好。
三个乐章相互结合,为听众们展现着一帧一帧不同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古老的民族塔吉克人的生活场景与其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给人一种淳朴的感受,浸透着各族人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崇敬。
从音乐的形式上来说,乐曲的风格一致,结构简洁、严谨,不仅达到了艺术性的美,还对整体思想上进行了描述展现。
在我国交响乐的创作之中,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有着其独有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听众去聆听,不断地吸引着演奏家去演奏,去感受那壮丽的景色。
同时,《帕米尔之音》成为了中国单簧管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是经典之作。
它不仅将中西方的音乐演奏特色糅合在了一起,还更加突出了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其不断地被传唱,被演奏。
西方听众在聆听中也会被我国神秘的河山所折服。
不仅如此,整首曲子充分体现了单簧管广阔的音域,作曲家在形式上采取了西方传统西洋乐的协奏形式,使其符合单簧管的演奏形式,而在内容上则是将中国民间音乐的曲调加以修饰后融入在了这首乐曲当中。
《帕米尔之音》不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演奏的诠释当中,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这首曲子被视为”洋为中用“的模范也是理所应当的。
5结语
尽管单簧管进入中国的历史不长,但是我国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创新,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结合西方音乐,大胆地吸收西洋乐的创作技能,这对于我国在单簧管演奏上的突破有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而《帕米尔之音》在演奏中所展现出来的热情、顽强也正是中国人民的内在品质。
我们国家应该鼓励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洋乐的演奏,这样不仅能够使得中西方文化更加好地融合,也能使得我国人民在聆听演奏之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国音乐终究会开创出一片蔚蓝天空!
参考文献
[1] 仲华.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2] 陈凡.单簧管演奏艺术的技能要求和艺术表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6(13):68.
[3] 万力.单簧管在木管五重奏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音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李媛媛. 胡璧精《帕米尔之音》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风格研究[D].广州:星海音乐学院,2008.
[5] 王振先,陈建华.20世纪下半叶中国单簧管艺术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04):54-60.
[6] 邸晓嫣.从文献看近50年单簧管艺术在我国的发展[J].人民音乐,2006(08):37-39.
[7] 黄钟.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专业教学研讨和中国作品评选会综述[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01):1-4.。